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日消消氣

    上個週末,我被一位好久不見的學姐拖著參加了一場校友會。作為一個典型的不善社交的內向者,我雖然在三小時裡強撐著和十幾個不認識的校友寒暄、聊天,但在半夜終於回到家裡、開啟臥室門的一瞬間,我就像一灘泥一樣癱倒在了地毯上。即使並沒有喝酒,卻只覺得頭暈乏力,如同被抽乾了渾身的力氣。

    這種體驗讓我想到曾經看過的一篇研究,說的是對於一些內向者來說,如果經歷了太大強度的社交,他們真的會像喝多了酒一樣,出現“宿醉”般的體驗。Courter提出,“社交宿醉”(social hangover)指的是由於接受超出自己承受範圍內的社交刺激,引起精神或生理上的不適,這種體驗和宿醉很像。

    當所處環境的社交程度超出了預估和承受範圍,比如原本以為是小聚會,卻意外多了幾個陌生人;原本做好了待兩小時的準備,卻過了五個小時還沒結束;原本一週只想安排3天時間會客,結果卻每天都有客人來訪……那種感覺又焦慮又不耐煩,然後開始手心出汗,頭暈,耳鳴,眼花,呼吸困難,無法思考。

    以上就是很多內向者不止一次有過的體驗。我們今天要聊的話題,就是“內向者的社交”。

    榮格在1921年提出了內向和外向兩種不同的人格特質。他認為內/外向的區別在於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內向者的能量指向內部,他們對內心世界的興趣更大,更喜歡安靜和獨處。內向不等同於社交焦慮/恐懼,不參與活動是他們的自主選擇,多數情況下,獨處讓他們感覺更舒適;內向的人也不一定是自卑、孤僻、不善言辭、缺乏幽默感的,相反,他們可能非常適合擔任領導者。

    儘管內/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人格特質,但在我們日常的社交中,內向者似乎總是會遭遇更多的苦惱和尷尬,就比如上文提到的“社交宿醉”。“社交宿醉”給內向者帶來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不適,當Ta環視四周的人們開心地聊天時,Ta可能會進一步懷疑自己:為什麼我無法像他們那樣自如?我是不是一個無趣的人?人們是不是都會覺得我看起來傻傻的?我是不是不招人喜歡?

    內向者在社交中的確會遇到一些特定的障礙:

    1. 內向者更難從社交中真正感到滿足。

    外界的刺激更容易給外向者帶來積極情緒,而對內向者來說則不然。

    Depue(2013)等人將70名被試(內向者、外向者混在一起)分為兩組並進行雙盲測試,其中有一組使用一種叫利他林的藥物來刺激多巴胺的釋放(使人感到快樂),然後,兩組被試都在實驗室中觀看一部影片。

    結果發現,首先,在攝入藥物的被試中,外向者更容易受到藥物的影響,而出現顯著的多巴胺分泌,感到快樂,而內向者受到藥物的影響則不如外向者那麼顯著。這說明藥物的刺激對外向者比對內向者更有效。

    不過,藥物還是會讓兩組被試都感受到快樂的情緒。而當他們被詢問“你們為什麼感到快樂”時,外向者會將所觀看的“影片、實驗室的環境”等外界因素與“自己感到的快樂”聯絡在一起,他們認為是這些外部因素引發了自己的積極情緒。而分析內向者在這個問題中的答案,“主觀的快樂感”與外界因素之間則沒有得出統計學上的顯著關聯。也就是說,外向者們相信外界因素會讓自己快樂,(事實上他們對藥物的反應也更明顯),而內向者則不會那麼明確(事實上對藥物這種外界因素的干預,反應也更弱)。

    2. 內向者不容易因為眼前的快樂失去理智。

    此外,在Hirsh(2010)的實驗中,137名大學生進行了大五人格測試,其中包含“外向性”這一項的得分。隨後,這些被試需要做出選擇:是立即(1個星期後)獲得較低的獎賞(20美元),或者長期(1年後)獲得更高的獎賞(1000美元)。結果發現,外向性得分越高的人,越容易選擇短期內較低的獎賞;外向性得分越低,即越內向的人,越容易選擇長期較高的獎賞。

