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究猿

    說到歷史上勝局已定,卻被反殺,反敗為勝的戰役,我想到了發生在明朝的著名戰役--靖難之役。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1399年到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靖難之役,這場戰爭過後朱棣登基,年號“永樂”,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在這場戰爭中朱棣有好幾次已經全軍覆沒,將要被生擒的時候,被一場大風扭轉了局勢反敗為勝,至今都無法用常理解釋。

    白溝河之戰

    白溝河之戰朱棣遇到的對手是李景隆。李景隆是開國名將曹國公李文忠的兒子,但卻是個紈絝子弟,歷史上評價他“寡謀而驕,色厲而餒”,即缺少謀略,驕傲自大表面很兇其實很膽小。雖然李景隆不算什麼,但是他手下有個叫平安的猛將,此人是濟寧衛指揮僉事平定的兒子,平定在跟隨常遇春攻克元大都時戰死,平安繼承其父之職,後屢任密雲指揮使,右軍都督僉事。平安作戰非常勇猛,之前在真定和北平與朱棣的對戰中,已經連斬了朱棣的多名手下,對朱棣的戰術十分熟悉。這次又和李景隆帶的幾十萬大軍向朱棣殺了過來,打到後邊朱棣親自帶著幾千精兵直接殺入李景隆的陣中,最後朱棣的馬都被射死了三匹,手下大將陳亨也被平安斬殺。眼看就要被生擒的時候,突然刮來了一陣大風,吹斷了李景隆的帥旗,帥旗斷了,士兵自然人心惶惶,李景隆和他的幾十萬大軍瞬間失去了士氣,李景隆本人也望風而逃了,朱棣反敗為勝。

    夾河之戰

    夾河之戰朱棣的對手是之前和平安一同作戰過的盛庸,盛庸本人也是一員猛將,之前和朱棣交戰也是多次擊敗過朱棣。這一次盛庸帶的大軍連夜包圍了朱棣,眼看就可以捉住朱棣了,可是朱棣卻不不慌不忙的整理好衣服帶著手下衝出去了,盛庸的人卻不敢攔著,因為在出徵之前朱允炆再三叮囑過不要傷害我叔叔,就這樣朱棣突出了包圍。但是盛庸的大軍很快又追上來了,眼看朱棣又是即將潰敗之時,又是一陣大風直接刮來,吹得盛庸的軍隊睜不開眼,朱棣順豐帶領士兵殺向盛庸,又一次反敗為勝。

    藁城之戰

    藁城之戰與朱棣交手的是吳傑。此人用兵非常講究策略,針對朱棣強大的騎兵,組織了一批火槍手,在朱棣的騎兵還沒衝到陣前的時候直接把朱棣的騎兵打殘了,失去了強大的騎兵,朱棣很快就被吳傑的軍隊夾擊包圍。朱棣又一次陷入了絕境,戲劇般的場景又一次上演,又一場大風颳過來,刮向吳傑的大軍,朱棣趁這機會帶領手下的騎兵衝出重圍大敗吳傑。

    可以說這三次“怪風”是朱棣能反敗為勝的關鍵因素。

  • 2 # 明離子

    公元1400年4月,李景隆作為南軍主帥率軍出山東德州,郭英、吳傑出真定,兩路大軍並進討伐燕王朱棣。

    兩軍到達白溝河,兵力多大60餘萬,只待燕軍到達。

    四月二十日,燕軍亦從北進軍,駐於蘇家橋,二十日,南軍與燕軍交戰。

    從第一天開打燕軍就非常被動,兵力不如南軍不說,李景隆麾下的將領平安還是朱棣的舊部,這讓很多戰術都被其識破。

    平安與翟能父子發起合擊,燕軍首戰告負,郭英又在燕軍撤退的路上埋伏地雷,燕軍再次損失慘重,朱棣親自殿後(其實有讓前軍掃雷的嫌疑),卻迷了路,在次日凌晨才回到大營,可謂是狼狽不堪。

    第二天,翟能、平安再次猛攻燕軍後軍,燕軍再次陷入苦戰,朱棣本人換了三匹戰馬,射光了三桶箭矢,寶劍都捲了刃,差點被翟能、平安軍所傷,急得朱棣上高地,假裝招呼援軍到來,幸虧兒子朱高熙真的及時率軍來援,才得以讓燕軍軍陣未破。

    但是很快,南軍的陣腳穩了下來,再次發出猛攻,燕軍眼看著就要被破陣,勝利的天平向李景隆傾斜而來。

    就在這時,一陣旋風颳來,把南軍李景隆的帥旗折斷,南軍瞬間大亂。燕軍看到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死中求活,繞到南軍後方猛攻,亂軍中,朱高熙斬殺翟能父子,郭英西撤,李景隆南撤,留下大量輜重,南軍10萬人投降燕軍。

