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9274655456

    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封自己的弟弟姬封建立衛國(今河南淇縣境內),稱為衛康叔。過了280多年,傳到第12代衛莊公姬揚時,莊公有一個愛妾生了個兒子叫州籲。這個州籲,從小喜歡耍槍弄棒、練武打仗,莊公不加禁止,反而任命他為將軍。當時衛國有一個賢臣,因他是衛康叔六世孫靖伯的孫子,源出於公,所以稱他公孫碏(què);又因他字“石”,人們叫他“石碏”。

    石碏勸莊公說:

    “我聽說:喜歡自己的孩子,應當用道德義理去教育他,不能讓他走上邪路。驕橫、奢侈、放蕩、逸樂,這是走上邪路的開始。這四種惡習之所以發生,是是給他的寵愛和俸祿過了頭。如果想立州籲做太子,那就確定下來;如果還不定下來,就會逐漸釀成禍亂。那種受寵而不驕傲,驕傲而能安於身處下位,地位在下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剋制自己的人,是很少見的。而且,低賤的人妨害尊貴的人,年少的人駕凌年長的人,疏遠的人離間親近的人,新來的離間故舊的人,弱小的人欺侮強大的人,淫亂的人破壞遵守道義的人,這就是六種背理的事(六逆)。國君行事得宜,臣子服從命令,為父的人慈愛,為子的人孝順,為兄的人愛護,為弟的人恭敬,這就是六種順理的事(六順)。背離順理的事而效法違理的事,就會很快招致禍害。作為君主,應該盡力地排除掉禍害,現在卻加速禍害的到來,這恐怕是不行的吧!”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可莊公疼愛小兒子州籲,愛得昏天黑地,又哪裡聽得進去?更令石碏傷心的是,自己兒子石厚竟然也和那個驕奢淫逸的州籲交往,石碏勸說阻止他,石厚也不聽。

    後來,衛莊公稀裡糊塗地死了,公子完繼位,是為衛桓公。石碏知道衛桓公不會有什麼作為,自己又無能為力,乾脆告老回家了。

    老石碏走後第二年,州籲、石厚毫無顧忌,圖謀篡位。石碏設計讓陳桓公把州籲、石厚抓了起來,衛國又派人到陳國殺了州籲。因為石厚是石碏的兒子,有人主張饒了石厚,石碏斷然拒絕,並親自派孺羊肩到陳國殺了石厚。這是後話。

    “六順”出自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孔子《春秋》做註解的《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的《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這一篇。原文是:

    衛莊公……公子州籲,嬖人之子也,有寵而好兵,公弗禁,莊姜惡之。石碏諫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驕、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將立州籲,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為禍。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珍者鮮矣。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君人者將禍是務去,而速之,無乃不可乎?”弗聽,其子厚與州籲遊,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六順”本來是指六種順應倫理規範的關係:“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後來,典故“六順”就成為一個特殊詞語,活躍在文獻中。如《北史•尉元傳》:“然五孝六順,天下之所先,願陛下重之,以化四方。”又如唐·李邕《兗州曲阜縣孔子廟碑》:“六順勃興,四維偕作。”現在所說的“六六大順”,與《左傳·隱公三年》的“六順”,應該有著明顯的源流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話的話有什麼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