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想減肥上次

    疳證又名疳積,現代醫學稱營養不良,是由於餵養不當,或因多種疾病的影響,使脾胃受損,氣液耗傷而導致全身虛弱贏瘦,面黃發枯等小兒常見的慢性病證。本病起病緩慢,病程愈長,病情亦隨之加重,嚴重影響小兒的正常生長髮育,所以前人列為小兒痧、痘、驚、疳四大要證之一。

    “疳”有兩種含義:一為“疳者甘也,”謂其病由於多食肥甘所致:二為“疳者幹也,”是泛指全身消瘦,肌膚枯槁,氣血津液不足的臨床徵象。前者言其病因,後者言其病證。其病變在脾胃,故有“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的論述。疳證是虛實並見的夾雜證候,所以有“積為疳之母,無積不成疳”以及“疳之為病,皆虛使然”之說。故疳證不治,可傳餘髒,除脾胃病外,他髒亦受影響。

    此外,由於生理上的缺陷,如先天畸形的兔唇,狼咽以及寄生蟲病,肺癆及其因長期患慢性病而引起的消瘦,均不屬疳證範疇。

    一、病因病機本病的原因雖有不同,而導致脾臟虛弱的病理結果則同。分別闡述如下。

    (1)飲食不節,脾胃損傷:小兒乳貴有時,食貴有節,餵養必須定質、定時、定量。一切飲食的調配,必須與脾胃受納運化之機相適應。小兒脾胃薄弱,若乳食無度,或恣啖肥甘生冷,壅滯中州,脾氣不運,往往形成積滯,積滯日久,脾胃受傷,乳食之精微無從運化,對臟腑氣血缺乏供養,漸至身體贏弱,氣液虧損,終成疳證。故疳證往往與積滯有密切的聯絡,而二者卻有輕重深淺的不同,臨床須加以鑑別。此類病候,每多虛實並見,或虛中有實,或實中有虛,應結合具體見證,予以診治。

    (2)餵養不當,營養失調:疳證以乳兒期或斷乳後最易出現,其中又以人工餵養更易發生。主要由於餵養的物品,不適合嬰幼兒身體的需要,或不符合脾胃運化的機能,時日漸久,便致營養失調,身體日趨贏瘦,氣液虛衰,發育障礙。小兒因脾胃薄弱的關係,對各種食物不易消化吸收,乳食停積,壅聚中州,阻滯氣機,吐瀉等證,往往隨之出現。吐瀉愈多,津液愈耗,漸至形神虛憊,體力不支,內則痰食壅滯,外則易感時邪,由此而導致不良後果者,亦非罕見。

    (3)感染諸蟲,轉化成疳:小兒脾胃薄弱,且不懂衛生常識,容易感染諸蟲。患蟲證以後,如病情輕淺,時間不長,對脾臟運化功能的破壞和對身體營養的影響不嚴重者,則仍屬一般蟲證範圍。

    若蟲證病情發展,經久不愈,以致脾臟運化功能受到嚴重損害,身體營養不良,氣血虛弱,肌膚瘦弱,精神疲憊的,便是由蟲證而轉化成疳。故蟲證與疳證具有密切的關係。但不能將二者等同起來,其中不僅是病情輕重淺深的不同,更主要的是疾病的機理和病變的過程均有所區別。又有些疳證的病兒,由於脾胃薄弱,或兼有溼熱內蘊的,亦容易兼患蟲證。因此疳證與蟲證往往錯綜複雜,故古人治疳藥方,多兼有驅蟲之品,即屬此理。

    (4)久病傷陰,液枯成病:溫熱,咳喘,洩瀉久治不愈,脾胃受損,納谷轉呆;加之久病陰虛火旺,精液受損,肌肉日漸瘦削。身如火灼,毛髮焦稀,唇乾口渴。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本病主症狀為體重減輕,進行性消瘦,皮下脂肪逐漸消失。

    脂肪消失不是平均發生的,而有其一定的順序,一般由腹部開始,順次波及胸、背、臀部、四肢、面部,而以頰部消失最遲。面板表現蒼白、乾燥、肌張力減退,肝糖原消耗,最後引起重要器官功能減退及萎縮。嚴重者由於皮質興奮性降低,表現對周圍事物反應遲鈍,神情呆滯,智力下降,影響到生長髮育。又因小兒調節機能低下,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患兒常煩躁不安,哭鬧無常,甚或嗜睡,體溫波動,不安。常伴有消化系統症狀,如食慾減退,嘔吐,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糖、蛋白質、脂肪代謝失常,引起營養不良性水腫、低血糖、低血鈉、低血鈣等。呼吸及迴圈系統功能發生障礙,血壓下降,脈搏微弱,呼吸淺而不規則。機體抵抗力極度降低,常伴有各種併發症而加重病情。

