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大秦帝國是中華名族的第一個封建王朝,高度集中了皇權。秦始皇從親征到統一天下長達16年,為何短短14年就滅亡。
7
回覆列表
  • 1 # 小程哥

      1,秦國的法治推行了100多年之後,其本身已經逐步地走向了僵化。第一,史記陳勝世家中記載陳勝吳廣因為延誤了戍期,法令失期當斬,陳勝吳廣遂反。但是大雨應該是一個相當有力的免責或減責事由,但是陳勝吳廣卻並不認為有這樣的可能性。中國學者寧漢林就曾指出:秦朝刑律之失,在於不區分情節,只要發生刑律中所規定的後果,一律論處。   2,秦國在伐滅六國之後,國家面臨的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前可以在一隅行之有效的制度,卻不能在全國全面開花。可以從陳勝吳廣的戍邊來看。春秋戰國時代國家疆域小,百姓戍邊來回旅途短,戍邊時間也不長。但是到了秦朝以後國家太大了,這個制度就會出現問題。到漢朝就吸取了秦朝的教訓,允許百姓以錢代戍(費300文錢請人代為戍邊者稱為“過更”,自己戍邊稱為“踐更”)   3,秦朝官吏的執法過於粗暴。秦國是個耕戰國家,獎勵軍功。統一之後原本應該早日結束的軍事管制制度被無限期延長了。秦朝的地方官吏多為軍人(如滅韓的將領叫內史騰,之後即為秦守韓地),他們缺乏應有的執法素質,手段往往粗暴。比如押送陳勝吳廣的那兩個尉,“吳廣忿圭尉”“尉果笞廣”。也因為這樣,在陳勝起義之後,“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甚至有的秦朝官吏已經表明態度要依從起義轉而伐秦(如吳守令),百姓仍然不原諒他們。   4,秦朝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陳勝吳廣在起義之後也不過是一群亡命徒,但是就是這樣的亡命徒在起事之後,以數百人之眾,就能“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由此可見秦朝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5,從陳勝吳廣以扶蘇和項燕為號召來看(而根本不顧後者的國家正是被前者的父親所伐滅),顯然百姓只是恨那些官吏和苛政,對秦室並無特殊的惡感。   6,秦朝的徭役過於嚴重,並伴有族群間的歧視。稍微一觀察,我們發現,劉邦、項羽、英布等秦末梟雄,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關東人,而且他們幾乎都有在關中服徭役的經歷。就目前對始皇帝陵邊修陵民工瓦當的發掘來看,記載的籍貫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關東地區的郡縣。秦朝修築直道,伐匈奴百越,所需要的糧草大部分來源於關東地區。我記得探索與發現當中有一期說秦朝伐匈奴的糧草來自於齊地的,運糧食的車隊要2次翻越太行山,3次度過黃河,每65.5石糧食中只有1石可以到達前線。由此可見對關東經濟的掠奪到了什麼程度。   7,秦國的統一程序具有殖民征服般的政策,這使得關東人遭受了極大的苦難。秦國凡攻略一地,必奪其地,遷徙秦民居之。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昭襄王二十一年“錯攻魏河內。魏獻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二十六年,赦罪人遷之穰。侯厓復相。二十七年,錯攻楚。赦罪人遷之南陽”;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免臣遷居之”;等等等等。這也是上面所說劉邦、項羽、英布等秦末梟雄,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關東人,而且他們幾乎都有在關中服徭役的經歷的原因。而且,秦國關中地區的人只是苦於嚴厲的法律,而並不是苦於徭役,他們的經濟並沒有受非常大的損耗。這也是為什麼在秦末大起義之後,所有的爆發點都在關東,而關中地區始終沒有發出一叮點火花;劉邦進關只是約法三章,就使得民大悅;在楚漢戰爭中,劉邦佔有了關中,糧秣極為充足的原因了。   8,是秦領導人素質的變化。秦國講求法治,這種法治是建立在君權基礎之上的,皇帝的個人素質對於國家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顯然在秦始皇死後,即位的二世才能遠遠不如秦始皇(雖然按史記的記載,二世即位之後的春天就出行郡縣,在4個月內東到浙江北達渤海並太行而還,如果這個記載是事實的話,這無疑創造了古代交通條件下的高速度記錄。這似乎可以說明秦二世並非無能之君,但是顯然的,即便如此,二世個人的閱歷和火候顯然不足以擔當重任)   綜合上述原因,秦朝滅亡了。

