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葛振勝1

    謝邀答。因為現今全國全面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和普通話,幼兒開始就全面接觸普通話,這樣正規的教育就把普通話在腦中紮根了。但回到父媽母或爺爺奶奶(姥爺姥姥)身邊,長輩人們然與他們說口語方言,這樣方言也是耳熟能詳的。但孩子們然是用普通話與長輩交談,所以方言對孩子們是聽得進去說著不熟了。

  • 2 # wang_H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大都會聽不會講方言,跟家人也只說普通話呢?

    這個是跟孩子所處環境有莫大關係,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是個橫垮5個時區人口總數世界第一的大國,民族眾多,東西南北語言十分繁雜,為便與交流歷朝歷代都會確立一種通用語言作為官方語言來進行溝通,在民國時基本延用了明清時演化來的語言作為國語,新中國建立後於1957年正式確定了以北京音為基礎的普通話作為通用語言進行全國性推廣,教育、宣傳都以普通話為主。

    孩子出生長大從進入幼兒園起,幼兒教師就是以普通話教育孩子,讀書後,小學、中學、大學所接觸的基本全為普通話,初時,孩子與家長,學生與學生之間還會以方言交流,但隨著時間推移,一代代下來,孩子接觸的基本都是普通話,年輕父母多與孩子以普通話交流,孩子在外,路人,同學,朋友,街坊,老師,都相互說普通話,走上社會更是說方言的機會越來越少,自然,孩子也就只能聽懂而不能流利的說自己家鄉的方言了。

    其實,我們不能說是由於國家推廣普通話而使方言面臨消失,問題還是在於我們自己,孩子講方言的機會不多,我們應該在家有意思的與孩子多講方言,朋友之間老鄉之間也以方言交流,普通話、方言都需要會說,畢竟,方言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是親人、家人、老鄉、朋友維繫感情的橋樑!我們的方言也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應該傳承延續下去!“出門遇老鄉,兩眼淚汪汪“!"回家見親人,方言訴衷腸"!

  • 3 # 無名文文

    這個問題應該是近二十年左右開始的,由於工作生活之需要,人員流動的比例大幅提高,不管在哪裡,都有各個地方的人,這就產生了語言表達的問題,以前我們上課時老師上海話和普通話一起說,同學之間也都是本地話。不會有語言上的問題,後來由於人員流動,全國各地的人都有,上課包括工作時就都說普通話了,久而久之,孩子在學校裡的時間比在家裡的時間長,回家就說普通話,有些家長也會順其自然的一起說普通話,這樣,孩子就不大說本地話了,因為在家裡,家裡人說話都是本地話,所以孩子也聽的懂,真的讓孩子說,也會說一些,就是普通話改不過來。因為現在的環境不一樣了,不像我那時候當兵回來也一直說普通話,回來一段時間後就說本地話了,因為那時環境和現在不一樣。現在的環境是出門工作或者學校或者車上都說普通話了。連幾個本地年輕人一起出去也說普通話,就拿上海來說,如果一直這樣下去,上海話基本上要消失了。人員流動,社會進步是好事,如果一個地方喪失了地方特色,不知是好還是壞,就像一個人去英國一樣,難到要英華人和華人說普通話嗎,我也接觸過外華人,他們的普通話也說的很好,為什麼就不能入鄉隨俗,普通話是中國的統一標準,那是為了全華人民交流方便。而到了一個地方,特別是在上海,現在這個現象特別重。