    這兩個選擇分別代表了大腦在面對獎賞時的兩種工作方式——大腦面對外界刺激時,有兩種對於“獎賞”(rewards)的偏好:“即刻滿足”與“延遲滿足”。有的人的大腦喜歡即刻滿足,享受眼前的獎賞;有的人則會在面對“獎賞”時暫時控制住腦內的衝動。延遲滿足的能力也是一個人自律程度的指標之一。

    而這個實驗的結果表明,內向的人更傾向於選擇延遲滿足。他們更能夠為了長期更大的利益,拒絕掉眼前的誘惑。而社交場合有時是愚蠢而歡樂的,因而他們往往是人群中那個“有點掃興”、“玩不起來”的人。

    3. 內向者更敏感,因此在社交環境中容易受到干擾。

    過往研究發現,內向者對刺激更敏感。因此,比起外向者來說,同樣水平的外界刺激更容易使內向者分心、難以集中注意力。

    在一個實驗中,一組內向者和一組外向者在不同程度的背景音樂干擾下被要求完成4項認知測試(包括短時記憶、長時記憶、閱讀理解、觀察與思考的測試)。

    在4項測試中,隨著環境音樂干擾的加強(從安靜,到簡單的旋律,再到複雜的旋律),內向者的測試得分越來越低,外向者的測試得分則越來越高。其中,內向者在短時和長時記憶上受到音樂的干擾最明顯。

    當內向者處於社交情境,遇到大量陌生的刺激時,會加速他們能量的消耗。因此,他們需要每隔一段時間都給自己創造一段獨處的時間,來給自己“重新充電”(recharge)。儘管獨自在家和書本、茶一起待上一天,在外向者看來很無聊,但是這對內向者來說卻是必須的。

    4. 內向者不太願意談論個人成就,因此他們總是不能有效地“自我推銷”(self-promotion)。

    對於內向者來說,談論自己的優點和成就會非常困難。因為他們會認為,如果主動談起自己的成就,而不是由他人自己來發現這些成就,就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比如誇誇其談、咄咄逼人——這些都和自己平日裡給人留下的印象、以及社會對內向者的期待不符。由於“自我推銷”實際上是社交中很重要的部分,很多內向者會苦惱於這一點。

    5. 內向者想要深度的溝通,因此他們不喜歡、也不善於應付社交中的表面寒暄。

    在日常社交中,寒暄(Small talk)對於很多內向者來說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有時,當他們在大街上遇到認識的人時,他們寧願躲起來,裝作沒看見,也不願意和對方打招呼。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喜歡人類。他們認為,寒暄是一種,不需要兩個人對對方有任何真正的瞭解,就可以無止盡的繼續下去的對話。內向者討厭寒暄,是因為他們認為寒暄是一種表面的談話形式,實際上阻礙了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不過,內向者在社交時也有自己的長處。Laney (2002)認為,內向者的人格特徵和行為習慣,比如敏感、擅長自省、表述具體客觀等都在社交中有獨特的好處。

    1. 內向者不太會給人錯誤的訊號。

    研究表明,在溝通中內向者和外向者有著不同的語言風格:

    外向者的表達往往更加抽象、靈活、帶有感情色彩,而內向者的表達則更具體、客觀、偏向描述性。比如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外向者更可能會說“Camiel很不友好”,而內向者更可能會說“Camiel對Martin大吼大叫了”。這可能是因為,內向者在說話時更審慎,更傾向於經過周密思考後發言,因此也不容易讓人產生錯誤的理解。

    2. 內向者更瞭解自己。

    相比於外向者而言,內向者更喜歡深入思考並善於自省,因此,他們對自己的優勢、劣勢往往更加了解,這會幫助他們在社交中表達自己,並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物件。