  • 2 # 步步為營007

    一,繁重的勞役。秦朝統治者為了修建驪山墓,長城,阿房宮等,光一項每年都要徵用大量的勞役,現在人們看到的長城那樣的工程也是肅然起敬,上噸的石頭在沒有現在機械的情況下是怎麼運上去的? 二是殘酷的刑罰。秦朝為了更好的維護國內秩序,制訂了殘酷的刑罰,完不成任務,輕則砍手砍腳,重則株連九族,後來的許多起義也源於這點,例如陳勝吳廣起義、劉邦斬蛇起義,由於連降大雨,耽誤了往咸陽去的日期,會被誅殺,最後這些人被迫起義。 三是內部矛盾。為了奪取皇位,胡亥趙高斬殺公子扶蘇,大將蒙恬,後又與李斯內鬥,大大削弱了秦朝內部的戰鬥力。 四是各國貴族利益的矛盾。秦始皇雖然完成了統一,但對各國原先的貴族統治階級打壓。 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結束了秦朝短暫的王朝。。

  • 3 # 孤鸞迴響

    一,應該和商鞅的軍功授爵制度有關

    商鞅變法,平民上戰場最後按你腰上掛的人頭數獎勵戰功,爵位,土地,田宅,僕人。七國征戰,當時百姓肯定是不好過,有一個簡單又能出人投頭,立於他人之上的方式,自然能調動百姓的慾望和積極性。獲得的首級越多,爵位越高,所以造成了秦軍的英勇剽悍,但其間秦軍也死傷不少,不排除為搶首級而自相殘殺的可能。還造成了一點就是當時的軍官普遍文化層次不高,崇尚力量的強橫,而不是思想的開明。

    二,因為軍功製造成了秦朝的法制

    軍功制用爵位使秦朝迅速強大,但也造成了軍人的利益化,和野蠻化,道德經雲,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但慾望已經產生了,所以秦始皇再想推行德治,百姓接受不了,畢竟德治對思想的要求要高一點,百姓不淳樸,德治無法實行。只有以法治來制約軍民日益增長的慾望。這一點也是秦朝滅亡的根源。

    三是繁重的勞役

    長城,阿房宮等等

    四是執法之中的粗暴

    前兩點是我自己的體會,其他幾點他人已作回回復,不再贅述。

  • 4 # 舊事舊人歷史說

    大秦帝國為什麼會二世而亡?他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關於大秦帝國近幾年來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他用了將近100多年的時間統一了整個中國,然而僅僅在統一15年之後就迅速崩潰,這巨大的歷史落差留給了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在他滅亡以後的2000多年時間裡,人們都一直在探尋他滅亡的原因,他迅速滅亡的原因。然而這些原因都有什麼呢?

    關於全場滅亡的具體原因和根本原因,已經有無數的前人都論證過了,他們論證的極其詳細體系極其完備,就不用我再多說了。然而我想說的是一個根本的趨勢,一個文明國家,在大一統之後面臨的趨勢。

    我們仔細考察歷史會發現,在中國歷史上經過大分裂大動盪,大融合之後,統一的王朝迅速滅亡的,不僅僅是秦王朝一個。還有一個隋朝。他們兩個有著幾乎相同的生命軌跡,難道這兩個王朝共同的原因和共同的悲劇,不知道我們探尋嗎?

    秦王朝在經歷了春秋戰國長達500餘年的分裂後,最終統一了中國然而在統一中國之後,僅僅經歷了15年的風雨滄桑,他便迅速崩潰。僅僅只傳了兩代帝王。而隋王朝在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長達371年的分裂之後,統一了中國。然而這一個偉大的王朝,也僅僅在統一之後38年便迅速崩潰了,也只是僅僅傳了兩代帝王。難道這僅僅是巧合?

