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管窺歷史人與事

    如果沒有趙括,我認為廉頗能夠擊退秦軍,原因如下:

    一 作為一名老將廉頗一生閱敵無數,有著豐富的戰爭經驗。

    二 廉頗此人拙攻善守,防守正是廉頗的長處所在。堅守太行八陘,縱使秦軍戰鬥力再強,也沒有用武之地。在趙括接替廉頗之前,已經堅守了兩年多,廉頗的防守讓秦軍毫無辦法。

    三 當時秦國是舉全國之力攻打趙國,大量的軍糧和其他物資不斷運往前線,如果繼續趙國繼續堅守,秦軍物資必將告急,如果此時趙軍出擊,以胡服裝備起來的趙國軍隊,對陣黑衣秦軍,戰隊力將絲毫不會處於下風。這樣以來勝負的結果就很難說了,當然歷史沒有假設。

    四 基於以上原因,速戰對秦軍最為有利。看到廉頗堅守不出,秦軍使用離間計,趙王中招撤下廉頗,換上了軍事理論水平很高,但缺少戰爭經驗的趙括。此時,秦軍的統帥也暗中換為白起。趙括走馬上任,全面否定了廉頗的戰術,積極進攻,結果正中秦軍下懷,秦軍誘敵深入,在長平包圍了趙軍,導致趙國長平之戰大敗,四十萬趙卒被坑殺,成為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大慘案。

    五 由於將領的戰術失誤,導致趙軍被圍山谷,面對這一不利局面,趙軍並沒有立刻膽怯投降,而是在趙括的帶領下對秦軍發起來一次又一次的攻擊。在沒有援軍,已經缺水斷糧的情況下,趙軍將士堅守了四十多天,這已經超出了人類的極限,可見趙軍將士的意志力有多強,最後甚至是出現了人吃人的情況,趙軍也沒有投降。直到主將趙括戰死後,趙軍才投降。

    六 雖然這場戰爭以秦國的勝利告終,但此戰也讓秦國消耗巨大,以致秦國修養生息多年,沒敢再發動大的戰爭。

    所以如果以廉頗為帥,採用堅守戰術,勝負結果很難預測,當然秦國經過幾代人的積累,兵多將廣,戰鬥力強悍。再加上秦始皇雄才大略,統一兼併之心堅定不移。最終的勝利會屬於秦國,但起碼長平之戰不會輸的這麼慘。

  • 2 # 瀟湘夜雨6577

    趙括確實沒有想出紙上談兵,沒有如果,紙上談兵是後人形容一個人嘴上很會說,但做不了事的人。

    提問者的意思應該是假如趙王不用趙括換下廉頗,趙國能不能打過秦國的意思。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民不畏死,國庫充足,有明君,有良將,有忠丞,特別是秦國第一武將白起,人稱殺神,在其一生中沒有戰敗記錄,令敵人聞風喪膽。

    趙國雖然沒有什麼變法,但秦趙對立時趙國應該是最富有的,所謂國富民強,軍隊也能打仗,年青的趙王也不是庸人,是個明君,武將廉頗也是赫赫有名的大將。

    如此兩大國對立,不是你死就是我忘,國家打仗,打的是整個國家的實力,看誰的糧食多,誰的兵源充足,誰的財產富足,誰的盟友有實力。

    整個長平對戰,歷時三年有餘,如此對峙,大量的年青人上前線,只有老弱病殘在家種糧食,既要供朝廷吃,又要供前線將士吃,自然是供應不上,開始一兩年還好些,但後期確實是將士都沒辦法吃飽肚子,談什麼打仗,此時相對來說,秦國相對好一點,畢竟巴蜀是產糧最多的地方,糧道也通暢,但絕不是說秦國將士可以吃飽肚子。

    趙國廉頗知道打不過白起,打不過秦國,所以就堅守,面對這種情況這個老將也無能為力,或許只有堅守才能等奇蹟出現吧,但趙王是知道的,等不死,耗不起,只能堵一把,它把賭注壓在趙括身上。因為再不賭,就真的輸定了。

    趙國輸了,也不能全把責任定在趙括身上,只有一個國家富強了,政通人和了,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以前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

  • 3 # 閒來聊史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經以少勝多,成功的抵禦住了秦國的入侵,使得秦軍不能對趙國造成傷害,趙奢非常受到趙惠文王的重視,還提拔趙奢為上卿。

