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百年電影史,能讓影迷記住的經典之作相比於每年全球出產的影片數量來講,實在少得可憐。太空科幻電影亦然,當《星際穿越》、《星球大戰》這些經典被我們口口相傳的時候,也有很多本該成為經典之作的科幻電影因為種種原因而折戟沉沙。
一、再動人的配樂也掩蓋不了平庸的現實
《第五元素》作為法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進軍好萊塢的野心之作,投資方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為之下足了血本,9500萬美元的製作成本在當時對於一部科幻電影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
可這部從開始製作便眾望所歸的電影最終卻爆了一個大大的冷門,整個北美的票房加起來也只有6300多萬美元,竟然連電影成本都收不回來。
全球票房也不容樂觀2億6千萬美元的總收入實在是差強人意。這部融合了太空元素、警匪對戰以及科幻元素的大製作電影終究還是成為了呂克·貝松揮之不去的噩夢,在《第五元素》上映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呂克·貝松都未再重回好萊塢。
這部電影究竟為什麼會迎來這樣黯淡的結局呢?很大的原因是緣自於電影過分強調合家歡的主題色彩,而使得電影沒有達到導演原先所想要的劇情深度。
雖然電影很明顯的在努力把宗教崇拜、符號學、神秘學、孤膽英雄、拯救等元素與電影融為一體,並化為它獨有的特色,但過分顧及大眾視角和合家歡主題,使得電影在每個角度上的描摹都過於中庸,即便是影片中最大的賣點拯救世界,也缺乏獨當一面的勇氣和自信,最終依舊要用愛情等元素來對它進行常規化、套路化處理。
還有就是電影在邏輯上的硬傷使得電影即便在特效製作和動作場面上作出了超越時代的創新,也無法掩蓋故事本身所帶來的巨大失敗和困擾。
第一大硬傷莫過於電影對於蒙星人救世主角色的設定。在故事中,不知來自何處的蒙星人曾預言,每隔五百年前就會有一個黑暗星球試圖毀滅地球所有生命,而蒙星人的使命就是拯救地球。
傳說集齊五種元素就可以形成強大的武器消滅惡魔,而前四種元素分別是代表空氣、水、土、火的石頭,最後一種元素是形似人體的石頭,組合起來便是致命武器。
很久以前,在成功拯救了地球之後,蒙星人便帶走了五種元素,等三百年後地球的又一場浩劫來臨時再來相助。那麼問題來了,不知何方神聖的蒙星人無緣無故憑什麼要來拯救地球?而且居然能夠把一顆與自己毫不相干的星球生死看作是自己的使命,這樣的角色設定不免有些狗血。
電影的第二大劇情硬傷在於關於第五種元素的設定,居然是愛情。
身懷絕技的不明美少女戰士居然會需要一個普通人類的愛情才能實現自我覺醒,這種原本只會在迪士尼《白雪公主》一類童話電影中才會出現的情節卻真真實實的在《第五元素》中佔了很大的戲份。
電影還存在的許多問題在這裡就不一一闡述說明了,總之這些看似吹毛求疵的小毛病一個個的累加起來最終成為了壓垮電影的最後一棵稻草。
當然電影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劇中那段堪稱經典的融合古典歌劇和現代音樂的外星人歌唱畫面,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
二、不再奏效的西部元素運用
《異星戰場》應該是迪士尼2012年虧損最大的一個電影專案了。
2億5千萬美元的製片成本,最終迎來的卻是全球慘敗,所有全球票房加起來僅僅只有2.84億美元。