    我們來盤點一下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處,就會發現其相同的命運危機絕對不會僅僅只是巧合。

    存在時間:秦朝十五年,隋朝38年。在中國曆代王朝之中算是極為短命的。

    滅亡:廢長立幼,二世而亡。

    滅亡之後:漢朝是中國最輝煌的朝代之一,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之一。秦朝之後是漢朝,綿延四百餘年。隋朝之後是唐朝,綿延近三百年。難道今天是巧合?

    還有諸多我不能細細列舉,但是從3點之中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膽的推論。那就是迅速崩潰是每一個整合文明之後的大一統王朝所經歷的必然命運。秦朝如此,隋朝也是如此。

    因此我們分析秦朝滅亡的原因就不能再單獨的去分析它的具體原因,而是去把握歷史的普遍性。但是我現在還沒有那個能力去論證。

  • 5 # 舊時樓臺月

    對於秦朝驟亡的原因,漢朝賈誼在《過秦論》中已經提到了:“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即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不施仁義使攻勢轉而守勢,最後導致秦朝滅亡。當然,這的確是秦朝滅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一個如此強盛的王朝能在短時期內覆滅必然是諸多因素所促成的:

    苛政激起民變,統治基礎由此動搖

    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千秋大業是踩著無數森森白骨之上而完成的,經過數十年的兼併戰爭,當時的天下已經是百廢待興的局面,民眾所希望的是國家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

    但是,秦始皇在統一之後卻實行了一系列與之相反的苛政峻法:如徵調百萬民夫修建長城和皇陵以及靈渠、秦直道等浩大的工程設施;提高賦稅,增加徭役以供軍隊征戰擴張。這所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民不聊生,百姓哀聲載道,在生存無法保障的情況下必然會站起來反抗,陳勝吳廣便是在這種形勢之下揭竿而起,這對於方興未艾的秦王朝是最為致命的打擊。

    六國勢力並未完全消除

    秦始皇在統一之後雖然將六國的政治經濟等制度一併廢除,並採取了強化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但是,由於六國各自都有著自己的文化屬性,統一對於他們來講便是亡國,幾百年的祖宗基業毀於一旦,這是那些六國貴族所不能接受的,至少在短時期內是如此。

    而這當中諸如項梁項羽領導的楚國貴族集團,以及張良的南韓貴族集團紛紛舉起了亡秦復國的旗幟。這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秦國的統一在當時只是領土的統一,各國勢力仍然存在著。這也是秦朝滅亡的一大隱患。

    五十萬王牌軍未及時勤王

    我們都知道,秦朝自陳勝吳廣起義之後便陷入了天下大亂的局面,項羽劉邦也是在這此之後紛紛響應。但是,秦國軍隊畢竟是虎狼之師,能夠完成滅亡六國的軍隊,其戰鬥力毋庸置疑,為何抵抗不了劉邦的烏合之眾和楚國的敗軍之將呢?

    這並不是因為秦軍戰鬥力下滑了,而是因為當時秦始皇將征服六國的五十萬秦軍派遣到了遠征南越的戰場當中,並命令這支軍隊就地駐紮不得回國。這五十萬可是秦軍的王牌,直到咸陽城破,他們都未曾歸來。

    皇位繼承人的改變導致秦朝內部矛盾激發

    秦始皇對皇權的繼承人,他選擇了扶蘇,相對於秦朝後來的結局來講,這的確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是,當他在巡視途中駕崩後,趙高和李斯卻矯詔將繼承人改為昏庸無能的胡亥,並且逼死了本是繼承人的扶蘇以及秦朝第一大將蒙恬。

    這所帶來的影響便是秦朝統治階層內部發生動盪,朝中大權在趙高的掌控之下,趙高弄權尚可,但治國卻和胡亥如出一轍,在損失蒙恬這大將的情況下,秦朝可以說是無將可用,這對於烽煙四起的大秦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一步一步的走向滅亡。

    總結:

    一個王朝的滅亡必定是多種因素綜合而成,二世而亡的秦國亦是如此。倘若秦始皇在統一之後能夠實施仁政,或者趙高沒有矯詔亂權,大秦也不至於如此短命。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介紹瑪麗·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