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柏條河
-
2 # 紅綠藍FSZ
從用筆上講 顏體與魏體 都屬另成一派 但顏像魏一樣 前人沒有給以完美獨立的體現 所以後人對魏體顏體沒有給以充分的肯定。顏體魏體雖然用筆不正 但它可與隸書的用筆屬性相同有自己獨立的運筆軌道 只是隸書做到了 而顏體魏體前人沒進入軌道。到我這裡我給了它倆完整的書寫影片。 顏體魏體隸書其實與楷法沒半毛錢關係。
-
3 # 一笑貫長天
顏真卿與王羲之一樣,依靠自己精湛的筆法與超然的書法審美及獨樹一幟的才華屹立在書法之巔,即使是王書聖再世,亦會對之翹指稱讚,展胸相擁。
顏體出自王體又卓然獨立,在顏之前,書貴瘦硬始通神是金科玉律,可以說沒人敢突破這道書法生死線,然而,顏真卿冒天下之大不韙毅然決然地走進了肥厚與寬博的天地,他的肥與寬是勁而肥,是威而寬。做一個比喻,王羲之是李小龍,顏真卿就是洪金寶,王羲之是喬丹,顏真卿就是奧尼爾。
顏對於王的創新,是源自深厚,精湛的書法功底的創新,是建立在強勁的筆力與闊大的心胸的創新。不似當今社會的一些人打著創新的旗幟,其實際的功力與底蘊是空乏與淺薄,其作品是做作與輕浮。
顏真卿在書法歷史上能站在僅次於二王的地位,是源於其深湛的書法功力,是源於其獨特的書法理念,也源於其對書法高峰的不懈追求。如果,顏真卿在《多寶塔》止步,他也不過是書法燦爛星河的幽微星光,所以,顏真卿能辭去官職,兩度敲開張旭的大門潛心學習,所以顏真卿能屹立在書法的巔峰,千載不朽!
-
4 # 古靈精怪的熊
是的,有一定道理。比如李煜就說顏真卿是“插手並腳漢”,李煜就代表正統王派。誰知道斗轉星移,顏也自立為王了。
-
5 # 狂喜淡墨a
從書聖角度,顏真卿楷書是否屬於正脈,有何見解?
以當今創新的角度,以及發展的思維,唐楷延續了晉代書法正脈,那麼顏體是在繼承和發揚了書法藝術,顏體經過了這些朝代都已經有了中肯,無論哪一個朝代,都學習吸收之,至今都效尤,從而驗證了,顏體具有得書法風格,深受或倍加尊崇,可以說是在晉王羲之正脈的範疇,屬於正脈書法藝術的一條分支。並且其書法精神值得今天學習。
顏真卿書法藝術豐富了筆畫的厚度,從而達到了筋骨肉俱全,使得點畫方圓兼有,且具有穩重大氣,雄強的藝術風貌,縱觀顏體的書法,無論是楷書,還是草書,都是具有至高的藝術風神,其書法筆畫融會貫通於篆籀,老辣從裕,遒勁瑰麗,筆下屬於蒼勁筆力,濃墨裹鉄,歷代書家都有學之。
唐人有極高的評價,到了宋代除去米芾有微詞,而其他都是很高的評價,並提倡顏體,蘇軾評價頗高,雲“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南宋詩人陸游評論“學書當學顏。”的讚歎詩句,宋以後,顏體的影響愈來愈大,千百年來,對於這種具有剛勁,厚實,雄偉的有民族特色的書法藝術,特別欣賞。特別厚愛。
顏真卿,楷書代表作有《千佛寺多寶塔碑》,《東方朔畫贊碑》,《顏勤禮碑》,《麻姑仙壇記》,行草書有《劉中使帖》,《爭座位帖》,著名的行書帖《祭侄稿》更是大家熟知。
楷書特徵氣勢雄強,形體敦厚,方嚴正大,蠶頭燕尾,的筆畫特徵,捺筆結束時先著力頓挫。輕挑出尖,使捺筆分叉有好似“燕尾”。
總之很有獨特的風格,開創了藝術上的新局面。
由此可見,顏真卿也是中國書法藝術的不可缺少的正脈分支。
-
6 # 手機使用者陳久志
顏體字,是皆正脈,顏從王出,青出於藍,具體從王之《姨母帖》中來,有外拓之風尚,又與唐之氣象合拍,其《祭姪文》中多字直接肖似王字,晉與唐的氣象有別,東晉乃半壁之江山,國運不偉,書家內擫之筆意為主流……
-
7 # 正德周
不同意這個說法!就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僅供參考,不妥之處請書友們給予指正!
