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官帶刀六千里
-
2 # 中孚鑑
孫臏,是戰國時期的軍事家,他的軍事思想也深受後世推崇,而孫臏曾和龐涓為同學,但是後來龐涓卻對孫臏施以臏刑,導致其行動不便。然而雖然孫臏遭到迫害,但他去了齊國後,被齊國國君授任為軍師,和田忌一起曾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取得勝利,不僅為齊國的霸業奠定基礎,而且也體現了孫臏的軍事才能。
那名將孫臏遭到同學龐涓的迫害後,為什麼還能成為偉大的軍事家呢?
因為孫臏本身就有很強的軍事能力和軍事素養,就連龐涓就認為他的軍事才能沒有龐涓高,所以龐涓才會迫害孫臏。但遭到迫害的孫臏只是讓孫臏行動不便,而他的軍事頭腦卻沒有失去。
本來龐涓去了魏國後被得以重用,後來孫臏也去了魏國,龐涓因為忌憚孫臏的才能會影響自己的地位,因此孫臏就受到了龐涓的迫害。
而龐涓迫害孫臏是對孫臏處以臏刑,只能讓孫臏行動不便,龐涓覺得在那時的戰爭時代,行動不便不能跨馬征戰,就能出在戰場上,這樣孫臏就不會威脅到龐涓,這樣不直接處死孫臏,龐涓也想從孫臏那裡得到孫臏所學的兵法。
孫臏雖然受到臏刑,只能讓他行動不便,但他的頭腦還是清醒的,他的軍事素養和軍事能力還在,他雖然不能親自衝鋒陷陣,但他可以退居後面做個軍事出謀劃策。這樣他一樣能成為一個軍事家。
而齊國覺得孫臏還是個難得的人才,所以就把孫臏帶到了齊國。孫臏到了齊國後,受到齊國國君的重用,因為孫臏行動不便,孫臏被任命為軍師輔助田忌。最終他們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取的大勝。
經過這兩次的戰役,不僅讓魏國失去霸主地位、讓齊國奠定了霸主的地位。同時也奠定了孫臏的軍事成就。
所以孫臏雖然遭到龐涓的迫害,他還是成為了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同時在唐朝設的古代六十四名將、宋朝設的古代七十二名將,孫臏都位列其中。
-
3 # 剛日讀史
孫臏為何被稱為偉大的軍事家呢?
孫臏,原名孫伯靈,系孫武后代。傳說他曾與龐涓一同在神秘的隱士鬼谷子先生處求學。後龐涓在魏國得勢,並陰謀陷害孫臏,致其被受臏刑,故名孫臏。
之後,孫臏受齊國使者所救,逃往齊國。又因在田忌賽馬中用計幫其贏了比賽。由此,田忌把孫臏推上了齊國政治舞臺。
公元前354年,趙國攻略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趙國此舉引來了魏國的軍事幹涉,魏國立派大軍包圍趙國首都邯鄲。
當孫臏第一次涉足戰場時,是在齊國派出救援大軍內,並擔任軍師職位。
孫臏建議,要救援趙國,不必到趙國跟魏軍主力硬磕。而是改道攻擊兵力薄弱的魏國都城,如此,魏軍主力必定回援都城,然後在必經之路險要之處埋伏魏軍。
主將田忌用其計,果真在桂陵大敗魏軍主力,並生擒主將龐涓。後來齊威王釋放龐涓回魏國。此戰即系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軍事典故。
韓魏交戰,南韓連戰連敗,形勢危急,求救齊國,齊王又一次派出大軍救援,仍然委任孫臏作為軍師。
孫臏依然採取上次的圍魏救趙之策,攻敵之必救,不出所料,魏軍又一次被孫臏牽著鼻子走——回援魏都大梁城。然後用減灶法,引誘龐涓率領的魏軍到地勢險要之處,再次伏擊魏軍,龐涓兵敗自殺。
戰後,孫臏建議田忌利用軍權而逼走政治敵人鄒忌。田忌不聽,遂被鄒忌設計陷害,流浪楚國,孫臏亦隨之流浪。
