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高雲淡60

    中元節七月十五鬼節 我們這裡大部分人不知道 鬼節一般都是農曆十月 給過世的前輩燒紙 俗稱十來一送錢問寒~

  • 2 # 臻象大白健康研究所

    三俗合一的“七月半”

    正確來講,七月十四祭祖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是分屬於民間俗信、道教與佛教的說法,三者呈並列關係,只是恰巧“撞日子”了。

    “祭祖節”源於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中元節”的稱呼,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在道教的描述裡中元之日,地宮開啟地獄之門,有鬼魂會傾巢而出。

    依照佛教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是僧徒功德圓滿的日子,佛弟子在當天,舉行“盂蘭盆法會”。

    據《大藏經》的記載,“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自唐朝道教興起後,“三元說”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後期正式被固定為節名,並將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是三俗合一的節日。

    “七月半”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不可怕的“鬼節”

    但是,“七月半”絕不是恐怖的“鬼節”。相反,它是個很有愛的節日。

    在民間世俗裡,“七月半”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不忘根本。和我們印象中群魔亂舞的“鬼節”並不是完全相同,它主要用於報恩、祭祖、行善,而不是嚇唬小孩子。

    中元節作為一個群眾參與度很高、具有鮮明娛樂功能的節日。特色食物肯定也是少不了噠,不過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各地“七月半”的風俗自然也不盡相同,比如放水燈、送面羊等等。

    各類風俗中,較為普遍的應該是吃鴨的習俗了。比較出名的是廣西某街道10餘萬鴨子一夜售空。

    圖為中元節要被賣出的鴨子

    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有說法是“鴨”就是“壓”,是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

    其實吃鴨子是很有季節性原因,立秋過後,鴨子肥美。經過一個夏天的鍛鍊,脂肪和肌肉的比例較為平衡,適合各式的烹調。下面簡單跟大家介紹四種比較經典的吃法。

    無為燻鴨

    無為燻鴨是安徽省無為縣最傳統的一道美食,據說從清朝開始就有了這道美食。

    這種無為燻鴨是以巢湖麻鴨為原料,先用30多種中藥滷製兩個小時,然後再放進爐中燻烤至顏色醬黃,所以這種燻鴨吃起來特別入味,而且肉質非常鮮嫩可口。

    鹽水鴨

    鹽水鴨,是南京歷史最悠久的一道特色美食了,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這種鹽水鴨最大的特點就是皮白肉嫩,而且吃起來肥而不膩,完全能體現出鴨肉的原汁原味,吃起來特別的香。

    樟茶鴨

    樟茶鴨其實也算是燻鴨的一種,是四川人最愛的一種鴨子吃法。

    這種鴨子完全是用樟木和茶葉燻烤而成的,所以鴨肉吃起來有一股濃濃的茶葉味和樟木的清香,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薑母鴨

    薑母鴨原本是福建的一道特色美食,就是因為它真的太好吃了,所以慢慢的流傳到了全國各地。

    這種薑母鴨主要是用整隻番鴨搭配藥材包一起燉煮而成的,不僅味道特別的鮮美,而且對身體還有滋補的功效,非常適合秋冬季節吃。

    此外,還有種種的烹調方式,可以寫成《鴨子在中國的1000種死法》

    其實在初秋時分,由於季節原因,許多人難免出現很多“亞健康狀態”,比如容易腹瀉、上火、食慾不振。

    而鴨肉對上火、發低熱、體質虛弱食慾不振、有非常好的食療效果;此外,鴨肉中有的脂肪酸熔點低,易於消化的特點使得在秋季吃鴨是很合適的一個選擇。

  • 3 # 泡麵Sir

    中元節的來歷與中元節習俗分別是什麼?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相傳中元節是道教與中國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據說,中元節這一天,在陰間的孤魂野鬼會被放出來,為了緬懷先祖,祭拜地官,在陽間的人們會準備豐富的祭品,燒香焚紙,祭拜這些來自陰間的祖先。

    中元節的來歷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是道教的說法。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據《修行記》記載:“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民間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節是道教與中國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二者能夠相應,主要是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

    中元節由來的佛教傳說

    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知道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飯一到口邊就化為灰焰,佛祖釋迦牟尼告訴他,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後來這一傳說形成一種民間習俗,並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用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節這一節日。

    中元節民間祭祖習俗

    民間的祭祖活動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進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民間透過一定儀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送回時,燒錢紙封包,稱燒“包衣”,或者還有法事(或佛或道)。在有些地方(如湖南),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更重要的祭祖的日子。

