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程山水一程歌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歷史上不乏開國皇帝大肆屠殺功臣的例子。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藉著“藍玉案”和“胡惟庸”案把開國功臣幾乎屠戮一空,後世史學家在談到這裡的時候也是充滿了對朱元璋的批判。

    其實題主的問題裡,有一點是不準確的。開國皇帝大肆屠殺功臣不是有的不是為了坐穩江山,是為了繼承人權力平穩交接考慮,怕自己百年之後選擇的繼承人壓不住這幫驕兵悍將。朱元璋即是這種情況。憑著朱元璋本人,完全是可以坐穩江山的。老朱有手腕,有權謀,有赫赫軍功。難得是老朱選擇的太子,朱標。朱標史書上描述的性格是溫順,甚至有點軟弱。

    為了幫助太子,朱元璋甚至費盡心思給太子找幫手,找軍方合作者。讓太子和藍玉結成親家即有這方面的考慮。怎料兒子還沒活過爹。這時候手握大權的藍玉就成了心腹大患。因為指定的繼承人比朱標還年輕,資歷還淺。怎麼辦,殺光。

    有透過和平方式解決問題的。宋太祖趙匡胤是透過手下的慫恿,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上皇帝的。他怕某一天自己的某個手下,重複自己走過的路啊,他以前就是帶兵的,他太清楚裡面的門道了。宋太祖想了個先禮後兵的招數,這幫手下也識趣,幾番敲打,三杯酒下肚憶往昔,就把兵權交了出去。宋太祖這種情況就是屬於處理的比較好的。

    歷史上還有比較牛逼的人物,比如劉邦的開國謀臣,張良。懂得急流勇退,得以善終的。

  • 2 # 品史君

    也不全是,比如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基本上沒有擅殺功臣,開國之初殺的功臣武將,大部分是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以為自己輔佐帝王登基,征戰沙場,都是自己的功勞,否則不一定是誰做皇帝呢,從而驕狂自大,收受賄賂,罔顧法紀,逼得皇帝不得不殺他們。當然也有皇帝為了自己的後代,怕後代掌控不了,從而冤殺功臣,狡兔死走狗烹。

  • 3 # 是夢終醒777

    並不是!咱們來理一理!

    1.唐朝李世民沒有殺功臣!凌煙閣24功臣雖然殺了侯君集和張亮!但那是因為這倆慫貨謀反!不算濫殺!

    2.宋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也處理的很溫和!沒有濫殺!

    4.大明朱元璋殺功臣!我認為是太子朱標早死!朱元璋為了給孫子穩固江山!必須殺了這些人!如果老朱把位置給了朱棣!我估摸著也不會殺!朱棣震得住這些人!

  • 4 # 舊事舊人歷史說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 這是中國歷史迴圈不變的鐵律。但是一部封建中國王朝史。還是有例外的。

    比如說宋太祖趙匡胤透過武將的真捧透過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儘管是不志願的。但他還是勉為其難當上了皇帝。他當上了皇帝之後。就對他們的工程們非常和善。土地賜予功臣。黃金賜予功臣,美女賜予功臣。把這些開國功臣們好好的當做神一樣供奉起來。給他們金錢美女徒弟,讓他們擁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是就沒有給他們一樣東西,那就是實際的權力。縱觀宋太祖趙匡胤建國之時。他只殺了一個人。這個人多半還不是宋太祖自己想啥的,而是他自己找死瞎貓撞到槍口上也不行。這個人就是韓瞪眼。

    除了她之外,眾多功臣都得以安享晚年。

  • 5 # 青史明言

    開國帝王創業之艱難

    天下已定後便是守業更難的局面

    坐穩江山,江山永固

    最低等最不高明的辦法

    飛鳥盡,良弓藏,斬盡殺絕一批功勳

    其實不是非要這樣

    比如漢光武帝劉秀

    開創東漢紀年

    雲臺廿八名宿武將

    採取剛柔並濟、恩威並施的做法

    既避免了權臣功高震主的危險局面

    又讓功勳們個個得以生老病死善終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也不失為一種對待開國功臣的上等策略

  • 6 # 雑論

    鳥弓藏,兔死烹,開國功臣被殺看上去好像是歷史事實,但仔細分析卻經不起推敲。我們從各朝代去分析對比,真正的開國功臣被殺的只有明朝,朱元璋為了給太子朱標以後執政掃清障礙,透過胡惟庸案誅殺了大批開國功臣,後面透過各種事件把劉伯溫和徐達弄死了。朱元璋這個行為估計就是後世拿來佐證開國功臣被殺的例子!

