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湘潭市運動健康促進會
-
2 # 時尚天水
聖人講要走中庸之道,學習《中庸》,主要領悟三條:一是慎獨自修;二是忠恕寬容;三是至誠儘性。
因此,我可把它分成了三個部分來解讀:
第一部分:慎獨自修, 要求人們在自我修養的過程中,堅持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約束。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保持清醒。不要認為隱藏的過失,就可以去做,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當獨自一人時,同樣要嚴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漸,自重自愛,把握住自己;
第二部分:忠恕寬容, 要求人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並行而不相悖;
第三部分:至誠儘性, 只有堅持至誠儘性,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善良的天性。只有以善待人,也才能得到別人的善待。
祝大家學習愉快!
-
3 # 明貞
中庸即不偏不倚和光同塵全知全能心想事成即道,並不實在是人類並萬類的方向和終極歸宿,迄今為止無人能做到在趨向之。
人類並萬類的終極目標終極歸宿是什麼?是和諧和平永生永恆永享愛情。博學審思明辯篤行的目的地是什麼?是永生永存中庸中道和諧愛情,是人類並萬類的終極價值即歸宿。
-
4 # 哲學新意
我來談談學習《中庸》的一些認識吧,其實我們經常聽到中庸之道,大概就是不偏不倚,和諧致中的意思,透過對諸子百家經典的學習,總能感覺到我們中華文化的和諧就是中庸之道。
讀老子《道德經》,讀《論語》,讀《孟子》等書,總結出一點,其實諸子百家都是在訴述自己的政治理念,儒家的仁愛、道家的無為、墨家的兼愛非攻、農家的守本、縱橫家的連橫、法家的法治,都是在那個亂世想尋求一種理想的治國理念,使得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除此之外諸子百家的著作就是來闡述他們理論思想中對他們政治理念的論證。
為什麼《中庸》能和《論語》、《大學》、《孟子》列為四書,那是有原因的,《中庸》是孔子的嫡孫子思所著,第一張就包含了其中最經典的部分,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說的很明白了,人性有自然屬性,有社會屬性,我們要靠教育來壓制自然屬性,來規範自然屬性。其實說白了還是在闡述孔子的重要理念,那就是需要依靠教育來提升國民素質,使國家變得富強。
《中庸》全文3568字,除了闡述孔子的教育理念之外,還講明瞭一點,也影響了中國的千年的文化,那就是做人做事一定要折中,不要過於偏激,也不要過於保守,欲求一個最佳的結合點,同樣萬事萬物的執行規律也是講求的陰陽平衡和諧,我們既要保持本能的慾望,但也要剋制自己的膨脹。
很多人一出名就會自我的膨脹,不可一世,就像劉強東、馬雲等人,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好像自己就是外星人一樣,然而他們卻缺少一種功成名就之後的低調,這就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如果明白這點很多人在出名以後保持低調就不會遭受到滅頂之災。
無論古代埃及文明還是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都有陰陽相交相和的思想在裡面,所以孔子的嫡孫子思雖然名望沒有孔子高,但是在孔子的思想中更進一步,提出創造和諧社會的概念,那就是使得每個人都要達到中庸和諧的境界。
諸子百家之言,各有各的道理,可是最能保持宇宙本真,最能體現人性平衡的還是儒家的中庸之道,採用耐心的教化使人民都充滿愛心,社會也少了很多紛爭。
當然我們也要學習中庸之道,那就是看待事物要保持兩面或者兩分法,找到事物的根源,尋求平衡和最佳時機去把握,而不是一味地鑽牛角尖。這樣才能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才能成為一個高情商、高智商的人。
-
5 # 庭豔創業說
首先沒有必要過早研讀中庸,因為這是戰國儒家最為核心的方法論,需要先理清儒學的王道思想,以及王道思想在孔子及其之後的儒家思想的時代背景,然後才能讀得懂,為什麼孔子和他的學生會對儒學進行補充,並提出過猶不及和綜合之道,就這一點沒有幾十年的功能基本大不可能,因為這涉及到上古道學和儒學的發展變化。
其次具體說一下中庸懈怠看到版本已經是一本雜書,就是原本家後人補綴的混合體,公認的經典原文,包括這一段和中間對八目的簡單闡述。
-
6 # 遠方167427784
怎麼學《中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樣實踐中庸之道。這裡面的學問太深了。
華人講究不偏不倚。不出頭,不沉默,要剛剛好。無論說話做事,都是這樣。
人的一生,說通俗點就象走鋼絲。先找準平衡點,然後左右平衡,不要跌倒。就算功夫。
換句話說,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在平衡各種關係。平衡得好與不好,關係到你人生的成功與失敗……
怎樣平衡呢?
-
7 # 讀人
《中庸》最為四書中最難深奧的一本,我來介紹一下我的看書方法論,這個用在看《中庸》也是一樣的!
首先是找尋古代語境,再結合現代語境。讀古人的書,要回到古人的語境中去。語言學家說,意思的傳達,語境佔75%,語言本身只佔25%。
除了這個外,我看書向四類人學習:
①、理論的創造者:多看原著。
②、理論的傳播者:原著很多知識點不一定能理解,這時需要一些能把理論講解得容易理解的知識傳播者,可以買這類書結合來看。
④、理論批判者:也要看看我們學習這些理論的反對者怎麼說。
1、向理論的創造者學習——看《中庸》原著因為《中庸》作為四書最深奧的一本,所以單看這本原著時,很難理解儒學的。朱熹說:“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大學》裡說:“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先後順序很重要,所以在讀《中庸》之前,先把前面三本讀熟。
先不要多看別人的解釋,否則很容易被帶偏,自己先去悟一下。更不要看一些自媒體文章的解釋,很多帶有錯誤的,看原著才最穩妥。
2、像理論的傳播者學習——《中庸》註解畢竟古文離我們有點遠,而且也很深奧,當自己悟不出來時候,就去找老師,當然老師不能隨便找,那找什麼樣的老師呢?
