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雙戰神
-
2 # 小文章大視野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姑且拿過來一用。
如果和漢唐盛世相比,我們今天要說的西夏,不過是撮爾小邦,不足掛齒,但是,考慮到它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所建,國土面積不過千里,卻能在與宋、遼(後面是金)兩大國的對峙中存在190年之久,那就不得不讓人對這個小國家刮目相看了。
西夏版圖
西夏以武立國,這大家是知道的,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西夏全盛時期也就300萬人口,卻可以拼湊出100萬大軍,凡年齡15以上及70以下的男丁,都必須進行登記並隨時準備入伍,甚至婦女,也被編入行伍。近代有人評價西方的普魯士(德國邦國)是“一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這句話用來形容西夏,也是最合適不過的。在以武立國的傳統下,在全民皆兵的氛圍下,在戰爭割據的形式中,西夏,便成了軍事革新最理想的地方。
西夏正式成為一個帝國是在夏景宗李元昊登基之後,在此之前,李繼遷、李德明均對宋朝和遼朝稱臣,以附屬國自居。但李元昊繼位後,為達到前人所不能及的高度,為了給党項族帶來無上的榮耀,李元昊決定稱帝,這也便是將西夏擺在了南方的宋朝和北方的遼朝同等的位置之上,換句話說,也就相當於對宋遼宣戰。李元昊是當時最為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對稱帝之事謀劃已久,又對自己的國家國情十分熟悉,榮譽需要用戰爭換來,於是,他便在之前的軍事基礎上,再次改革軍隊,主要表現是特種化兵種的出現和應用。
李元昊
這些特種部隊涵蓋了當時主要的軍種,騎兵叫鐵鷂子,弓兵叫強弩兵,步兵叫步跋子。
所謂鐵鷂子,實際上是西夏的重甲騎兵。這支部隊共三千人,分為十隊,每隊300人,隊有隊長,擔任隊長的"皆一時之悍將"。除了人,鐵鷂子對馬的選用標準也十分嚴格,必須是西夏河西牧場中上等的軍馬,才可以歸入此類,故而幾乎每一匹馬耐力、衝刺力都可以得到保障,此外,人與馬都著西夏特製的冷鍛甲,這種戰甲為西夏獨有,既比其他的鎧甲輕,同時防禦力也遠勝於其他同時代的戰甲,一般的兵器,包括弓箭,都不易穿透。在戰鬥時,人與馬以鉤索絞聯,即便人戰死了,屍體也會一直騎在馬上。鐵鷂子是李元昊所創,一開始只用於皇家護衛,到後來逐漸演變為西夏騎兵的主力,用以衝鋒陷陣。
鐵鷂子
所謂強弩兵,其實之前各朝代已經出現過,在這裡西夏人不過是將它強化了(主要是弓弩)而已。據史料記載,西夏的弩的臂弓是用牛角製作而成,耐久性強,精度高,操作便捷,而弩所使用的箭支,也是西夏人用冷鍛技術造出來的,穿透力遠勝過當時的宋朝和遼朝的弩箭。強弩兵一般結陣操作,在鐵鷂子衝破敵人的陣型後,強弩兵發射弩箭,對沒有盾牌防禦的敵人進行絞殺。
強弩兵
所謂步跋子,其實就是山地特種兵。宋史中這樣描述:步跋子“上下山坡,出入溪澗,最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該兵種也算的上是因地制宜。當時的西夏佔據著黃河幾字彎以及河西走廊一帶,多山地,所以當地人在山林中奔走能力以及耐力都十分優秀,所以李元昊專門組建這一支軍隊,用於在山谷或者溪谷中接敵作戰使用。
這三支部隊大放異彩是在宋夏好水川之戰時。公元1041年,宋朝為徹底解決西夏之患,決定主動出兵反擊西夏。但因為謀不得當,宋朝大將任福的兩萬人馬被元昊包圍在好水川。李元昊先讓鐵鷂子衝鋒,打亂宋軍陣型,接著強弩兵幾輪齊射,宋軍傷亡慘重。宋軍想要突圍,不想漫山遍野的步跋子,截住宋軍大殺一陣,最後,兩萬宋軍,倖存的只有兩三百人,這也是宋朝歷史上少有的慘敗。
-
3 # 洛水清風
西夏在中國歷史上算是一個小王朝,但他能才宋遼兩個大國之間的夾縫中生存下來,不得不說他的軍隊稱得上一支能征善戰的部隊。
在李元昊統治時期,西夏的軍力達到了巔峰,總兵力50萬之眾,勇敢剽悍西夏軍多次擊敗宋遼 。但不得不承認,由於西夏國土太小,人口不多,他對宋遼的勝利,只是戰役層面,從沒有動搖過宋遼的根基。更無力發動對宋遼大規模的進攻,“最終形成鼎足之勢。
等元昊死後,西夏就走下坡路了,後來臣服於崛起的金朝。後被蒙古所滅,國祚189年。
-
4 # 冷清先生