齊國新君繼位後,召回被陷害流浪的田忌,孫臏亦返回齊國。 潛心歸隱,專著著書和教學,結合理論與實踐,整理出《孫臏兵法十六篇》璀璨傳世。為後世軍事理論增上耀眼的一頁。
孫臏之所以被稱為偉大的軍事家,而不是像白起一樣只是個名將,更不是他打的那些勝仗作為條件,當然了,打勝仗是他理論實踐的出色成績。最最重要的他的軍事思想,著眼大局觀,攻敵之薄弱攻敵之命根,堂堂陽謀,敵軍明知而不得不受,這才是厲害之處。故偉大的毛主席評價道:攻魏救趙,因敗魏軍,千古高手。尤其留下《孫臏兵法》傳世,使中國軍事文化再添濃重的一筆。
-
4 # 百里不奚
孫臏,戰國時期齊華人,戰國傑出的軍事家。活動於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20年左右。孫臏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後代。
遭以臏刑
孫臏在青年時期,曾和魏人龐涓一起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鬼谷子是位德行高深的隱土,有通天初地之オ。孫臏為人淳樸厚道,謙虛謹慎,加上學習勤奮刻苦,頗得鬼谷子的器重。孫臏被龐涓陷害,遭以臏刑,是龐涓的人品問題,而不是孫臏不夠聰明。
後來,齊威王派辯士淳于髡到魏國去拜訪魏惠王。淳于髡偷偷將孫臏帶離魏國,回到了齊國。
田忌賽馬
孫臏的“田忌賽馬”的故事,揭示軍事上一條很重要的規律,就是在戰爭中要從全域性著眼,善於統籌,為了總體的勝利,可以犧牲區域性利益。正確地運用這一規律,就可以從全域性上看處於劣勢的一方,採取出奇制勝的戰術,做出某種讓步,而最終取得全面的勝利,達到以弱勝強的預期目的。“田忌賽馬”也被視為“策對論”的最早運用。
透過這次賽馬談兵,孫臏一鳴驚人,由一個“刑餘之人”一躍而成為統帥齊國大軍的首領,在戰國群雄角逐這個動盪的大舞臺上,開始嶄露頭角,大顯身手。
桂陵之戰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奪取漆及富丘兩地。因為衛國是魏國的附屬,魏惠王命龐涓率軍八萬,直逼趙國首都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委任田忌為主帥,孫臏為軍師,率領齊軍主力馳援趙國。
孫臏提出了“批亢搗虛”與“疾走大梁”的計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魏國重城大梁進逼。龐涓不得不親率主力回馳大梁。齊軍已於桂陵設伏,魏軍由於長途跋涉,疲態畢露,於是齊魏一交戰,魏軍戰敗。
示敵以弱
在桂陵設伏之前,為了迷惑龐涓,使其無法把握齊軍的真正意圖,孫臏先向南進攻魏國的平陵。平陵城邑雖小,但人口眾多,兵強馬壯,很難攻取。進攻平陵必敗,這就可以向敵人顯示齊軍統帥不懂軍機的假象。孫臏又派遣出遊用的輕車向西直奔魏都大梁城郊,只派少數部隊眼隨在車後,以顯示齊軍力量單薄。
龐涓見齊軍攻打平陵連遭敗績,認為齊兵並無多強的戰鬥力,根本沒把齊軍放在眼裡,於是龐涓放棄了隨軍輜重,晝夜不停地急行軍,趕來與齊軍決戰。但他萬萬沒有料到,攻擊大梁的齊軍僅僅是齊軍的一部分,其主力早已在桂陵埋伏妥當,以逸待勞,只等魏軍鑽進口袋。
設伏馬陵
公元前343年,魏國稱王,盟友南韓不從。次年,魏國出兵攻韓。南韓向齊國求救。齊軍再次直逼魏國首都大梁。