看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四書”本身就是朱熹選定的,當時作為科舉制考試的教材,沒有朱熹就沒有這四本書的書單了。
然後再去看看一些民國大師們的註解,有的學者講得很通俗易懂,能很好地幫助您理解。
3、向理論的實踐者學習——《中庸》實踐者很多學者說的感覺都對,但做起來都錯。而有的企業家說的似乎沒啥道理,但做著做著就成了。因為理論與實踐永遠隔著一條巨大的鴻溝。
像王陽明說的那樣,只有真正去實踐才是真的知道。你說鹽是鹹的,你沒有去嘗過你就不知道鹹的味道是什麼。看書要知行合一,做了才是知道,做得多少就知道多少,做到什麼程度你就知道到什麼程度。
而理論的實踐者會有很多體會,我們學《中庸》,就去看信《中庸》的一些企業家。比如可以學習本土廣告大師華杉老師,他經營企業就是依靠這些儒學的文化母體,他提出的“超級符號”很多就是儒學裡的文化母體。
4、像理論批判者學習——《中庸》的批判者很多人批判中庸思想的腐朽,落後,是牆頭草,是平庸。其實很多人理解錯中庸思維!
“中庸”不是大家望文生義那樣,把“中”理解成中間、折中;把“庸”理解成平庸。中庸也不是牆頭草,不是兩邊不想得罪人的老好人。而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處。比如黃金分割比例的物體往往更具有美感,但他們比值不是折中的0.5:1,而是恰到好處的0.618:1。
我們看看批判者有哪些是對的,然後我們不能盡信書全盤接收,借鑑別人的意見辯證地看。還看看批判者有哪些觀點是錯的,我們要正本清源,為往聖繼絕學。
總結一下,學習《中庸》主要從六個方面去學:
1、結合古代語境
2、向理論創造者學習,看原著,且結
合四書來看,《中庸》是最後看的。
3、向把《中庸》註解得很容易理解的人學
4、向把《中庸》拿去實踐的人去學
5、向批判《中庸》的人學習
5、要自己去實踐《中庸》的道理來學
-
8 # 蒙正源
首先,這個怎麼去“學”《中庸》,這個“學”就有點問題,有些東西是學不來的,對於這些經典論著,需要多讀,多體會。“讀書百遍,而義自見”是有道理的,距今幾千年的古書,誰都不能充分肯定作者當時究竟的確切用意,目前流傳甚廣的是由宋儒們註解下來的,謬誤之處確實存在。同樣是讀《中庸》這本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會,同一個人在不同年齡段,讀的遍數多寡,體會也不盡相同。所以說,多讀就對了,讀一百遍,看看會不會有啥收穫。當然,掌握一些基本方法也是必要的,比如以經注經,經史參合等,更有助於你的理解與體會。
-
9 # 攻防敏控
首先要對中庸兩個字的真實意義進行闡述!
中,就是不走極端,我曾經看到過一個影片,一位女士玩高空彈跳,保險措施全部到位了,她卻不敢往下跳!旁邊一位男士取笑她膽小,這位男士倒是直接跳下去了,但是他身上沒有保險措施,他可能一激動給忘記了!所以說在身上有保險措施的時候,勇敢的跳下去,才能玩的開心!實際上“中”也代表著正確的選擇,以上面的例子為例,玩高空彈跳是驚險、刺激、開心的事情,但是這兩個人都是在走極端,男的開心的跳了下去,摔死了!女的沒玩成,還給自己搞得很傷心!他們都沒有做到中庸之道的“中”字!
中庸的“庸”字就是不去違反自然法則,不瞎折騰才是正道,正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
所以說,中庸的中,是在有事的情況下,我們不走極端,總會找到最佳解決問題的方案,所謂的問題最終也就不是問題了!
中庸的庸,是指在沒事的情況下,我們不瞎折騰,不吃飽了撐的沒事找抽,做到平安是福,平淡是真,才是真正的智者!
中國的先人留給華人的中庸之道,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有事的時候不走極端,方案折中達到最理想化!沒事的時候不瞎折騰,樂極會生悲,居安思危,修身養性,不爭無用,難得糊塗!漢文帝和唐宣宗都是怎麼當上皇帝的?他們當了皇帝以後都是有大作為的皇帝,但是在做皇帝之前,他們是真正做到了大智若愚,他們之所以成為最後的成功者,沒有夭折喪命反而笑到了最後,是真正做到了中庸之道的“庸”字!
歷史上的所有成功者,哪個不是領悟到中庸之道真正內涵的高手,中庸之道是我們的祖先留下來的,中庸之道是為了福澤後人,可是後人卻並不理解前人的苦心!
回覆列表
《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提出了學、問、思、辨、行五字,而且分別提出學必博、問必審、思必慎、辨必明、行必篤的要求。審、慎、篤是個態度問題,只要認真、刻苦,也就不難做到。但博學和明辨不光是態度,主要是個下功夫的問題了,所以《中庸》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就是說,別人下一個功夫,你下上百個功夫,別人下十個功夫,你下上千個功夫,儘管人的資質,體力是不一樣的,有強有弱,但有了這種“己百己千”的精神,也就功到自然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