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一 晉是周朝早期的一個諸侯國,第一任國君是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幹。他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被封在唐這個地方,虞的兒子“燮父以堯墟南有晉水,改曰晉侯” (見毛詩譜)。周武王的夫人是姜太公之女,被後世尊為聖母。周武王與妻子邑姜歡會時,曾夢見天帝對他說:我讓你生個兒子,名字叫虞,將來可把唐國封給他。後來胎兒出生了,手心果然有個“虞”字,故起名為虞,人稱叔虞。“唐叔虞”三字中,唐是封地名,叔是排行,虞才是名,為姬姓。 唐代姓氏名著《元和姓纂》記載:“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江淮間,音以韓為何,遂為何氏。” 廬江何氏的“姬—韓—何”姓源,已被唐朝何德、何弘敬、何俛等墓誌銘證實。 源流二 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載:何姓,“銘於商朝晚期青銅器上銘文,系商王族異姓親族的氏號”。另甲骨文卜辭有何族參加祭祀的記載。 還有源自少數民族中的何姓。在中國漢唐時期的西域地區,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權,原居祁連山北的昭武城,後被匈奴人打敗,西越蔥嶺,建立了康國,並日益強大起來,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烏那昌、穆等政權先後歸附了康國,均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稱“昭武九姓”,而“何”則是其中之一。 源流三 源自他姓改姓。《漢書·五行志》中說:東漢時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後來自稱何姓,子孫繁衍,遂成何姓一支。《姓譜》載:漢代兇奴單于的後裔,歸漢後有“何奈”氏,又寫作“何柰”氏,晉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將軍就姓“何奈”名“虎”。還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魯”、“何丘”等複姓。另外,何繜中記述的小子何當為姬姓何氏。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荷蘭姓氏Bosman改姓何。清末,來香港發展的荷蘭裔猶太人何仕文原荷蘭姓氏是Bosman漢化為何姓,Bosman的粵語發音是Boss-e-man音譯為粵語是“何仕文”(粵語拼音Ho Sze Man),另外有猜測說何仕文為表明他來自荷蘭所以其漢化的姓氏為“何”與荷蘭的“荷”同音。詳見何啟東家族。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內宮官吏娙何,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娙何,亦稱娙娥,是漢朝時期設定的女官名稱,後成為西漢妃嬪的稱號。娙何之稱由漢武帝劉徹所置,後來依漢元帝劉奭執政的規定,娙何位居昭儀之下,地位相當於關內侯。娙何負責掌管內宮事務,地位相當高,官秩比中二千石的二品大員。在史籍《漢官六種·漢官舊儀·補遺》中記載:“娙娥秩比將軍、御史大夫。眾人謂之‘娙何’。娙何秩比中二千石。”在漢朝的官位中,凡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執金吾等中央機構的主管長官,皆為中二千石俸祿。在娙何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母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何氏。 源流五 源於國名,出自隋朝時期西域何國,屬於以國名漢化為氏。據史籍《隋書》記載:“西域有何國。” 西域何國,實際上是“屈霜你迦”之首音節漢譯。“屈霜你迦”,就是梵語化詞Kushacirc;nika、中古波斯語Kushacirc;nik、阿拉伯語Kushacirc;niyya等的譯音。何國位於古康國與古安國之間,是連線東西粟特的樞紐,又譯為“貴霜匿”,為昭武九姓諸國之一,一度曾隸屬於唐王朝管轄。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滿漢大臣傳》記載: ⑴.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出自蒙古族古老的克烈部,首領就是著名的王罕,在成吉思汗滅克烈部後,皆歸於成吉思汗麾下。在明朝末期,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即有冠漢姓為何氏、和氏者。 ⑵.