顏魯公其人正氣凜然,其書端莊雄偉。他在書壇地位之崇高,影響之廣大直逼書聖王羲之!
他是繼二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自成一種方嚴正大,樸拙雄渾,大氣磅礴的“顏體”。對後世影響巨大。他的書跡作品,據說有138種。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書風,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宋歐陽修評雲:“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莊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於世者不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朱長文也贊其書:“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顏體書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唐以後很多名家,都從顏真卿變法成功中汲取經驗。尤其是行草,唐以後一些名家在學習二王的基礎之上再學習顏真卿而建樹起自己的風格。
我們都要知道顏真卿祭奠侄子的作品《祭侄稿》,是他的侄子在保家衛國,打擊安史叛軍的戰鬥中被安史叛軍殘忍殺害的。所以顏真卿既懷有國仇家恨,又懷有痛心自責,將滿腔怒火傾斜於筆毫一端,揮筆淚灑滿篇。因此,這樣濃烈的感情、激憤難平的心境,是中國書法幾千年以來,任何一個書法作品都不能比擬的,沒有哪一個書法家的書法作品,其心態是這樣的難過、悲傷。當然,如果僅僅是表達顏真卿一個人的悲傷、難過的情緒,是不能讓這幅書法作品成為千古名篇的,真正讓他成為僅次於王羲之的蘭亭序的千古名作的原因,就在於,顏真卿在這幅書法作品裡情感上升到了一種家國情懷。
綜上所述,縱覽顏書全貌。他的書法給人一種體態雄肆,豁達莊重,舒展開朗,雍容大度,豪巖遒勁,氣勢磅礴,筋骨蒼拔,剛柔並濟,外密中疏,撐足圓潤,古拙老辣,大氣凜然的感受。總的說來,顏真卿對晉唐以來的傳統書體多有突破,他異軍突起,一掃二五以來江左的姿媚書風。具體說來,在用筆上,破按翻折而後勁,變 絞轉而後遒;在取法上,破分法而為篆籀入皙;在結體上破內 而取外拓;在形態上破蹈矩而重循規;在取勢上,破倚側取媚面為圓遒取勢,在氣度上破開豁變化而為雄渾豐滿;在神韻上,破形體外揚秀麗典型,立肅穆中含自在滿足。所以說他是繼大王以後的又一個毫無疑問的正脈書法大家。
-
8 # 76651703812笑抒心語
顏體是從王體(即王羲之體)繼承並發展起來的,同王體一樣都是書法史上的正脈。
一,在筆法上,顏體在王體用筆的基礎上增大了提按,從而增加了點畫線條的厚度,使字凸出紙面,增添了浮雕感。
二,在墨法上,顏體吸收了王體的用墨特點,追求高華秀潤,使書法的韻味更加厚重。
三,在結體上,顏體吸收王體結體上秀美的一面,變側勢為正面,從而使字型莊重大氣,渾然有力。
四,在佈局上,顏體在王體的基礎上無論字的大小都安排得充實茂密,使字裡行間都洋溢著舒展、自然的俊美氣勢。
總之,正是顏真卿對王義之在筆法、墨法、結體和章法等方面正脈的繼承和發展,才使顏真卿成為唐中期一位承前啟後、變古開今的書法大師。
-
9 # 翰墨書道
大概脈絡如下:顏真卿初學書法以褚遂良,然後又師從張旭學習,並得張旭筆法真傳,在此基礎上廣採博取,甚至汲取民間書法的元素,逐步形成了端莊雄偉的楷書風格和行書遒勁氣勢,形成了獨具的書法風格,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也有將顏真卿與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顏真卿的書法無疑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書法家之一。
那麼,顏真卿的第一師法老師褚遂良的學書經歷又如何呢?原來褚遂良的入門啟蒙導師是虞世南,之後復又直接取法王羲之。而虞世南書法則是直接繼承的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書法,並形成了外柔內剛,筆致圓融沖和而有遒麗之氣但書法風格。從這裡不能發現,顏真卿的確是二王一脈的取法傳承者。其實這也沒有什麼意外,皆因為唐代又一個痴迷書法的李世民。
說顏真卿的書法不是書聖一脈正宗顯然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
10 # 千千千里馬
首先,書法的“正脈”,這個說法沒有確切的標準。
比如說,顏真卿不屬於書法正脈,那麼,誰是?