    趙括是趙奢的兒子,從小就跟隨父親趙奢學習兵法,並能夠熟讀兵書,每次談論兵法的時候,他都能夠出口成章的說出軍事兵法以及排兵佈陣,大多數人都爭論不過他,就連他的父親也難不倒他。也就是因為這些,趙括就養成了驕傲自大的性格。

    公元前259年,強大的秦軍再次發兵侵犯趙國,趙軍在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堅持不懈的抵抗秦軍。此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雖然廉頗年紀已經很大,但在打仗方面依舊很有經驗,在廉頗率軍頑強抵抗下,使得秦軍一時無法取得勝利,雙方展開了持久戰。

    秦國知道拖下去對自己不利,於是對廉頗實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的並不是廉頗,而是趙括將軍”的訊息。結果趙王果然上當,毫不猶豫的讓趙括取代了廉頗的位置。

    趙括自認為自己很能打仗,但實際上他只會生搬硬套兵書上的條文,並沒有實際的作戰經驗。到了長平後,趙括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打亂了制定的作戰計劃,使得趙國軍隊四十多萬人全軍覆沒,趙括自己也被秦軍亂箭射死。

  • 4 # 小楊品史

    倘若趙國一直讓廉頗堅守陣地,趙軍全軍覆沒的可能性並不大,由於趙國軍事力量、後勤供應、戰將的指揮才能,相對於秦國並不佔優勢,想要擊退秦軍基本上不太可能,但全身而退還是可以做到的。

    一、廉頗出擊失守後,改變策略,堅守陣地,秦國也無可奈何

    首先,廉頗打退秦軍的可能性不大。事實上,開戰初期,廉頗就曾率軍主動出擊,雖說廉頗的軍事才能很厲害,但對方也不是吃素的,結果大敗而歸。秦國虎狼之師的名頭可不是白叫的,士兵有豐富的戰鬥經驗、積極性比趙軍要高得多,趙國想打敗秦國的可能性非常小。

    其次,廉頗是防禦戰好手,秦國無可奈何。初戰失利後,廉頗認識到了兩軍的實力差距,就堅守陣地,無論秦軍如何挑釁,就是不出寨,將陣地防禦的固若金湯,對峙三年,秦軍一籌莫展。

    最後,趙國缺乏戰略定力,臨陣換將,釀成大禍。對峙三年,秦國沒急,趙國犯了老毛病,將廉頗換了下來,讓趙括帶兵,主動出擊,結果大敗。趙國輸就輸在國君年幼、缺乏定力,缺乏秦昭襄王那種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意志力,後來和匈奴作戰時,趙國又犯了類似的毛病,好在有李牧在,挽回了敗局。

    二、長期舉國對峙,秦趙雙方都不利,和解的可能性很大

    對峙三年下來,秦趙兩國都吃不消,誰也沒有絕對取勝的把握,倘若趙國做出讓步,撤出上黨地區,我認為雙方和解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首先,秦國絕不會先撤,他們的目標就是上黨;趙國有退兵的理由。當年白起率軍切斷了上黨後路,眼看著上黨就是盤中餐了,結果趙國橫插一手,摘了桃子。秦國當然不願意了,就出兵上黨,趙國也不願吐出到嘴的肥肉,這就對上了。倘若秦國撤兵,那以後還有什麼威信?誰都能來欺負一把了。

    反過來看,趙國倒是可以退兵的,從別人嘴裡搶食,本來就說不上正義,能和秦國對峙三個月,充分展示了實力,其他諸侯也不敢怎麼著。

    其次,長期對峙對雙方都不利。一是影響國內穩定,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連續幾年在前線作戰,影響家庭生產和農業收成;二是長期對峙,消耗嚴重,其他國家會趁機入侵;三是會影響國內士氣。

    最後,和解只需要一個臺階即可。既然雙方都不願對峙下去,秦國絕不可能讓步,只要趙國退出上黨,秦國在巨大的消耗後,也不可能再疲憊作戰了。

    綜上所述,即使廉頗仍在,也不可能打退秦軍,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趙國放棄上黨,兩國議和。

  • 5 # 風是美好的感覺

    歷史不需要假設。歷史也沒有如果。但是,就像系統除錯時調整變數,透過分析結果,能對系統有更深刻的瞭解一樣,可以採用假設,對歷史形成更準確的認識。

    再從提問看,趙括那時候並沒有紙,紙上談兵是後人的形容,說趙括只會較嘴勁,沒有實際能力。

    此時已是戰國後期,經過商鞅變法打下的基礎,秦國經濟強盛,軍紀嚴明,技術發達,人才輩出。以一敵六的格局已經形成。尤其正當魏人范雎入秦,助秦昭襄王立威掌國,又定下遠交近攻的國策,秦國之強,已不是一盤散沙的六國可以抵禦的了。