而這部電影的主演泰勒·克奇應該是最慘的,在這一年由他主演的兩部大製作電影《異星戰場》和《超級戰艦》相繼失敗,整個人瞬間從演藝生涯的頂峰跌入了谷底,至今沒有恢復。
而這部電影無論是在故事劇情,還是在特效製作上都堪稱一流,最大的問題應該在於故事本身與時代脫軌。
《異星戰場》改編自埃德加·賴斯·巴勒斯的同名經典科幻小說,小說創作的時候是1917年,那個年代太空探索還未開始,人們對於星際間的幻想化作了文學作品中天馬行空的故事情節,巴勒斯的小說一經推出很快就在美國引起了巨大反響。
但是時過境遷,在太空探索發展愈加迅疾的今天,再以20世紀早期的幻想來糊弄觀眾未免天俗套了些。這也是電影未能取得成功最深層次的原因。
而從故事題材來看,這部電影儼然像是一部《星球大戰》的外傳電影,因為兩者無論是在外星生物,還是在反派角色設定上都有著太多太多的共同之處。
雖然《異星戰場》的原著誕生遠早於《星球大戰》,但是畢竟《星球大戰》是最先登陸銀幕的,所以觀眾們在乍看這部電影時難免會有這是抄襲“星球大戰”的感覺,再加上迪士尼本就有這樣的想法。
電影的老東家迪士尼本是想透過《異星戰場》再創造一個像《星球大戰》這樣的銀幕傳奇,所以在《異星戰場》創作過程中,對於《星球大戰》中的許多經典元素比如原力、外星生物設計、西部牛仔文化套用等都做了一定的借鑑。本是為了使電影擁有更多的受眾基礎,可這樣的照貓畫虎卻註定了電影最終的失敗。
在首部《異星戰場》失敗之後,原本對於系列三部曲的長遠規劃,就此擱置。幾年之後,在盧卡斯影業被迪士尼收購的新情況下,作為《星球大戰》替代品的“異星戰場”系列就完全沒有了存在的必要,整個專案就這樣被完完全全的取消了。
三、上好的素材,蹩腳的改編
《安德的遊戲》原著作為近些年才出版大熱的科幻小說,不僅故事內容比較新穎,而且原著作品在全美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原著對於人性、親情、友情以及成長主題的探討,使得故事內容實質上已經大大超過了科幻小說的範疇。
因此,在電影上映之前,對於電影將會如何對原著進行怎樣的詮釋,許多影視界媒體都十分關注。可等到電影真正上映的時候,輿論卻一邊倒地對電影進行了批評。
本想透過這部電影,在晚年再過一把“星戰癮”,多撈點片酬的哈里森·福特卻實實在在的在這部電影上栽了跟頭。
但是限於電影的篇幅有限,原著中許多具有其存在意義的故事支線被合乎情理地切掉了,這就導致整部電影完全集中於對主人公安德的成長和作戰描述,近乎流水賬一般的敘事方式對於沒看過原著的路人觀眾而言實在是過於乏味,這應該也是電影與小說之間永遠無法很好均衡的改編困局導致的吧。
但是電影最令人不滿應該是對於原著一眾個性鮮明的配角形象同質化的描摹。
在原著中即便是配角與反派也是安德成長路上不可替代的角色之一,在電影卻顛倒過來,變成了完全以安德為核心,無論是配角與反派對是建立在安德的故事之上。
四、完美的設定和不再驚豔的故事
即便是在好萊塢大片不斷,上億美元的拍攝投資已經習以為常的今天,《駭客帝國》的銀幕經典地位始終是難以撼動的。
沃卓斯基兄弟憑藉著三部“駭客帝國”成功躋身於好萊塢名導之列,而隨後他們擔任編劇並監製的《V字仇殺隊》則是接過了喬治·奧威爾《1984》的衣缽,展現了一個踐踏和被踐踏的世界還有被壓迫者的反抗。
可他們的好運也就到此為止了。2008年耗資1.6億的《極速賽車手》北美地區僅僅入賬4300萬,全球加起來也不過9300萬,而此片的口碑也不容樂觀。
2012年的一部《雲圖》雖然為他們博得了藝術上的成就,卻無法挽回投資方因票房失利而帶來的損失,該片最終在北美只收獲了2700萬美元票房,而全球也只有1.3億美元。
