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轉身閒乘月

    西奈半島雖然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但是僅僅只有這些,是難以讓以色列下定決心死守這裡的。以色列南部已經有大量的沙漠地帶,這些地區都難以開發,人口承載都很少,就算加上這個西奈半島,也承載不了多少人。如果以色列一直佔領西奈半島的話,蘇伊士運河則成為埃及和以色列的邊界線,這條黃金水道也會這樣廢掉,不會給以色列帶來多少的收入。簡而言之,西奈半島的用處,並沒有預料的那麼大。

    其次,再看看第三次和第四次中東戰爭的情況,特別是第四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的位置,是在埃及、敘利亞、約旦三國的包圍之中。這樣一來,一旦開戰,以色列則是三面作戰,兵力勢必會分散,難以獲得優勢地位。在第三次中東戰爭(六日戰爭)中,以色列為了改變這種態勢,被迫提前發動戰爭,利用偷襲的方式,獲得先手優勢,先在南線大敗埃及,緊接著在中路進攻耶路撒冷,最後才集中優勢兵力進攻戈蘭高地,將“兵貴神速”這句話發揮到了極致,用戰術上的優勢累積來換取戰略上的勝利。但這種做法就好像是在刀尖上跳舞,跳得再好也是在刀尖上,絲毫沒有改變以色列糟糕至極的地緣情況,而且阿拉伯人也可以複製這種做法。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就被埃及和敘利亞的兩面夾擊打的手足無措,險些就把原子彈用出來了。

    在以色列看來最關鍵的,就是要改善自己的地緣政治劣勢,這才是決定以色列生死存亡的事情。領土的多寡,固然可以改善以色列窘迫的狀況,但是就算以色列能夠將整個地中海西岸,也無法改變它被阿拉伯人四面包圍的情況。所以,只要阿拉伯人對以色列人的仇視一日不退,拿上多少領土都不會使以色列感到一絲絲的安心。

    第三,看看以色列人與阿拉伯人的實力對比。

    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以後,以色列人收到了很大的打擊。從人口角度來看,不過300萬左右,可是僅僅埃及,就有4000萬左右的人口。現在的以色列,也不過是800萬人口,可是埃及的人口已經超過了9000萬。以色列的軍隊就算再精良,阿拉伯國家只要以十換一,也足以把以色列軍隊徹底打光光。

    生死存亡,才是整個以色列最需要考慮的事情。

    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後,埃及也遭受了很大的損失,最重要的是,埃及總統薩達特意識到一點,整個中東不過是美蘇兩國遊戲的棋子,不管阿拉伯人和猶太人怎麼打,都不會有任何的結果,美蘇兩國會竭力保持整個中東的均勢。要想收復西奈半島,就只有自己先走出和平的道路。於是,他不顧所有阿拉伯人的反對,開啟了與以色列的和談。

    而在以色列人看來,這是第一個向他們伸出橄欖枝的阿拉伯領袖,也是自建國以來第一個和平機遇。埃及能夠接受和平的條件的前提,就是以色列交還之前佔領的西奈半島,而對於以色列而言,接受埃及的好意,與埃及保持和平狀況,就可以打破以色列兩面或三面作戰的劣勢,將會大大的改變以色列的地緣劣勢。

    用一個西奈半島,換取更好的戰略情況,這才是以色列最希望得到的。現在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已經有了不少的交流和溝通,雖然也有不少的擦槍走火,但戰爭發生的機率已經少多了,以色列也能夠將不少的精力放在內部的發展上。要是以色列沒有接受這次善意,那麼等待以色列的,將會是整個阿拉伯世界滔天的敵意。或許在第五次或第六次中東戰爭中,整個以色列就算不會滅亡,也會被阿拉伯國家打的半殘,更別提成為什麼大國。

  • 2 # 澹奕

    當然利大於弊,猶太人不會做虧本的買賣,如今的現實也證明了以色列的決定沒有錯。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攻陷了埃及的西奈半島,1973年埃及準備反攻,卻被以色列給攻入了非洲領土,直到1978年,以色列與埃及簽訂了《戴維營協議》,以色列將西奈半島歸還給埃及。

    表面上,以色列歸還了大面積的西奈半島,實際上,以色列獲得了更多的利益:

