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利姐
-
2 # YUETA
首先每個人對幸福的婚姻理解可能不一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一下我的理解。首先幸福的婚姻至少包含忠貞、和睦、對對方持久的關注和自身持久的反思。
我認為有幸福的婚姻,但不直接描述幸福的婚姻是什麼樣的,因為我也不知道(後面我會說為什麼我不知道,卻還認為有。),但我從另一個角度,怎麼去追求幸福的婚姻就來描述。
真正美好的東西都是極度稀缺的,首先我認為幸福是真正稀缺的東西。幸福的婚姻萬里挑一,對不起,應該千萬裡挑一(當然千萬裡挑一是我自己瞎自認為的),相當於中國十四億人口,只有一百四十對夫妻是真正的幸福。為了幫助大家理解千萬分之一是什麼概念,還可以這麼打個比方,2017年全國高考人數940萬,2017年清華北大官方本科錄取人數4210人,相當於每2238個人中才有一個被清華北大錄取。千萬分之一相當於比高考考上清華北大還要難上將近五千倍!五千倍!說了這麼多隻想強調一句,想要幸福的婚姻,首先要明白它的難度,這可不是一般人能獲得的!所以需要我們總是捫心問自己,我何德何能能成為這千萬分之一的幸運的人?當然也側面說明一個概念,普通的你、我、他,一般情況下的婚姻都是不幸福的。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我們的婚姻是糟糕的,但極有可能只是普普通通平凡的。我是真的認為只有極少數人能獲得真正幸福的婚姻,因為它對人有一系列嚴格而苛刻的條件。
幸福婚姻首要條件就是對愛情的忠貞和不離不棄。就像西方夫婦結婚時常說的誓詞:
To have and to hold from this day forward, for better, for worse, for richer, for poor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to love and to cherish, till death do us part".“翻譯成中文為:從今而後,不論境遇好壞,家境貧富,生病與否,誓言相親相愛,至死不分離。”先試問自己,能做到麼?如果不能做到,首先幸福婚姻的門檻都過不了。有人說,這也太假了吧,古代可能有人做得到,現代社會誰還能做到?西方婚禮上說這話的夫妻,不也是今天結婚轉眼就離婚了麼?是的,現代人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家物質條件越來越好了,要求也越來越高了,越來越多的人明白,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婚姻“吊死在一棵樹上”。實際上我們要反思,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離婚,為了心目中理想的婚姻而離婚,甚至遇到這個不合適再馬上找下一個,可以不斷結婚,不斷離婚。我們要理解:這種現代人缺少對愛情,對婚姻忠貞的表現本來就是一種現代人的墮落。可能有些人又會問了,如果我真的遇人不淑,難道還一直呆在坑裡不出來嗎?這裡就涉及到幸福婚姻的另外兩個問題:什麼叫“淑人”和如何遇到“淑人”。
我們首先談談“淑人”的問題。在婚姻中,最常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自己先希望自己遇到對的、淑的那個人,要是我能找到我心目中的白雪公主或者白馬王子那該有多好呀!這是人們普遍的想法。而不先想自己如何先成為對的、淑的那個人。
在愛情和婚姻裡,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先如何付出愛,給予愛,而不是為了去先得到愛,索取愛。我們安靜下來反觀自己以往的行為和思想,絕對會發現自己是一個先索取的人,只是或多或少的問題罷了。如果你本身是一個充滿愛的人,甚至滿得富餘,能夠不斷得給予對方愛而基本上不用去索取對方的愛(我說的是不需要去索取對方的愛,不是說不需要對方的愛。雖然我不需要主動索取,但是在我不斷給予對方愛並沒有期望對方回報的時候,對方能夠時不時想到我,也給予我愛,這就是相愛的最好狀態。),那麼這一定是保證婚姻幸福的最重要條件。當然幸福的婚姻一定是相愛的,而相愛一定是互動的,但這個互動一定是不去計較付出多少,收穫多少的狀態。
不可否認人的能力確實是有差別的,有些人愛的能力強,愛的富餘多,我們看到很多相愛的夫妻的確會有一方更多地照顧關心另一方,但那不是因為另一方不去關心照顧對方,而是她或他也很想關心照顧對方,但是能力上不足所以反饋同樣多的愛回去而已。但是,雖然能力不足,也不是沒有愛的回饋,只是沒有對方多而已。打個比方,我們一般的婚姻,夫妻A和B,可能由於種種原因,使A只有30%的精力能夠轉換成愛去呵護B,70%的精力需要用於自己生活中的種種事情。而同樣B也是3/7開地愛護A,其實這已經是我們普通人中比較幸福的婚姻了。(相對比的就是,不幸福的婚姻是雖然自己有30%的精力剩餘可以去轉換愛的呵護給對方,但是由於種種私慾,想偷懶和保留,只願付出10%的精力給對方,甚至希望對方多付出精力,自己少付出精力。)但另一對夫妻C和D,C能力比較強只需要20%的精力來應對自己的生活問題,有80%的精力轉化為愛去呵護D,而D雖然能力較弱,但能夠透過不斷地鍛鍊自己,要求自己,從原來只有30%的精力富餘,到能夠盡全力毫無保留地有50%的精力富餘去呵護對方,這就是真正幸福的婚姻。