  • 4 # 王祖蔭1

    哇塞,聽蘇州TV講過,蘇州不僅家長,連學校,教育局都愁這個事呢。娃娃在學校學普通話,社會上流行普通話,大大壓縮了吳語生存空間。現在蘇州外來人口與戶籍人口持平,不能規定外來人口先學會吳語再入境吧。娃娃的同學不少也是外地人員子女,老師不能規定本地孩子講吳語吧。到了旅遊景點,比如水鄉古鎮或是沙家浜,連船孃或船哥都一口帶濃重吳音的普通話。景區服務要是講吳語,遊人還得請人當翻譯。都說吳儂軟語好聽,不錯!問題是你外地人只能聽個調,聽不懂詞。前些時間有人出主意,中小學設吳語課,不及格不給畢業文憑。這明顯違規,行不通。還有人建議,公交報站用”雙語”,先用普通話,再用吳語。問題是蘇州外華人多,更需要兼用英語。這下這熱鬧了,報一個站點,先普後吳再英,洋澤灑灑一大篇,耗時比站間執行時間還要長了。現在看來只在有限範圍教授吳語(比如戲劇學校),保證吳語延續,但不可能在全市推廣吳語。這與川渝不同。”四川官話”屬北方官話語系,與普通話同源。所以四川方言好學好懂,不愁”延續”問題。

  • 5 # 牛皮社

    現在部分小孩會聽但不會說方言了,在家也只講普通話,這既是國家推廣普通話的結果,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一、普通話的普及是推廣普通話的結果

    自1998年第一屆推普周開始,國家推廣普通話已有二十多年,成效顯著。截至目前,普通話在全國範圍內普及率接近80%。之所以要推普,是因為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資訊載體,更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聖經·舊約·創世記》中,上帝為了阻止人類建造通天塔的計劃,讓原本說同一種語言的人類改說不同的語言,結果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造塔計劃因此失敗。這雖然是個神話故事,但充分說明了統一語言的重要性。

    有一種統一的語言(普通話),既有助於暢通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有助於政令的順暢下達和執行、科學技術知識的傳播與推廣等等。所以現在,學校里老師講普通話,電影、電視、廣播乃至外有聲廣告,使用的主要是普通話。小孩子耳濡目染之下,普通話早就已經很溜了。

    二、方言的消逝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通俗來講,方言就是地方話,流行於某一個地區的通用語言。

    在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之前,方言就相當於是這一個地區的“普通話”。方言的行成與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有關。

    古時候,由於地理的阻隔、交通的不便,除了打仗、逃荒等少數原因之外,很少有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某個特定地區的語言變化會很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當地特有的語言習慣。

    但方言並非一成不變的。比如宋室南渡的時候,大量的北方人來到了杭州及其周邊地區。由於來的是皇帝以及貴族,他們的話才是官話,對杭州話造成了重大影響。現在的杭州話裡面還可以找到很多北方方言的影子,所以學界認為杭州方言是“具有吳方言外衣的南方官話”。

    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交通手段的迅猛升級,地區間經濟往來更加頻繁,地球已經變成了一個村。異地求學、異地工作、異地婚姻已經非常普遍,更加需要使用普通話,講方言的機會自然越來越少了。

    三、跨地區婚姻和不願意輸在起跑線是孩子不會說方言的兩個重要原因

    孩子在外面聽到的主要是普通話,回到家裡,也不一定有機會聽到普通話。上文已經說了,現在異地婚姻越來越多,跨地區婚姻的家庭,在家裡一般只能說普通話。孩子在語言啟蒙期,根本沒有機會聽到方言,又怎麼會說呢?

    即使是費跨地區婚姻的家庭,父母在家裡也很少會跟孩子說方言。因為,不願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孩子很小就送給到各種培訓機構了,平時在家裡恨不得能用播音腔跟孩子說話,希望孩子成長得更早。別說父母了,連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被逼的跟孩子說普通話甚至英語。

    比如,溫州的老人送孩子到了幼兒園,臨走之前會說:“娒,和奶奶bye-bye。”短短一句話裡面,就包含了溫州話、普通話和英語。

    四、該如何對待方言

    時代要發展,必然有破也有立。想要什麼都保持不變的社會,是不可能發展的。隨著世界大融合的進一步加劇,方言的消逝是不可避免的。

    從古至今,消逝的方言何止千千萬萬,就算李白穿越到現代來,他一開口,我們估計全都聽不懂。而新的方言也會不斷產生。網路時代,各種網路用語、火星文等,某種意義上也算是方言。

    方言需要保護,但保護方言不是強迫人人都去說方言,不說普通話。而是要透過現在高科技手段,透過音訊、影片等,多拍攝一些地方戲,多蒐集一些地方童謠,多留存一些方言資料。

  • 6 # 崋山孟巖原創詩詞

    所謂方言就是一方之言。隨著教育的推行,方言已經沒有了其交流之環境。大家都在說普通話,所以,方言就慢慢消亡了。悲夫!