    長平之戰,趙孝成王換下廉頗,並不完全是中了范雎的離間計。數十萬大軍駐守長平三年(這是古代保頭留尾的演算法,實際可能兩年左右),這筆費用是必須常年防禦北方匈奴騷擾的趙國難以承受的。而在此十年前,秦伐趙,圍閼與城,趙惠文王問廉頗、樂乘,能不能救。兩人都否決了。趙奢,趙括的父親,挺身而出,主動出擊,用奇計,大勝。

    趙孝成王自然希望複製父王的榮光。只不過這才是真正的刻舟求劍。王,不是當年的王,將,不是當年的將,對手,更不是當年的對手。

    從此戰起因看,秦國圍困南韓的上黨,南韓救不了,上黨竟然向趙國投降,趙國竟然就接受了,這不是火中取栗嗎?秦國當然不能容忍這種摘桃子的行為!

    再看程序,一方面廉頗取守勢,那是不得已,並且仍然戰死一個裨將,四個校尉,可見趙國之艱難。另一方面,秦國攻了數年,仍不放棄,據說范雎還費千金行離間計,可見志在必得。斷了趙軍糧道後,秦王親赴前線鼓舞士氣,還強徵國內所有15歲以上男子到長平助戰。這種決心,哪是一個廉頗能抵擋的呢?

    這就是說,假設,不換下廉頗,趙國將會被拖得經濟崩潰,充其量,體面地籤個城下之盟,割幾個城邑。當然,這結果應該比四十萬人被坑殺好點。

    多說一句題外話,那趙奢,英明神武,趙老夫人,見識非凡,怎麼趙括就如此不成器呢?完全比公子州籲還不如呀!

  • 6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首先紙上談兵不是趙括想出的,而是後人牽強附會總結而出的一個成語。不管怎樣,廉頗都不能擊潰秦國軍隊。

    但是紙上談兵卻是後世加給趙括的,畢竟東漢時期才發明造紙術,與趙括的年代相差甚遠,無論如何也不會在紙上談論兵事。

    趙括真的無能嗎?

    史書記載,秦軍久攻長平不克,便使用離間計。秦國使者在趙國都城大肆散佈言論,說廉頗降秦之心久矣,因此只守不攻;希望趙國千萬不要派趙括為將,此人太厲害秦軍上下都怕他。

    很明顯的離間之計,奈何趙國君臣沒有看透。真要害怕一個將軍人家會明明白白的跟你說嗎?藏著掖著讓你不知道不是更好?

    或許趙王是真的害怕廉頗投降,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而趙括是新銳將領,新人新氣象;年輕人有衝勁,符合趙王想要儘快結束戰事的想法,趙國國力已經支撐不了多久了。

    趙括不愧是好學生,儘管推倒了廉頗的部署,但一切都有模有樣,無論是駐營還是佈陣,都是學霸的級別。

    即便是趙括陷入重圍中,因糧道被斷而被迫突圍。但是在突圍時仍舊有四十萬主力尚存,這很可以了。並且趙括還予以秦軍重大殺傷,秦軍傷亡過半,因此趙括也沒有想象中那麼無能。

    不換將趙國一樣會敗

    假設趙國沒有中計,依然是廉頗為主將,結果會改寫嗎?當然不會,即便廉頗依然為主將,趙國依然會敗,只不過結局會稍好點,趙國或許會儲存下主力,不會被武安君白起活埋。

    長平之戰前期與廉頗對戰的是秦國王齕,王齕已經將廉頗打的閉門不出,雙方對峙了三年有餘。此時的秦趙兩國基本上都是在勉力支撐,而換上武安君白起之後,就一定要分出勝負了。

    秦趙兩國相比起來,在戰爭潛力上,無疑是秦國更勝一籌,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軍事實力,秦國都妥妥的壓過趙國。

    在軍事上,武安君白起明顯比王齕更勝一籌,有他領銜秦軍,趙國絕無取勝之道。更何況秦王率領大部援軍已經在趕來的路上,而趙王卻是舉棋不定,因此趙國必敗,廉頗為打不退秦軍。

    最好的結果就是秦軍攻下長平,而廉頗帶領趙軍主力撤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防止褲子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