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莘縣文旅
-
2 # 碧伶居士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死給人以啟示,一個大智慧的人,並非只是表現在生前開創多少偉業,而是亦能冷靜的安排好身後事。
-
3 # 坤坤老爸2017
龐統:縱有過人才學,卻功利之心過大,如果不是落鳳坡強出頭,也不會萬箭之中射成刺蝟了。關鍵是之前諸葛亮還勸過他,他不信,堅信孔明就是不想讓他立功受獎。
馬謖:更是紙上談兵之輩,沒有實戰經驗,過於自負,現實中這種人又豈在少數啊?
周瑜:就是肚量有限,不能說沒有,如果諸葛亮願意跟著吳國,估計大都督他都會讓給孔明的。但凡大才不能為我所用便殺之,以絕後患。豈不知格局不夠大,蜀吳聯盟何懼魏,單打獨鬥各不行。
張飛:也是大多數的氣度,脾氣不好就把火氣撒在別人身上,常人也就罷了。若是小人還不割他首級獻敵軍?
曹孟德:應該是最完成,客觀的人物形象,他像周瑜一樣忌才,但是願意用才,曹操賬下謀士眾多,如果真像書中所言是白臉奸臣,怎麼會有那麼多謀士大將跟著他?無非一點就是之位越高疑心越大,他不輕易信人罷了。現在想來,司馬懿在曹操死前不敢作為,多半還是怕曹操察覺,瞬間滅他滿門。
司馬懿:唯一便是能忍。當然他也知道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所以他把厲害的角色都熬死了,他一出來就統一天下了。
-
4 # 隨遇而安SSQ
《三國演義》這部鴻篇鉅著,以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之死為一個重要轉折,這幾個自帶主角光環的人去世後,讀者大部分失去了讀下去的興趣,今天不提上面這幾個,說一下楊修之死。
楊修,(175——219)字德祖,今陝西華陰東人。楊修祖上一直在東漢朝廷為高官,四世三公門庭顯赫,可與冀州袁紹相提並論。
此人博學多才,學貫古今,但偏偏恃才放曠,喜歡賣弄小聰明,最終被曹操所殺。死於219年,僅44歲。
關於楊修之死,實際上是他一步步激怒曹操而不自知的一個過程。曹操由欣賞到厭惡,由厭惡到憎恨,由憎恨到大怒殺之,這麼一個過程。
比如:一盒酥事件和花園闊門事件,屬於賣弄聰明,善自做主。曹操有些欣賞其才也略有些不悅。
再比如:曹操夢中殺人事件,私下散佈曹操隱私,戳破曹操心事,曹操焉能不恨。
最不能容忍的是,楊修介入了曹植和曹丕的儲位之爭,給曹植洩露考題,教曹植如何出城殺死門吏等等,讓曹操大怒,動了殺心,尋找機會除掉楊修。
果不其然,曹操連吃敗仗,心情糟糕透頂,在軍營中喝雞湯吃雞肋,隨便一句“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楊修聞言,善做主張鼓動軍心收拾行囊,準備撤離。曹操知道後大怒,即以軍法處置了楊修,並把其首級懸掛,以儆效尤!可見曹操已經把楊修恨透了,楊修處處賣弄聰明,揣摩上級心思,干涉曹操家事,此乃大忌!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楊修之死是必然,不可避免,咎由自取。作為臣子,應謙遜、低調,藏拙、閉嘴,而不是張揚和賣弄。
楊修之死可悲可嘆!他不及郭嘉、司馬懿、賈詡之萬一。
-
5 # 淨心修道
《三國演義》之書中人物眾多,可各有各的死法,也各有各的死因,死的形式也各不相同。其實從各自的死因中便能明白很多處世的道理。寥舉三六,以說其由。
關雲長義薄雲天,出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英武蓋世,可平生一個傲字,便成了局,病走麥城,為東吳所殺,不得善終。
張飛勇猛過人,生性躁急,貪杯好酒,虐打士卒,積怨已久,急欲造袍,又行鞭打,終被所殺,喪於非命。
劉備處世老道,工於哭技,可急火攻心,急欲替雲長報仇,一時小看陸遜,棄熱就涼,被陸遜一把火,燒燬連營七百里,走死白帝。
曹操寧使我負天下人,莫使天下負我,文武兼用,亂世奸雄,疑心之重,䄃及華佗,風疾無救,致使命終。
司馬懿能忍能裝,韜光養晦,夾起尾巴做人,笑到最後,得以善經,還賺得了曹魏的天下。
一個人或得以善終,或中途死於非命,其實和這個人的所作所為,有很大的因果關係。仔細想用心看便有很大的道理所依附,書中還有很多,不繁細說!