作為一部由多國演員聯袂出演,特效成本高昂的科幻電影,《雲圖》最終的全球票房甚至還沒有超過拍攝成本,可想而知這部影片,給投資方帶來了多大的損失。
連續失敗之下,沃卓斯基姐妹(由兄弟變姐妹,就是這麼刺激)蟄伏數年,潛心創作了如今的這部《木星上行》,可這樣的苦心帶來的卻是更大的失敗。
沃卓斯基姐妹構建架空世界觀體系的能力可以說是其他導演所無法比擬的。從《駭客帝國》與《雲圖》如此複雜的世界體系中就能看出,而從最終的成片來看,《木星上行》的世界體系顯然完全不亞於前兩者。
把整個地球作為外星種族的牧場,人類就是他們的綿羊,人類的命運牽扯到太空中的種族戰爭,這樣大開腦洞的設定,如果完全運用好的話,完全可以成就另一個如同“駭客帝國”般的銀幕傳奇。
可偏偏沃卓斯基姐妹想的卻是另外一個方向,在經歷了前面兩次失敗之後,他們顯然喪失了原有的大膽和自信,只是想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做一部“集大成”的科幻片。
把許多不同經典科幻片的素材和科幻元素集合,再摻雜進好萊塢商業大片常有的老套情感故事線和成長故事線,最後自以為是的把宗教存在思考、社會階層對立這些深奧的現實主義議題混入電影之中。使得原本在大雜燴下已然含糊不清的電影故事更加如同一團漿糊。
華納電影公司在投資時設想的太空版“駭客帝國”,最終讓他們損失了數億美元,原先板上釘釘的《木星上行》續集作品也隨著慘不忍睹的票房成績化為泡影。沃卓斯基姐妹這一次是徹底的栽了。
五、太空版“黑衣人”
《星際特工:千星之城》在預告片放出之初,就憑藉著其出色的特效製作和奇形怪狀的外星生物贏得了科幻迷們的高度關注。
而導演呂克·貝松也想率領著歐羅巴電影公司憑藉這部精心打造多年的科幻鉅製再一次進軍好萊塢的科幻電影領域,一雪《第五元素》當年在全球遇冷的前恥。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舉出很多例子,諸如《沙丘》、《異星戰場》、《星際傳奇》、《遺落戰境》……這些由好萊塢一線明星主演,用史無前例的投資進行拍攝的電影作品無一例外的失敗了。而在上映前飽受期待的《星際特工》也不能逃脫這個怪圈。
《星際特工》相比多年以前的前作《第五元素》而言,無論是在特效場面,還是故事結構上都實現了質的突破。
開場僅僅只用了幾分鐘就能把一個完整的故事背景和世界觀以極強的代入感展現在觀眾們面前,這一點展現出了呂克·貝松厚實的導演功底,是其他像《異星戰場》、《木星上行》所無法比擬的一點。
在世界觀和故事背景都基本構架完成之後,接下來就是故事的開端了。
簡單來說,整個故事的核心就是兩個特工執行任務。可除了開頭前半個小時,尤其是緯度市場的緊張追逐戲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視覺體驗之外,電影最終還是走了和《黑衣人》一模一樣的套路敘事模式:特工二人組一路歷險,最終拯救世界。
精彩的世界觀構架和故事背景鋪墊最終還是不可避免的與故事劇情本身相割裂,而電影的多線敘事造成了電影的幾條支線很多時候取代了主線故事的地位,主次不分讓觀眾們很容易被精彩紛呈的支線故事所吸引,忽略故事的主線劇情進展。
但是瑕不掩瑜,《星際特工》的優秀之處也非常突出。按照一位知名評論家的說法,《星際特工》充斥著呂克·貝松從《計程車速遞》系列開始一直延續的法式電影詼諧活潑的基調,和呂克·貝松凜冽的商業電影創作風格。從這一點來說,《星際特工》絕不是什麼經典之作,但一定是一部“好看”的電影。
雖然電影在以北美市場為首的幾大電影市場上都相繼爆冷,但是作為呂克·貝松對科幻電影型別的又一次突破嘗試,這部電影意義非凡。
