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alei
-
2 # 筆尖須臾
之所以使用繁體字進行書法創作,是因為繁體字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先人幾千年智慧與思想的結晶,是我們民族的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是文明的瑰寶。而對它最好的繼承與保護,就是學習與使用,保持它的生命力,使它經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繼續呼吸吐納,而不是死氣沉沉的待在陰暗的故紙堆與舊時光裡。書法作為完全以文字為表現元素的一門極富中國特色的藝術,自然就成為了繼承文字,包括繁體字的主力軍,對於這一文化遺產的保護,在拿起毛筆的那一刻,就已經有了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任重道遠。
在一些情況下,同一個字義繁體比簡體字構型更為複雜,擁有的線條也更多(舊文字中實際上還有更多的異體字。),這樣就賦予了書法表現時更豐富的原材料,在不同的書寫環境下,能夠提供給書家更多的字形,更有利於書法創作出豐富的面貌。
在書法的學習中,不可能逃離經典碑帖的臨摹,在不斷地臨習中,我們會積累一些古人用繁體字創作的優秀字形,往往都具有強烈,精彩的視覺效果,而如果想要創造出與之類似的視覺效果,用類似的字形構造,是個不錯的選擇。
-
3 # 擦肩未過-ty
為什麼書法一定要用繁體字
中國漢字經歷了幾個大的演變過程,是由簡到繁,又由繁到簡,為什麼這樣演變呢?首先我們知道推動中國書法演變的主要因素是實用,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都是遵循著實用這個規律發展演變的,但同時又受到載體和書寫工具的制約和影響。在古代,書寫是很重要且又比較繁重的工作,所以古人很智慧地把象形文字用高度的符號化加以改變,這一過程經歷了四百多年,後人稱之為“隸變”,隸書在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就廣泛使用了,小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所推行的標註化文字,但是,秦國除了在正式公文上使用小篆,一般通訊往來都是使用隸書作為書寫文字。
現在,社會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科技的時代,書寫也不再是必須的工作,書法的純藝術化在不斷地上升,對書法美的欣賞成為書法發展的基本要素,書法承載著歷史,學習書法可以沿著書法這一發展脈絡看到燦爛的中國文化,中國漢字的美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漢字從兩漢、魏晉以來的演變和發展,已經形成完美的文字元號,漢字的結構也就是我們稱之為繁體字經歷了將近兩千年的風風雨雨,依然遵循著他的書寫方式,充分證明漢字的結構的完美的特性,所以,只有用繁體字才能表現出中國書法美的特性!
-
4 # 化龍263
世界上有很多事沒有明文規定,但默守成規一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大概沒有人會反對,書法就是其中之一。
大陸人,不管年長的還是年少的,用硬筆寫文章寫材料都用簡化字,而不用繁體字,為什麼?一句話圖個快捷,飛龍走鳳同樣眼前一亮十分美感。但操起毛筆想像自已是個“書法家"時,潛意識裡卻在努力搜尋繁體字,這不是犯賤麼?NO!近相親習相同,大家不約而同想到一塊了。
首先,毛筆是種軟筆,筆劃可粗可細、可濃可淡、變化多端,可作為一種書法藝朮呈現出來。
既然是種藝術,間隔繁簡就很有講究了。
第1、寫繁體字可充分體現漢文字的古典美,這是所有人首要追求的。
第2、筆劃越少的字越難寫,比如“人"字,又比如“馬"字,很多老先生都不得要領,寫下來醜難看。“人"字沒法,老祖宗一時疏忽沒有繁體,難寫也得硬著頭皮練,使勁練!“馬"字可好了,繁體“馬"無論你怎麼寫都不至於成“醜八怪"。
揚長避短,無師自通,這大概是所有書法家寧願棄“簡"而選“繁"吧。
-
5 # 雲雪書畫
書法是傳統藝術,歷史久遠,一般講取法古為上,想寫好書法離古帖和一整套古時審美就不好看。比如蓋印,若不篆刻印章,而現代蓋支票的章,是會啥樣?
