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上客舟

    他被劉邦的表面文章迷惑了。當他攻下齊國時,蒯轍就勸他自立。他說,漢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背之不祥。他不明白一個道理,叫此一時彼一時,高鳥盡,良弓藏,狐兔盡,走狗烹。後來韓信死後,劉邦抓住了蒯轍,問蒯轍為什麼這樣說,蒯回答,其勢如此,劉邦沒殺他,說明韓信僅是軍事家,但絕不是謀略家。

  • 2 # 吳魂楚魄

    韓信應該說是一個重情重義、知恩圖報的君子,他本性善良,忠肝義膽,對有恩於他的人,他絕對信任和忠誠。

    韓信落魄之時,三餐不飽,飽受世人冷眼和欺凌。因胸懷大志,不屑與小人鬥狠,曾受胯下之辱,被世人鄙稱為“胯下匹夫”。及至官封齊王,再見當年欺辱他的小人,他也並未挾私報復,以洩私憤。而對曾經於他有“一飯之恩”的漂母,則奉為己母,孝順終老。由此可見,韓信心胸寬廣,品行高尚。

    他統領三軍,百戰百勝,堪稱戰神。劉邦曾拿自己與韓信相比軍事才能,韓信直言不諱,說劉邦最多可統兵二十萬。劉邦問及韓信自己時,韓信也實話實說,說自己統兵,多多益善。可見韓信在為人處世方面,不設防,胸無城腑。也說明了韓信對劉邦的絕對信任和忠誠,他把劉邦當作摯友和知已。

    當手下慫恿韓信擁兵自重時,韓信斷然拒絕,當手下說劉邦是個善變小人,恐以後對他下殺手時,他只向劉邦討了個不殺令,以求平安。因為他的善良,對於他有知遇之恩的蕭何是絕對的信任,也就是這個他絕對信任的恩人,與呂后設計,用卑鄙的手段謀殺了他。

    韓信之死,對漢朝的損失是巨大的,以致在後來與匈奴的對決中無可用之良將,被匈奴打得大敗求和,屈辱和親幾十年。這也許是上蒼對劉邦濫殺忠臣的懲處吧!

  • 3 # 旅客69

    韓信曾經說項羽有:“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其實韓信他自己也是一個優柔寡斷,重情重義的悲劇人物……可他的上司卻是劉邦這對政治家夫妻…

    韓信有兩次封王,手握重兵的機會沒有反,偏偏在沒有兵權的侯爵時反了……

    韓信帶兵多多益善,這是個善於用兵的將領,他滅魏,滅代滅趙,滅燕,滅齊,打下半個天下,手裡兵精糧足,此時,韓信受封齊王,天下正值楚漢爭霸,韓信歸漢則劉邦贏,歸楚,則項羽勝,誰也不幫,就可以三分天下……這是齊王韓信第一次絕佳的反漢的機會……

    可是韓信說,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念念不忘劉邦的知遇之恩……幫助劉邦打敗了項羽,這時候天下未定,劉邦為了平衡天下人心,封他為楚王……

    但劉邦則是一個天生厚黑學專家,一個專門搞政治的料,利益在劉邦的詞典裡高於一切……封韓信楚王,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所以天下初定後,劉邦看諸侯王不順眼了,尤其是害怕會打仗的楚王韓信……一定要除掉韓信……

    所謂政治家劉邦的覺悟,就是不會放任任何不安穩因素,有機會就要果斷的行事……沒有機會也要創造機會……

    所以劉邦借巡查楚國時,讓楚王韓信獨自來朝拜他,韓信這時候其實已經有了警覺,包括他手下也勸他帶軍隊去抗拒劉邦,這樣劉邦也拿他沒辦法……這是楚王韓信第二次反漢機會……

    韓信這時侯猶豫不決,而作為政治家,優柔寡斷,被感情控制是個人物致命的缺點,韓信這時候心存僥倖,說劉邦不一定會抓他,說怎麼可以見利忘義,背恩忘德呢?於是去帶著少數人去朝見劉邦大軍……果不其然,見面就被抓了,韓信大罵,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當韓信帶到長安後,劉邦也心軟了,封韓信做淮陰侯,沒有了兵權和威脅,整天找他聊天,實際上這時候,劉邦已經不算是個合格的心狠手辣的政治家了……