    根據機體乾瘦、皮下脂肪消失及體重減輕的程度,將疳疾(營養不良)分為以下三度。

    第一度:輕度疳疾體重低於正常15%~20%,腹部、軀幹與大腿內側的脂肪層已變薄,肌肉不結實,精神狀態和一般情況尚好,因而常被忽視,除非小兒脫下衣服檢查,否則消瘦不易被發現。

    第二度:中度疳疾體重低於正常25%~40%,腹部和軀幹的皮下脂肪已完全消失,四肢和麵部有顯著的消瘦,面板蒼白而乾燥,失去彈性,常伴有消化不良。身體抵抗力弱,常易併發其他傳染病。

    第三度:即重度疳疾,現已較少。體重比正常小兒降低40%~50%以上,除了極度消瘦以外,突出地表現為全身新陳代謝和內臟器官功能障礙。生長髮育完全停滯。煩躁易哭或精神委靡,表情淡漠,面板蒼白,乾燥脫屑,彈性消失。身體各部面板下脂肪幾乎完全消失,眼窩下陷,額多皺紋,顴骨突出,外貌像小老頭。肌肉鬆弛,食慾減退,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腹部內陷或膨脹,有時可見腸型。患兒全身極度衰弱,四肢發涼,脈搏弱而變慢,心音低鈍,呼吸淺表甚至不規則,體溫不升或低於正常。

    二、三度營養不良患兒,即疳疾中度及重度的小兒常伴有多種維生素缺乏症、貧血或營養不良性水腫,易併發肺炎、中耳炎等感染。

    2.診斷根據臨床營養缺乏的輕重,即可診斷為輕度、中度或重度疳疾。

    三、辨證施治

    1.暑熱成疳型

    【辨證】發熱口渴,多飲多溲,手挖鼻孔,煩躁不安,納呆厭食,唇乾臉蒼,全身疳瘦,大便時結時溏,指紋青紫已入三關。

    【施治】清熱養陰,和胃消疳。

    【方藥】麥斛散:麥冬10g,石斛、覆盆子、山楂肉、蘆根各8g,雞內金4g,半邊蓮6g,甘草6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大便瀉者加神曲8g;大便結者加大黃6g;作逆者加姜厚朴8g;腹脹如鼓者加腹毛8g,絡石藤10g,以消腫退疳。

    2.蟲積疳疾型

    【辨證】納呆腹脹,四肢細小,項長骨露,腹脹臍突,面青黧黑,煩躁不安,潮熱渴飲,大便稀溏,指紋淡滯。脈弦細帶數。

    【施治】平肝瀉心,殺蟲消積。

    【方藥】清熱殺蟲散:川連5g,蘆薈4g,川楝、半邊蓮各6g,檳榔、梔子、五穀蟲各4g,雞內金3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口渴者加麥冬,石斛各8g,腹脹如鼓者加絡石藤、莪術各6g,大便稀而脾虛者加黨參6g,白朮6g,以益氣健脾。

    3.久病傷陰型

    【辨證】咳喘久不愈,久瀉全身脫水,麻疹後火旺陰虧以致全身疳瘦,心煩易怒,口渴欲飲,大便乾燥,手挖鼻孔,口含指頭,日夜不安。指紋深滯帶紫。

    【施治】清熱養陰,調胃進食。

    【方藥】養陰消疳散:玄參、麥冬、石斛、山楂肉、半邊蓮、蘆根各8g,甘草4g,雞內金6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咳嗽者加杏仁、桑皮各8g;洩瀉者加神曲、地錦各8g,以清熱止瀉。

    4.積滯傷脾型

    【辨證】形體消瘦,體重不增,毛髮稍稀。面色萎黃,精神不振,胃納欠佳,或多食善飢,情緒激動,易怒易哭,肚腹稍膨。便溏或便秘苔薄白脈浮緩,指紋淡滯。

    【施治】固氣扶脾,溫胃消積。

    【方藥】扶脾消積散:黨參、茯苓、白朮、柴胡、白芍、青皮、神曲各8g,陳皮6g,麥芽、淮山藥各10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腹脹加姜厚朴8g,腹毛10g;大便便蟲加使君肉、川楝子各10g,以消積殺蟲。