魏惠王將攻韓的魏軍撤回,並任命太子申為上將軍,以龐涓為將,統率十萬魏軍攻向齊軍,要與齊軍一決雌雄。孫臏針對魏軍強悍善戰,輕視齊軍的弱點,大打心理戰,先向魏軍示弱,引誘魏軍深入,再施以出其不意的攻擊,一舉殲滅魏軍,於是孫臏定下了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謀略。
龐涓果然中計,認定齊軍敗績已呈。於是隻身帶著部分精銳騎兵,日夜兼程追擊齊軍。孫臏則於魏軍必經之處馬陵設伏。
龐涓果然中計,魏軍死傷殆盡。龐涓拔劍自刎而死,孫臏大仇得報。
馬陵之戰同桂陵之戰一樣,是孫臏軍事生涯中的“傑作”,也是中國軍事戰爭史上的兩朵並開的“奇葩”,充分顯示了孫臏過人的軍事謀略和傑出的指揮才能。
馬陵之戰後,魏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中原霸權。齊國則聲威大振,威服諸侯,孫臏則由此而名揚天下,實現了他平生的抱負。
後人有詩讚曰:“減灶奇謀信不疑,拼將輕銳馬陵馳。白書燭見無常到,豎子成名耐久思。”
激流勇退
田忌等班師回國,齊威王大喜要加封軍師給孫臏。孫臏不願受封,而且去意已決。一代傑出的軍事家就這樣在激烈爭鬥的戰國政治舞臺上消失了。
孫臏死後,給後人留下了一部珍貴的軍事著作一一《孫臏兵法》。《孫臏兵法》總結了戰國中期以前的大量戰爭實踐,從基本理論到戰術原則,都進步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
《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絡,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即把兩“孫子”並稱,說二者是“一家”之言的孫氏之道”。在《漢書・藝文志》中則更為明確,把《孫子兵法》列為所有兵書之首,而《齊孫子》則位居第二,在吳起兵法以及其他所有兵法之上。
-
5 # 文成公主1813
從歷史流傳和現實生活中,凡是忠厚正直的人,往往會勿視身邊的危險;江湖經驗告訴我們,身邊最好的爻友便是最危險的敵人!只有貼身之人才會了解你的喜好、及飲食起居,龐涓害孫臏是因為龐涓太瞭解孫臏,他嫉妒孫臏的才華,他認為有孫臏在永無出頭之日,也是後來周瑜的心結;孫臏能功成名就,是做人爭取一口氣,如果孫臏自此消沉下去,也沒有後來的《孫臏兵法》存世!
這個春秋故事告訴我們,人如果有功利之心,總會挺而走險,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但世間有幾個人看淡名利地位?龐涓和孫臏的事件社會上會永遠演繹下去,因為整個社會發展的規則是利令智昏也!
-
6 # 黎家第一湯
孫臏為何不是戰略家而是軍事家,戰略,這是君王要用你,大用,才能把自己的戰略思想說出來。因為齊王並沒有大用孫臏,或許孫臏也曾提過戰略思想,齊王不用等於沒有。或許他肯本知道提也沒用,沒到那個級別。
按時孫臏的本事,不可能侷限於軍事家,應該還是個戰略家,假如齊王把國家交給他,以他的本事同時代應該沒有人能贏他,齊國必成霸主。
比如歷史上的這個賽馬局,成為經典故事,看見的都知道簡單,但那麼多聰明人,為什麼孫臏之前,沒一個想到這樣能贏。
按照當時魏強齊弱,孫臏這個圍魏救趙的方法絕對正確,問題是他這個方法,終關春秋戰國,在他之前還沒有哪個軍事家用過,他是怎麼想出來的。
雖然打贏魏國一次,但是魏的國力還是很強大,孫臏知道這一點,所以第二次想出了一個減灶示弱的方法,看到這些,覺得孫臏簡直神了,所想出的都是前人沒有用過的招。
毛主席給予孫臏很高的評價,事實上,圍魏救趙的方法,是一個很好的以弱勝強的方法。
