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淺墨影音
-
2 # 小白影視基地
首先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物件,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紀錄片是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隨著社會的變革發展,中國紀錄片產業自1949年發展至今,經歷了政治推動、文化推動、市場化、產業化四個階段,整體呈現向好發展趨勢。
2018年6月,廣電總局釋出《關於實施“記錄新時代”紀錄片創作傳播工程的通知》,進一步提高了國家對紀錄片的政策扶持力度,推動中國紀錄片產業繁榮發展。綜合來看,2010年至今,中國紀錄片產業隨著國家相關政策扶持以及網際網路的介入,紀錄片出現“微紀錄”、“新媒體紀錄片”等新型紀錄片形式,拓寬了中國紀錄片行業的發展空間。
得益於政策扶持與市場化的助力,中國紀錄片市場規模迅速擴張。根據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CDRC)資料顯示,中國紀錄片行業的市場規模從2013年的22.8億攀升至2015年的46.8億元,每年市場增長率保持在30-50%以上。由於使用者對網際網路新媒體的關注度的提高,中國電視行業發展趨緩,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紀錄片市場,2018年,中國紀錄片市場規模達到64.5億元,同比增長7%。可以看出,中國記錄片行業的市場規模開始進入穩定增長階段。
新媒體將成為行業重要支撐點
在中國紀錄片產業快速的發展背景之下,中國對紀錄片的生產投入也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根據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CDRC)資料顯示,2013-2015年,中國紀錄片產業投入規模高速增長,至2015年年增長率高達57.3%;2016-2018年逐漸實現平穩發展,2018年中國紀錄片投入規模達到46億元,同比增長16.4%。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紀錄片的製作主體與傳播主體沿著產業鏈相互延伸,形成了以電視臺、民營公司、國家機構、新媒體機構為主的主體結構。從製作主體對紀錄片的投入規模來看,2018年,中國電視臺的生產投入佔據48%的份額,依然處於行業發展的主力地位。值得關注的是,新媒體的投入規模佔比從2013年4%的份額提升至2018年的24%,成為僅次於電視臺的第二大產業主體。
新媒體紀錄片的巨大潛力吸引了新媒體平臺在紀錄片領域加大投入。目前,在中國的影片平臺中,騰訊影片、優酷、芒果tv、愛奇藝和嗶哩嗶哩都已經開始佈局自制紀錄片。相比而言,騰訊和B站在自制紀錄片上投入更大。結合2018年五大影片平臺在自制紀錄片的情況來看,騰訊自制記錄片的數量遠高於其餘的影片平臺。其中,騰訊影片上線的《風味人間》紀錄片的豆瓣評分高達9.1分。根據前瞻分析,新媒體平臺不僅在生產投入成本逐漸增加,其拍攝的紀錄片的質量也處於上乘品質,這預示著新媒體機構將成為中國紀錄片行業的支撐點和發展新動力。
-
3 # 童童看電影
紀錄片從來不是主流,但是又從來都不可或缺的 紀錄頻道依然是收支兩條線運營模式,商業化效果較差;紀錄電影市場信心不足,觀眾付費習慣仍需培養;未來國際化傳播將成為紀錄片傳播新主場,新媒體發展依舊看好
-
4 # 左輪右衽
我覺得有 有一陣子特別喜歡看紀錄片 而且現在國內也有不少優秀的紀錄片 像慰安婦題材的《二十二》 反響不錯 我認為好的紀錄片會越來越有市場
-
5 # 暴擊殭屍
當然有啊,沒見哪個紀錄片電影的票房是零啊。我看你是想問紀錄片電影市場大不大。
顯然,紀錄片電影的市場現在比不過劇情片,但相比前幾年,紀錄片電影的票房已經好多了。
從《話說長江》到最近的一部熱門紀錄片《零零後》。好像已經不是最近了。。。。。
中國的紀錄片發展經歷過黃金時代,而且現在票房有走高的趨勢。
只從票房來看,紀錄片電影的成績確實慘淡,但我們要從高角度來看不是?首先電影市場大了,紀錄片電影作為電影一份子,市場肯定也大了,當然劇情片市場大的多。
總結一下,紀錄片電影市場挺大的,看起來不怎麼大,還會繼續變大。
-
6 # 虎頭蜂影視
