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落霞孤鶩i

    1.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揹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2.紙上談兵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3.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

    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4.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奴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我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

    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5.尊王攘夷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併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

    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6.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莊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7.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

    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8.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9.老馬識途

    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馬,部隊跟隨老馬找到了出路。

    比喻閱歷多的人富有經驗,熟悉情況,能起引導作用。

    10.圍魏救趙

    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於齊國。齊將田忌、孫臏率軍救趙,趁魏國都城兵力空虛,引兵直攻魏國。魏軍回救,齊軍乘其疲憊,於中途大敗魏軍,遂解趙圍。

    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11.胡服騎射

    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

    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不多的強國之一。

    12.竊符救趙

    秦國圍困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於魏國,魏國懼怕秦國,不敢出兵救趙。情急下,信陵君魏無忌聽取侯贏之計,以國家利益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竊得兵符,奪取了兵權,不僅成功擊敗秦軍、救援了趙國,也鞏固了魏國在當時的地位。

    信陵君以國家利益為重、個人生死榮辱為輕的優良品德自古以來,飽受稱頌。

    13.朝秦暮楚

    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保證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

    比喻人反覆無常。

    14.圖窮七見

    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開啟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15.班荊道故

    班鋪形荊:荊條。《左傳·裹公二十六年》“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意思是伍舉與聲子在鄭國的郊外相遇,在地上鋪開荊條,一起坐下來吃東西,並談論楚國的事。

    後以“班荊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話舊情。

    16.長弘化碧

    《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弘死幹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弘:周朝時期,劉文公的大夫芷弘,一生忠於朝廷,後蒙冤為人所殺,傳說其血化為碧玉。當然化碧之說為後人的演義。

    後來常以“弘化碧”來比喻忠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為國獻身,忠烈精神長存。

    17.懸樑刺股

    《戰國策·卷三秦一》;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

    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18.操刀傷錦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於子?…子有美錦,不使人學制焉。”春秋時,鄭國的大夫子皮打算讓尹何來管理自己龐大的采邑。尹何是子皮的家臣,年紀輕,沒有管理經驗和能力。子皮說“沒關係,沒經驗可以學嘛。學的時間長了,就會了。”子產對子皮說:“喜歡一個人,一定會為他著想。一個孩子還不會拿刀,就讓他去割肉,他一定會先割到自己。一塊貴重的錦緞,您也不會把它交給沒栽過衣服的人去栽,他會毀了這塊錦緞。大官、大邑要管理許多百姓的,這比錦緞貴重得多。您不會把錦緞給不會裁衣服的人,為什麼要把大官、大邑交給毫無管理經驗的人呢?一個人還不會駕馬車、拉弓箭,就讓他去打獵,不是很危險嗎?”操刀和割錦本不是一回事。

    後人並而為一,比喻才能太低,不能勝任責任重大的事情。

    19.利令智昏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鄙諺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趙勝)負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趙王和平原君因為貪圖眼前可以獲得上黨土地的利益,而差點導致趙國滅亡。

    後人便形容他們的行為是“利令智昏”。

    20.丁公鑿並

    春秋戰國時一個姓丁的人因為家中無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覺得這樣一來,洗滌和取水就不需要專用一個人了,說是等於得到了一個人的幫助。有人聽到這話後就把它傳說了,說丁家打井得到了一個人。

    後來就以此比喻以訛傳訛,或主觀主義憑空解釋,把事情搞得顛倒悖謬。

    21.秦晉之好

    中國在春秋時期,處於諸侯割據的狀態。當時的秦國晉國既相爭奪,又相利用。在那個時期,兩個諸侯國或者兩個大家族通婚聯姻是表示友好聯合的一種重要方式,這種婚姻是帶有政治性質的。秦晉兩國的統治者之間,就出現過多次通婚聯姻的事情。

    後來,“秦晉之好”逐漸發展為成語,泛指兩家聯姻。

    22.東施效顰

    《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暇其裡,其裡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鵬其裡。其裡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絮妻子而去之走。”

    比喻胡亂模仿,效果極壞。

    23.盜憎主人

    《左傳·成公十五年》:“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子好直言,必及於難。”盜憎主人,指盜賊憎惡主人的防範,使他不得恣意偷竊。邪惡小人總是忌恨正道直行的君子,使他不得恣意作惡。

    比喻邪惡的人憎恨正直的人。

    24.得魚忘筌

    《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原指領會了深妙的義理,表達它的言語可以忘掉;魚捕到了,漁具也可以忘掉。意思是言語和漁具雖不可少,但畢竟只是手段,而領會精神實質、實現既定目標更重要。

    25.白虹貫日

    白色的長虹穿過太陽,實際上是一種日暈現象。古人迷信;認為這種異常的天象;是天變將發的徵兆;將有不平常的事件發生。《戰國策魏策四》:“聶政之刺韓愧也,白虹貫日。”《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

    26.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秦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說:“你彈得太好了!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巍峨的高山!”心裡想著流水,鍾子期說:“好啊!我好像看見了奔騰的江河!”伯牙所思的,鍾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鍾子期死後,伯牙覺得再也找不到知音了,於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

    27.抱冰握火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念復吳,仇非上旦也。苦身勞心,夜以繼日。………冬常抱冰,夏還握火。”越王勾踐為了滅吳復國,常常以艱苦的生活條件來磨礪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臥薪嚐膽,夜以繼日,內修軍政,外結諸侯,終於轉弱為強,滅亡了吳國。

    後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厲,也用指生活艱辛。

    28.臥薪嚐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雪恥,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29.表裡山河

    《左傳·德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裡山河,必無害也。’”春秋時,晉楚決戰之前,晉文公的謀臣,他也是晉文公的舅舅子犯勸文公參加決戰,他認為即使仗打敗了,憑太行山和黃河之險,也可固守無虞。外有大河,內有高山。

    指有山河天險作為屏障。

    30.郢書燕說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雲而過書‘舉燭’。……燕相白王,王大悅,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有個人從楚國的郢都寫信給燕國的相國。寫信的時候,燭光不太亮,此人就對在一旁端蠟燭的僕人說:“舉燭。”因為他在專心致志地寫信,嘴裡說著舉燭,也隨手把“舉燭”兩個字寫到信裡去了。燕相收到信以後,看到信中“舉燭”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聰明地說,這“舉燭”二字太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可以向哪個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