    第一:最重要的和平,同時部分實現了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正常化,緩和國際關係;

    第二:與埃及關係正常化,阿拉伯世界內部瓦解,無法形成對以色列的統一戰線;

    第三:蘇伊士運河再次安寧,以色列側面獲取了大量經濟利益。

    西奈半島面積超過6萬平方公里,擁有大量的石油、磷酸鹽、鉀等資源,同時扼守著東西方海上交通要塞,面積比以色列本土還要巨大富饒。然而,以色列是個小國,與巨大的阿拉伯國家相比,區區的西奈半島根本不能構成足夠安全的戰略縱深,反而給以色列的安全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

    其次,因為西奈半島的原因,以色列與埃及的關係不斷惡化,以色列畢竟國小人少,常年的戰爭使以色列元氣大傷。相比之下,唯獨和平才是讓以色列繼續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徑。

    最後,因為埃及與以色列的對抗,佔據當時全球海運量15%的蘇伊士運河被迫關閉,給全球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大量負面影響,而以色列歸還西奈半島後,這一條世界交通要道再次開放,以色列也因此獲得了大量的實際經濟利益。

  • 3 # 大東北的小豆包

    對以色列而言當然是利大於弊,以色列只是歸還本就是屬於埃及的西奈半島,但是卻贏得埃及的承認與和解,並極大的削弱了反猶、反以力量。

    埃及一度是反猶、反以的主要力量。

    1948年以色列在中東巴勒斯坦地區成立後,遭到阿拉伯國家的集體反對,並相繼與阿拉伯國家爆發了五次大規模的中東戰爭及無數次的衝突。而其中埃及參與了前四次,並且一度成為阿拉伯聯軍中打擊以色列的主力,並曾經是以色列的首要的心腹大患。

    第二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坦克部隊

    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於以色列成立的1948年,埃及等阿拉伯國家聯軍幾乎摧毀以色列,但是由於美蘇的干預,特別是在以色列危亡時刻,緊急促成阿拉伯聯軍與以色列的停火,結果在停火期間以色列得到了大批的美援,並最終擊敗埃及等阿拉伯聯軍。

    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於1956年,埃及發生革命,新興的革命政府要收回蘇伊士運河,並禁止以色列使用蘇伊士運河,結果是英、法及以色列組成聯軍入侵埃及,給埃及造成嚴重損失,最終在美蘇的斡旋之下,最終停火。此後為了對付以色列,埃及還一度和敘利亞組成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不過最終該該共和國解散。

    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於是1965年,埃及、敘利亞、約旦、巴解組織等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爭,在戰爭中以色列使用空軍優勢,對埃及、敘利亞進行空襲作戰,最終擊敗埃及等阿拉伯國家,在戰爭中埃及失去了包括西奈半島在內的所有位於亞洲的領土。

    第四次中東戰爭,發生於1973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對於埃及來說是巨大的恥辱,於是埃及臥薪嚐膽,不僅聯合敘利亞等國協同作戰,還從蘇聯購置了大批的武器裝備,1973年10月對駐紮在西奈半島的以色列軍隊發起突然襲擊,並且空地協同,還準備大量的反坦克導彈等裝備,開戰初期給予以色列重創,而且北線的敘利亞也同時出擊以色列,埃敘聯軍將以色列打得措手不及,不會最終在美國的緊急支援和衛星地圖的幫助下,以色列再次反敗為勝,最終擊敗埃及和敘利亞。不過以色列此次損失比較嚴重,也迫使以色列的梅厄政府垮臺。

    1973年埃及軍隊透過蘇伊士運河進擊西奈半島

    第四次中東戰爭對埃及和以色列的觸動都非常大:

    埃及領導人薩達特清醒的認識到,以色列已經不是依靠狂熱的宗教熱情和民族情感就能夠輕易被消滅,以色列的中東的立國已經成為無法更改的現實,而且儘管有著蘇聯的巨大支援,消滅以色列已經成為不可能。