    但是幸虧劉邦有個更加擅長政治的老婆,韓信被帶到長安後,整天抱怨,不知收斂,呂后早看他不順眼了……

    這時候,天下都傳言韓信有怨言,所以韓信感到恐懼,打算乾脆反了算了,於是趁劉邦外出平叛陳豨時謀反,這時韓信只能打算使用家丁偷襲呂后,反被早就戒備他的呂后用計殺掉……

    劉邦知道韓信被殺,且喜且悲……

    韓信這個人不夠果斷,在兩次有能力時受困於良心,猶豫不反,在沒有兵權時,反而孤注一擲,豈不悲哉……

    而劉邦從來不會有良心上的負擔,劉邦只知道做什麼符合自己利益,而且不放棄任何機會……

    韓信只能是軍事家,劉邦才是政治家……這就是他們的區別……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這就是韓信……

  • 4 # 相理衡真X

    韓信用生命留給後世的教訓:沒有人願意為你的夢想買單,沒有人!對你好的人可能只是習慣地對人好罷了。世間的人情冷暖難以琢磨。伯樂並不想幫你實現人生價值,而是利用你的價值。還想榨取千里馬的價值,當千里馬沒有了使用價值,就變得一點都不重要了。"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所詐"!當自己還有機會時,沒有為了夢想去冒險,在自己機會渺茫時,反而把實現夢想的希望寄託在他人身上。生死兩婦人,成敗一知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 5 # 0粉的人

    韓信領兵在外,劉邦能夠在韓信熟睡時潛入軍中,把他兵權給奪了。你猜韓信如果反了的話,如果劉邦能不能拿下韓信的人頭呢?

  • 6 # 一個人的歷史

    韓信沒有反漢,是因為他有這個心思,但是沒有這個實力。儘管名義上韓信是元帥,但是他的手下卻是劉邦的嫡系,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劉邦的掌握之中,有什麼風吹草動,劉邦都可以獲得第一手情報。為什麼這麼說呢?古往今來的開國之君,都是馬上皇帝,自己不控制兵權,很容易讓自己失去位置乃至生命。

    劉邦拜韓信為帥,認同他的能力,但也要防備韓信作亂,畢竟韓信手裡掌握了天下的精兵,是為數不多的常勝之軍,僅次於項羽楚軍的存在。

    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修武。至,宿傳舍。——《史記·淮陰侯列傳》

    劉邦被項羽擊敗,於是和夏侯嬰兩個人逃到了韓信、張耳駐軍之地,但是並麼有立刻去見韓信,而是和夏侯嬰找了個地方住了下來,你認為當天晚上劉邦和夏侯嬰在做什麼?難道在睡大覺恢復體力?當然不是,他暗中讓夏侯嬰聯絡自己的嫡系,為第二天去見韓信做準備。因為部隊在韓信手裡,萬一貿然去見韓信,發生了意外就悔之晚矣!

    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第二天一早,在韓信、張耳還在睡大覺的時候,劉邦和夏侯嬰自稱漢王使者,直接進入了韓信的中軍大帳,用兵符召集眾將分配了新的工作,實際上就是繳械了韓信自己扶植的勢力,恢復了自己嫡系在軍中的位置。

    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史記·淮陰侯列傳》

    等韓信和張耳睡醒,才知道劉邦來了,他們很驚慌,因為他們都沒有想到劉邦來的這麼快。劉邦毫不客氣的接管了部隊,然後讓張耳去趙地駐守,讓韓信去趙地做相國,自己在趙地重新召集人馬,而韓信所錘鍊的精兵都歸劉邦所有,又開赴了前線和楚軍作戰。

    韓信有謀略,瞭解人心,但是和劉邦相比還是棋差一著,因此,他只有被劉邦牽著鼻子走的份,反漢?說說得了,別當真。

  • 7 # 鼎列治史

    我覺得大家首先還是得承認一件事,那就是劉邦的成功並不是必然,而是很偶然的一件事。

    這種偶然的因素有很多,雖然每一條都不見得重要,但合起來就很關鍵了。

    而韓信也是如此,雖然我們已經無法知道韓信當時到底是怎麼想的,但至少從史書中的記錄中可以獲悉到,韓信對劉邦並不是完全的利用關係,同時對劉邦也不算完全的無情無義。

    所以作為韓信而言,他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兩個問題:

    第一,他的內心是否允許他直接進攻劉邦軍,畢竟獨立這種事已經做了,接下來能做的就是乘機偷襲劉邦軍了。

    第二,在當時剛剛滅楚的情況下,如果他學習項羽鴻門事變一般,振臂一呼,號召天下諸侯擁戴他為諸侯領袖,天下諸侯是否會擁戴他?