蒙古族郭爾羅斯氏,亦稱豁羅剌思氏、火魯剌思氏、郭爾羅特氏等,為尼魯溫蒙古和迭爾列斤蒙古的時期,弘吉剌惕部人迷薛兒·玉魯生一子,名叫豁羅剌思,他組織了害羅剌思氏族,其後人以豁羅剌思為姓氏,成為弘吉剌惕部的分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當文史料中曾以“火魯剌思”、“郭爾羅特”等文字出現過,在史籍《蒙古秘史》中以“豁羅剌思”表述。成吉思汗鐵木真初興時期,豁羅剌思部曾反對過他,後來又支援和參加他統一漠北的許多戰爭。成吉思汗分封領地的時候,豁羅剌思部隨同哈布圖哈薩爾遊牧於大興安嶺西麓,這時的部號多稱郭爾羅斯。十六世紀中葉,郭爾羅斯部隨同孛兒只斤氏遷徙到松花江、嫩江匯合處遊牧。明末後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哈布圖哈薩爾後裔布木巴,帶領部分部眾隨科爾泥部首領奧巴依後金。順治五年,布木受封為札薩克鎮國公,掌郭爾羅期前旗。九年之後,哈薩爾的後裔回穆帶別一部分郭爾羅期部眾歸後金,受封為札薩克輔國公,領郭爾羅斯後旗。在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郭爾羅斯氏多冠以漢姓為何氏、郭氏、高氏等。 ⑶.蒙古族夏日高勒氏,亦稱夏日豁勒氏、夏日古勒氏,世據夏日哈(今青海都蘭),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有漢姓何氏、夏氏、黃氏等。 ⑷.據史籍《滿漢大臣傳》記載:蒙古族莽努特氏,為喀爾喀蒙古的一個部落,今中國河套以北、蒙古國、俄羅斯貝加爾湖以南廣大地區均有莽努特氏族人分佈,而且是蒙古國的主要姓氏之一。在清朝晚期以後,中國境內的蒙古族莽努特氏多冠漢姓為何氏。 ⑸.蒙古族克什克騰氏,以地為氏。克什克騰為元太祖成吉思汗所賜軍隊的“卻薛臺”稱號,即親軍衛隊,清朝時期稱克什克騰旗,後多冠漢姓為何氏、和氏。 ⑹.蒙古族毛忽來氏,為蒙古扎剌亦爾部木華黎的後裔子孫,蒙古語Mohulai(毛忽來)即木華黎的蒙語讀音。扎剌亦爾·木華黎氏蒙古著名將領、攻金統帥。他沉毅多智略,又驍勇善戰,輔佐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戰功卓著,被蒙古民族譽稱為“四傑”之一。他的後裔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氏,世居其封地鄂爾多斯(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後多冠以漢姓為何氏、牟氏、李氏等。 ⑺.蒙古族忙忽惕氏,亦稱忙古德氏、忙努德氏。成吉思汗上八世祖篾年土敦的第七子納臣把阿禿兒之子忙忽臺組織了忙忽惕氏族,其後人以忙忽惕為姓氏。忙忽惕部初依附於泰亦赤兀惕,在“十三翼之戰”中同札答蘭等部結盟,與成吉思汗鐵木真為敵。戰後,忙忽惕人對札木合的殘暴不滿,在首領忙忽惕·畏答兒率領下歸附鐵木真,參加了統一蒙古各部之戰。在“哈蘭真沙坨之戰”中,忙忽惕·畏答兒與兀魯兀惕·朮赤臺同為鐵木真的先鋒,沖垮了敵軍五個梯隊,迫其退軍,使鐵木真轉危為安。成吉思汗在分封諸王時,許多忙忽惕部族人都跟隨忙忽惕·斡赤斤東行,定居於大興安嶺以東。也有一部分忙忽惕部族人生息在哈拉哈河流域,在現今的內蒙古奈曼、寧城、翁牛特、阜新等地,都有散居的忙忽惕氏族人。在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忙忽惕氏多冠漢姓為何氏、賀氏、牛氏等。 ⑻.蒙古族莽格努特氏,源出元朝時期的忙忽惕氏分支後裔,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喀喇沁左翼)。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nggen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牛氏。 ⑼.蒙古族布林圖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赤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ltu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和氏。 ⑽.蒙古族赫哷氏,亦稱何勒氏,世居巴林(今內蒙古巴林左、右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ere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 ⑾.蒙古族和脫果特氏,亦稱何勒特氏,世居地待考。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etogot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 ⑿.蒙古族赫錫特氏,亦稱何西勒,源出巴爾虎蒙古,世居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es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 源流七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文獻《河北大廠何氏家譜》中記載: ⑴.