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忘初心136533244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出自《道德經》第五章(治國)多言數窮。

    題問,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中”何解?解釋:這裡所說的“中”,不是中正之道,而是持守“虛靜”的意思。儒家講中正,中庸,不偏不倚,老子講的這個“中”,還含有“無數”的意思。即用很多強制性的言辭法令來強制人民,很快就會遭到失敗,不如按照“自然規律”辦事,虛靜無為,萬物反能夠生化不竭。所使用的方法,仍是由“天道”而“人道”,由“自然”而“社會”。總之,論述天地本屬自然,社會要順乎自然,保持虛靜的好處。

  • 2 # 龍的傳人之青龍

    各家有不同的理解,我個人認為,中是腳下的方寸之地,是頂天立地的支點;是善惡分明的分界線,是為人處世的中庸之道

  • 3 # 正清和釋出

    其實“中”即心。

    道家,就是“道心”;

    在佛家,就是“佛性”;

    在儒家,就是“良知”。

  • 4 # 西詞上仙

    這個“中”的意思是指道家思想所講的內心的虛靜無為的心態和處世態度,並非儒家思想的“中庸”之意。

    版本歧義

    要想透徹理解“中”的意味,就需要回到這句話的出處《道德經》第五章,聯絡這句話所處的上下文的總體意思,進行互相印證,才能明白。

    由於《道德經》存在非常多的版本,而且版本之間有些地方的內容很不相同。

    比如在馬王堆出土的《道德經》漢代古本中,第五章的最後二句是“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而在傳世的通行本中則是“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由此對比,我們可以發現通行版本的用詞,更加簡潔對稱了。而馬王堆出土的《道德經》版本的用詞更加原始,更加古老。

    《道德經》第五章通行本,全文及釋義如下: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釋義:天地無仁慈偏愛之心,把世間萬物都當做祭祀用的草狗一般,毫無分別之意的等同看待;

    聖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

    釋義:聖賢之人也像天地一樣無仁慈偏愛之意,把世間的百姓都當做祭祀用的草狗一般,毫無分別之意的等同看待。

    天地之間,

    其猶橐龠乎?

    釋義:天地之間,

    豈不是很像橐龠(橐龠,發音“馱嶽”,是古代鼓風用的皮質風箱。下文再提到時,統稱為風箱)嗎?

    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釋義:風箱內部雖然空虛無所有,但是蘊藏的風力卻無窮無盡,

    越是鼓動風箱,那麼吹出來的風就越多。

    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

    釋義:如果說(可引申為發號施令)的越多,那麼影響的越廣,反而擾亂了原有的平衡狀態,加速了原有狀態的失衡。

    所以不如不過多幹擾萬物,以保持內心的虛靜無為的態度和做法,毫無分別之心地對待萬事萬物。

    《道德經》第五篇,主要還是表達了老子的核心思想“無為而治”,迥異於孔子的“中庸之道”。

    老子說天地、聖人的方式是“無為而治”,這種“無為”看似毫無作為,放任自流,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毫無作為。

    然後,老子舉例來說明這種“無為”的態度和做法,就像一個風箱的原理一樣。風箱的內部虛空,一無所有,一無所為,象徵著“無為而治”時的“守中”狀態,即內心虛靜無為。

    正因為風箱內中虛空無所有,反而蘊藏著無限的內部容納能力,從而產生不竭的風力,風箱運動時一鼓一吸,不斷產生無窮無盡的風。

    風箱的這種狀態,正是“無為而治”的本義,因為無所為,所以無所不可為,無所不能為;因為無為,所以蘊藏著無限種可能作為的方式和作為的能量。

    形象化的打個比方來說,這就像金庸武俠中所說的“無招勝有招”,因為有招了,那招數就凝實了,就沒有變化了,就確定是某一招數了,就容易被敵方判斷,從而破解;而無招數時,一切招數都有可能使出,敵方就根本無法判斷會是何種招數。敵方不知將使用何種招數,那又如何去破解招數呢?

    所以,“無為而治”的“抱一守中”,看似無所為,其實蘊藏無限為;看似虛靜守持,其實虛靜之中蘊藏無限動能。

    天地無為,萬物自生自滅,休養生息,看似無為,實則是無為之有為;聖人不教化百姓,看似無情,實則有情。沒有分別心的無情無為以對萬物,確是對萬物的生髮繁衍之有情。

    舉例來說,一個生態系統中,有狼有羊。而人如果因為偏愛羊而厭惡狼吃羊,所以獵殺狼群去保護羊,結果是什麼呢?