魏強齊弱,我不跟你硬碰硬,圍你弱的地方,把你調動回來,在你運動中找出弱點,打你伏擊。這招毛主席在八路軍,解放軍中大力推廣,把圍魏救趙,改為圍點打援,道理一樣,屢試不爽。這一招,最歷害在於,敵方搞不清,是真圍點,還是假圍點,若不救,萬一真圍點,這個點被攻破也是危險的。但是在救的時候,弱點又暴露了,早期八路弱小,難以全殲救援日軍,但可以打你後面,可以伏擊給你殺傷,而自身基本沒損失。
所以,孫臏打了兩仗,兩仗都用這招,說明了這一招厲害,對以弱勝強,這招特別實用。
並不是因為孫臏打贏了兩仗,象王翦,樂毅等將,打贏更多勝仗,但是比不上孫臏這兩仗留給後人的借鑑,所以,孫臏是個偉大的軍事家。
回覆列表
孫臏是孫武的後人,孫臏一直在齊國,協助齊王征戰,也指揮了很多著名的戰役,歷史上提到魏陵、馬陵之戰,都是孫臏指揮的,也為齊國的霸業立下汗馬功勞。孫臏是戰術家,戰略和權謀上均不屬於頂級。我們首先要給孫臏來個立場分析,孫臏忠於田忌,這是因為田忌把他從龐涓的魔爪中救出來;但孫臏不忠於齊國和齊威王。戰略上,孫臏比不上同時代的戰略家商鞅。且不說商鞅變法奠定了強秦基礎,商鞅在移禍齊國上就極具戰略眼光。前354年,魏惠王伐趙,圍邯鄲;齊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圍魏救趙,桂陵之戰擒獲龐涓。秦國趁機出兵在元裡大敗魏師,奪取少梁,又派公子壯伐韓,佔據上枳、安陵、山氏。楚國派景舍救趙,攻取魏國的睢水、 濊水。在三面受敵情況下,魏國仍扭轉了局勢,並攻破邯鄲。
開啟百度App,看更多圖片
前352年在襄陵大敗齊、宋、衛聯軍。隨後魏國與齊、趙講和,國力仍鼎盛。魏惠王意欲率諸侯朝見周天子,西圖秦國。這時衛鞅向秦孝公獻了“尊魏為王”之計,並親赴魏國,主動向魏國服軟,移禍齊、楚,以坐收漁翁之利。而魏王受其蠱惑,日益驕狂,還舉行了逢澤之會,召宋、衛、鄒、魯及秦公子少官會盟,竟自行稱王了;同時把注意力集中在在齊楚,忽視了秦國。前342年,魏國攻韓,齊國以田忌、田朌為將,孫臏為軍師,救援南韓。馬陵之戰爆發,孫臏在馬陵道設伏,擒殺了龐涓和太子申,推翻了魏國的霸權,戰術可謂精妙絕倫。但齊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得名多於得利;商鞅的秦國卻是坐享其成,趁機攻打河西,以極少的代價取得更多的收益,這才是戰略,戰略上孫臏與商鞅差了十個田忌吧。昔魏王擁土千里,帶甲三十六萬,從十二諸侯朝天子,以西謀秦。秦恐,寢不安席,食不甘味。衛鞅謀於秦王曰:‘王何不使臣見魏王,則臣必請北魏矣。’秦王許諾
衛鞅見魏王,曰:‘大王之功大矣!令行於天下矣!所以十二諸侯,非宋、衛則鄒、魯、陳、蔡。此固大王之所以鞭棰使也,不足以王天下。不若北取燕,東伐齊,則趙必從矣;西取秦,南伐楚,則韓必從矣。大王有伐齊、楚之心,而從天下之志,則王業見矣。大王不如先行王服,然後圖齊楚。’魏王善之,故身廣公宮,制丹衣,柱建九斿,從七星之旗。此天子位也,而魏王處之。於是齊、楚怒,諸侯奔齊,齊人伐魏,殺太子,覆其十萬之軍。是時,秦王拱手受河西之地。故衛鞅始與秦王計也,謀約不下席,而魏將已擒於齊矣;衝櫓未施,而西河之外已入於秦矣。——《戰國策、齊策五》權謀上,孫臏在齊國將相之爭中未能為田忌提供好計。齊威王時期,齊國政壇分成兩派:相國鄒忌主持內政改革,將軍田忌主持軍事,兩派矛盾激化。鄒忌是個權謀家,使用各種詭計暗害田忌。為此,馬陵戰後,孫臏給田忌提了一個計策。田忌為齊將,系梁太子申,禽龐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