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公佈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包括 Facebook 和 Google 在內的科技企業,對大多數成人網站都嵌入了追蹤方案。
來自賓夕法尼亞的卡內基梅隆與微軟研究人員分析了 22484 個色情站點,發現其中 93% 都將資料洩露給了第三方。
(題圖 via TechSpot)
即便開啟了隱身模式,也不妨礙其傳出資訊。此外有近 45% 的案例,會揭示 URL 中潛在的性取向。
研究人員指出,那些成人站點的訪客,尤其是私密瀏覽的人們,很容易從根本上被虛無的隱私感給誤導。
事實上,隱身和類似的保護功能,只能確保在瀏覽會話期間沒有任何內容儲存在計算機上,並沒有阻止線上跟蹤器記錄使用者的瀏覽行為。
顯然,對每個人來說,這種追蹤都是一種潛在的風險。研究人員認為,在未經使用者許可的情況下訪問此類資料,或導致惡意代理利用這些資料來區別對待不同性向的訪問者。
鑑於其持有資料的敏感型,網站的行為顯然是不道德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性向洩密這件事上,色情網站應該更好地考慮使用者的安全,並採取基於使用者認同的政策。
然而《紐約時報》指出,即便谷歌追蹤器覆蓋了研究取樣網站的 74%,該公司仍聲稱該追蹤軟體不會被用於廣告目的。
Google 發言人稱:“我們不允許在包含成人內容的網站上使用 Google 廣告,而是會根據使用者的興趣或相關線上活動,禁止個性化廣告資料。此外,我司的廣告服務標籤,是絕不允許傳輸個人身份資訊的”。
此外,《紐約時報》向甲骨文詢問為何其軟體出現在 24% 的被研究站點上,但尚未得到該公司的迴應。當然,並未所有追蹤都會呼叫個人身份資訊,比如 P 站就會收集匿名資料來追蹤流量,然後在統計頁面上釋出。
然而也有一些看似匿名,但很容易踩線的一些資料。畢竟結合 IP 地址、手機的 IMEI 移動識別碼、瀏覽器型別、螢幕解析度、作業系統等資訊,很容易拼湊出一個使用者的數字指紋。
研究人員稱,儘管事實並不令人鼓舞,但其認為監管幹預可帶來切實、積極的結果。微軟研究員、主要作者 Elena Maris 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稱:
成人站點的追蹤機制與線上零售上非常相似,這個事實傳遞出了一個巨大的危險訊號,畢竟這不是挑選一件毛衣那麼簡單。透過網路資料,它可以詳細深入地瞭解一個人。
此外研究發現,除了在沒有專門軟體的情況下做到幾乎不可被檢測到,仍僅有 17% 的站點在隱私政策中向用戶公開承認使用了追蹤期(而且經常被複雜的法律術語所混淆著)。
綜上所述,研究人員認為必須採取嚴厲的監管,來阻止資料的洩露。
週一公佈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包括 Facebook 和 Google 在內的科技企業,對大多數成人網站都嵌入了追蹤方案。
更糟糕的是,僅有 17% 的案例被使用者所知。因為在通常的情況下,網站並不願意向用戶披露此事。來自賓夕法尼亞的卡內基梅隆與微軟研究人員分析了 22484 個色情站點,發現其中 93% 都將資料洩露給了第三方。
(題圖 via TechSpot)
即便開啟了隱身模式,也不妨礙其傳出資訊。此外有近 45% 的案例,會揭示 URL 中潛在的性取向。
研究人員指出,那些成人站點的訪客,尤其是私密瀏覽的人們,很容易從根本上被虛無的隱私感給誤導。
事實上,隱身和類似的保護功能,只能確保在瀏覽會話期間沒有任何內容儲存在計算機上,並沒有阻止線上跟蹤器記錄使用者的瀏覽行為。
顯然,對每個人來說,這種追蹤都是一種潛在的風險。研究人員認為,在未經使用者許可的情況下訪問此類資料,或導致惡意代理利用這些資料來區別對待不同性向的訪問者。
鑑於其持有資料的敏感型,網站的行為顯然是不道德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性向洩密這件事上,色情網站應該更好地考慮使用者的安全,並採取基於使用者認同的政策。
然而《紐約時報》指出,即便谷歌追蹤器覆蓋了研究取樣網站的 74%,該公司仍聲稱該追蹤軟體不會被用於廣告目的。
Google 發言人稱:“我們不允許在包含成人內容的網站上使用 Google 廣告,而是會根據使用者的興趣或相關線上活動,禁止個性化廣告資料。此外,我司的廣告服務標籤,是絕不允許傳輸個人身份資訊的”。
此外,《紐約時報》向甲骨文詢問為何其軟體出現在 24% 的被研究站點上,但尚未得到該公司的迴應。當然,並未所有追蹤都會呼叫個人身份資訊,比如 P 站就會收集匿名資料來追蹤流量,然後在統計頁面上釋出。
然而也有一些看似匿名,但很容易踩線的一些資料。畢竟結合 IP 地址、手機的 IMEI 移動識別碼、瀏覽器型別、螢幕解析度、作業系統等資訊,很容易拼湊出一個使用者的數字指紋。
研究人員稱,儘管事實並不令人鼓舞,但其認為監管幹預可帶來切實、積極的結果。微軟研究員、主要作者 Elena Maris 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稱:
成人站點的追蹤機制與線上零售上非常相似,這個事實傳遞出了一個巨大的危險訊號,畢竟這不是挑選一件毛衣那麼簡單。透過網路資料,它可以詳細深入地瞭解一個人。
此外研究發現,除了在沒有專門軟體的情況下做到幾乎不可被檢測到,仍僅有 17% 的站點在隱私政策中向用戶公開承認使用了追蹤期(而且經常被複雜的法律術語所混淆著)。
綜上所述,研究人員認為必須採取嚴厲的監管,來阻止資料的洩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