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
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鯰形目,鱨科,黃顙魚屬。又名黃臘丁、嘎牙子、黃鰭魚、黃刺骨,廣佈於中國東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生活,晝伏夜出。體長123-143mm,雜食,主食底棲無脊椎動物,食物多為小魚、水生昆蟲等小型水生動物。4-5月產卵,親魚有掘坑築巢和保護後代的習性。在生殖時期,雄魚有築巢習性。
中文學名: 黃顙魚
別稱: 黃辣丁
二名法: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 鯰形目 Siluriformes
科: 鮠科 Bagridae
屬: 黃顙魚屬 Pelteobagrus
種: 黃顙魚 P. fulvidraco
分佈區域: 主要分佈於中國長江。
裂大,下位,上頜稍長於下頜,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眼小,側位,眼間隔稍隆起。須4對,鼻須達眼後緣,上頜須最長,伸達胸鰭基部之後。頜須2對,外側一對較內側一對為長。體背部黑褐色,體側黃色,並有3塊斷續的黑色條紋,腹部淡黃色,各鰭灰黑色。背鰭條6~7,臀鰭條19~23,鰓耙外側14~16,脊椎骨36~38。背鰭不分支鰭條為硬刺,後緣有鋸齒,背鰭起點至吻端較小於至尾鰭基部的距離。胸鰭硬刺較發達,且前後緣均有鋸齒,前緣具30~45枚細鋸齒,後緣具7~17枚粗鋸齒。胸鰭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鰭。脂鰭較臀鰭短,末端遊離,起點約與臀鰭相對。進食較兇猛。
黃顙魚
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鯰形目,鱨科,黃顙魚屬。又名黃臘丁、嘎牙子、黃鰭魚、黃刺骨,廣佈於中國東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生活,晝伏夜出。體長123-143mm,雜食,主食底棲無脊椎動物,食物多為小魚、水生昆蟲等小型水生動物。4-5月產卵,親魚有掘坑築巢和保護後代的習性。在生殖時期,雄魚有築巢習性。
中文學名: 黃顙魚
別稱: 黃辣丁
二名法: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 鯰形目 Siluriformes
科: 鮠科 Bagridae
屬: 黃顙魚屬 Pelteobagrus
種: 黃顙魚 P. fulvidraco
分佈區域: 主要分佈於中國長江。
裂大,下位,上頜稍長於下頜,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眼小,側位,眼間隔稍隆起。須4對,鼻須達眼後緣,上頜須最長,伸達胸鰭基部之後。頜須2對,外側一對較內側一對為長。體背部黑褐色,體側黃色,並有3塊斷續的黑色條紋,腹部淡黃色,各鰭灰黑色。背鰭條6~7,臀鰭條19~23,鰓耙外側14~16,脊椎骨36~38。背鰭不分支鰭條為硬刺,後緣有鋸齒,背鰭起點至吻端較小於至尾鰭基部的距離。胸鰭硬刺較發達,且前後緣均有鋸齒,前緣具30~45枚細鋸齒,後緣具7~17枚粗鋸齒。胸鰭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鰭。脂鰭較臀鰭短,末端遊離,起點約與臀鰭相對。進食較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