    5.脾胃氣虛型

    【辨證】面色萎黃無華,精神委靡,毛髮焦枯,髮結如穗,肌膚贏瘦,頭皮光急,發育障礙,食不消化,唇口乾渴,大便溏洩,腹部凹陷如舟,四肢不溫,睡臥不寧,露睛,時常啼哭而哭聲不揚。唇舌色淡,苔膩,脈濡細無力或濡細而滑,指紋色淡。

    【施治】益氣健脾,溫胃消積。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減:人參、茯苓、扁豆、山藥、蓮肉各8g,白朮、砂仁、雞內金各6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手足欠溫加附片8g;腹中雷鳴加乾薑6g,以溫中散寒。

    6.氣血兩虛型

    【辨證】面色咣白,唇乾口渴,頭大頸細,骨瘦如柴,腹部凹陷如舟,發音遲緩,神疲睏倦,發黃枯乾,睡臥露睛,哭聲無力,納呆厭食,大便溏洩。脈細弱無力,指紋淡。

    【施治】補氣養血,扶脾消積。

    【方藥】八珍東加減:人參、甘草、川芎各4g,白芍、當歸、白朮、雞內金各6g,黃芪、茯苓、山楂肉各8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大便結者去白朮;肢冷者加桂枝。

    四、輔助治療

    1.成藥方

    (1)肥兒丸、消積健兒片、保兒安沖劑(適用於積滯傷脾型)。

    (2)啟脾丸、扶脾散、肥兒糖漿(適用於脾氣虛弱型)。

    (3)十全大補丸、八珍丸(適用於氣血兩虛型)。

    2.驗方

    (1)三稜、莪術、檳榔、雞內金、青皮、陳皮、砂仁、三仙、胡黃連、白朮、山藥、扁豆各適量。水煎服,日1劑。

    (2)穿山甲(炙)、鱉甲(炙)、龜版(炙)、紅參各30g,生山藥、生山楂各90g,黃芪、雞內金各60g。伴慢驚者加天麻30g;五遲、五軟者加鹿茸15g,熟地、枸杞各45g;疳熱明顯者加胡黃連30g;易感冒者加蛤蚧1對,板藍根45g。諸藥共研極細末,備用。1~2歲者每次服1.5g,2~6歲者每次服2g,6歲以上者可適當增加藥量。每日服3次,隨飯或溫開水沖服。連服3個月左右。

    (3)黨參、白朮各25g,茯苓、檳榔各20g,扁豆、淮山藥各30g,陳皮、砂仁各15g,使君子50g,山楂、神曲各35g,黃荊子60g,香附6g,甘草10g,共研細末,製成散劑,開水沖服,或白糖拌勻服。3歲以下者每次服5g,3~5歲者每次服4g,6~10歲者每次服5g,11~13歲者每次服6g,早、晚飯前各服1次。10天為1個療程,一般連服1~3個療程。

    (4)莪術、使君子、蜣螂、檳榔、神曲、雷丸、蘆薈、榧子各30g,黃荊子60g(微炒),雞內金、砂仁、當歸、銀柴胡、胡黃連各20g,炙甘草1.5g。將諸藥研為細末,加蜜糖適量為丸90粒。日服3次,每次1粒。

    (5)黨參、茯苓、白朮、枳殼、藿香、神曲各適量。諸藥日1劑,水煎2次,1歲以內者每次服80ml,1歲以上者每次服150ml,上、下午各服1次。

    五、調護

    (1)母乳是嬰兒最完美的食品,應儘可能給予母乳餵養,且要定時,定量。嬰兒按時新增輔食,防止偏食、挑食,及時糾正不良飲食習慣。

    (2)合理安排小兒生活,保證充足的睡眠,堅持戶外活動,增強體質。

    (3)對重證疳證患兒,注意面板清潔和飲食衛生,防止外邪侵入。

    (4)對暑熱成疳的患兒要住涼爽的房間。晚上不要受涼,以免引起腹瀉,白天加強服藥餵養。

    (5)因蟲積引起的疳疾,每半年要用低毒蟲藥驅蟲1次。並要注意蔬菜必須煮熟,以免蛔蟲卵再在腸內繁殖。

    (6)對脾胃氣虛的疳疾,可經常服一些扶脾健胃的食療方以補足脾胃。

    (7)對氣血偏虛的疳疾,可對症補足營養品,特別是調和胃口,以利進食,才能使機體恢復正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伊拉克正在大選都有哪些競爭者?會倒向美國還是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