縱觀百年電影史,能讓影迷記住的經典之作相比於每年全球出產的影片數量來講,實在少得可憐。太空科幻電影亦然,當《星際穿越》、《星球大戰》這些經典被我們口口相傳的時候,也有很多本該成為經典之作的科幻電影因為種種原因而折戟沉沙。
一、再動人的配樂也掩蓋不了平庸的現實
《第五元素》作為法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進軍好萊塢的野心之作,投資方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為之下足了血本,9500萬美元的製作成本在當時對於一部科幻電影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
可這部從開始製作便眾望所歸的電影最終卻爆了一個大大的冷門,整個北美的票房加起來也只有6300多萬美元,竟然連電影成本都收不回來。
全球票房也不容樂觀2億6千萬美元的總收入實在是差強人意。這部融合了太空元素、警匪對戰以及科幻元素的大製作電影終究還是成為了呂克·貝松揮之不去的噩夢,在《第五元素》上映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呂克·貝松都未再重回好萊塢。
這部電影究竟為什麼會迎來這樣黯淡的結局呢?很大的原因是緣自於電影過分強調合家歡的主題色彩,而使得電影沒有達到導演原先所想要的劇情深度。
雖然電影很明顯的在努力把宗教崇拜、符號學、神秘學、孤膽英雄、拯救等元素與電影融為一體,並化為它獨有的特色,但過分顧及大眾視角和合家歡主題,使得電影在每個角度上的描摹都過於中庸,即便是影片中最大的賣點拯救世界,也缺乏獨當一面的勇氣和自信,最終依舊要用愛情等元素來對它進行常規化、套路化處理。
還有就是電影在邏輯上的硬傷使得電影即便在特效製作和動作場面上作出了超越時代的創新,也無法掩蓋故事本身所帶來的巨大失敗和困擾。
第一大硬傷莫過於電影對於蒙星人救世主角色的設定。在故事中,不知來自何處的蒙星人曾預言,每隔五百年前就會有一個黑暗星球試圖毀滅地球所有生命,而蒙星人的使命就是拯救地球。
傳說集齊五種元素就可以形成強大的武器消滅惡魔,而前四種元素分別是代表空氣、水、土、火的石頭,最後一種元素是形似人體的石頭,組合起來便是致命武器。
很久以前,在成功拯救了地球之後,蒙星人便帶走了五種元素,等三百年後地球的又一場浩劫來臨時再來相助。那麼問題來了,不知何方神聖的蒙星人無緣無故憑什麼要來拯救地球?而且居然能夠把一顆與自己毫不相干的星球生死看作是自己的使命,這樣的角色設定不免有些狗血。
電影的第二大劇情硬傷在於關於第五種元素的設定,居然是愛情。
身懷絕技的不明美少女戰士居然會需要一個普通人類的愛情才能實現自我覺醒,這種原本只會在迪士尼《白雪公主》一類童話電影中才會出現的情節卻真真實實的在《第五元素》中佔了很大的戲份。
電影還存在的許多問題在這裡就不一一闡述說明了,總之這些看似吹毛求疵的小毛病一個個的累加起來最終成為了壓垮電影的最後一棵稻草。
當然電影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劇中那段堪稱經典的融合古典歌劇和現代音樂的外星人歌唱畫面,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
二、不再奏效的西部元素運用
《異星戰場》應該是迪士尼2012年虧損最大的一個電影專案了。
2億5千萬美元的製片成本,最終迎來的卻是全球慘敗,所有全球票房加起來僅僅只有2.84億美元。