    1.我們從秦朝開始說,當年幫秦始皇打天下的王翦,章邯,蒙恬,王賁等,都得到秦始皇重用,秦始皇曆史上留名是殘暴弒殺,但對這些功臣卻都比較好。

    2.漢朝,劉邦當年稱帝建漢,下面也是有大批功臣。文有蕭何張良曹參武有韓信柳亞夫樊噲,他們沒有一人是在劉邦在位時被殺的,歷史爭議最大的韓信也是被呂后一步步逼得最後被殺,這也是反面印證開國功臣沒有被大規模被殺。

    3.隋朝較短,像開國功臣高穎,楊素,邱瑞等都沒被殺,但後面被瓦崗寨折騰不輕!

    4.唐朝的開國功臣不僅沒被殺還被李世民做了24幅畫掛在凌煙閣。表彰各位開國功臣。唐朝開國功臣大家都耳熟能詳,如秦瓊,程咬金,尉遲敬德,侯君集,李靖等,除了侯君集與廢太子李承乾勾結造反被殺,其他都好好的。

    5.北宋趙匡胤對待開國功臣大家都比較熟悉,還成為歷史典故-杯酒釋兵權。都是平平安安拿著高工資退休了。南宋就更沒啥了,本身就風雨飄搖,趙構除了弄死岳飛,其他擁護他即位的都挺好的。

    6.元朝就更不用說了,都是從蒙古部落打出來的,沒有像漢人這樣位高權重的牛人,都是本部落的將領,所以都不會被殺。

    7.明朝上面說過了。

    8.清朝的開國功臣也都好好善終。多爾袞英年早逝,漢人三大王只有吳三桂是造反自己病死的,其他都善終。

    結合所有朝代的情況分析,只有明朝例外,所以開國功臣大部分被殺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 7 # 八戒話八卦

    首先要搞懂一個問題,那就是天下安穩之後皇帝為什麼要拿那些功高蓋主手握軍權的人下手!總體上不外乎兩點:第一點就是感覺到自己駕馭不了了這些功臣將領!第二點那就是擔心子孫後代駕馭不了!讀者朋友如果不信,那你看看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建立之後,他就沒有無辜殺害功臣,本身就是因為他是一位馬上皇帝,他的能力完全能夠駕馭手下將士!有這個自信!還有的自己能駕馭手下將士,但是擔心自己駕鶴西遊之後,自己的那些能力不夠強的子孫駕馭不了,於是乎乾脆趁自己還活著,殺掉一了百了,為子孫坐穩江山掃平道路!……

    所以說,歷來君王屠殺功臣將領無怪乎這兩方面的原因哉!

  • 8 # 霍林格茨的塔樓

    劉邦殺彭越,殺英布,多數是因為他們只是盟友,不算是一個戰壕的。殺韓信,是因為自己在與項羽相持不下之時,作為自己部下的韓信居然在山東觀望,實在是大逆不道。劉邦當了皇帝后,為了後代著想,當然要想些辦法,解除這些隱患。

    大殺開國元勳的應該只有朱元璋,理由與劉邦一樣,也是怕皇帝位被這些老兄弟們搶走,只是殺的狠了些,有毛病的殺,沒毛病製造毛病也要殺。不過他也沒得好,他鐘愛的長子早早就死了,他死後又發生骨肉相殘的悲劇,這不是很活該麼!

  • 9 # 以禮觀書

    開國皇帝殺功臣,為了就是集中和強化皇權,將可能對皇權存在威脅的任何勢力都一一清除。

    誠如明末官員何喬遠在《名山藏》中,朱元璋以一根棘杖教育仁厚的皇太子朱標,將曾經跟隨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勳舊們比喻為其上的利刺,先去之而後快。

    縱觀中國帝制時代的開國皇帝,殺功臣者有之,但狂戮者,唯有起於草莽的明太祖朱元璋。他為了把權力牢牢控制在手上,為後繼之君消除勳舊爭權的隱患,廢丞相制,分權六部,拆大都督府為五府,由自己直轄六部五府都察院等中央機關。而其以謀逆大罪製造的“胡惟庸案”“藍玉案”,先後誅殺、誅殺五萬人之多。不但主犯左丞相胡惟庸、大將軍藍玉身首異處,誅殺九族,就連朱元璋最敬重的太師李善長也幾乎遭遇滅門之災,他視若聖人的太子師宋濂也被間接涉案死於流放途中。此外,軍師劉伯溫、大將軍徐達之死,朱元璋也脫不了侵害的干係。