我們從大的書法發展史來看,唐代以後,或者從隋代開始,書法基本上朝著一個方向在發展,這就是“楷化”。
楷化的結果,就是與王羲之書法不謀而合。
為什麼書法發展會產生與王羲之書法體系不謀而合的必然結果呢?
這是因為,魏晉時期,漢字的主體書法隸書,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
隸書的歷史使命是什麼呢?就是替代了篆書。
隸書經過漢代三百多年的發展,徹底取代了篆書的書寫地位。
但是,隸書也不是最完善的書寫方式,這就產生了草書和楷書。
漢字既要有利於傳播,又要有利於規範。所以,也不能完全因為追求書寫速度和效率寫草書,這就需要新的規範性好,書寫速度也好的書法:“楷書”。
鍾繇王羲之的書法,符合這個歷史需要,因此,就產生了新的“隸書”--楷書。
但是,王羲之時代還是一個隸書的時代,楷書的發展需要歷史的檢驗。
我們從東晉到南北朝時代的書法發展來看,總體上是逐步在以楷書替代隸書的趨勢向前發展的。
這個趨勢在隋朝統一全國以後,有了明顯的變化,就是趨於王羲之書法體系。
我們之所以說“王羲之書法體系”,是因為漢字的書寫越來越趨於同質化和相近化。
這個變化,比起隸書時代的書法,要統一很多了。
所以,從歷史發展來看,你也不能說顏真卿的書法,不屬於王羲之書法的“正脈”。
因為,書法歷史從唐代已經進入“楷書”新時代了。
這個時代的書法“正脈”也沒有別的,只有王羲之體系的楷書。
因為,時代發生重大的變化,那就是隸書成為歷史,楷書登上歷史舞臺。
在這樣的背景下面,我們憑什麼說,顏真卿的書法不是“正脈”呢?
好,我們再從顏真卿書法的微觀層面來看。
顏真卿學習書法,是唐代書法已經完全形成唐代楷書的時代了。
唐初由於唐太宗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書法體系成為官方的書法。
四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這些書法家都是學習王羲之的大師。
顏真卿早期的書法,直接師承王羲之的直系弟子褚遂良。
從師承來看,當然也是王羲之書法的正脈。
當然,顏真卿是一位偉大的書法家,他後期,又融合了書法的博大精深層面,吸收了隸書篆書的筆法,這是對王羲之書法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但是,這個體系仍然是王羲之開創的楷書體系。
我們不能因為顏真卿與王羲之不是一模一樣,就認為他不是王羲之的正脈。
如果那樣的話,王獻之,智勇,虞世南,都不是王羲之書法的正脈了。
我們從王羲之體系內部也是有差異來看,顏真卿在王羲之體系以內,有自己的風格和筆法,當然也是對王羲之的進一步發展。
所以,從楷書、行書和草書的書法實踐來看,唐代書法家,沒有一個與王羲之是一模一樣。包括直接師從智永和尚的虞世南。
所謂的王羲之正脈,是明清時代的一種主張。他們學習王羲之,亦步亦趨,這是沒有什麼前途的。所以,自從元代趙孟頫以後,也沒有在王羲之書法的“正脈”裡出現大家。
當然,優秀的二王書“正脈”的法家也不少。這些書法家,主要主張根植於二王,學習魏晉餘風,但是,似乎越看越日薄西山了。因此有晚清尚碑美學的矯枉過正。
回覆列表
書法史上公認,顏魯公是與王羲之雙峰並峙的書法高峰。
試問,顏魯公都不算書法正脈,誰算?這又是誰標新立異的怪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