而這部電影的主演泰勒·克奇應該是最慘的,在這一年由他主演的兩部大製作電影《異星戰場》和《超級戰艦》相繼失敗,整個人瞬間從演藝生涯的頂峰跌入了谷底,至今沒有恢復。
而這部電影無論是在故事劇情,還是在特效製作上都堪稱一流,最大的問題應該在於故事本身與時代脫軌。
《異星戰場》改編自埃德加·賴斯·巴勒斯的同名經典科幻小說,小說創作的時候是1917年,那個年代太空探索還未開始,人們對於星際間的幻想化作了文學作品中天馬行空的故事情節,巴勒斯的小說一經推出很快就在美國引起了巨大反響。
但是時過境遷,在太空探索發展愈加迅疾的今天,再以20世紀早期的幻想來糊弄觀眾未免天俗套了些。這也是電影未能取得成功最深層次的原因。
而從故事題材來看,這部電影儼然像是一部《星球大戰》的外傳電影,因為兩者無論是在外星生物,還是在反派角色設定上都有著太多太多的共同之處。
雖然《異星戰場》的原著誕生遠早於《星球大戰》,但是畢竟《星球大戰》是最先登陸銀幕的,所以觀眾們在乍看這部電影時難免會有這是抄襲“星球大戰”的感覺,再加上迪士尼本就有這樣的想法。
電影的老東家迪士尼本是想透過《異星戰場》再創造一個像《星球大戰》這樣的銀幕傳奇,所以在《異星戰場》創作過程中,對於《星球大戰》中的許多經典元素比如原力、外星生物設計、西部牛仔文化套用等都做了一定的借鑑。本是為了使電影擁有更多的受眾基礎,可這樣的照貓畫虎卻註定了電影最終的失敗。
在首部《異星戰場》失敗之後,原本對於系列三部曲的長遠規劃,就此擱置。幾年之後,在盧卡斯影業被迪士尼收購的新情況下,作為《星球大戰》替代品的“異星戰場”系列就完全沒有了存在的必要,整個專案就這樣被完完全全的取消了。
三、上好的素材,蹩腳的改編
《安德的遊戲》原著作為近些年才出版大熱的科幻小說,不僅故事內容比較新穎,而且原著作品在全美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原著對於人性、親情、友情以及成長主題的探討,使得故事內容實質上已經大大超過了科幻小說的範疇。
因此,在電影上映之前,對於電影將會如何對原著進行怎樣的詮釋,許多影視界媒體都十分關注。可等到電影真正上映的時候,輿論卻一邊倒地對電影進行了批評。
本想透過這部電影,在晚年再過一把“星戰癮”,多撈點片酬的哈里森·福特卻實實在在的在這部電影上栽了跟頭。
但是限於電影的篇幅有限,原著中許多具有其存在意義的故事支線被合乎情理地切掉了,這就導致整部電影完全集中於對主人公安德的成長和作戰描述,近乎流水賬一般的敘事方式對於沒看過原著的路人觀眾而言實在是過於乏味,這應該也是電影與小說之間永遠無法很好均衡的改編困局導致的吧。
但是電影最令人不滿應該是對於原著一眾個性鮮明的配角形象同質化的描摹。
在原著中即便是配角與反派也是安德成長路上不可替代的角色之一,在電影卻顛倒過來,變成了完全以安德為核心,無論是配角與反派對是建立在安德的故事之上。
四、完美的設定和不再驚豔的故事
即便是在好萊塢大片不斷,上億美元的拍攝投資已經習以為常的今天,《駭客帝國》的銀幕經典地位始終是難以撼動的。
沃卓斯基兄弟憑藉著三部“駭客帝國”成功躋身於好萊塢名導之列,而隨後他們擔任編劇並監製的《V字仇殺隊》則是接過了喬治·奧威爾《1984》的衣缽,展現了一個踐踏和被踐踏的世界還有被壓迫者的反抗。
可他們的好運也就到此為止了。2008年耗資1.6億的《極速賽車手》北美地區僅僅入賬4300萬,全球加起來也不過9300萬,而此片的口碑也不容樂觀。
2012年的一部《雲圖》雖然為他們博得了藝術上的成就,卻無法挽回投資方因票房失利而帶來的損失,該片最終在北美只收獲了2700萬美元票房,而全球也只有1.3億美元。
作為一部由多國演員聯袂出演,特效成本高昂的科幻電影,《雲圖》最終的全球票房甚至還沒有超過拍攝成本,可想而知這部影片,給投資方帶來了多大的損失。
