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出師表算臣子給君主多奏摺,為什麼從頭到尾都是你應該用誰?應該怎麼治理國家,最後說我要走了這算請示還是通知呢?
14
回覆列表
  • 1 # 明月照邊關

    表是古代臣子向君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它不是通知也不是請示。

    這是諸葛亮準備第一次北伐,臨走時給後主劉禪的一封信,不是要通知劉禪什麼,更多的是向劉禪表明自己的心志以及對蜀漢的忠心,其次就是對於如何治理好蜀國,提出了自己的一點建議,供劉禪參考採納。

    諸葛亮是劉備臨終的託孤大臣,劉禪尊稱為亞父,劉禪也知道諸葛亮對蜀國,對他忠心耿耿,諸葛亮也知道劉禪對自己的信任與尊重,但畢竟君臣有別,諸葛亮此次率大軍遠征,生死未卜,遠離蜀地,一去多久,諸葛亮也不清楚,後方將會發生什麼,諸葛亮也不清楚,但即時諸葛亮遠離廟堂,仍然心繫朝堂,所以臨行之際,寫了這篇出師表,正如諸葛亮自己所說“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諸葛亮真的不知道他要說什麼嗎?很顯然不是,這只是諸葛亮的自謙之言,以顯示劉禪的英名,自己作為臣子只是一片忠心罷了。

    從出師表,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一心為漢,忠心事主的無私之心,諸葛亮無愧漢室的忠臣,無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評價。

  • 2 # 花開彼岸V袖手繁華

    表:通俗講就是說話。

    就是表達我想表示的內容。

    出師表,就是部隊出征之前想(跟君主)說的話。

  • 3 # 老曹講史

    “表”是一種文體

    古代臣屬向君主上呈的文書分為四種文體:章、奏、表、議。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文心雕龍》

    “表”的主要作用是大臣向君主陳述事情,表達情感。如:勸諫,祝賀,陳情,辯解,彈劾,議論等等,都可以用“表”的形式。

    前後兩篇“出師表”,即不是請示,也不是通知,但又同時起到了請示和通知的作用。諸葛亮總攬西蜀軍政大權,出征用不著請示。諸葛亮是臣,劉禪是君,臣給君發通知,諸葛亮也沒這麼傲慢。

    這兩篇表更像是諸葛亮給自己的家人寫的家書。除了說明自己的想法和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厭其煩的叮囑。

    《前出師表》主要以勸諫為主要內容

    通篇來看,《前出師表》言辭懇切,感情真摯。真實展現了諸葛丞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拳拳之心。文章陳述了三項內容:

    表達了自己興復漢室,報答先帝殊遇的決心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敘述了北伐的原因和所做的準備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但所用篇幅最多的還是對劉禪的勸諫和向劉禪推薦可靠的人才。事無鉅細,循循善誘。

    因諸葛亮是託孤老臣,劉禪以父禮相待,所以在“表”中,諸葛亮也就沒有那麼多避諱,話說的直白一些。可是通篇文章,沒有一點對劉禪的不敬。相反,對劉禪充滿了殷切的希望。

    《後出師表》以自我辯解為主要內容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後,西蜀朝廷出現了多種論調。諸葛亮針對這些議論一一進行了解釋。

    首先說明先帝為什麼囑託伐賊: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有人認為可以用長久穩妥的方法統一天下,諸葛亮舉了楚漢相爭,和劉繇、王朗被東吳吞併的例子來駁斥。

    有人認為北伐失利說明北伐政策是錯誤的,諸葛亮舉了曹操多次失敗,但最終統一北方的例子來駁斥。

    有人認為西蜀連年征戰,民窮兵疲,應該休養生息。諸葛亮詳細解釋了北伐的緊迫性。

    諸葛亮的《前出師表》中對興復漢室的大業充滿了樂觀。但《後出師表》明顯多了些茫然。只是態度依然堅決。

    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4 # 紅塵彌勒

    《出師表》既不是請示,也不是通知,它是一種古代君臣信札交往的一種“表”。

    更確切地說,所謂的“表”,是古時候臣子向君王上呈陳言的一種特殊文體。

    它的主要功用,就是裡面寫滿了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並以陳說政體、國事為主要表述核心。

    別說是請示,那個年代還沒發明出來這個新興的詞彙,道理差不多,卻不能說是請示,而是一種特殊文體,只見於向上陳情露布。

    諸葛亮的 《出師表》歷來受到各界人士的廣泛追捧和熾情厚愛,並一直延續了兩千年,甚至成為了臣子的標杆和典範,被封為表文的圭臬。人們把它同諸葛亮的個人品行、操守一併來解讀,就讀出了若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味道,也實質上成為了歷代忠臣良相的座右銘和航標燈。

    大詩人陸游還有一首著名的詩篇對諸葛亮的《出師表》予以了高度的讚譽和美化: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諸葛亮這篇表文是在臨北伐出征之時上給皇帝劉禪的表文,可以說是字字血聲聲淚,忠誠之聲言猶在耳,武侯良相卻已為鬼千載。

    但諸葛亮在中國歷史上,絕對是一位治世之能臣,謀國之良相,為了漢室基業和劉氏江山殫精竭慮,嘔心瀝血,最後鐵馬秋風五丈原,一曲悲歌痛悼這千古奇才,人臣楷模。

    古時候,人們把上呈下達一類的文書分得很細,也很規範,哪一級對應哪一體都有極為嚴格的限制和規定,是萬萬不可逾越冒犯的。不像我們現在,高興了塗上幾個字甩給上司,裡面夾槍帶棒的寫滿了對工作的排斥和對薪資的不滿,老子就這樣兒,愛誰誰了,你能把我怎麼著?