大廠回族何氏,世居江南金陵上元縣,始祖為失兀喇,在元朝時期被賜給蒙古名“何也思答兒”。到明朝初期,何也思答兒隨燕王朱棣至北京阜城門,後於明永樂初年(公元1403年)被封為武德將軍、上千戶,在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遷至河北大廠莊定居,並取“何也思答兒”首音的諧音漢字為姓氏,稱何氏。 ⑵.在回族中,也有取伊斯蘭教教義中的漢譯“火者”(意為顯著和富有,後演變成了尊貴、學者、聖裔)的首字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何氏。今居甘肅省河西走廊一帶的回族,仍將何氏讀為“火”音。 源流八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錫伯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松花江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Ilari Hala,漢義“開”。錫伯族、滿族伊拉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還有伊氏、趙氏、尼氏、潘氏、蘇氏、許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源流九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達斡爾族鄂蘇爾瑚氏,亦稱鄂斯爾,世居木魯(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蘇赫基諾一帶)、索倫、卓秦(皆在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surhu Hala。後多冠漢姓為鄂、何。 ⑵.達斡爾族克音氏,世居黑龍江克音(今俄羅斯黑龍江下游右岸科奇河流域)、濟沁(今內蒙古扎蘭屯濟沁河)。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ein Hala。後多冠漢姓為何、秦。 源流十 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吉林通志》記載: 鄂溫克族格爾克氏,亦稱給力克氏、烏爾滾克勒氏,世居葛爾欽(今吉林和龍陰陽河),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erk Hala。清朝晚期以後,鄂溫克族、,滿族格爾克氏多冠漢姓為何氏。 源流十一 源於鄂倫春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布特哈志略》記載: 鄂倫春族柯爾特依爾氏,亦稱克勒特西爾氏,有那旦千、紅改達千、車車依爾千等分支。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ertelr Hala。清朝中葉以後,鄂倫春族、滿族柯爾特依爾氏多冠漢姓為何氏。 源流十二 源於改姓,屬於因故冒姓為氏。 ①據史籍《漢書·五行志》中記載:“何苗,本姓朱,冒姓何。” ②安徽廬江黃屯何氏,是明朝時期著名大儒方孝孺的後代,方孝孺被慘遭極刑後,方氏族人因避家難,從江西遷到安徽,改方氏為何氏。但該支何氏在族譜裡規定,他們生姓何,逝世後複姓方。這在何氏族源裡是極為特殊的一種情況。 ③在清朝時期何可昆纂修的浦陽《球山義門何氏宗譜》中稱:該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壽,於唐大中八年自太末遷浦陽,至元末第二十代懷恩,無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為繼。前此之譜,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兩部《浦陽球山何氏宗譜》分別尊南宋徐誼或徐宗福為一世祖。 ④清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山東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撫,他本姓陳,七世祖隨舅氏姓何,延續下來。這種姓源又是不多見的現象。 源流十三 源於僰人後裔,民間傳說僰人未被殺絕,當地何姓人家即為僰人後裔,還說何姓祖先本姓“阿”,因避當朝鎮壓才改姓“何”。明史有僰人首領“阿大王”在僰都城九絲城被殺的記述。有人曾在當地訪一何姓老人,言其始祖何大寧原為酋阿大、阿二同族,後投軍至一何姓將軍麾下,改為何姓。珙縣位於川、滇、黔三省鄰接處,是古代懸棺葬最典型的地方,過去曾有明諺“遊稞稞(彝族),範苗子,後山何家掛巖子”。至於為什麼僰人有懸棺葬俗,《珙縣誌》記述:“相傳有羅因者,因僰人嘗其滅宗,乃教以懸葬巖上,子孫高顯。於是爭掛高巖以趨吉。”
