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秀水平夷1

    ……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作者吳承恩通曉”儒釋道”精華,對佛教精髓參悟更深,佛在燃燈佛所無有少法可得…………

  • 2 # 離相如如

    無字經書才是最好的經書,但常人無用!常人多半必須從苦集滅道,苦空無常等基本概念,從,六度,三十二道品等三藏十二部學起,打好基礎,從中領悟佛法,但所有佛經都是指月之指,看到月亮後,如果再執泥於手指,那是愚蠢的。佛經也如渡河之舟,過後之後沒必要把舟也背上!那也作不好當作之事!手指與舟對我們望月渡河有用,但如執著手段,反於我們要達到的目的有妨礙!佛經是認識我們清淨自性的好方法,但佛經不是清淨自性!而且得度也非僅僅讀經一途!善根福德因緣具足者,睹月可以悟道,拈花能夠得禪!把有字書讀成無字書,方是大聖!

  • 3 # 菩提月滿西樓

    禪宗有“無門關”。透得過者。非但親見趙州,便可與歷代祖師,把手共行。

    禪宗的“無”,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與《西遊記》中的“無字真經”異曲同工、暗合道妙。

    《西遊記》中的無字真經,實是佛借喻破愚昧眾生對相的執著,語言文字不能執著,連佛法也不要執著,“法尚就舍,何況非法”!無奈這本無字真經,只有通達空性的法身大士才能參得透,世人不識不認,故退而求其次,最後才又為唐僧師徒換了有字的佛經。

    有字真經與無字真經的矛盾,正如當年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最後圓寂前卻全盤否定自己一樣:說佛說法者,實為謗佛。不說的法與無字的經,皆是言語道斷、無法安立概念的,說出來寫出來的,已與本意相去甚遠。

    但為了讓世人明白,又勉強用二分法世界的語言、概念加以解釋。從這點看,弘道者有點象今天的翻譯官,腳跨東西方文化,勉其為難,把二個世界最大化的對接比對,以完成雙方交流理解之目的。

  • 4 # A釋一世

    這裡要正確理解佛理。

    這裡所說的無字真經是最重要的經,是最偉大的經,是最無上經,是最上上經,只有上上等根器的人才看的懂,悟的出。對於普通朋友來說是很難看的懂,看的透,悟的出。一般人取回來是沒有用的。作為西遊記中的唐三藏也這樣認為,所以才重新向佛祖討要有字的經。

    實際上,唐三藏是明白的,他屬上上根器的長老,豈能瞞過他的法眼,西遊記小說中,把唐三藏藝術化了,所以才在小說中經掉水裡,需要曬才發現無字,老豬乾脆說是佛祖騙他們,給他們的是假經。

    另外,前面說的無字真經是上上等經,也符合佛的關於空的理念。在心經中,佛已經說過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難道只有有字的經才是真經嗎?沒有字,看不見的就不是真經嗎?在金剛經中,佛告訴我們要心無所住而生其心,沒有字就不能說佛,就不能悟道了嗎?顯然不是。所以我們有了有字的真經能更好,更深刻的學佛,悟理,到了一定的時候,一定的階段,我們也就不用執著於文字的有無了。有字真經也只是渡船,到了彼岸,可棄矣。

    寫作不易,關注鼓勵,評批敬謝。

  • 5 # 智超禪說心理療愈

    公元645年,玄奘大師取經回國後 ,已經近47歲,一直到公元664年圓寂,主要是從事組織譯經工作,沒有具體講法的記載。共譯出佛經、論著七十五部,總計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主要譯著有:《大般若經》、《瑜伽師地論》、《大毗婆沙論》、《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無字經書,說的是大乘佛法,佛陀在初轉法輪講了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講了人為什麼苦。二轉法輪講了離開所有名相證悟空性。這個空性就是禪宗裡面的不立文字,以心印心。西遊記就是一部修行人的歷程。孫悟空代表人的嗔心,脾氣不好,好鬥,豬八戒代表貪慾,貪戀女色,美食。沙和尚代表痴迷無知,以為殺人可以修行成道。貪嗔痴就是修行人的三毒,要用戒定慧對治,西遊記就是講述了修行的艱辛。

  • 6 # 非誠勿擾283632231

    取經四人組合,取經回返途中,如來得知九九八十一難還少一難,笑而不語施手段使師徒和經書落水,成為第八十一難,方是功德圓滿!從水裡撈出經書晾曬而變成了有字真經,但殘缺不全,師徒任務完成得到正果!