    就像前一陣子網上炒得沸沸揚揚的那封辭職信,也不過是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就開脫了自己,炒了領導的魷魚——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歸根結底,表文的呈述是一件極為莊嚴肅穆的正經事,必須深思熟慮嚴以應對,而不是如請示和通知一樣,隨意插科打諢的劃拉幾筆就算交差了事。

    和《出師表》比起來,我個人更欣賞李密的《陳情表》。

  • 5 # 老夫只栽竹

    《出師表》既不是請示也不是通知。

    它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國之前向蜀國新帝劉禪上書的表文,全文不僅顯示出諸葛亮對於興漢事業的執著和對蜀漢朝廷的忠心,更顯示出諸葛亮對於自己北伐走後朝政大事的擔心。

    如果非要給《出師表》一個定義,那麼老夫覺得它更像是長輩對晚輩的諄諄教導。

    表文先從“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句話告訴劉禪: “孩子啊,你爹領導革命還沒成功就半道犧牲了,世界上還有兩個強敵對我們有著威脅,但是我們的地盤卻還不穩,有隨時被滅掉的可能,所以在這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你要有危機意識啊孩子”!

    這裡可以理解為諸葛亮給劉禪這個晚輩提了個醒,別以為天下太平,外面的世界很亂!就像父母提醒孩子“今天可能要下雨,出門記得帶雨傘”是一個道理。

    諸葛亮接著說:“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意思是,“院裡院外這些替你忙活的人都是看在你爹對他們不錯的份上,兢兢業業為你服務,是他們為了報恩你爹,而用在你身上!所以阿斗啊,你要懂事兒,不要寒了他們的心!

    這裡可以理解諸葛亮的意思是這些你爹的朋友都是“看父敬子”,你要知道好歹,是你爹成就了今天他們對你的好!這讓我想起我老媽曾經的話:“都是看在你老孃的面子上人家才給你介紹物件,要不你小子還光棍兒呢”!哈哈...。

    諸葛亮又說了:“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意思是,無論單位員工或者家裡保姆都要合理安排管理,都要統一對待,如果有人犯了錯誤那就交給他的上級或者專業部門來處理,你不要越級處理,這樣防止背後別人議論你這個領導愛“護犢子”,讓人心裡不平衡,同時還能顯示你知人善任領導能力。

    這裡可以看出,先帝老臣諸葛亮在向新的管理者劉禪分享劉備的成功經驗,把劉備這個父親沒有來得及教給兒子的東西,替劉備說給劉禪聽,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以長輩身份才能傳達的。

    諸葛亮繼續說:“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這句話其實是拿先帝劉備向劉禪施壓,說費禕、董允這些人都是你老子替你選拔的管理人才,所以行政上無論大事小事你都要多向他們請教,這樣對你有好處。

    這裡很像上學時候,爸媽常叮囑我們“上課要認真聽講,有不會的就要去問老師”是一個邏輯。

    諸葛亮說話重點來了,“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諸葛亮不僅向劉禪闡述了為君之道,還講述了做人交友之道,並且提到先帝劉備與自己探討過這類事的共同感受,再次強調與你爹有共同價值觀,所以諸葛亮所說就如同劉備所說同理,你劉禪最好重用信任我提到的這些人,違反我諸葛亮就是違反你爹,只有聽長輩的話才能有所作為!

    這句話其實就是爸媽們常說的:“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遠離那些學習不好的同學,多跟學習好的同學玩,將來才有出息。”真是異曲同工。

    最後諸葛亮說:“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你大爺我要去打仗了,這一去是死是活都不知道,把你一人留在家裡實在放心不下,但是沒有辦法,只能看著表文老淚縱橫,因為想說的太多了,所以都不知道要說什麼好了!

    最後諸葛亮要表達的意思,就像是現在家裡大人要出門掙錢打工了,對於讓孩子留守在家裡的這件事,確實讓人放心不下,千叮嚀萬囑咐,生怕孩子出事兒,但是又沒有辦法!

    所以在《出師表》中,老夫從字裡行間看到的就是長輩對晚輩,父母對子女,老師對學生的那種苦口婆心的教誨和透人心扉的愛憫之情。

  • 6 # 雨夜構想

    這就是臨別贈言。

    他要表達的意思是,老臣就要走了,這一去千山萬水,不知何時能回來。我對皇上和國家又很多的不放心之處,請您聽聽我對治理國家和用人方面的建議。

    諸葛亮苦口婆心,勸告劉禪該做什不該做什麼,好像是一位父親,臨行時對孩子的諄諄教導。生怕孩子一旦做錯了什麼事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事實也真的是這樣。諸葛亮走了,不在朝堂了。最讓他擔心的就是國家的治理,遠在前線的他夙夜擔憂著劉禪。以諸葛亮事必躬親的性格,他必須要把這些他無法管理到的事情交代清楚。

    這份《出師表》不僅僅是給劉禪的,更多的是給眾位大臣的。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也就是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他就是要把表文當中讀出來。主要就是給各位大臣聽,目的就是把我心中所想當眾說出來,皇帝知道,大臣也知道了。我走以後皇帝會監督大臣怎麼做事,要是有誰沒有做好,那我回來就不會給他面子了。大臣也可以監督皇帝,皇帝有什麼做的不好,大臣就會及時的進行進諫。這樣才不負諸葛亮的囑託。

    這份表文裡,諸葛亮從自己出山說到這次出征,從皇帝說到大臣,充分表明了自己匡扶漢室的決心,報答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效忠當今皇帝的忠貞之心。表達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讓人讀後潸然淚下,對諸葛亮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出師表》就是一篇曠世佳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我的孩子躺在地上又踢又哭時,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