-
1 # 科普道人
-
2 # 風雲天下之談古論今
中國上下5000年,從春秋戰國到清朝入關,遊牧民族跟中原文明的殺伐征戰,2500多年來就沒有停止過,長城也是為了阻擋北邊的遊牧民族對中原文明的入侵而修建的,結果收效甚微,漢朝時的被迫多次和親匈奴,三國後遊牧民族對西晉王朝的傾覆,還有北魏政權拓跋氏飲馬長江,金朝政權完顏氏滅亡北宋,南宋末年的崖山海戰,直到元朝遊牧民族第一次戰勝中原文明統一了全國,之後的朱明王朝才又代表中原文明重新奪回了中央王國的統治權,但還是爆發了“土木堡之變”導致明英宗直接被擄,整個朱明王朝的後期呈現了北擄南倭的局面。
長久以來,因為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南方的農耕文明發展得更加富有和先進,而其他以遊牧民族為主的地區則相對落後很多,尤其到了冬天,極為寒冷惡劣的自然環境便會迫使物資嚴重缺乏的遊牧民族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一次次突破長城的防線進攻更加先進富裕的中原文明,以掠奪的方式獲得能讓自己繼續生存繁衍下去的物資,所謂的中原文明與遊牧民族的永恆對抗就是這樣在各個朝代間不斷上演的。
中原文明對抗遊牧民族幾乎成為了自秦始皇以後中國歷史發展的主線,也決定著眾多王朝的興衰更替和榮辱成敗。但是到了清朝,困擾中原文明數千年的草原部落威脅,卻突然消失了,這又是為什麼?
清朝之所區別於中國的其他朝代,成功結束這種永恆對抗,主要是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長達百年以上的奮戰努力才換來的。
一、蒙古諸部各自為戰 ,清朝與其聯姻結盟
明末清初,蒙古草原重新又回到了一盤散沙,各自為戰的狀態,以大漠為中心點,大漠以北,被稱為漠北蒙古;大漠以南,則有科爾沁、察哈爾、土默特等部落,主要分佈在今天的內蒙古境內,大多屬於以成吉思汗為代表的黃金家族的嫡系後代,被稱為漠南蒙古;大漠以西,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天山以北、青海、內蒙古西部等地區則主要分佈著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等部落,被稱為漠西蒙古,也叫衛拉特蒙古。
這些部落之間政治上互不統屬,軍事上則互相攻伐,誰也不服誰,儘管如此,蒙古諸部仍然保留著令明朝軍隊不敢小視的強大戰鬥力,但是清朝早期的領導人卻從局勢中看到了徹底控制蒙古諸部的希望。
清朝與蒙古貴族之間,從努爾哈赤時開始,就一直都在進行著不間斷的聯姻,比如歷史上著名的孝莊太后就來自蒙古科爾沁部,還有後來的十三阿哥胤祥的母親則來自蒙古喀爾喀部;清朝對他們的貴族首領許以高官厚祿,對他們的部落則許以清朝透過征戰贏來的肥美草原,如此聯姻結盟、厚恩賞賜,令蒙古諸部在親情、感情和血緣上都親近滿清,以壯大自身的實力同時達到滿蒙聯姻,牢不可破的最大效果。
第二,從俗從宜,各安其習
清朝對漠南、漠北、漠西蒙古諸部的管制,則顯得極為靈活,總原則就是“分而治之”。對東北地區的蒙古諸部主要採取軍府制,首領是將軍,直接對皇帝負責;對漠南和漠北的大部分蒙古諸部,則主要採用盟旗制來管轄,按照今天的說法,盟相當於省級單位,而旗相當於縣市一級的基層單位,整個盟由不同的蒙古王公來統領,而蒙古王公則直接對蒙古大汗也就是清朝天子負責;而對漠西蒙古則採取了札薩克制,此外對新疆那裡的維吾爾族採用的是伯克制,並且朝廷三令五申蒙古諸部只能在中央朝廷規定的部落聚居點上安營紮寨,不允許隨意更換聚居地,也嚴禁各個部落之間為了搶奪草原而互相攻伐,草原領地的劃分權力和蒙古諸部的協調權只能在朝廷,由朝廷酌情統一劃分管轄,另外,加上當時蒙古地區盛行的喇嘛教在思想上起到的麻痺作用,這些舉措在極大地限制蒙古諸部的流動自由的同時也禁錮住了他們思想上的自由,最終從根本上將蒙古諸部徹底給管制住了。
第三,武力征服