    結果沒有了狼的制約,羊群肆意繁殖,破壞了草原植物的根莖,長期如此,會導致草原退化,難以承載羊群數量,羊群也會再次減少數量,羊群老弱病殘沒有狼群去消滅,降低了羊群的整體質量,不利於羊群的良好發展,並且整個生態系統也會失去平衡被嚴重破壞。

    而如果能保持“不仁”,視萬物如一,沒有分別愛憎之心去刻意減少狼的數量,則這個生態系統會保持良性的迴圈。

    所以,“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虛靜“無為而治”。

    [關注作者,感悟更多中華文化]

  • 5 # 朱文亮談家教

    守“中”,守的是什麼?是道心。

    什麼是道?它是一個概括是一個集合的總稱。為了更好的表達,我們拿某個具體的例子,來做一個例項化的道。(如果學過程式設計,瞭解面嚮物件語言的話,就會比較容易理解,什麼是抽象的物件,什麼是例項化,道就像是抽象的物件,具體到某件事後,道就有了例項化)

    這個例子就拿本章的聖人以百姓為芻狗來舉例。這裡的芻狗,並不是貶低和辱罵的意思, 而是一視同仁,不偏袒與任何一方。就好比一個團隊的領導帶來一個團隊,如何才能讓這個團隊發揮到最好,一定是建立一定的規則,根據規則導向,大家朝這個目標前進,那麼這個就是這個時間段內這個團隊的道心,領導對待所有的成員都應該一視同仁,如果有偏袒,一定會導致另外的人有想法,有想法就不會使全力,不使全力,那麼某些環節就會脫軌,就需要補救,事情就不太容易圓滿。

    所以,本章前面的天地、聖人、天地之間等等都是用來做比喻,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因此才有最後兩句,多言數窮,就是講還有很多例子,講不完,最後的結論是:不如守中。

    因此個人理解:守的是道心,而不同事情有不同的道心。就像每件事情有“陰陽”兩面,不要太偏左,也不要太偏右,八卦中間不是直線,而是完全的,事情沒有那麼的分明,白中有黑,黑中有白,事物雙方沒有明確的對與錯,互相是變動的。

  • 6 # 澡雪堂主談修心

    這個“中”字,是河南話,河南人講話,把“這樣做行不行”經常說成“這樣做中不中”,如果是肯定的回答,就說“中”,這就等於是答應了。

    老子是河南人

    老子的家鄉,是河南鹿邑,所以我們在研究他的經典時,有些地方,不妨將這些因素加進去作為參考,也許有時候真會揭開我們心中的疑團。

    “多言數窮”,這裡的“數”,我們可以理解成生命的長度,“多言”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來理解,一個是已經講出來的,叫語言,另一個是沒說出來的,叫思想。

    “多言數窮”是說,經常把時間花在嘴皮上,整天高談闊論,或者和別人打嘴仗相互挑剔,這等於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所以這種“多言”用河南話來講,就是“不中”,是不行的。

    還有一種,就是整天胡思亂想,這也不行,語言是說出來的思想,思想是沒講出來的語言,這兩個本來是一個,雖然嘴閉上了,但心裡還在想入非非,這同樣也“不中”。

    不如“守”,這才中。

    “不如守中”,既然前面的都不中,那怎麼做才中呢?老子說只有“守”才中,“守”就是看護,做父母的都看護過自己的孩子,“守”的意思,就要從看護孩子的過程去體驗。

    既不能限制孩子的自由,還要保護孩子的安全,還要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既要有規劃,又要有步驟,緊不得松不得,一點不敢大意,這個就叫“守”。

    至於“守”什麼,答案在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要守“靜”,這樣才中,不但要守靜,而且還要“篤”才行,“篤”就是靜到極點,不是心裡想象出來一個靜,這個不算,必須是那個真正的靜出現才行。

    總之“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意思,就是耍嘴皮沒用,那是在浪費生命,這樣是不中的,不如去守靜,等靜到了極點,該有的訊息自然就出現了,這個中,是正道,應該這樣。

  • 7 # 雨梵每日商務英語

    《中庸》裡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喜怒哀樂,煩惱痛苦高興,一切皆空了,這個對了。

    發而在中間,就是該止即止,他心中沒有動過念,嘴裡好像在罵你,但他自己心裡空空,就發而在中間了,都在中庸、空的狀態裡頭。

    ——南懷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廢怎麼分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