或者我們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釋,美國作者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裡面提到一個對愛這一概念的定義,我非常認同: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
幸福婚姻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夫妻雙方的愛。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愛會很有意思,首先出發點是在自我完善的意願。也就是說愛最開始的考慮一定是思考自我怎麼更加完善,自己先做好一個“淑人”,而不是先去要求對方對自己怎麼好。然後最終落腳點在於促進自己和愛的人的心智成熟。(這句話在下面會再討論。)當然,到底做到什麼樣才叫自己先做好了一個“淑人”,又涉及到太多的內容,這裡就不再討論。
然後我們再討論如何遇到一個“淑人”。我認為想要遇到“淑人”,只有憑藉智慧。不過什麼是智慧,也是需要深入討論的,但相信每個人對智慧還是有一定自己的理解。我想說的是,在步入婚姻之前,你只有憑藉你的智慧去判斷你所遇到的人是否是一個“淑人”,從而在最好的開局狀態下慢慢進去婚姻。
我不否認,確實有很多不淑的人是婚姻的火坑,是我們需要極力避免的。我們需要有一定的識人的能力,在婚姻之前就把這些火坑pass掉,這樣才能儘可能的保證對愛情的忠貞,得到幸福的婚姻。當然我這裡也並不是說幸福的婚姻是一次婚都不能離的。在結婚之前我們需要能夠慧眼識人,在結婚之後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考慮,一方面如嗜賭成性,吸毒成癮,持久家暴等惡貫滿盈的另一半,我認為是需要堅決離婚的,雖然離婚不利於對愛情的忠貞,對於一個人本可以美好幸福的愛情觀有重大的傷害,但是離婚之少還有找到幸福婚姻的可能性。
不過這個離婚自己也要在懺悔的狀態下離,為什麼我當初能覺得兩人能夠長久,現在卻不能了?為什麼我不能一開始發現我們兩人不適合?不能是覺得這都是對方的錯,我離婚的理所應當的,毫無過錯的。另一方面,我們可能會發現,絕大多數人在結婚時就是沒有怎麼慎重思考自己考察對方,自己也是懵懵懂懂地進了婚姻的殿堂。在這種既定事實的情況下,怎麼辦?瞭解大乘佛教思想的人可能會知道,雖然我們普通人都被無明所障,沒有智慧,沒有分辨的能力,但是同時我們普通人都具有智慧的種子——般若。雖然我們在結婚的時候都不成熟,都沒有智慧,但是隻要你願意思考,願意認真去投入愛,你也能獲得智慧。從而在沒有好的婚姻開局,也能憑藉智慧得到好的婚姻結局。
上文不是提到:愛的最終落腳點在於促進自己和愛的人的心智成熟。在一般情況下,即使當時遇到的人和當時的自己都不算淑人,但是隻要你願意付出愛和精力,你就能慢慢不斷地獲得智慧,同時促進自己和愛的人的心智成熟,即使大家結婚時還是懵懵懂懂,但也能幫助你愛的人獲得智慧。這不也是最終算遇到了“淑人”了麼?當然這個獲得智慧獲取幸福的過程是需要不斷努力的,在有生之年無止境!
看到這裡大家會發現我用了一些語句,比如:普通人比較幸福的婚姻和智慧的人正真的幸福的婚姻,獲得智慧獲得幸福是需要不斷努力永無止境的。
這就是要表達的最後一個概念:幸福的婚姻不是像考試一樣,有一個統一確切的標準,達到它就取得了幸福的婚姻,它更多的是一個可以不斷深入不斷提高的狀態。(這也是我從一開始就提到的,我認為有幸福的婚姻,但是我說不出來具體幸福的婚姻是什麼樣子的,我只能從如何去努力獲得幸福的幸福這個側面來解釋,因為我自己也是在不管努力中。)就像釋迦摩尼教導弟子如何成佛一樣,從世俗諦上來說,有一套修行方法和標準讓你如何成佛,你達到了標準和要求就是佛了,但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說即使自己達到這個標準和要求,你還要認為自己沒有成佛。
總而言之,幸福的婚姻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但是最終你會有一個自我的感受,而且這個感受是可以無止境地去提高和加深的。
-
3 # 才財女
好的婚姻沒有標準答案,但有共同的特點可以遵循 ,具有共同性。
婚姻中的人各有不同,其相處的模式也亦有千差萬別。每個人對好的婚姻的要求和感覺不一樣,所以什麼樣的婚姻算得上好婚姻,實在是因人而異!
列夫.托爾斯泰:“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好的婚姻具備很多相似之處。諸如:互相信任、彼此牽掛,互相欣賞和激勵,兩人相處如獨處般輕鬆自在…我們可以吵,可以鬧,但很快會和好…
好的婚姻可以滋養人,是我們的避風灣 ,是我們內心最為柔軟的地方。
好的婚姻是以愛為基礎的,是需要經營和保鮮的,是需要智慧來駕馭的。
回覆列表
首先必須肯定地滴說,有幸福的婚姻,真有。
1. 相愛容易相處難。轟轟烈烈的甜的齁死人的愛情,遲早要落地,落入凡塵真實的柴米油鹽裡。紅塵屁事多,婚姻地帶是最多,雞毛蒜皮有的沒的各種屁事就會接踵而來。所以有些金童玉女般的情侶婚後不久就一拍兩散地離了,也並不意外。
2. 求同存異。雖然是愛人是伴侶是夫妻,但彼此依然是獨立的個體,依然要像尊重路人一樣尊重對方,不要因為親密無間就把自己的習慣或者想法強加於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