源流一 晉是周朝早期的一個諸侯國,第一任國君是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幹。他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被封在唐這個地方,虞的兒子“燮父以堯墟南有晉水,改曰晉侯” (見毛詩譜)。周武王的夫人是姜太公之女,被後世尊為聖母。周武王與妻子邑姜歡會時,曾夢見天帝對他說:我讓你生個兒子,名字叫虞,將來可把唐國封給他。後來胎兒出生了,手心果然有個“虞”字,故起名為虞,人稱叔虞。“唐叔虞”三字中,唐是封地名,叔是排行,虞才是名,為姬姓。 唐代姓氏名著《元和姓纂》記載:“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江淮間,音以韓為何,遂為何氏。” 廬江何氏的“姬—韓—何”姓源,已被唐朝何德、何弘敬、何俛等墓誌銘證實。 源流二 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載:何姓,“銘於商朝晚期青銅器上銘文,系商王族異姓親族的氏號”。另甲骨文卜辭有何族參加祭祀的記載。 還有源自少數民族中的何姓。在中國漢唐時期的西域地區,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權,原居祁連山北的昭武城,後被匈奴人打敗,西越蔥嶺,建立了康國,並日益強大起來,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烏那昌、穆等政權先後歸附了康國,均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稱“昭武九姓”,而“何”則是其中之一。 源流三 源自他姓改姓。《漢書·五行志》中說:東漢時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後來自稱何姓,子孫繁衍,遂成何姓一支。《姓譜》載:漢代兇奴單于的後裔,歸漢後有“何奈”氏,又寫作“何柰”氏,晉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將軍就姓“何奈”名“虎”。還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魯”、“何丘”等複姓。另外,何繜中記述的小子何當為姬姓何氏。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荷蘭姓氏Bosman改姓何。清末,來香港發展的荷蘭裔猶太人何仕文原荷蘭姓氏是Bosman漢化為何姓,Bosman的粵語發音是Boss-e-man音譯為粵語是“何仕文”(粵語拼音Ho Sze Man),另外有猜測說何仕文為表明他來自荷蘭所以其漢化的姓氏為“何”與荷蘭的“荷”同音。詳見何啟東家族。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內宮官吏娙何,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娙何,亦稱娙娥,是漢朝時期設定的女官名稱,後成為西漢妃嬪的稱號。娙何之稱由漢武帝劉徹所置,後來依漢元帝劉奭執政的規定,娙何位居昭儀之下,地位相當於關內侯。娙何負責掌管內宮事務,地位相當高,官秩比中二千石的二品大員。在史籍《漢官六種·漢官舊儀·補遺》中記載:“娙娥秩比將軍、御史大夫。眾人謂之‘娙何’。娙何秩比中二千石。”在漢朝的官位中,凡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執金吾等中央機構的主管長官,皆為中二千石俸祿。在娙何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母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何氏。 源流五 源於國名,出自隋朝時期西域何國,屬於以國名漢化為氏。據史籍《隋書》記載:“西域有何國。” 西域何國,實際上是“屈霜你迦”之首音節漢譯。“屈霜你迦”,就是梵語化詞Kushacirc;nika、中古波斯語Kushacirc;nik、阿拉伯語Kushacirc;niyya等的譯音。何國位於古康國與古安國之間,是連線東西粟特的樞紐,又譯為“貴霜匿”,為昭武九姓諸國之一,一度曾隸屬於唐王朝管轄。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滿漢大臣傳》記載: ⑴.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出自蒙古族古老的克烈部,首領就是著名的王罕,在成吉思汗滅克烈部後,皆歸於成吉思汗麾下。在明朝末期,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即有冠漢姓為何氏、和氏者。 ⑵.