  • 7 # 楚悄秋肅

    樓主提出的這個問題事關多人,是非常有探討價值的。從客觀上說 這種現象的出現,實際上反映了方言這種作為區域性的語言在發展過程中,必定會出現的衰退特徵。這個話題我們可以從個體和整體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在個體方面看,小孩要保持父母親的一口正宗流利的方土語言,必須要在小孩出生不久,就要有一個學習方言的環境。

    小孩語言發育有四個階段會出現跳躍式發展:一是7—8個月時的咿呀學語期;二是1歲左右的語言起步期;三是2歲左右的語言爆炸期;四是2歲半左右的發現興趣期。

    也就是說,要讓小孩有一口順溜的方言,必須要在小孩3歲以前就讓他有一個學習方言的語言環境。錯過這個階段,就會給小孩學習方言帶來困難。

    當然有些人語言天賦特別好,雖錯過這個階段,後來也能夠學得很好。就像有的華人後來學英語,依然能夠講一口純正的牛津英語一樣。

    我看見過一個浙江人,她除了一口標準普通話和她地鄉方言及縣城方言外,還會一口幾可亂真的杭州話和上海話,因為有段時間廠裡業務往來,她在上海住過一段時間。另外她還會幾句說得不錯的英語。如果她有機會到四川住一段時間,說不定連四川話也學會了。人有天賦,真不能用常理可說。

    這是特例,不在本文解釋。關鍵是以後這小孩有沒有這個環境?他願不願意學?他父母親同不同意?

    有些父母親往往會覺得方言特別是南方方言,發音部位考前,發音比較“土”,害怕小孩長大後普通話中會沾染方言的腔調,導致普通話不標準,所以不讓孩子說方言。在這樣的因素下就自然出現了問題當中表述的狀況:他父母親講方言,小孩能聽懂但卻不會說。即使能講上幾句,也是吐字艱澀發音不地道。

    其次,在從漢語正常發展的整體情況看,方言也必然會出現衰退的特徵。

    中國方言是漢語的分支。漢族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統一,因而使漢語逐漸產生了方言。

    由於造成方言的原因繁多複雜,使得中國各方言區之間言語交通非常困難。不但如此,甚至在各個方言區內,也是小方言林立。在各小方言之間語音隔閡程度,也可能達到無法交流的地步。浙江基本屬吳語方言區,古有“義烏十八腔,浙江九重天”之老話,說明了小方言之間語言溝通困難,這必然會對人民生活、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

    但是,方言產生的原因歸根結底是長期的小農經濟、山川阻隔、社會的分裂割據,戰亂或家族地力不堪承受造成的人口的遷徙等。封建時期各個朝代都有制定“官話”的規矩,雖在朝廷政令維持通暢上有幫助,但對敉平方言區語言隔膜方面還是收效甚微的。

    現在國家統一,隨著道路基建工程投入大,交通便利以及整個國家的經濟大工業化和各地經濟全面融合的多方面情況改變下,普通話的重要性越來越凸現。為了適應這個需求,特別是年輕一代都會把學習普通話作為重要得一環。中國方言出現衰退甚至式微都是正常的。

    過去有點身份的人出門都要罩一件長衫,現在幾乎沒有了吧;以前商店做生意必備秤桿,現在連製作的工匠也難得一覓。為什麼呢?不必要了。當人們把普通話作為溝通、工作首要的必備語言,開始不重視方言也完全可以理解。因為不太需要了。這是規律,不是由個人的主觀意識可以決定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現在有的小孩會聽不會說方言是很正常的,這是方言自然衰退狀態中表現出來的一個群體特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甲A到中超,你認為哪支球隊與其他俱樂部關係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