-
6 # 輝常愛讀書
三國裡的英雄人物太多了,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啟發和感動。這其中以下六位之死讓我印象頗深。
禰衡之死:狂傲之人,縱然才智過人亦難存身!
禰衡的故事在《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以半回的篇幅做了描述,具體的故事就不詳述了,大家可以看原文也可百度一下。沒看及此回時,我都覺得很惋惜。這樣一個文采縱橫的人,為什麼不去做點實事,而總是逮著機會就不惜以身試險,嘲弄權貴,奚落所有他所見到的人。難道他看不到這些行為的風險嗎?更重要的是,我實在很難理解,他如何看待這種奚落的意義呢?與其這麼毫無目的的調侃、謾罵,不如去想想去做點能對那時社會有幫助的事情。我實在不理解這種人,所謂的那些才華真的只是裝飾,其人終其一生都沉浸在自以為是到狂傲無物的自我中,看不到其生命對外在的意義,惋惜其才華,但死有餘辜!
所以,人不可執著於自我,更要看自己的社會意義,執著於自我而心中無他時,基本也就離葬送自己不遠了。
楊修之死:恃才傲物自以為是的人看不到危險!
得益於我們的教材,楊修是三國裡比較有名的人物了,這裡就不多說了。
我覺得他也是跟禰衡一種型別的文人,只是楊修比禰衡聰明太多了,而且有很高的政治修為,但我還是認為他是與禰衡一種大類的文化人,很執著於自己的才華並予以表現而忘記目標,雖然他不狂傲,但卻視野太窄,格局太小,總以為自己聰明蓋世。說實話,看完《三國演義》給人的感受就跟在社會里拼搭十幾年的感受很相似——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沒有聰明人也沒有特別傻的人,如果真的以為自己聰明,以為自己比別人更聰明從而可以主導局勢,那就大錯特錯了。他的死,給我的觸動是:時刻虛懷若谷,就像喬布斯說的Stay foolish。一旦對自己所在的領域或圈子開始自得意滿、自以為是起來,那麼危險就開始包圍自己了。
周瑜之死:學會欣賞懂得共贏的戰略家才不會陷死到事件中
周瑜真的是被三國曲解最多的英雄了,為了凸顯諸葛亮,周瑜真的被刻畫成那樣一個小器短視的人物。但不管怎麼說,若僅就《演義》中所刻畫的藝術形象上看,周瑜確實是死於自己的“小格局觀”,他確實沒有像魯肅那樣具備那麼開闊的戰略眼光,總是在錯誤的時候在戰術上與劉備計較。總體來看,如果能夠在起初的孫劉聯盟階段,堅定地走孫劉合作道路,他就不會那樣冒進、急迫地去和諸葛亮搶城池了,也不會被暗算。所以,該合作的時候合作,在每個階段區分好敵人和朋友,在戰略層面佈局,而不陷入到事件中,這樣會讓自己四兩撥千斤,不會把自己壓垮。
曹操之死:人的真實自我永遠不是那個外在的角色
《三國演義》在描述曹操臨終之時,特別描述了他逐個分囑自己妻妾後世遺產之事,在我讀書時,我覺得這個描述實在令人大跌眼鏡,不世出的一代梟雄,最後要死了,卻唸叨是後宮裡的兒女情長,原來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那種氣象去哪裡了?不過後來成家之後,能夠感受到,這一代梟雄啊,一輩子都活在那種霸主的角色之中,要在亂世裡活下來,就必須拼,必須稱王稱霸,那角色都演繹得多麼完整啊!連睡覺都要裝殺人。但人畢竟是人啊!他的死給我的感覺是,無論是誰,什麼角色,生命的底色和本質都是由最親近的家人賦予的,可能只在最後的關頭,才有可能看到生命本身的真相吧!