    以上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最直接也是最簡單的,但當時敢於這麼做的,幾乎沒有,而且即使做了,也很容易會引起天下諸侯的集體攻伐。第二個則相對比較溫和,但由於劉邦已經做出了可以願意與諸侯分利的行為,那麼諸侯們就已經很難會再擁護第二位領袖了。

    項羽當年能成功,主要還是因為楚懷王堅持已有的六國諸侯序列,只允許拆分秦地,由此造成的滅秦諸將與已有六國諸侯的巨大矛盾,所以項羽才能夠裹挾滅秦諸將對六國諸侯進行集體暴動。

    而如今的韓信所面臨的情況,則早已經不是當年的項羽時期了。固然韓信可以靠著舉世無雙的軍事才華打遍天下,但問題是韓信敢拍著胸脯說他比項羽更能打嗎?同時韓信敢保證不會出現第二個韓信嗎?

    當然了,如果韓信當時就是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斬首了劉邦,那麼歷史必然就會發生巨大的轉折,只不過韓信可能也會成為另外一個人的墊腳石,畢竟韓信能夠殺劉邦,就可以殺其他人,所以誰敢效忠韓信?同時韓信麾下的力量也必然會發生巨大分歧,這些問題都是韓信需要去努力解決的,但也都是極其難以解決的問題。

    另外在歷史上,劉邦之所以能夠完成之後的勉強統一,其中最關鍵的一件事就是對韓信先下手為強,率先解決了當時唯一可能成為第二個項羽或者他的人(這一點劉邦確實比項羽更乾脆)。

    但即使劉邦以君主威望外加韓信謀反嫌疑,但終究這個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反而是激化了劉邦和各諸侯們的矛盾。

    雖然在後世的史書中,把漢初劉邦平定各諸侯看成了是劉邦單方面的主觀行為,但其實如果認真的看史書,就會發現劉邦其實一直都很被動。

    如果說燕王臧荼謀反事件是一件說不清的事情,畢竟根據目前的史料是誰也無法斷定到底是臧荼謀反在前,還是劉邦用兵在前。但有一說一,劉邦從剿滅燕王臧荼叛亂事件中確實從偷襲戰中嚐到了甜頭,因為從各種史料中確實能夠看到,臧荼是被直接活捉的。

    於是在燕王臧荼事件之後,楚王韓信便成了劉邦第二個偷襲的物件。

    無論之後韓信被殺事件到底是誰的原因,但韓信被扣押事件,確實是劉邦的主觀行為。

    表面上楚王韓信被滅在史書中就是簡單的一句話,但其實從這件事之後,各地諸侯便開始蠢蠢欲動了,畢竟大家都不傻,連韓信這個漢軍的首功之臣都能擅自廢立,更別說其他人了。

    別說韓信謀反與否,因為事後大家看的很清楚,如果韓信真的謀反,那為什麼不殺?如果韓信沒有謀反?那為什麼還要降為侯?

    所以說在韓信被偷襲扣押這件事上,以劉邦為首的漢政權是不講理的。

    而既然劉邦都不講理了,那麼大家為什麼還要和劉邦講理?所以劉邦在之後的幾年裡,其實都是一直在承擔這種不講理的後果。

    漢六年秋九月,韓王信主動投降匈奴,之後劉邦軍被迫起大軍北伐,期間與韓王信及匈奴的戰爭一直持續到漢十一年。

    漢九年十二月,劉邦經過趙國,遭到趙國諸臣主動刺殺,之後劉邦廢掉張敖趙王之位。

    漢十年九月,代國相國陳豨主動反叛,再一次引發了漢軍內部的諸侯會戰,之後也是持續到了漢十二年。

    漢十一年秋七月,淮南王英布主動反漢,殺荊王破楚王,席捲東南,於是劉邦再一次起大軍征討。

    漢十二年,劉邦在與英布的作戰中重傷,之後不過數月劉邦便在長安駕崩了。

    如上記錄,請問自從韓信之後,有幾個諸侯王的叛變是劉邦能夠選擇的?

    雖然劉邦有驚無險的扛過了這一切,但只能證明以劉邦為首的漢政權確實穩固,以及部分劉姓諸侯也確實給力,但與此同時在異姓諸侯王覆滅後,便又產生了同姓諸侯王與漢中央的巨大矛盾。

    所以說,無論是劉邦還是韓信,他們都做了他們自以為聰明的決定,但可惜從結果來看,韓信固然覆滅的更快,但劉邦如果不是運氣稍微好一點,他的結果又能好多少?

