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關東俠客

    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那些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可以左右歷史的發展方向,比如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統一了華夏,給中華民族開避了偉大發展空間,使中華文化幾經波折,仍一脈相承的發展壯大起來,如今中華文化的天下大同思想,被看成是解決未來世界發展問題的根本。同時,歷史上名不見紀傳的小人物對歷史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

    荊苛刺秦王的故事流傳非常廣,戰國末期,燕太子丹派俠客荊苛等人以獻地圖為名,出使秦國,趁機刺殺秦王政。荊苛開啟地圖末端時,把卷在裡面的匕首拿出來刺殺秦王政。秦王政慌急之中撥不出長劍,只能繞柱子逃走。

    假如,荊苛追上並刺殺秦王政,秦國換了國王會推遲統一天下的步伐,這個時候,北方的匈奴己強大起來,以後能否統一天下存在變數,中國歷史可能是另一番局面。

    這個時候有人喊"王負劍”,醫生夏無且用手中的藥囊砸在荊苛身上。秦王政趁機撥出劍砍斷荊苛的大腿,殿下武土上來將荊軻亂刀分屍,救下秦王政一命,秦王政才有機會統一天下。無名小卒夏無且,無意之間,改變了歷史。

    三國時期,小霸王孫策統一了江東六郡八十一州,成為有實力的軍閥,年輕氣盛,是曹操統一北方的巨大危脅。孫策由於一些原因殺了許貢。許貢有幾個不知名的家臣暗中發誓,為故主報仇。公元二百年,孫策打獵時,遭了許貢家臣的暗策,面中箭傷,後來死於箭傷復發。

    假如沒有這些不知名的小人物暗算,孫策才26歲,可以成為曹操統一北方的巨大障礙,天下形勢向什麼方向歲展非常難以顧預料。在世界發展史上,小人物改變世界歷史發展方向的事情屢見不鮮。達伽瑪,哥倫布和麥哲倫沒發績之前是義大利和萄葡牙的普通一個水手。‘

    他們趕上了大航海時代,公元1497年,萄葡牙水手達伽瑪受國王派遣率船隊探索通向印度洋的航線。達伽瑪從里斯本出發,沿非洲海岸線航行,繞過非洲東南的好望角,進入印度洋,從印度裝滿香料和珠寶而歸。

    受到達伽瑪成功的影響,公元1492年,義大利水手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派遣,橫渡大西洋,探索通向東方的航線。哥倫布一夥到達了今天巴哈馬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取名聖薩爾瓦多。哥倫布認為他到達了傳說中的印度,把所到之處起名西印度群島,把美洲土著稱作印第安人,即印度居居。

    公元1519年,萄葡牙水手麥哲倫受國王之命,率五艘船隊開始環球航行。麥哲倫同菲律賓人衝突時戰死,但他的同伴回到了萄葡牙,完成人類歷史上首次環球航行。‘從此,大航海時代開始了,西方殖民者開始罪惡的奴隸貿易,從美洲掠奪大量財產,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原始資本。

    同時,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等高產農作物種籽,在明朝末年傳入中國。清初在全國得到迅速推廣,糧食產量增加了,刺激了人口爆發式增長。清末,華人口達到四億五千萬人,佔世界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是中國經濟末來發展的巨大動力。歷史經驗證明,每一個人都是歷史的創造者,沒有高低貴踐之分,往往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對歷史產生大影響。

  • 2 # 我來讀歷史

    先問個問題,在重要歷史事件中出現的那些,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的人,都是名人嗎?我想這個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不管他們是正面還是反面,畢竟在成百上千年後進入了我們的眼裡。

    我想再繼續問一個問題,那他們都有人名嗎?這個問題估計一時間還真不好回答,不過,也很容易找到例子。

    在最普及的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裡,

    就有有名無姓的貂蟬,

    有姓無名的喬國老和大小喬,

    無名無姓的督郵。

    這個督郵,就是被張飛綁到柱子上用鞭子抽的那個領導,這裡稱呼的就是他的官名而不是人名。

    我下面寫的這三位歷史人物,在正兒八經的史書裡面是有記載的。不過,令人遺憾的是,他們沒有被歷史記下名姓,只剩下了一個職業稱謂!