回覆列表
書法家們的優美字型在社會上有很大的感染力影響力,受到社會的尊崇,因而書法家們對字形字型的審美取向,也影響著社會對字形字型的審美取向。這種現象,在漢字的演變史上屢見不鮮。
宋代,是雕版印刷術已經實用了四五百年之後,但是當時社會對於雕版書籍上的字型並沒有意識到,那已經不是手寫出來的,而是刻版後印出來的。社會對於雕版書籍上的字型審美,仍然完全按對手寫字型的審美觀念去追求版刻書籍上的字形美。於是,在宋代的版刻書籍上,採用的字型先後出現了尊歐(陽詢)崇顏(真卿)尚柳(公權)的藝術潮流。到了元代,趙孟頫的字型受到了格外的青睞,成為了元版書裡的珍貴字型,也開了刻書用當代書法家字型的先河。趙孟頫本人有小揩作品傳世,這可能是元書能直接採用(元代)趙字的重要技術原因。筆者所能瞭解的資料還不能斷定,趙氏的小揩是否直接為了書版字型而創寫。這些著名書法家的字型能優先上版印書,就是因為他們的字型、他們的藝術風格受到了社會的尊崇;而且是後代的書法家們推崇前代某一書法家字型,這種審美觀念在社會上的影響之具體表現。
因此,當代書法家有喜歡繁體字的,他們對繁體字的喜好觀,對繁體字的讚揚,也會對當代普通的人產生對繁體字審美認同的影響。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民眾的文化知識水平遠遠高於古代,當代學習書法藝術的人群規模更是史無前例,跟學書法的人,自然接受了書法老師對繁簡字的好惡觀。在當前應試教育的體制下,一些蒙童,甚至學前兒童就在家長的安排下習學書法,接觸了繁體字的字帖、接受了繁體字筆形和筆法的書寫訓練,也接受了書法老師對繁體字的肯定。
筆者以為,這是在課本里學的規範簡化字,而又熱愛繁體字的年輕人群族,他們的繁體字觀,他們對繁體字的喜愛審美觀形成的重要客觀原因。
然而,在眾多學書法的幼童和年輕人裡,真正學藝有成的人,只是金字塔的上部少數。這些學藝有成的,可以向“家”的稱號進軍的年輕人,他們可能贊同使用繁體字。在金字塔底層的多數人,對繁簡字的看法,又可能是另一種觀點。筆者問過習字的小學生,就有不少認為繁體字難寫難認的。如果從做學問的角度去考慮簡繁之爭,那麼,下功夫去了解一下,小學生們對於書寫簡繁字,普通民眾對書寫簡繁字的認識和態度吧。做學問,在付出了實在的功夫後,再到網上來,就不會是乾癟癟地吼叫兩句話。
書法家對繁體字的審美觀應受到社會的尊重,也應受到社會的重視。
②書法藝術全面地繼承了歷代的書法精品,隸楷書都是繁體字作品
任何一位書法家的藝術成長過程裡都少不了臨帖、讀帖、仿帖的技能技藝訓練。所有習字的人看到的古人字帖、名家字帖,都是繁體字,於是也寫出了自己的繁體字,久之習慣成自然。由於書法藝術是一門只會發展壯大而不會凋零萎縮的中華藝術,今後透過書法藝術的訓練而習得漢字繁體字的人群,也會不絕於縷。繁體字在中國大陸不會消亡,而且還會隨著書法藝術的發展和普及,為更多的華人所瞭解,所喜愛。
但是,中華文化是多元素多層面的,書法藝術不能代替整個中華文化體系。也不能因為書法藝術界對繁體字的熟悉、喜愛,而讓機器處理漢字的工程技術丟掉簡化字的優越技術工藝性,退回到繁體字作社會通用文字的地步。還有一個教育因素,簡化字比繁體字好寫好認,基礎教育用書也不能因為書法界對繁體字的偏好,而退回繁體字教科書地步。
一些同胞對中國大陸通行規範簡化字感到擔心,感到憂慮,其心其情可以理解,也應該給人家以講述其看法的機會。筆者覺得,北大中文論壇是一個很好的學術沙龍,各種學術觀點都可以在論壇講述和發表,不同觀點的碰撞和爭鳴,能促進學術的發展。但是,希望所有發帖子的網友,注意自己的文風,畢竟到這個論壇來的論者,都接受過較高的教育程度。