清朝對蒙古諸部落的統治,主要手段就是和親和懷柔,如果都不管用,那麼清朝馬上訴諸武力,以戰爭的形式來完成對蒙古諸部落的征服,放眼整個清朝,對蒙古諸部和其他邊疆地區反叛者的出兵征伐次數,在百餘起以上,比如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康熙三次親征準噶爾了。清朝的統治者大多都非常善於團結大多數,孤立少數,然後分而擊之,各個擊破,比如康熙皇帝就是個中好手,在親征準噶爾前,康熙先收復了東南方的臺灣島,以防後院失火,從1690年開始用了6年時間做財力、物力、人力等的各種親征準備,然後戰略上再利用漠南、漠北諸部對準噶爾不滿的內部矛盾,將漠南漠北的蒙古諸部拉入了自己的陣營,壯大了己方的勝算,再透過威逼利誘迫使準噶爾的外圍部落儘可能保持中立,最後就是集中主要的兵力物資,攻打準噶爾的主力部隊,康熙皇帝經過三次親征,才勉強解決了準噶爾對清朝的威脅。可見武力是清朝征戰各方的最堅強的後盾。從後金時的努爾哈赤開始,清朝諸帝經過100多年的文攻武鬥,終於在乾隆中期徹底征服了蒙古諸部,西藏和新疆等地的民族部落也盡數臣服,2000多年來,來自北邊的遊牧民族對中原文明的威脅也就此被徹底終結了。
事實上,從清朝的前身後金開始,清朝始終就沒有停止與蒙古的戰爭。清朝與蒙古諸部的戰爭,從努爾哈赤崛起之時一直到乾隆年間徹底覆滅準噶爾汗國,足足歷經了上百年的時間。
-
3 # 空谷迴音70104799
何來此問哪?俄華人不是北方民族?清末霸佔了中國300萬平方公里土地。清朝並沒有解決北方民族侵繞問題,反而失去大片土地,甚至到了蘇聯社會主義鼎盛時期還劃出了外蒙古國割我們的肉,問題變得更為複雜;並且野蠻北方民族蘇聯比中國早200年進入了現代工業文明,挑戰更大了。清朝是對國家和中華民族傷害很大的,直到現在還遺留重多問題,嚴重掣時我們的發展和進步。況且,清朝的統治者本身也來自於北方,難道說它自己傷害自己?說清朝處理北方問題處理的好,豈不是痴人說夢?
-
4 # 歷史隆中對
中國古代的一大主要矛盾就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為爭奪生存權的矛盾,為此兩者進行了兩三千年的不懈鬥爭。農耕文明因為依託於土地,用機動性換取穩定的生產條件,因此整體靈活性差,所以只能用關隘長城來阻擋遊牧民族的騎兵。遊牧民族整個民族都處於逐水草而居的狀態中,機動性強,但是生產穩定性差,完全只能靠天吃飯(雖然農耕文明也是靠天吃飯,但是可以透過囤積糧食以扛過災年,遊牧民族則沒有儲備糧的概念)。所以一旦陷入困苦,便只能南下掠奪。這幾乎是個零和問題,很多朝代想妥善解決,但是這是經濟模式帶來的根本問題,和平很難長時間維持。
但是清朝卻幾乎很少出現蒙古草原部落造反的事情。
清朝採取的方法也很簡單:把蒙古族納入統治體系中來。
眾所周知,清朝的政治體制中有一項重要制度: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最早是女真人集合族人狩獵的一種組織形式,而旗子就是首領用來指揮統一圍獵的。後來這個制度就演變成為了清朝對外征伐的軍事體制,並隨著形勢而不斷擴充套件,最後形成了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之後又從軍事制度變成了政治制度,形成了一批名為“八旗子弟”的社會貴族。這群人利用特權圈佔土地,同時又無需納賦,所以逐漸成為了社會的寄生蟲,軍事作戰能力不斷下滑。
八旗還分為八旗滿洲,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八旗滿洲就是由女真族構成的嫡系部隊,八旗漢軍則是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歸降的漢族軍隊。而這個八旗蒙古就是女真族拉攏的蒙古族勢力。
努爾哈赤於天命年間始設蒙古旗,至皇太極天聰九年編成蒙古八旗。這些人都是當初後金在征服察哈爾蒙古後收編的蒙古軍隊。清朝統一全國後,這些人又被派往原籍,成為了統治階層。既然已經跟清政府穿一條褲子了,而且可以不付代價地不斷剝削中原農耕民族,那又有什麼理由造反呢?