蒙古族郭爾羅斯氏,亦稱豁羅剌思氏、火魯剌思氏、郭爾羅特氏等,為尼魯溫蒙古和迭爾列斤蒙古的時期,弘吉剌惕部人迷薛兒·玉魯生一子,名叫豁羅剌思,他組織了害羅剌思氏族,其後人以豁羅剌思為姓氏,成為弘吉剌惕部的分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當文史料中曾以“火魯剌思”、“郭爾羅特”等文字出現過,在史籍《蒙古秘史》中以“豁羅剌思”表述。成吉思汗鐵木真初興時期,豁羅剌思部曾反對過他,後來又支援和參加他統一漠北的許多戰爭。成吉思汗分封領地的時候,豁羅剌思部隨同哈布圖哈薩爾遊牧於大興安嶺西麓,這時的部號多稱郭爾羅斯。十六世紀中葉,郭爾羅斯部隨同孛兒只斤氏遷徙到松花江、嫩江匯合處遊牧。明末後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哈布圖哈薩爾後裔布木巴,帶領部分部眾隨科爾泥部首領奧巴依後金。順治五年,布木受封為札薩克鎮國公,掌郭爾羅期前旗。九年之後,哈薩爾的後裔回穆帶別一部分郭爾羅期部眾歸後金,受封為札薩克輔國公,領郭爾羅斯後旗。在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郭爾羅斯氏多冠以漢姓為何氏、郭氏、高氏等。 ⑶.蒙古族夏日高勒氏,亦稱夏日豁勒氏、夏日古勒氏,世據夏日哈(今青海都蘭),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有漢姓何氏、夏氏、黃氏等。 ⑷.據史籍《滿漢大臣傳》記載:蒙古族莽努特氏,為喀爾喀蒙古的一個部落,今中國河套以北、蒙古國、俄羅斯貝加爾湖以南廣大地區均有莽努特氏族人分佈,而且是蒙古國的主要姓氏之一。在清朝晚期以後,中國境內的蒙古族莽努特氏多冠漢姓為何氏。 ⑸.蒙古族克什克騰氏,以地為氏。克什克騰為元太祖成吉思汗所賜軍隊的“卻薛臺”稱號,即親軍衛隊,清朝時期稱克什克騰旗,後多冠漢姓為何氏、和氏。 ⑹.蒙古族毛忽來氏,為蒙古扎剌亦爾部木華黎的後裔子孫,蒙古語Mohulai(毛忽來)即木華黎的蒙語讀音。扎剌亦爾·木華黎氏蒙古著名將領、攻金統帥。他沉毅多智略,又驍勇善戰,輔佐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戰功卓著,被蒙古民族譽稱為“四傑”之一。他的後裔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氏,世居其封地鄂爾多斯(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後多冠以漢姓為何氏、牟氏、李氏等。 ⑺.蒙古族忙忽惕氏,亦稱忙古德氏、忙努德氏。成吉思汗上八世祖篾年土敦的第七子納臣把阿禿兒之子忙忽臺組織了忙忽惕氏族,其後人以忙忽惕為姓氏。忙忽惕部初依附於泰亦赤兀惕,在“十三翼之戰”中同札答蘭等部結盟,與成吉思汗鐵木真為敵。戰後,忙忽惕人對札木合的殘暴不滿,在首領忙忽惕·畏答兒率領下歸附鐵木真,參加了統一蒙古各部之戰。在“哈蘭真沙坨之戰”中,忙忽惕·畏答兒與兀魯兀惕·朮赤臺同為鐵木真的先鋒,沖垮了敵軍五個梯隊,迫其退軍,使鐵木真轉危為安。成吉思汗在分封諸王時,許多忙忽惕部族人都跟隨忙忽惕·斡赤斤東行,定居於大興安嶺以東。也有一部分忙忽惕部族人生息在哈拉哈河流域,在現今的內蒙古奈曼、寧城、翁牛特、阜新等地,都有散居的忙忽惕氏族人。在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忙忽惕氏多冠漢姓為何氏、賀氏、牛氏等。 ⑻.蒙古族莽格努特氏,源出元朝時期的忙忽惕氏分支後裔,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喀喇沁左翼)。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nggen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牛氏。 ⑼.蒙古族布林圖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赤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ltu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和氏。 ⑽.蒙古族赫哷氏,亦稱何勒氏,世居巴林(今內蒙古巴林左、右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ere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 ⑾.蒙古族和脫果特氏,亦稱何勒特氏,世居地待考。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etogot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 ⑿.蒙古族赫錫特氏,亦稱何西勒,源出巴爾虎蒙古,世居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es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 源流七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文獻《河北大廠何氏家譜》中記載: ⑴.