    第四次中東戰爭也給狂熱的以色列人潑了一盆冷水,阿拉伯人的反擊絕對不是一無是處,沒有美國的保護,單靠以色列人自己力量,是無法完全保證以色列安全的。

    而這期間美國也覺察到埃及的變化,埃及革命以後,一直是蘇聯的堅實盟友,在美蘇冷戰的背景之下,美國一心向將埃及拉近美國陣營,削弱蘇聯在中東的勢力。

    於是埃及、以色列、美國開始暗地裡有了聯絡,最終1978年在美國總統卡特的積極斡旋之下,埃及總統薩達特、以色列總理貝京在美國戴維營開展和談,最終簽署《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和《關於簽訂一項埃及同以色列之間的和平條約的綱要》兩份檔案,埃及承認以色列政權合法,並實現和解,以色列歸還所佔領包括西奈半島在內所有埃及領土。

    美國主導的埃及、以色列的戴維營和談

    埃及和以色列實現和解之後,以色列歸還西奈半島,對於埃及而言是透過政治協商解決了戰爭沒有解決的領土,而對以色列而言則是更為有利。

    首先與埃及和解對以色列而言是劃時代的意義的。畢竟以色列的目的只是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並不想真正吞併埃及的領土,歸還了西奈半島,雖然吐出了吃掉的獵物,卻在以色列西南防線,解決掉了心腹大患和首要威脅。並且向中東和世界展示以色列風度。

    其次歸還西奈半島,不僅僅是贏得了埃及的和解,而且更大層面是離間阿拉伯國家之間的關係,削弱了阿拉伯地區的反猶、反以力量,埃及與以色列和解以後,不僅使以色列的軍事壓力頓時減輕不少,而且阿拉伯國家普遍認為埃及是背叛,導致埃及與利比亞、敘利亞的關係一度緊張,離間了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削弱了他們的軍事力量,而薩達特總統也被反對埃以和談的頑固勢力暗殺。

    第三歸還西奈半島對以色列而言是卸掉了沉重包袱。儘管在與埃及的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都取得了勝利,但是相比較與人口超過6000萬的埃及埃及而言,僅有幾百萬人口的以色列雖然有較強的軍事力量,仍然是小國,西奈半島對於以色列來說是蛇吞象,如果頑固佔領西奈半島,與埃及死磕,那麼真正到最後到底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 4 # 新文化街男孩

    把透過戰爭得到的領土,“大方”地歸還給失主,不僅換來了和解,還實現了與阿拉伯國家建交的零突破。這是借花獻佛的低成本高收益的買賣,完全體現出猶太人的精明和膽大無畏。

    從中也可以看出,雖然以色列對領土的慾望很強烈,常常會霸道地在被佔巴勒斯坦土地上建設猶太人定居區,引來很大爭議。但對於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自佔領後從未有納入以色列版圖的打算,也從未驅趕走當地的阿拉伯人民,只要服從管理,以色列就賦予他們繼續留下來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所以我們認為,因受西方文明影響,以色列還算是保持了一些民主思想和民主理念,對領土擴張有度有節制。這也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願意支援和保護以色列的一個原因。

  • 5 # 北玄武

    以色列“讓土”與埃及和解,利弊兼而有之,在此僅以國家安全視角觀之:弊則安全緩衝空間銳減;利則與埃及不再敵對,使以色列不再腹背受敵。綜合測算,利大於弊,符合猶太經世之道。

    首先弊端:西奈半島成三角刀尖狀,北臨地中海、西接蘇伊士運河威逼埃及核心地區,東隔亞喀巴灣窺伺沙特,南部刀尖處直插紅海,安全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進可攻,退可守。以色列失去西奈,西南方向戰略優勢頓失,以此觀之,殊為可惜。

    其次收益:以色列將如此重要的西奈半島在和平自願情況下讓與埃及,充分釋放了善意,最終促成了埃以全面和解。不再擁有西奈半島的以色列不再直接面對沙特,沙特也安心良多。與埃及和解,與沙特緩和,使得以色列西南安全大為改觀,避免了兩面受敵的安全大忌。從而可以全力應對北部大國敘利亞。如果沒有與埃及的緩和,現在與敘利亞、伊朗的爭端,很可能釀成南北夾攻。

    綜合測算,利大於弊。不過人心會變,萬一埃及幾十年後忘記這段以色列的誠意,抹去這段歷史,重新加入對抗以色列的陣營,那以色列就太悲催,這就是後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雍正王朝》康熙駕崩,雍正叫張五哥拿著金牌令箭帶話鄔思道“依計行事”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