    3. 更容易有深度的交流和關係。

    內向者不喜歡寒暄和表面的對話,而是喜歡深度的交流。這也使得他們雖然可能朋友總量不多,但容易和人建立起長時間的、穩定而深刻的關係。

    4. 內向者更善於觀察細節。

    儘管內向者的敏感往往使他們在外界刺激面前不堪重負,但這也使得他們對外界的觀察更加細緻,會注意到一些其他人注意不到的細節。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內向者的大腦在處理視覺資訊時表現出了更強的活動。因此,內向者腦中吸收的這個世界的細節更為豐富,而這些都可以作為很好的社交素材。

    很多內向者也許都想過改變自己,但作為一種人格特質,內向是很難被改變的。那麼,作為內向者,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方法?

    1. 運用口頭表達以外的交流方法,比如文字。

    內向者的很多特徵,比如對外界的細緻觀察、傾聽、敏感和善於內省,都使得很多內向者是好的寫作者(KY主創們:比如我們就很內向……)。有時候,當你無法用口頭語言表達時,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比如簡訊、郵件來溝通。

    2. 你可以不用談論自己,而是找到共同的話題。

    內向者往往會覺得,和陌生人談論關於自己的事情很不適。但你可以試著和對方在交談的一開始就找到一個共同的領域,它可以是工作領域,也可以是你們都喜歡的某部電影,某個歌手,或者是最近的某個話題事件。由於內向者往往對外界敏感而開放(open-minded),他們擅於聆聽,善於捕捉細節,善於短時間內瞭解別人。因此,找到共同的話題對他們來說不會很難。

    3. 即便是在很多人的場合,也可以把自己放到和少數人的溝通語境裡。

    當你在幾十人的聚會上感覺不適,不知道站哪的時候,你可以嘗試在大型聚會中,進入和少數人的溝通環境,比如和兩三個人就你擅長的話題進行談論。

    4. 假裝你和對面的人並不是陌生人。

    由於內向者非常敏感和容易被外界刺激喚起,因此他們在面對陌生人(新鮮的刺激)時,容易陷入過度的思考和分析。如果與陌生人的寒暄讓你非常尷尬和不適,有時你可以試著假裝自己和對方不是陌生人,切換到和熟悉的朋友交往的模式中,這樣,你可能會感到更加自如。

    5. 做好常用話題的準備。

    你還可以試著列出一份“談話清單”,其中包括一系列對你來說很重要並且擅長的話題,可以問其他人的問題,以及對一些問題的可能的回答。在社交場合中,有很多寒暄都是程式化的,比如“你的工作是什麼”,“你學過xx專業,是什麼樣的感受”,如果你擁有這樣一份清單,就能夠順暢地應對對方拋過來的問題,也不會出現尷尬的沉默。

    6. 把談論自己的成就變成很自然的事。

    專門幫助內向者提高社交技巧的教練Peter Vogt認為,“自我推銷”其實是無論外向還是內向者都可以擁有的一組社交技能。如果你是內向者,你需要克服這個心理障礙,試著把談論自己的成就變成很自然的事;因為關於你自己的事情,只有你自己才能最真實地將他們描述出來。不要指望你不表達出來,別人就會自己注意到它們。而這需要忍受著羞怯去反覆練習,可以從和你熟悉的人開始。

    7. 有計劃地社交,給自己“充電”的時間。

    對於內向者來說,“充電”永遠是必要的。比如,當你陷入我們在一開始所說的“社交宿醉”,唯一的應對方法就是離開那個令你心煩意亂的情境,創造只屬於你一個人的空間。有時候,這個空間不一定是物理的,你也可以在一群人的咖啡店裡,坐在角落裡塞上耳機。

    不過,在更多的時候,你要儘量不把自己置於“宿醉”的程度。瞭解自己能夠接受的社交頻率和程度,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社交,不要輕易逾越自己的限度。也就是說,你需要“管理”好你的社交(時間、頻率、場合等),而不能像外向的人一樣僅憑自然和隨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問別人當著我的面給我老公帶帽子,我該計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