公元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銀川)建立西夏,尊稱自己的爺爺李繼遷為太祖。党項人是一個很複雜的民族人群,據說是來自大興安嶺、長白山的鮮卑人,也有人考證,党項人來自青海湟源的吐谷渾。南北朝時,大興安嶺的一支鮮卑人,遷徙到青海湟源、貴德。唐朝時,唐軍將其擊敗,整體安置在陝北、寧夏一代。
唐末時,黃巢的手下朱溫反叛,沙坨人李克用擊敗黃巢,李繼遷的祖上曾跟隨李克用,鎮壓黃巢起義,被稱為定難軍。五代時期,党項人就聚居在銀州(榆林)。李繼遷的父親李廣儼任後周銀州防禦使,北宋代後周,李廣儼繼續留任,李繼遷米脂的出生地被稱為李繼遷寨。
北宋對党項人的政策失誤,982年李繼遷投遼反宋,後來遼聖宗授於定難軍節度使。990年,李繼遷自稱夏國王,並制定西進的戰略。李繼遷娶各部落之女並結盟,勢力逐漸壯大,攻取宋之靈州等地,蠶食宋的河西之地。1004年,李繼遷在天祝,中了吐蕃人潘羅支之計中箭重傷而死。
李繼遷之子李德明繼位後,奉行了20年“聯遼睦宋”的政策,使得党項族得以休生養息。李元昊1003年出生於靈州(寧夏寧武),他出生於党項貴族,長著一張圓臉、鷹鉤鼻子。少年時期的李元昊隨軍於宋朝茶馬互市,就是用馬匹換取宋朝的物資,他對換取的物資極不滿意,就把宋朝使臣殺了。
李元昊對父親說:“我們用馬匹戰略物資,和宋朝交易,不應該換取暫時用不著的東西,應該換取我們急需的物資。”李元昊從小就有一種掠奪的思想,他的戰略思想有兩條,第一提高軍力迅速崛起,和宋遼平起平坐。第二,學習遼朝迫使宋朝簽訂《澶淵之盟》,讓宋朝每年白送金銀絲綢。
李德明經過20年的修養,繼續執行李繼遷的“西進戰略” ,1028年李元昊西進,首先滅掉天祝吐蕃部,攻佔涼州、進軍甘州、肅州、瓜州,擊敗甘州回鶻。1032年,李元昊進攻青海河湟吐蕃,切斷了吐蕃對河西的聯絡,到1035年李元昊徹底控制了青海河湟、河西走廊,將勢力範圍達到敦煌以西。
自,1028年起,李德明、李元昊父子透過與遼國通婚,牽制宋朝的軍事力量;與吐蕃各部通婚,壯大自己的實力。1033年5月,李元昊將興州升為興慶府,定都於此。李元昊用6年時間改革軍制,興利除弊完成了各項準備工作,遂於1038年在銀川稱帝,國號“西夏”。
李元昊釋出剃髮令,讓每個党項男人剃髮,規定每個党項青壯年男子都得服兵役,擴大組建立了三十萬的常備軍,組建騎兵、步兵、工程兵等多個兵種,西夏軍隊的核心是十幾萬騎兵。以地區為單位建立了十二個軍令府,相當於一個軍區,提供青壯年男子的兵源。
西夏王朝的建立,形成了宋、遼、西夏三國鼎立,從1038年到1279年南宋滅亡,中國進入長達241年的“新三國時期”。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打破三足鼎立平衡,1125年遼滅亡,1127年北宋滅亡,同年康王南渡,建立南宋,再度形成金、宋、西夏的“新新三國”時代。
宋失河西走廊,宋朝的絲綢貿易通道被徹底堵死,不得不對西夏發動軍事進攻。宋與西夏發生四大戰役,“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李元昊取得三大戰役的勝利,此後又取得對遼的“河曲之戰”的勝利。
小小的西夏是如何打敗宋和遼的呢?李元昊的戰略是和宋開戰時則“睦遼”,和遼開戰時則“和宋”,避免兩線作戰。李元昊在幾大戰役中,均採取騎兵誘敵深入,主力部隊設伏的戰法,而且每每奏效。裝備精良的宋軍指揮系統混亂,不是文人帶兵,就是皇帝遙控指揮,不能適應戰場瞬息萬變的形勢,往往都很被動,打敗仗很正常。
1044年,西夏逼迫宋簽訂《慶曆合議》,宋朝每年給西夏絹(絲綢)15萬匹、歲幣銀10萬兩、茶葉3萬斤,總價值摺合白銀130萬兩,這幾乎是西夏年財政收入的一半,是北宋財政收入的九分之一。宋遼《澶淵之盟》絹20萬、銀10萬,摺合白銀150萬,宋朝每年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就進貢給了遼和西夏。
慶曆合議還規定,西夏歸還侵佔的宋朝國土,但不歸還宋朝的幾百萬子民,其實既沒有歸還國土,也沒有放走幾百萬漢人,只是釋放了幾萬戰俘。因為,西夏雖然取得戰爭的勝利,自身人口的損失也很大,必須用漢人來填充統治的人口。
《慶曆合議》之後幾十年,西夏達到鼎盛時期,佔據近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總人口1000萬,其中党項人200多萬,漢人吐蕃人等700多萬,常備軍最多時近百萬。宋朝每年送給西夏的絹,除西夏上層揮霍消費外,大部分透過敦煌口岸轉賣西域回鶻,回鶻再轉運中亞、中東,賺取幾百萬兩銀子,養活西夏朝廷和軍隊。
-
5 # 歷史百家爭鳴
北宋時,宋朝除了要面對遼朝的威脅,也要面臨西夏的侵襲,而西夏厲害的地方就是它的軍隊,西夏軍接連打敗宋朝的軍隊。那麼,這是一支怎樣的軍隊?