    第一個人物,一語驚醒夢中人的老樵夫。

    公元前301年,齊、韓、魏三國聯軍入侵楚國。雙方軍隊在沘水(bǐ)兩岸紮營,楚軍憑河死守。聯軍因為不知道河水的深淺,一直無法渡河,戰爭相持了有六個多月。兩軍僵持時,據說聯軍中有人聽到山上傳來一個樵夫看笑話般的吟唱,趕緊去請教。老樵夫很爽快地告訴他們,凡是沒有楚軍守衛的地方水就非常深,要是有楚軍守衛的地方水一定非常淺。一語道出天機,一言攻破天險。醒悟過來的聯軍,趨著夜色強攻,楚軍遭受重創。這次戰役因雙方都在河邊的沙灘上紮營列陣,史稱其為“垂沙之戰”。

    第二個人物,化解齊國內部危機的採珠人。

    大擺火牛陣的田單,因功高蓋主,引起了以齊襄王為首的一些人的不舒服。一天,齊襄王在宮內自言自語的時候,無意間說出了心裡話:“田單無所不用其極的收買人心,目的就是要圖謀他的王位,不早一點防範,恐怕就要來不及了。”

    話說出口後,他就後悔了,這時的歷史記載出現的差異,有的說是在宮中,他身邊當時有一個侍從,人稱採珠人,他擔心採珠人是田單安插在自己身邊的心腹;有的說是在野外,看到山下有個人在串珠,就把他叫過來問聽到他的說話沒?採珠人出奇大膽的回答他,什麼都聽到了。

    齊襄王試探性的又問採珠人,既然你什麼都聽到了,你認為我應該怎麼做?採珠人告訴齊襄王,要順水推舟化解困難,一方面,要大張旗鼓的嘉獎田單,讓人們認為田單做好事,那是因為齊王教導的好,他是在替齊王做好事;另一方面,大張旗鼓的懲處那些進讒中傷的人,證明齊王與田單的和睦,人們就會將對田單的感恩戴德轉移到齊王身上。

    齊襄王不僅聽從的建議,還將表彰和賑濟工作向前推進了一步。《戰國策》載,齊國百姓都說:“田單之愛人,乃王之教澤也!”

    第三個人物,片言竟使被俘趙王歸的廝養人。

    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軍將領武臣自立為趙王后,拒絕接受陳勝節制,開始與當時的燕軍爭地盤。

    喜劇性的是這個趙王武臣在外出時,竟然被燕軍俘獲。燕軍想拿他脅迫趙軍割讓土地,趙軍拒絕,官方正式談判陷入了僵局。

    這時候,趙軍中的一個廝養卒跑到燕將那裡,給他分析了一通趙軍內部形勢,說:“被你們抓住的這個趙王根本不值錢,他被抓後最高興的是張耳、陳餘,他們倆才是趙軍中真正的老大。他們倆人早都想稱王了,只是因為時機不成熟。現在趙地已經降服,他們明著好像是想要回趙王,實際是想借你們的手殺了趙王后能自立為王,然後再打著給趙王復仇的旗號來攻燕,燕國很快就會滅亡了。”

    燕將信服,於是釋放了趙王武臣。

    看完這三個人的故事之後,我心裡也有了很多的迷惑。

    這幾個人,在歷史中是不是真的存在,是確實沒有呢還是當事人們不願意要這份功勞?

    也不知道這段時期的史官們是幹什麼的,他們在這些人幹成了常人無法幹成的大事後,為什麼就沒有記下他們的姓名?

    這些事件中,為什麼沒有出現謀臣辯士的身影,而要用老樵夫、採珠人、伙伕來指點迷津、智言勸諫、隻身求俘?

    如果說他們真的是很無意的做出這些事情,那事情的結果確實無法讓人想像,他們出現在了應該出現的場合,隨後也像風一樣的消失了,為什麼就沒有了後續的故事呢?