    相較於朱元璋的瘋狂殺戮,歷史上另一個開國殺功臣的漢高祖劉邦,就顯得相形見絀了。

    鳥盡弓藏是開國皇帝的最大陰謀,但血腥殺戮者,還是少數。宋太祖趙匡胤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決了手下大將足以擁兵自重的危險。清太祖努爾哈赤殺掉的兩大功臣阿敦和額爾德尼,以及弟弟舒爾哈齊與長子褚英,主要還是統治內部的權力之爭,本非努爾哈赤的真實意圖,而是爭權的四大貝勒的借刀殺人。

    故而說,開國皇帝殺功臣,主要是皇帝自卑猜忌心理所致,是個案,並非為坐穩江山的必經之路。

  • 10 # 秋媚讀史

    人走茶涼是自然規律,鳥盡弓藏是社會現實。古代帝王在打天下時,與臣子都是暫時性的合作關係。

    開國皇帝為了調動屬下的積極性,會給其加官進爵,裂土封侯,承諾一堆空頭支票,比如,劉邦為了爭取韓信,給出一頂“齊王帽子”。這種非常時期的“聖恩”,是受當時的形勢影響。

    等到天下大定,形勢發生扭轉,功臣的作用已經大打折扣,甚至會成為皇帝的潛在威脅,那功臣與帝王的關係就會由合作變為對手。

    還是以韓信為例。韓信在楚漢相爭的時候,就已經名聲大噪,還留下“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佳話,在實力上甚至可以與劉邦、項羽形成鼎足之勢。韓信對於劉邦的唯一價值,就是充當對抗項羽的“打手”。

    項羽敗了,是韓信的大幸,也是他不幸的開端。從此,韓信失去利用價值,他手裡的兵馬成了劉邦的威脅,他的地盤成了漢朝的眼中釘。

    所有的君王在上位後,一旦平定外部威脅,就會在內部集權。集權的過程,就會與功臣產生衝突。劉邦也有這個需要,他要維護皇權和個人安全,就會將剷除手握重兵的韓信清理,消除其身上的潛在威脅。

    在古代皇權社會,只要皇帝沒被約束,皇帝鳥盡弓藏可以說是一條屢試不爽的鐵律,君相矛盾、君臣矛盾、皇帝與異姓王的矛盾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的發展,只是不同時期的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有些皇帝素養良好,比較大度,方式就會顯得溫和一些,比如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大家都是兄弟,有話桌面上挑明,用富貴贖買將領實權,兄弟們也能安享晚年。

    有些皇帝出生比較寒微,缺少安全感,會將權利拽得很緊,防功臣就像防賊一樣,比如朱元璋大肆屠戮忠良;劉邦剷除了了異姓王,差點連蕭何也給“辦”了。

    還有部分皇帝,看似沒有鳥盡弓藏,實際上是綜合實力上有心無力。比如曹丕,他的上位是與世族之間的一次妥協交易。還有楊堅、李淵與關隴貴族之間的關係,更像是勢力均衡的合夥人。

    歷史上,皇權與臣權始終都處在此消彼長的博弈之中,要不皇權集中臣權退,要不臣權向前發展,皇權被制約。等到臣權強大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變,取代皇權,曹操、司馬懿等權臣都是這類例子。皇帝都不願意被臣子制約,更害怕出現司馬懿之類的權臣。

    開國帝王往往都是比較有遠見的戰略家,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不會僅侷限於當下,也會考慮到下一代。

    這幫追隨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在自己麾下,還能臣服。等到第二代帝王登基,新皇帝不管是鬥爭經驗、威望還是治國理政的水平,往往都不及功臣。那個時候,功臣還會不會臣服,新皇帝能不能駕馭得了,這是一個沒法預料的問題。

    萬一開國之君百年後,主弱臣強,江山有可能被功臣奪走,還不如自己先下手為強。朱元璋在鳥盡弓藏時,很大程度就是為朱標開路;順治沒有吸取這種經驗,還給康熙留下了鰲拜、三藩等問題,差點危及到大清的江山。

    作為臣子,想逃脫鳥盡弓藏的命運,要不在實力上能夠強大到讓皇帝坐下來談談,像魏晉時的大門閥;要不及時功成身退,像范蠡、張良那樣當閒雲野鶴,對皇帝沒有任何威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介紹幾個靠譜的,適合工薪族理財的平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