    《西遊記》神魔小說,其一,取經是手段,造就人才是目的(度人成佛);其二,傳播佛的慈悲,眾生平等;其三,萬物不全,陰陽互補;其四,無字朦朦朧朧方顯神秘、高深,不可逾越!

    看看、想想、說說而已!莫當真!

  • 7 # 瀘州圈子

    猜測是不好的,要從原著裡找答案,原著中無論是“肇事者”,還是“揭穿者”都說這是真經,原著中關於兩人的解釋是這樣的。

    燃燈古佛:“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之經,卻不枉費了聖僧這場跋涉?”

    如來佛祖:“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你如今空手來取,是以傳了白本。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因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傳之耳。”

    燃燈古佛和如來佛祖都說這和是真經,只是東土的人愚迷,所以不認識這無字真經。

    還有一個佐證,那就是唐僧師徒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雖然取去了有字真經,但是菩薩經過計算發現還少一難,於是又補上了,在觀音菩薩盤點的時候,最後一難是凌雲渡脫胎八十難,如果無字真經是假的,那麼就不用補那一難了,但最後還是補上了,說明至少在佛界,大家都認為無字經書是真經!

  • 8 # 德隴隨感

    唐僧師徒取的無字真經是最後一難,是作者對前面的一個總結,也是把官場權勢發揮到極致。透過前面的八十難,已經把人生百態釋義得淋漓盡致了,把世間萬物刻畫得入木三分,把形形色色的人心人性也表露無一。作者想把官場最後一招寫出來,就續寫無字真經一難,就是領導親自面試下屬的悟性有多高,是否隨時讀懂領導之意。最後引來兩位尊者在佛祖授意之下,給了唐僧師徒的無字真經,當然唐僧師徒在佛祖面前是誠惶誠恐,膽顫心驚的,唯命是從,不敢拂掠領導之意,也沒有半點反駁之意,領命而去,權勢可以壓倒一切。當時也是佛祖故意考驗唐僧師徒悟性,驗證唐僧師徒悟性到底有多高,用從難到簡的手法來考驗唐僧師徒的悟性。如果唐僧師徒當時能讀懂無字真經,也能顯示佛祖慧眼識才,也能證明佛祖自己在眾神之中高人一籌,有了唐僧師徒的陪襯,才能方顯佛祖之能力,這是官場慣用伎倆。誰知唐僧師徒沒有達到佛祖的心裡預期,悟性不高,沒有讀懂無字經書,使佛祖顏面盡失,大為惱火,決定懲罰唐僧師徒,挽回顏面。最後設計了通天河遇老黿溼經書,最後一難,也就是九九八十一難,也符合佛謁語,九九歸一,終成正果之意。雖然唐僧師徒最後還是拿到了有字真經,但是唐僧師徒也沒有逃過紅塵俗事,狀告如來,還沒有達到佛的最高境‘’無‘’字,所以最後還得回去修煉,方能成為正果,

    作者安排無字真經一難,喻意人們人生就是一場旅行,不必在意途中的真真假假,不必過分較真人生得失。無聲勝有聲,無字勝有字,淡然面對生活,無慾無求,無拘無束,自由飛翔,這也是作者當時想要的生活,用一個無字釋義了作者當時渴望自由的心境,做到了佛中有我,我中有佛最高境界。

  • 9 # 付不易是也

    因為無字真經是最難唸的經,它裡面包含了所有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生死離別,這本書沒有確定的方向,因為時間情緒千萬種,佛祖也無法了卻凡人情緒。正所謂幸福皆雷同,悲傷千萬種

  • 10 # 凡夫故事

    眾所周知《西遊記》中有八十一難,每一難都講述不同的人生道理。作者寫到有一難中唐僧師徒取得的是無字真經,想要表達什麼意思呢?請看以下解讀:

    一、首先看看“無”字形象:上橫象天,下橫法地,中間是人,當人產生虔誠心,恭敬跪拜,多了彎鉤就成為“無”。就像孫悟空從過去目中無人,與天並齊,到潛心修行,尊師重道,最後才可以取得無字真經。只是他們當時還沒有領悟到無字真經的珍貴之處,東土人也無福讀懂,就換了有字真經。

    二、佛祖說過經文無解。為什麼呢?因為能解的經文都是人為的經文,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從無字到有字的過程中容易摻入個人的思想,時間長了發展為如今說的傳承。其次,像孔子所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語言、文字不容易完全確切地表達思想內容,在經文中更是隻能意會,難以言傳。所以剛開始閱讀的時候,可以透過文字解讀加上自己理解,深入領悟。但是要提醒自己目標是迴歸到沉靜的狀態,清淨無為的狀態,這個時候才可以體會到無字之深意。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在四川有一位老婆婆,她聽念六字大明咒可以消災,但是她沒有文化,把“嗡嘛呢叭咪吽”讀成“嗡嘛呢叭咪牛”,竟然一念三十年!有一天,一位相當有成就的修行者路過,他老遠看到一間其貌不揚的小茅屋大放金光,心想這裡必定住著得道高人。於是想要拜訪,等到他見到這位婆婆,心裡非常納悶,因為她不像得道的人,就問她修學什麼。婆婆說:“我只是念一句‘嗡嘛呢叭咪牛’而已。”修行者聽了非常驚訝,說:“婆婆,您念得非常好,不過有一個字念得不對。”於是當場糾正了她的發音。婆婆聽了心裡十分懊惱,說;“哎!我三十年的功夫白修了,還好您現在告訴了我,不然就一錯到底了!”於是她便按照新的讀音念。

    修行者告辭上路,走了一段時間後回頭再看茅屋,發現不見了之前的光明!他非常驚訝,意識到自己錯了。他趕緊回去茅屋,告訴婆婆說:“我剛才教你的讀音是玩笑話,是想看看你的虔誠心而已,你真的毫不懷疑並且照做,非常可貴!其實你原來唸的是對的,按照原來的念就好了。”婆婆聽了非常高興,說:“謝天謝地,我那三十年功夫沒有白做了!”於是照常念下去。修行者離開後再次回頭看茅屋,果然又恢復了原來的光明!

    有的人博覽群書,學富五車,有所成就後被認定為名人,這時會慢慢產生我慢心,我慢心會佔據甚至侵蝕自己的智慧,令智慧受矇蔽。而智慧才是我們非常需要的!人真正開發了的智慧只有約10%,剩下未開發的智慧可以透過修行或者閉關的方法,只有透過聞思修才能從定中生智慧,從聞思修和身口意的角度來說,無在於精神層面,有在於物質層面。

    這些事例很好地說明,文字只是幫助我們理解的工具,是學習途徑和方法之一,途徑與方法應該是成為我們的千里馬,讓我們跑得更快,而不是固化我們思維甚至愈發執著的牢籠。所以懂得文字和讀音並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的目標是要透過文字和自身領悟理解,到達更高的精神層次和心靈狀態。

    三、前文曾提到,81難好比人生約81歲,每年每歲都要經歷不同的難關。取無字經的這一難,安排在故事尾聲,意味著走到此處,也相當於人生晚年將近駕鶴西去了。回顧一生,坎坎坷坷,忙忙碌碌,不懈追求,最後能者會發現最高的境界,在於“無”字,而愚者仍然不捨所“有”,而且一生都在追求有的路上:有名利、有富貴、有美貌、有學識……這正是人的貪念。卻沒想到“無”反而是最廣闊的:大道無為,無窮無盡。人喜歡追求物質,卻忽略世間萬物是無形影響並操控著有形。

    人因為業力的牽引形成固有的理解,也因為著相,總相信有形有相的,親眼所見的才是真的,都以為自己的理解是最科學的,看到的是最科學的。所以佛祖說:“經不可輕傳,亦不空取,只因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傳有字之經。”唐僧也感慨:“我東土之人,果然無福啊!”因為唐僧拿了他的生命去換真經,無價寶換無價寶,有價寶換有價寶,顯然無字真經尤為珍貴。生命無價,願我們都能在有限的生命中,盡力散發無限的光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一弦的吉他還可以怎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