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剛一樣的堡壘
-
2 # 有德司契
眾所周知,老子的確是反對孔儒學說的。如其“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及“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以及“絕聖棄智,利民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甚至說“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等政治理念就是最好的證明。而提倡以道無為法治的模式與民立契治天下,並認為這樣才能夠“為無為,則無不治”地促使社會自正自化得向前發展與進步(即“我無為而民自化”)。因此老子主張的是君主立憲制。而孔儒們所謂的“克己復禮”就是要復辟封建專制的禮制制度。這的確是兩條政治路線的鬥爭。而他倆爭鬥的結果是:老子雖然以其雄厚有道的政治哲理,完勝既無道又無德可言的孔儒學說。但理屈詞窮的孔儒們直到漢武帝為了鞏固其專制統治,才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禍國殃民二千多年的)獨裁統治。所以老子學說與孔儒學說,誰有道有德,我們就應幫誰,大家說對不對呀?
-
3 # 俚言雜談
你兩邊搓火,勢必引火上身。
老子年長為兄,孔子年幼為弟。老子好清靜無為,不好動手,有時連動嘴都沒興趣。
孔子心裡惦記著長幼有序,對老子說話一定也很客氣。
也許那天,孔子出差去京師洛邑,順便尋到老朋友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二老都是高人,一定不屑吃什麼海底撈之類的俗物,估計,老子會先帶孔子去聽音樂會。
孔老夫子一貫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屬於柔弱型的,沒有多大勁兒。聽了韶樂之後,三月不知肉味,只吃齋,可想而知,身子骨就越發虛弱了。
此時,你這個小兔崽子,從中搓火,攛掇二老打一架,你覺得能打得起來嗎?
估計,老子鳥都不鳥你,拂袖而去。孔子總算有點耐心,指著你的鼻子,只說了一句:
朽木不可雕也!怎麼樣,這下你滿意了吧?
您說的這個是不可能成立的。
孔子與老子是師亦友 。
孔子和老子分別是中國儒道兩大文化體系的創始人,中國文化是儒道互補的文化,實際上也就是孔子和老子學說思想互補的文化。
東漢末年有這樣一個故事,當時孔子的後代子孫孔融去拜訪名士李膺。孔融當時僅10歲,門衛看他年幼,以為是哪家的孩子亂闖,便對他說:“只有當世名士和李氏族人才能進去拜訪家主。”孔融當時稱自己是李氏族人,因而得以見到李膺。
李膺見到孔融後,調侃他:“我姓李,你姓孔,我們是什麼親戚呢?”孔融則面不改色地回答:“我們的祖先孔子和老子是師徒關係,我們不就是世代交好的親戚情誼嗎?”
東漢之時距離春秋時期還未太過久遠,孔融早慧,他還是孔子的子孫後代,應該不會隨意編排自己的祖先。所以說老子是孔子的老師是很有可能的。
歷史上孔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性人物,而老子則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這兩人在思想成就上各不相同,看似不可能認識的兩個人,卻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有了交集。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老子和孔子的會面過程。孔子專門帶著弟子們去拜訪老子,雖然老子不喜歡被人打擾,但是還是很熱情的接待了孔子。由於老子比孔子年長,所以孔子面對他的時候一直彬彬有禮,這讓隨性自然的老子十分的不適應。
對於《史記》記載孔子向老子求教,老子告誡孔子說:“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這是老子勸誡孔子要戒除傲氣和對慾望的追求,這也是老子思想推崇的“無慾”的生活態度。
在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中,“道”一共出現了100多次,可見老子對孔子的影響之深。晉朝的學者、道學家葛洪說:“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這也委婉的指出孔子師承於老子。
從種種故事典籍中可以得出孔子曾問學於老子,他們應該是亦師亦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