大廠回族何氏,世居江南金陵上元縣,始祖為失兀喇,在元朝時期被賜給蒙古名“何也思答兒”。到明朝初期,何也思答兒隨燕王朱棣至北京阜城門,後於明永樂初年(公元1403年)被封為武德將軍、上千戶,在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遷至河北大廠莊定居,並取“何也思答兒”首音的諧音漢字為姓氏,稱何氏。 ⑵.在回族中,也有取伊斯蘭教教義中的漢譯“火者”(意為顯著和富有,後演變成了尊貴、學者、聖裔)的首字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何氏。今居甘肅省河西走廊一帶的回族,仍將何氏讀為“火”音。 源流八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錫伯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松花江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Ilari Hala,漢義“開”。錫伯族、滿族伊拉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還有伊氏、趙氏、尼氏、潘氏、蘇氏、許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源流九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達斡爾族鄂蘇爾瑚氏,亦稱鄂斯爾,世居木魯(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蘇赫基諾一帶)、索倫、卓秦(皆在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surhu Hala。後多冠漢姓為鄂、何。 ⑵.達斡爾族克音氏,世居黑龍江克音(今俄羅斯黑龍江下游右岸科奇河流域)、濟沁(今內蒙古扎蘭屯濟沁河)。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ein Hala。後多冠漢姓為何、秦。 源流十 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吉林通志》記載: 鄂溫克族格爾克氏,亦稱給力克氏、烏爾滾克勒氏,世居葛爾欽(今吉林和龍陰陽河),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erk Hala。清朝晚期以後,鄂溫克族、,滿族格爾克氏多冠漢姓為何氏。 源流十一 源於鄂倫春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布特哈志略》記載: 鄂倫春族柯爾特依爾氏,亦稱克勒特西爾氏,有那旦千、紅改達千、車車依爾千等分支。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ertelr Hala。清朝中葉以後,鄂倫春族、滿族柯爾特依爾氏多冠漢姓為何氏。 源流十二 源於改姓,屬於因故冒姓為氏。 ①據史籍《漢書·五行志》中記載:“何苗,本姓朱,冒姓何。” ②安徽廬江黃屯何氏,是明朝時期著名大儒方孝孺的後代,方孝孺被慘遭極刑後,方氏族人因避家難,從江西遷到安徽,改方氏為何氏。但該支何氏在族譜裡規定,他們生姓何,逝世後複姓方。這在何氏族源裡是極為特殊的一種情況。 ③在清朝時期何可昆纂修的浦陽《球山義門何氏宗譜》中稱:該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壽,於唐大中八年自太末遷浦陽,至元末第二十代懷恩,無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為繼。前此之譜,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兩部《浦陽球山何氏宗譜》分別尊南宋徐誼或徐宗福為一世祖。 ④清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山東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撫,他本姓陳,七世祖隨舅氏姓何,延續下來。這種姓源又是不多見的現象。 源流十三 源於僰人後裔,民間傳說僰人未被殺絕,當地何姓人家即為僰人後裔,還說何姓祖先本姓“阿”,因避當朝鎮壓才改姓“何”。明史有僰人首領“阿大王”在僰都城九絲城被殺的記述。有人曾在當地訪一何姓老人,言其始祖何大寧原為酋阿大、阿二同族,後投軍至一何姓將軍麾下,改為何姓。珙縣位於川、滇、黔三省鄰接處,是古代懸棺葬最典型的地方,過去曾有明諺“遊稞稞(彝族),範苗子,後山何家掛巖子”。至於為什麼僰人有懸棺葬俗,《珙縣誌》記述:“相傳有羅因者,因僰人嘗其滅宗,乃教以懸葬巖上,子孫高顯。於是爭掛高巖以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