-
5 # 人間至理
這裡就要涉及到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之間的矛盾了。中國古代一直是以漢文化為主體的農耕文明,相比之下北方的遊牧民族就是這樣一個主體之下的一個分支,它們以遊牧為生。而且並沒有受漢文化的教化,屬於野蠻一族這就造成了兩個文明的差異,但歸根結底還是地域的問題。草原文明受地域限制,沒有土地,缺乏糧食。相比之下農耕文明則糧食充足,這就激起了矛盾。從秦漢到明朝無非是這一規律,而清朝則是遊牧民族入關,他們對於這一矛盾是很好解決的,有著先天優勢,透過懷柔政策和草原的放牧權以及封王的方式就可以很好解決這一矛盾。
回覆列表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情況曾經反覆出現,那就是草原遊牧政權和中原王朝政權的長期對抗。
從秦漢時期到宋明時期,歷代中原王朝都需要面對來著北方草原的威脅,除了修築長城就是大規模的北伐,除此之外,根本沒有什麼辦法。
但在清朝統治時期,清朝徹底控制了草原各部。那麼,千百年來的沒有解決的問題,清朝是如何徹底解決的呢?
清朝徹底控制了草原各部的各種手段一、通婚聯姻、血脈互接、利益共享
清朝皇帝可以迎娶蒙古貴族的女兒為后妃,皇帝的女兒可以嫁給蒙古王公。這種最高規格的聯姻,很大程度上,鞏固了清朝與蒙古各部的關係。
為了鞏固與蒙古各部的關係,清朝歷代皇帝都會想辦法。一方面接納一些蒙古貴族在朝中為官,另一方面不斷的賞賜各地的貴族。
二、釜底抽薪
清朝皇帝建立了滿八旗部隊,對蒙古部落裡的青壯年進行說服教育,讓他們以進入滿八旗為榮。
大量的蒙古精壯漢子進了八旗部隊,且不以血脈劃分,打破了蒙古原有地血緣組織,削弱了原來各氏族部落的凝聚力,且各旗人員間不能隨意往來,讓各蒙古王公擔任旗主,讓各部族相互制約。
三、技術封鎖
清朝為了讓蒙古人在草原上安心放羊,禁止他們越過長城,漢蒙交流完全阻斷。
沒有了中原技術的傳入,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文明發展緩慢。
四、一國多制
不同地區、勢力自制。此舉限制了各部族的人員流動,嚴重阻礙了地區經濟的發展、也讓各個勢力直接沒有擴張的機會。任何衝突與矛盾,都得找清政府來協調解決。
五、宗教蠱惑
為了更好的統治邊疆,清朝統治者大力推動蒙古喇嘛教發展。
因為當喇嘛後不可以結婚生子,清朝規定蒙古每個家庭留一人守灶,剩下的人必須信黃教並全部出家。
喇嘛教徒可免交賦稅,在這種優厚條件的引導下,無數人斬斷紅塵加入喇嘛大軍。長此以往,生育人口驟減,蒙古地區人口越來越少,反抗更是遙遙無期。
六、武力鎮壓
清朝皇帝注重最大限度利用懷柔收復對手。但是如果對方不肯接受清朝的統一政策,或者反過來進犯,執意進行武力對抗,那麼清朝往往不惜兵戎相見。
據資料顯示,從順治元年( 1644) 清入關算起,到乾隆二十四年( 1759) 徹底統一天山南北的115 年間,清朝南下中原、統一新疆加上對西藏的用兵,大、小共百餘戰,耗費白銀估計超過一億兩。
所以,清朝之所以能完成以前各朝代都沒有辦法做到的對草原各部的完全控制,不僅僅是武力征戰。
更多的是先期的融合,打入敵人內部,在採用帝王之術、權術、各項政策制度,對草原地區的經濟,人口,科技,思想的全方位削弱,才完成了中央對地方的絕對統治。
這是一個長期的、國家級的戰略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