劉備之死:有些人的宿命是改不了的,沒有選擇。
死於白帝城的劉備,就此一敗,千年爭論不休。我個人的觀點是,他沒得選擇,只能攻伐東吳,也最後在三國權力的失衡後,最終被東吳戰勝,他必然一攻,也必然一敗。要不然,他就不是可以稱帝的劉備了。大家想想,其政權的建立,是起於其核心價值觀的“仁義”,其核心幹部也都是因其價值觀而凝聚在一起的,這是蜀劉根本的政治發動機,如果關羽的仇不報,其政治基礎還在嗎?所以必須得報,特別是在張飛的慫恿下,而張飛的死恰好也促進了此仇得快報。如此以來只能攻伐東吳(情感都上不允許選擇),而不管是否陸遜有著絕殺的天賦,因為士族政治體系,三國曆史上的東吳打防守也從來沒敗過,再加之三國勢力平衡的打破,劉備必然一敗,我相信這個邏輯,一代梟雄一生征戰的劉備不可能不知道,更何況群臣力諫、趙雲苦諫。但除卻感情原因,劉備心裡應該很清楚(未必是邏輯思考的結果,而是其做人的自然反應),但他還是去了。最後也死在了白帝城。他的死,證明了那些促成成功的因素往往也是促成失敗的因子,換句話說是宿命。跳出宿命唯一的解藥:就是放棄角色、放棄責任。但梟雄是不可能的,死也得是梟雄。
孔明之死:鞠躬盡瘁的楷模真正做到了死而後已
如其所誓,諸葛亮做到了中國古今讀書人的楷模。他用實際行動了踐行了其初出草廬的誓言。每每看到“星落五丈原”這個篇章上,心裡都很感動。人的一生自當如此,初心不改,一諾千金。孔明之死,讓後世的讀書看到了這種風骨的現實性和力量,其死如不滅之光,照耀著後世無數英雄。
-
7 # 董保一成
關於三華人物之死:處於戰亂時代的三華人物,各有各旳特長,各有各的忠效君逗之異。這就看他所投旳主子,為人性格的好惡。假如說楊修若是投靠在劉備隊伍裡,恐怕不至於是在曹操裡面的那種結局吧!人生在世,能遇上真正一知幾足矣。凡是不可叄心兩意。三國演義裡最讓人感動的是;諸葛亮為人處世,既以出山護主,就得全心身投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其他一切:人各有長短,天生性格各有不同,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臣死忠,為子盡孝!
-
8 # 科科侃侃
呂布。為人朝秦暮楚,太過於精明。卻又無義。一旦風向不對,立馬背叛原來的主子。自己沒有原則底線。雖然武藝超群,勇冠天下,卻逃不掉窩囊一死。本可以成為大英雄,成就不是偉業,終壞在自己品行不端,德性不夠,自私自利和狂傲自大上面。
-
9 # 蘇10777
CPU,就沒見壞過,燒壞都難,溫度高了自動停機。換個好散熱風扇,溫控40-50度。基本上,都是主機板,或者記憶體,或者電源。反正壞都是這些壞。要麼就是能力不行了換代。
-
10 # 曇花永放
感謝邀請!我認為人的最終歸宿均由每個人的性格決定的!比如曹操生性多疑,明知自己病入膏盲而當時也只有華佗能醫,卻害怕華佗乘機陷害自己而把華佗給殺了,結果再也沒有人能治好他的病而提前斃命。華佗明知給曹操做顱腦手術會招來殺身之禍卻不知婉轉迂迴而先曹操亡命。關羽眼中只有劉備,曹操的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也無法感動他,試問當時的情形天下誰還能和曹操抗衡?所以關羽的狂傲才導致最後被東吳的無名小卒手刃項上人頭。而周瑜和王朗皆因心胸狹隘均被伶牙俐齒能言善辯的孔明給氣死。三國裡我最欣賞司馬懿的睿智,每當大功告成之時總能急流勇退的在家裝病來保護自己,最終完成三國歸晉的一統大業。其二就是趙雲能讓劉備親呼為四弟,並在多方勢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誰也不得罪,盡心盡職的做好自己的事最終取得善始善終。其實孔明若不出山絕對沒有那麼多的戰爭,曹操也可以早日完成大業,他自己定會修煉成仙。魏延明知道自己沒有靠山又勢單力薄,卻總是一副誰都不服的樣子,最後卻因後腦勺的鎖骨拖累被早已提防他的孔明設計害死,到最後死的糊里糊塗……。此正是——
為人切記太輕狂,遇事務必多考量。
刀鋒過利易早鈍,委曲求全乃妙方。
-
11 # 凌頂小眾山
楊修之死,實為可惜。
縱有八斗之才,終不能善其終。
恃才傲物為其次,洞窺上心致其危。
回覆列表
1.周瑜告訴我們做人要心底寬闊,有容乃大的度量。
2.劉備告訴我們做人要會演戲,演技,要善於表演。
3.諸葛亮告訴我們進私企,其實比國企更有發展空間,平臺重要。
4.司馬家族告訴我們與私企打工,不如自己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