    這就是一場看似勝局已定,最後被反殺的典型戰役,至於那扭轉戰局的一陣旋風,至今都無法用科學解釋,也許這就是命數吧。

  • 3 # 胡運百年窮

    中法戰爭之鎮南關戰役算一個,清政府把戰士用鮮血拼來的果實拱手讓人。

    1885年2月,法軍進攻諒山,廣西巡撫潘鼎新不戰而退。十天以後,法軍侵佔鎮南關(今友誼關),因兵力不足、補給困難,焚關而去,退至文淵(今越南同登)、諒山,伺機再犯。時老將馮子材受命幫辦廣西關外軍務,馳赴鎮南關整頓部隊,部署戰守。得悉法軍將犯鎮南關,在隘口搶築了一條橫跨東西兩嶺高七尺、長三里、底寬一丈的長牆,牆外深掘塹壕,築成了較完整的防禦陣地。3月23日,盤踞諒山的法軍傾巢出動,撲向鎮南關,24日越牆進犯,馮子材率士卒衝出牆外,激勵將士猛烈搏鬥,終將法軍擊退,遏阻了法軍對中國邊境的窺伺。清軍乘勝追擊,連破文淵、諒山,將法軍逐至郎甲以南,重傷東部法軍統帥尼格里。法軍陷入困境。鎮南關大捷使清軍在中法戰爭中轉敗為勝。法軍戰敗的訊息傳至巴黎後,法國議會以306對149票否決軍費追加案,總理儒爾·費裡旋引咎辭職。但是法國立刻又向越南法軍支付五千萬法郎,國內輿論一片要向清國宣戰之聲。

    鎮南關大捷本來使中國在軍事上、外交上都處於有利地位,但清政府在整個中法戰爭期間,即使在被迫宣戰以後,也擔心“兵連禍結”會激起“民變”、“兵變”,因此始終或明或暗、直接間接地向法國侵略者進行求和活動。李鴻章等人主張“乘勝即收”,把鎮南關大捷當作尋求妥協的絕好機會,建議清政府立即與法國締結和約。

    上圖為馮子材將軍

    中國在這次反侵略戰爭中,本有機會能取得最後勝利,但由於清統治者的懦弱、妥協,勝利的成果才被葬送,使得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上圖為清軍鎮南關佈防圖

  • 4 # 碧琳侯趣談史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公元376年,苻堅先後滅掉代國、前燕、前涼,統一了北方,意欲向南方進軍,吞併東晉。此時東晉在位的是孝武帝司馬矅,但實際總攬朝政的是謝安。謝安曾舉薦自己的侄子謝玄出任兗州刺史,鎮守廣陵。而謝玄亦不負叔父重託,在廣陵挑選良將,訓練精兵,選拔了劉牢之、何謙等人,並訓練出了北府兵。這為後來戰爭的勝利打下基礎。

    公元383年,苻堅率領著號稱百萬的大軍南下。當時軍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但謝安依舊鎮定自若,以征討大都督的身份負責軍事,並派謝石、謝玄、謝琰和桓伊等率兵八萬前去抵禦。謝玄認為苻堅狂妄自大,不妨用激將法,於是派人送信給苻堅:“如果將軍真敢與我軍決戰,就請後撤一箭之地,騰出一塊交戰的地方,使我軍得以渡過淝水,再決一勝負。”秦軍將領對這一提議十分反對:“我軍強大,不如憑藉淝水佈陣設防,使晉軍不得過江,方為萬全之策。”但苻堅十分自負,認為可以將計就計,趁晉軍“渡河未半,擊其中流”。他的弟弟苻融亦十分贊成這一計策,“遂麾兵使卻”。

    到了決戰之日,苻堅一聲令下,三軍人馬全部回身,爭相向西撤退。秦軍一撤退,原先投降秦國的晉軍將士趁機高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秦軍陣腳大亂,對岸的謝氏叔侄(謝石和謝玄)見此情形,立刻命令晉軍渡河。苻堅見勢不妙,忙號令全部人馬殺回來,但為時已晚。苻融見秦軍一片混亂,急忙策馬來到軍中整頓隊伍。不料北府兵衝來,把他連人帶馬掀翻在地,結果被晉軍活活砍死。於是秦軍徹底失去控制,亂成一團,自顧自逃命,千軍萬馬自相踐踏,死傷不可勝計。苻堅此時已無可奈何,只得隨著潰逃的人流向北奔去。為了逃命,他們專揀雜草叢生的夜路逃跑,盔甲、兵器、車輛丟得遍地都是。秦軍聽到尖厲的風聲和鶴群的叫聲都嚇得以為是晉軍追來,由此留下了“風聲鶴唳”這一成語。

    透過淝水一戰,晉軍收復了壽陽,俘虜了淮南太守郭褒,苻融被亂軍殺死,苻堅也中箭負傷,單身匹馬逃回洛陽。他試圖滅亡東晉,統一天下的希望就此破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研究生畢業進銀行真的很好嗎,四大銀行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