西夏軍分為中央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部分,中央軍又分為質子軍、皇帝衛隊和京師衛戍部隊。質子軍負責保衛皇帝安全,它的成員多是從豪族子弟中選拔而出,皇帝親信衛隊是從境內各軍中精選出來的猛勇組成,他們主要隨皇帝作戰。京畿地區還駐紮了一支訓練有素的衛戍部隊,這是中央侍衛軍的主力。擒生軍人數約十萬,是西夏的精銳部隊,該軍就是負責對外作戰,它的軍名就是因其在戰鬥中可以生擒敵軍為俘虜而得名。西夏的地方軍由各監軍司所轄,共有50萬人,軍兵種主要是騎兵和步兵兩種。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戰鬥,這與“府兵制”相似。西夏軍隊最小單位是“抄”,每抄由三人組成,主力一人,輔主一人,負擔一人,所以說西夏的軍事調動能力強,一旦發生戰爭,全國是處於全民皆兵的狀態,雖說西夏人口少,但一調動西夏就能召集起幾十萬軍隊。
而且西夏的軍事策略特別活,西夏軍不會涉險入侵,它的軍隊打仗都會結合當地地形,採取有利則進,不利則退,誘敵設伏、斷敵糧道的戰術;並且西夏軍有鐵鷂子、步跋子與潑喜等特殊軍種的配合。不過宋朝也看到了西夏不能打持久戰的弱點,宋軍在打西夏時都會修築城堡,跟西夏打持久戰。
回覆列表
西夏軍隊雖多次打敗宋軍,好多人認為西夏軍戰力了得太厲害了,實際上這種說法不正確的。
首先宋夏之戰並不是夏勝一邊倒,實際上是互有勝負,而且每次夏軍的勝利都是因為宋朝扯淡的文官瞎指揮造成的,而且每次都是夏軍數倍於宋軍設伏才能獲勝,只要宋朝文官不瞎指揮,宋軍哪怕只有夏軍三分之一都能輕鬆擊敗夏軍,神宗,徽宗年間宋軍二次大敗併合圍西夏,西夏幾乎亡國,要不是舊黨歐陽修幫忙,後一次是金軍幫忙,西夏就亡國了。
有人說西夏軍力在遼軍之上,遼夏發生個一次戰爭是夏軍勝的,其實遼夏之戰,遼一直獲勝,夏幾乎亡國,不斷求和,後夏剩遼軍輕敵偷襲才獲勝的,當時遼軍己不是耶律休哥時代強大的遼軍了,但西夏卻是元昊時代最強的夏軍,二軍正面交戰夏不能勝,可見夏軍戰力一般。
還有人認為夏軍抵抗過蒙古軍隊若干年,實際上夏軍全國軍力六十萬以上,抵抗數萬最多時十萬的蒙古人,基本用一慘字形容最合適,而同時代金軍,宋軍在對抗蒙古人時還有一定勝績,夏軍卻不能。
西夏軍核心是數萬鐵甲騎兵,其他兵都是相當於府兵制的農民,戰時為兵,不戰為農,戰力遠不如蒙,宋,遼,金軍隊,西夏戰略戰術也無什麼拿得出手的,基本都是下三爛的手段,如有宋朝弱智文官配合還有勝利的可能,反之則無勝機,所以西夏軍戰力真不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