    這麼普通的身份,為什麼就沒有人來冒領他們的功勞……確實值得斟酌推敲。

    這三個人的身份有可能是真實的。

    山外有山,人上有人。他們可能是一些普通人,但絕不是一個凡人。從外在的身份上確實不能直接地看出個人的真實才智,誰都會有走背運的時候,絕大多數的能人異士開始時也都不是聲位顯赫。

    從老樵夫來講,他可能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樵夫,對當地的地形地貌情況很熟悉,尤其是對沘水的深淺位置很熟悉,是一個愛看熱鬧、愛說閒話、愛惹是非之人,一方面可能是無意識的戲說譏笑,無意中指點了聯軍;另一方面,可能就是故意的為了獲得利益,在重金厚禮引誘之下,說出了這個情況。

    從採珠人來講,他肯定不是普通的採珠人,否則怎麼能近得了齊襄王身,退一萬步來講,如果真的是普通的採珠人,那這個沒有一點城府和政治敏銳性的齊襄王確實也太親民了吧,不知道他到底想幹什麼,難道要拿上大喇叭,在胸口的白T恤上噴上類似於“田單,老子不怕你奪權”樣的圖案、字母或文字,在全國搞宣示性的巡遊嗎?

    從廝養卒來講,他的身份我還是信賴的,能人不能及時被當做能人用的事情經常在發生,韓信不也曾經當過執戟郎,薛仁貴也當過伙頭軍,戰神白起也是從大頭兵一步步幹起來的,這個伙伕他抓住了時機,透過毛遂自薦方式,讓自己成就了一番功業。

    這三個人的出現又很值得人們懷疑。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從老樵夫來看,為什麼這次兩軍對陣,沒有顯現多少機謀,就是在那一塊硬拼硬打,爭勇鬥狠?看到的血流成河,看到的是浮屍漂櫓。能看出兩軍對陣之焦點所在,應該不是平常人,因為這種交戰的地方,平常躲還來不及呢,怎麼還會去主動的湊上去看熱鬧,如果不是這兩支軍隊太有紳士和職業精神,那解釋就只能說明老樵夫就是一位隱士類的世外高人,借樵夫的身份,來為聯軍指點迷津,如《西遊記》中吟唱指點孫悟空到達靈臺方寸山的樵夫,既解決了問題,又保護了自己。

    從採珠人來看,他可能就是一個託,或許是某位大臣或謀士教人裝扮的,或許是從眾多采珠人中精心挑選政審過的一個人。如果真是很隨意出現在齊襄王身邊的一個採珠人,那這種情況,確實讓現代的人無法想像齊襄王的安危到底能不能保障,那歷史中對齊襄王最後聰明仁慈的表現記載,肯定就是被美化和修改過的,他或許就是一個傀儡君王,他不這樣做還能怎麼樣?

    從廝養卒來看,他就是張耳和陳餘派去的以非官方名義表示官方意思的代表,這個廝養卒的水平不需要有多高,對形勢不需要有多清,只要他能表達清楚意思就行,他僅僅就是是給燕軍下最後通牒的人。這不是我的亂說,歷史需要聯絡著看,我們看看武臣這個趙王之後的情況就很清楚了,第二年武臣就被部下李良殺了,之後張陳二人反目,緊跟著陳餘擁立趙歇為趙王,再後來韓信殺陳趙,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

    這三個人也不能排除被杜撰出來的可能。

    有時有些話當事人自己是不能明說的,可他又很想讓人知道,那就得找藉口,就得借別人之口來說出自己的心事。這種情況對於我們這些平常人來講,當被別人問得啞口無言時,當實在找不出託詞時,當自己對自己發表的意見實在不好說是自己說的時,當自己想為說這話的人打掩護時,就會很自然地說,有人說什麼什麼,那誰誰說什麼什麼,而這個有人、誰誰到底是誰,對方肯定是問不出來的。當局者未必迷,旁觀者也未必清。寫到這裡時,我想大膽的下個結論,如果說這些人不是主動隱世棄功的高人,不是那些很幸運的智者,那他們就可能是這段史實的記載者或傳說者們,為了掩蓋某種事實、推脫某種責任、出於某種動機、逃避某種不好的名聲,從而給事件中杜撰了這些個原本就不存在的人物,更是假借無名無姓的樵夫、伙伕、採珠人,隱瞞了出謀劃策的當事人。因為,他們還是留下了一些能引起人們疑心的蛛絲馬跡!

    徐志摩詩中有這樣一句話:“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不管怎麼說,在浩如煙海的史書記載中,像他們這樣的人物雖然很少,但畢竟還是出現了,所以顯得特別的稀缺,也給我們提供了可以自由遐想的空間。

    如果我不寫他們,忘記他們的人將會更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多少最終選擇金錢和權勢的女人還在羨慕別人的愛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