  • 4 # 農村寶媽的美好生活

    謝謝邀請。我是貴州六盤水的,我覺得我們這裡的中元節很有意思。也許是因為貴州是個多民族的地區。所以我們這邊中元節是從農曆的七月11到七月16,每天都有人在過。但是我們這邊過的最多的是七月13又稱七月半。但是我們這邊很少有人要殺鴨,我們這邊殺的最多的是雞。因為我們這邊覺得雞代表了吉祥如意的諧音吧,也是希望老人吶,祖宗啊保佑子子孫孫吉祥如意健康平安。我們這裡也是要燒很多的錢紙,現在這個社會就是陽間有的陰間也有。所以除了燒紙也會燒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這也算是後輩對親人的緬懷和敬意吧。

  • 5 # 兜裡有粒糖

    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

    這個節日源於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至於這天為什麼要吃鴨呢,鴨滋陰: 鴨肉屬味甘、性涼,能入脾經、肺經、腎經,對於滋陰養胃、利水消腫有著很好的功效, 初秋的天氣仍以炎熱高溫為主,食用涼性的鴨肉,可安撫初秋高溫所帶來的燥氣,清虛勞之熱達到祛溼解毒、潤腸去燥的作用。

  • 6 # 新疆二娃子1

    七月半,也叫中元節。

      關於中元節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傳說。

      一說是源於佛教《大藏經》中的目蓮救母的故事。目蓮歷經千辛萬苦才到陰府,見到死去的母親被一群餓鬼折磨,目蓮用缽盆裝菜飯給母親,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經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餓鬼再也不敢來搶奪了。為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都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道教也在這一天舉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燒冥紙,讓無主孤魂飽吃一頓。

      另一說是由古代“郊社”演變而來。農民在夏收之後,趁農閒舉行祭田、祭祖儀式,酬謝管理土地的神靈和開闢田園的祖先,也含有慶祝豐收的意義。古時中元節只是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是用素筵祭祀,並規定不能在別人家中過夜。後來從素食發展為葷食,從祭田、祭祖發展到超渡“無主孤鬼”。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稱為“鬼月”,需要祭奠, “七月半”也就演變成“送鬼節”。

      “七月半”是清明節之後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時節。其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清明節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紙、冥衣、靈屋、線香和鞭炮,琳琅滿目。自初十日開始,家家戶戶便要將廳堂打掃乾淨,神龕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備酒餚饌品連日供奉,以迎故祖。家人不許吵鬧、不許赤身露體,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鳥等一列不能打死,並且要焚香燒紙,說這些東西極有可能是祖先變化的。到了十三日,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祭奠新逝的長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紙寫上祖先的名諱在戶外焚燒以祭奠故祖。燒紙錢是不能只獨給自己的亡親,也要給無後人的亡靈燒一點,否則難免他們不會在陰間為難自家故祖,於是這便有了十五日夜為孤鬼“燒孤衣”傳統。

      傳說閻王爺要在七月大開鬼門關,讓眾鬼夜出地府至陽間遊走,夜晚在外行走是極有與鬼相遇的危險,因而七月切忌遲歸或夜出。如果你偏不信這個邪,一定會有人繪聲繪色地向你講敘:某人就曾在某年七月半的夜晚看到過野外的山巔之上有簇簇鬼火遊動,凝神間還聽到鬼們絮絮之語。保讓你毛骨悚然,汗不敢出。

      有句俗諺:七月半的鴨子--不知死期。大概是七月跟死鬼和亡靈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所以人們的禁忌也不少。除前面所說的夜不出戶之外,還有不少傳統禁忌:農曆七月間,要避免搬家,婚宴更是罕見;不能開市、討債,免得落個發鬼財、做收帳鬼之嫌;不得下河游泳或進行各種水上運動,以防被“水鬼”拉走;偶有小孩子生於月半,作父母的一定會將其的生日改為七月十四或十六,以避“與鬼俱來”之嫌;或有長者亡於月半,家人往往會大不高興,說是長者不善作長,死了還要“與鬼同去”……總之,“七月半”是“草木皆鬼”的一個節日!

  • 7 # 民間文學黑戶

    七月十四七月十五,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七月半祭祖節被稱為“中元節”,是源於東漢後期道教的法會,“鬼節”更是是後來的說法,吃鴨子的習俗又在其後。中元節即是盂蘭盆節,一般認為,七月十四祭祖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分屬於民間俗信、道教與佛教,三者呈並列關係,而非一個節日的三個不同名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包餃子什麼素餡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