接受簡化字教育成長起來的大陸下一代,對於繁體字也並非像某些網友形容的“目不識丁”,把繁體字當作“外國字”——日本,也有日本的簡化漢字。在1950年代初期,中日兩國的印刷銅字模是相通互用,中國從日本進口宋體字銅模(包括人民日報用字),和黑體字銅模,而向日本輸出楷書體銅模、仿宋體銅模。只是由於中日分別實行了各自的簡化字方案,才打破了兩國共用印刷字模的狀況。(這是印刷技術史裡的另一個專門話題,從略。)——筆者的兩個女兒是在遊戲和娛樂裡自然而然地習得了繁體字;相信,臺灣和香港的青少年也會容易地習得大陸的簡化字,和他們碰到的其它非大陸標定的手寫簡化字。
長期研究文字與文字技術的關係,金岷彬認為,是文字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影響了漢字字形的演變,並認為,這是“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根本動力”觀念,在漢字發展史方面的體現。(這種觀點,在“文化大革命”裡,會被左派們批判為“唯生產力論”;不知現在對“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會有什麼不同看法。但是,起碼,“階級鬥爭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不再主宰人的思想了。)
筆者認為,可以把整個漢字字形演變發展史分為三個歷史階段:
(1)(最早的)書寫演變階段;
(2)書法演變階段;
(3)技術演變階段;(筆者在光明網有帖子《試論漢字字形演變的歷史階段》)
所謂的“書法演變階段”,就是說,漢字字形的發展受到書法藝術的影響,一些書法家對漢字隸書、楷書、形書、草書字型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奠基、倡導、促進發展的卓越作用。也由於書法家們優美字型透過書法藝術和書法教育的代代承傳,社會通用的漢字手寫字型被“定格”在楷書字型,隋唐以來的一千多年沒有再演變出新的手寫通用字型。而從秦篆、秦隸到漢隸,到楷書,字型的大跨度演變,只是四百來年的功夫。漢字的書法藝術,在漢字的歷史長河裡,起了美化字形、穩定字形的重要作用。
漢字的技術演變階段,是從雕版印刷術的應用導致了漢字印刷體的出現開始。後來的近代現代印刷工業化生產,出現了更多的印刷字型,如黑體、楷書體、仿宋體、行書體,小姚體、黑變體等等。計算機技術派生出的字形數字化、字形輔助設計技術分支,更使漢字的機器字形字型品種發展得五彩繽紛。但是,機器字形必須要遵從通用的字形規範,不能在字形筆畫方面任意“發展”。這就是文字技術與技術規範之間的關係。
當漢字字形品種隨著工業化的印刷技術開始多樣化的時候,一些書法家很“吝嗇”自己的字形,認為自己的字形作品一旦成為了鉛字銅模,可以工業化複製時,那種字形滿天飛,就降低了藝術價值。但是,上海郵政局的書法家任政先生打破了書法界的這種成見,1960年代為上海字模一廠寫出了“行書體”的字形卡片,這就是今天大陸使用最廣泛的行書印刷體。隨著計算機技術和北大方正自動排版技術的普及,任政先生的這副優美而大器的行書字型傳播到了世界上每一處華人圈子,和外國的漢文處理領域。
任政先生不但是把自己的書法字形應用到印刷工業化技術的先行者,還是自覺地遵從國家的字形規範的書法家。
④對於“功夫在字畫之外”的理解
中國的書畫家們普遍認為,書畫家的藝術功夫是在書畫之外。關於這個命題,書畫行內的專家、藝術家們可以作很精博的論述。
筆者添言覺得,在書畫之外的藝術功夫,也包括對語言文字規範的瞭解、掌握和自覺遵守。比如,啟功教授,他的公眾書法作品,全是採用規範的漢字字形。當然,江澤民說了,對書法家寫簡化字還是繁體字,“悉聽尊便”。
在筆者關於繁簡議論的第一篇帖子裡,談到一些書法家認為,簡化字的筆畫省簡,結構失衡,寫出來不好看。這種筆畫失衡的字形,不但書法藝術裡碰到,工程字形的設計裡也碰到。於是,如何把一些筆畫過於簡單的字(裡面有不是大陸簡化字的字),平常人寫不好的字,寫出或繪出勻稱美觀的字形,這也是書法家和平面設計師們的藝術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