連續失敗之下,沃卓斯基姐妹(由兄弟變姐妹,就是這麼刺激)蟄伏數年,潛心創作了如今的這部《木星上行》,可這樣的苦心帶來的卻是更大的失敗。
沃卓斯基姐妹構建架空世界觀體系的能力可以說是其他導演所無法比擬的。從《駭客帝國》與《雲圖》如此複雜的世界體系中就能看出,而從最終的成片來看,《木星上行》的世界體系顯然完全不亞於前兩者。
把整個地球作為外星種族的牧場,人類就是他們的綿羊,人類的命運牽扯到太空中的種族戰爭,這樣大開腦洞的設定,如果完全運用好的話,完全可以成就另一個如同“駭客帝國”般的銀幕傳奇。
可偏偏沃卓斯基姐妹想的卻是另外一個方向,在經歷了前面兩次失敗之後,他們顯然喪失了原有的大膽和自信,只是想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做一部“集大成”的科幻片。
把許多不同經典科幻片的素材和科幻元素集合,再摻雜進好萊塢商業大片常有的老套情感故事線和成長故事線,最後自以為是的把宗教存在思考、社會階層對立這些深奧的現實主義議題混入電影之中。使得原本在大雜燴下已然含糊不清的電影故事更加如同一團漿糊。
華納電影公司在投資時設想的太空版“駭客帝國”,最終讓他們損失了數億美元,原先板上釘釘的《木星上行》續集作品也隨著慘不忍睹的票房成績化為泡影。沃卓斯基姐妹這一次是徹底的栽了。
五、太空版“黑衣人”
《星際特工:千星之城》在預告片放出之初,就憑藉著其出色的特效製作和奇形怪狀的外星生物贏得了科幻迷們的高度關注。
而導演呂克·貝松也想率領著歐羅巴電影公司憑藉這部精心打造多年的科幻鉅製再一次進軍好萊塢的科幻電影領域,一雪《第五元素》當年在全球遇冷的前恥。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舉出很多例子,諸如《沙丘》、《異星戰場》、《星際傳奇》、《遺落戰境》……這些由好萊塢一線明星主演,用史無前例的投資進行拍攝的電影作品無一例外的失敗了。而在上映前飽受期待的《星際特工》也不能逃脫這個怪圈。
《星際特工》相比多年以前的前作《第五元素》而言,無論是在特效場面,還是故事結構上都實現了質的突破。
開場僅僅只用了幾分鐘就能把一個完整的故事背景和世界觀以極強的代入感展現在觀眾們面前,這一點展現出了呂克·貝松厚實的導演功底,是其他像《異星戰場》、《木星上行》所無法比擬的一點。
在世界觀和故事背景都基本構架完成之後,接下來就是故事的開端了。
簡單來說,整個故事的核心就是兩個特工執行任務。可除了開頭前半個小時,尤其是緯度市場的緊張追逐戲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視覺體驗之外,電影最終還是走了和《黑衣人》一模一樣的套路敘事模式:特工二人組一路歷險,最終拯救世界。
精彩的世界觀構架和故事背景鋪墊最終還是不可避免的與故事劇情本身相割裂,而電影的多線敘事造成了電影的幾條支線很多時候取代了主線故事的地位,主次不分讓觀眾們很容易被精彩紛呈的支線故事所吸引,忽略故事的主線劇情進展。
但是瑕不掩瑜,《星際特工》的優秀之處也非常突出。按照一位知名評論家的說法,《星際特工》充斥著呂克·貝松從《計程車速遞》系列開始一直延續的法式電影詼諧活潑的基調,和呂克·貝松凜冽的商業電影創作風格。從這一點來說,《星際特工》絕不是什麼經典之作,但一定是一部“好看”的電影。
雖然電影在以北美市場為首的幾大電影市場上都相繼爆冷,但是作為呂克·貝松對科幻電影型別的又一次突破嘗試,這部電影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