    別的不說,單說英布反叛期間,要是劉邦中箭之後沒有熬那麼久,試問天下有幾個人敢拍著胸脯說自己可以打贏英布?

    甚至於如果當時劉邦真的出了問題,恐怕漢軍內部各大將領也開始謀圖自立了。

    那麼請問後世之人又會如何評價劉邦呢?還會形容劉邦英明神武,算無遺策嗎?

    劉邦最後又是怎麼形容自己的一生?

    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漢書·高帝紀》

    這顯然並不是劉邦的自謙,而是劉邦內心最大的感觸。

    包括韓信也一樣,再精通謀略,再精通人心,但也算不到全部結果,所以只能在當時選擇看上去更有利於自己的結果,只是這種結果在歷史上從來沒有人真的十拿九穩的。

  • 8 # 愛O信

    那年代分封制盛行。韓信不過想求塊封地而己,沒想造反,似乎沒有必要反。不知道劉邦不搞那套。這就悲劇了。要是五代十國稍有兵權就自立建華人心份亂韓信大權在手你看他敢不敢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時也命也

  • 9 # 老萬一感

    時勢造英雄。不要過於拔高歷史上的人物,甚至神話。如果他那麼精通謀略、瞭解人心,為啥還會死於他人的刀下?歷史就是此一時、彼一時。若想成就一件事,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韓信帶兵打仗可能不錯,但統人打天下不一定行。如果就是要說韓信精通謀略、瞭解人心的話,不反漢,應該是他的自知自明吧!

  • 10 # 昭通趙子龍

    韓信是性情中人,對劉邦有感恩之心,畢竟他提拔重用了自己,當別人勸他反劉的時候,他是拒絕的,或者他本身就沒有稱霸天下的野心。

  • 11 # 九九量天尺

    為什麼要反漢,真正君子明白戰爭不是為私利,好不容易能夠天下太平又開始戰爭豈不是又要讓生靈塗炭,大家都希望過安穩日子。韓信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他的功績雖然憑藉的是自身才華但也是劉邦給的機會。韓信的死只能說明劉邦的自身氣魄與胸懷比不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 12 # 雨林農場的彩虹

    韓信可以算是一個軍事家,但不是一個政治家,他造反名不正則言不順,沒人跟他,一些有名望的人都不會支援他,如他那樣做,會被株連九族,遺臭萬年

  • 13 # 夕夢餘

    大概除“背水一戰”外,史書上記載的韓信並無它過人之處。取齊國,是其在別人成功謀齊之後,聽了謀士建議的偷襲。其實也算是背信棄義的行為。而且在幾次能決定韓信生死成敗的關鍵時刻,韓信優柔寡斷,反而在地位,軍權都談不上的時候,想起造反,斷了自己性命,蠢矣。

  • 14 # 不忘初心SY

    韓信應該說是一個重情重義、知恩圖報的君子,他本性善良,忠肝義膽,對有恩於他的人,他絕對信任和忠誠。

    韓信落魄之時,三餐不飽,飽受世人冷眼和欺凌。因胸懷大志,不屑與小人鬥狠,曾受胯下之辱,被世人鄙稱為“胯下匹夫”。及至官封齊王,再見當年欺辱他的小人,他也並未挾私報復,以洩私憤。而對曾經於他有“一飯之恩”的漂母,則奉為己母,孝順終老。由此可見,韓信心胸寬廣,品行高尚。

    他統領三軍,百戰百勝,堪稱戰神。劉邦曾拿自己與韓信相比軍事才能,韓信直言不諱,說劉邦最多可統兵二十萬。劉邦問及韓信自己時,韓信也實話實說,說自己統兵,多多益善。可見韓信在為人處世方面,不設防,胸無城腑。也說明了韓信對劉邦的絕對信任和忠誠,他把劉邦當作摯友和知已。

    當手下慫恿韓信擁兵自重時,韓信斷然拒絕,當手下說劉邦是個善變小人,恐以後對他下殺手時,他只向劉邦討了個不殺令,以求平安。因為他的善良,對於他有知遇之恩的蕭何是絕對的信任,也就是這個他絕對信任的恩人,與呂后設計,用卑鄙的手段謀殺了他。

    韓信之死,對漢朝的損失是巨大的,以致在後來與匈奴的對決中無可用之良將,被匈奴打得大敗求和,屈辱和親幾十年。這也許是上蒼對劉邦濫殺忠臣的懲處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矮化中間砧苗木的培育方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