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楚風說歷史

    劉伯溫,即劉基,字伯溫,因為他是處州青田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大明的開國功臣。提起劉伯溫,大家都知道這麼一句諺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事諸葛亮,後朝軍事劉伯溫”。劉伯溫在小說中和民間被人神話了,稱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神機妙算,呼風化雨。其實沒有這麼玄乎,主要是劉伯溫對天文地理,風水五行,天下形式,都洞若觀火,比較擅長而已。

    首先,我來說說劉伯溫的才能。早年,劉基還是大元的忠臣,後來因為大元腐敗,對元朝失去信心。就投靠了朱元璋,幫助朱元璋實現了一統天下的目的。

    軍事上;他向朱元璋提出了,避免雙線,多線作戰,要各個擊破,的策略。朱元璋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城,掃平江南,劉基出謀劃策,做出了主要的貢獻。

    政治上;劉基提出了施德政,得民心的治國政治思想,使明朝初期的經濟得到了改善。法律上提出了要讓民眾教化,懂法,劉基對《大明律》的制定也起了很大作用。劉基在讓法律走向公正,客觀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文學上;劉基於宋濂和高啟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劉基的詩文,善於抒情言志,內容博大精深,善於用典。他在寓言故事中還說明了自己在軍事、文學、經濟、政治、倫理、道德方面的觀點,表現了自己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雖然劉基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運籌帷幄的牛人,可是他還是有缺點的,比如他桀驁不馴,自恃清高,所以一直讓朱元璋又愛又恨。朱元璋一直認為他瞧不起自己,後來也就疏遠了他。他嫉惡如仇,剛正不阿得罪了很多人,就像胡惟庸,後來也是胡惟庸把他毒死的。這些性格特點雖然看上去不算缺點,可是卻為自己的命運埋下了伏筆。所以劉基不適合為官,雖然有很多才能,可是性格使然。最後,我認為劉伯溫,是個很有才能和知識的人,也很有長遠的戰略眼光。是個很好的謀士。可是在為官方面,就略顯不足,尤其是在朱元璋身邊,因為你太有才了,皇帝想的你都替他做了。再加上性格特點,容易得罪人,樹敵過多,容易有殺身之禍。

  • 2 # 遺產君

    劉伯溫,浙江青田人,自幼天資聰明,智慧過人,十二歲中秀才,簡直是神童啊;二十三歲中秀進士,神童他哥啊,進入仕途,由於他剛正率直不入流,得不到重視,還遭排擠,也看清了元朝官場及其貪腐,因此劉伯溫多次辭職不幹。正義使然也。 朱元璋是個識貨的人,他知道劉伯溫是個潛力股,於是對他委以重任,劉伯溫是千里馬遇到了伯樂,必然知恩圖報。他極力輔佐朱元璋,助他戰勝頭號對手陳友諒,再接再厲,乘勝追擊,一舉消滅了元朝統治,為朱元璋建立明王朝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天下的開國皇帝都有一個共性,只能共苦,不能同甘,朱元璋也是這個德性,更為惡劣,劉伯溫多聰明的人啊,他助朱元璋整頓朝綱,嚴明法紀,在任人用人上不徇私情,使大明有一個好的開端。之後他急流勇退,遠離政治漩渦,低調做人,明哲保身。朱元璋立馬准奏,他也不想劉伯溫待在身邊,太壓抑了,他朱元璋知道的,劉伯溫也知道,他朱元璋不知道的,劉伯溫還是知道,這要是過去打仗是個好軍師,現在朱元璋是皇帝了,他的心思不想讓劉伯溫知道的太多,不然他會瘋掉的。

    劉伯溫歸家後,開始著書立說,他的詩、詞、寓言文學具有超高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民間傳說他創作的{推背圖}具有超凡能力,不知道有沒有這回事。 劉伯溫在民間是非常受熱捧的,民間盛讚他“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前朝諸葛亮,後朝劉伯溫”,說他料事如神,先知先覺,就是一天神,但劉伯溫畢竟是人,他再怎麼能掐會算,就是算不了自己的命,自己的命不是自己能說了算的。你的命掌握在別人手中,自己只能認命。

  • 3 # 每天瞭解一個人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過目不忘

    劉基對於書籍,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他曾經在元朝大都的一家書店中翻閱一本天文書,翻過一遍後竟然立即能背出來,書店的主人便要將書送給他,他卻說:“書已經在我的胸中了,要書何用?”

    十四歲時劉基入府學讀書。他從師學習春秋經。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有許多人讀了很長時間也不解其意。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師見此大為驚訝,以為他曾經讀過,便又試了其他幾段文字,劉基都能過目而識其要。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

    三年以後,他離開府學,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習程朱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鄭復初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讚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陰了後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劉基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有一次,探訪程朱理學故里—徽州,得知歙縣南鄉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書》,便探秘覆船山,原來這裡隱藏了一個完整的明教社會,不僅找到了《奇門遁甲》而且還結識了一大批明教聖者,劉基的虛心好學和出眾才智,使他在這裡學就和掌握了豐富的奇門斗數知識,回家後就在家鄉出了名,大家都說他有魏徵、諸葛孔明之才。

    助明開國

    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請至南京,委任他為朱元璋的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

    此時,陳友諒攻陷太平,意欲東向,氣勢甚為囂張。朱元璋帳下各位大將,有的勸朱元璋投降,有的認為必須避其鋒芒,再據守南京。朱元璋意猶未決,劉基也沉默不言。朱元璋知其自有見地,遂召入內室與之決策,劉基以為凡言降者或議逃者,應盡誅之,以免擾亂軍心。劉基認為,陳友諒驕氣衝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們放在眼裡,我們應利用其驕傲自滿、聽不進不同意見的時機,誘敵入伏,一舉重創之,滅其銳氣。劉基說:“天道後舉者勝,吾以逸待勞,何患不克,莫若傾府庫,開至誠,以固士心,伏兵伺隙擊之,取威制勝,以成王業,在此舉也”。正是在吳國初創、百事待興,又突臨強敵、內部看法不一的危難緊急關頭,劉基寥寥數語,撥開迷霧,點破形勢,議定決策,團結人心,去為完成王業而進取。

    至正二十七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域性。

    不徇私情

    太祖因事要責罰丞相李善長,劉基勸說道“:他雖有過失,但功勞很大,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太祖說:“他三番兩次想要加害於你,你還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我想改任你為丞相。”劉基叩首說道“:這怎麼行呢?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樑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後來,李善長辭官歸居,太祖想任命楊憲為丞相,楊憲平日待劉基很好,可劉基仍極力反對,說:“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為相之人,須保持像水一樣平靜的心情,將義理作為權衡事情的標準,而不能攙雜自己的主觀意見,楊憲就做不到。”太祖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回答:“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太祖接著問胡惟庸,劉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太祖於是說道“:我的丞相,確實只有先生你最合適了。”劉基謝絕說:“我太疾惡如仇了,又不耐煩處理繁雜事務,如果勉強承擔這一重任,恐怕要辜負皇上委託。天下何患無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擔任丞相之職。”後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因事獲罪。

    臨終遺囑

    洪武八年,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裡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藥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兒子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後,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儘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胡惟庸

    幾天之後,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迴圈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儘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儘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儘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農歷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於鄉中夏中之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然界最聰明的動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