紀錄片在我的印象裡給予我最多感觸就是它非常得真實,拍攝者並不是演員,並不需要臺詞。紀錄片只是在記錄生活中的點滴,人的真實反應,事物的真實形態。紀錄片就是以真實為核心來進行創造的。紀錄片有很多的題材,也有很多的闡述的故事。紀錄片呈現的真實性則是紀錄片的價值所在。 如果一部紀錄片不夠真實,還會有人去看嗎?那麼它的價值又在哪裡?可以毫不避諱的說真實是紀錄片的藝術生命。某些生活原貌與真實性不能畫等號。由此可知,真人真事,是基礎,但遠不是真實性。紀錄片首先必須受新聞學和歷史學真實性原則制約 ——內容的真實無誤,這是底線,否則便無紀實可言。 紀錄片和故事片的差別在於故事片不具有真實性,眾所皆知,真實性是紀錄片創作的原則。紀錄片也稱為非虛構影片,與故事片相比,它最大的魅力就在於真實。紀錄片是一個最基本的電影形態,就像繪畫和素描的關係。實際上素描解決什麼問題呢?一個是材料,一個是作者的本體,還有一個是客觀世界。他怎麼透過一個有限的材料手段,把他作為一個主體對客觀外部世界的驚豔表達出來。那麼素描是一個開始,一個起點。我覺得紀錄片在電影文化中解決的就是這麼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它是一個基本的電影形式,就是你怎麼樣透過很有限的電影手段,把對外部世界的直接經驗,透過電影的方式紀錄下來或者表現出來,傳遞出來,傳遞給觀眾,紀錄片從文化角度來說就是完成這樣一種功能。
回覆列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產紀錄片進入大眾視野,以多樣的題材和形式為觀眾獻上一場場精神盛宴。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從2012年開播就風靡大江南北,第二季再創收視熱潮,至今已播出了三季,成為紀錄片品牌化的經典案例;《我在故宮修文物》從2016年開始先後登入央視九套和網際網路平臺,豆瓣評分高達9.5分,實現了紀錄片網路傳播的新高度;《航拍中國》《大國外交》《超級工程》《創新中國》《大國重器》等系列紀錄片的播出,更是掀起了國家題材紀錄片的新熱潮;今年年初,首部登上院線的國家題材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上映當天成為中國紀錄電影首日票房冠軍,一個月內票房突破4億元,成績斐然;更有《茶界中國》《百心百匠》《了不起的匠人》等作品,在呈現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的同時,展現出紀錄片細膩與溫情的側面。
近日,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舉行了“紀錄片的邊界、型別與產能、產值”論壇,同時釋出了《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8)》。而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舉行了“國際視域下中國紀錄片產業與傳播論壇2018”,併發布了《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8》。兩份報告提供了多種資料,對中國紀錄片目前的發展與突破錶示了肯定,但同時也指出了亟須改善的部分。
1.紀錄片總體發展欣欣向榮
從整體來看,2017年中國紀錄片發展欣欣向榮。各個題材紀錄片漸次湧現,觀眾接受度和口碑逐漸增加,其背後是中國紀錄片工作者的堅定付出,他們帶著對紀錄片的期望勇敢探索,頗見成效。
2017年,中國紀錄片生產總投入為39.53億元,年生產總值為60.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和15%。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指出:“中國紀錄片已形成一個以專業紀錄頻道、衛視綜合頻道為主力,以新媒體為重要支撐的基本格局。”衛視紀錄片開始呈現出季播化和品牌化的特點,主旋律電視紀錄片也開創了一番天地。紀錄片以真實而富有感染力的特質逐漸獲得了市場的認可。
另一方面,中國紀錄片的價值和市場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目前仍存在遭遇低估的問題。從市場角度來看,新語境下的全領域產業資料統計困難,產業資料的嚴重被低估導致紀錄片整體市場不被看好,從而失去了更多回饋的可能性。與市場相對應,被思維定式所侷限的還有創作者的身份與來源。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指出,有潛力的人才資源如果能夠被合理發掘利用,中國紀錄片產業將新作不斷,型別、數量、質量都有機會得到更快提高。
2.院線紀錄電影成績不俗
最近一年,院線紀錄片巨大的市場潛力在初步探索下開始逐漸顯現。2017年共有44部紀錄電影透過稽核,同比增長37.5%;9部中外紀錄片進入院線,同比增長50%;紀錄電影總票房為2.6億元,從數量到票房都突破了歷史紀錄。
作為中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證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自2017年8月14日在國內公映以來,以1.7億元的票房打破國內院線紀錄片票房紀錄,成為2017年中國紀錄電影票房冠軍。在紀錄電影《二十二》的帶領下,中國紀錄片已經迎來了院線時代。取材自社會現實的紀錄片,充滿了多樣化視角,如《生門》《零零後》《極地》等,從醫患關係與生命教育、兒童教育與心理,到藏區故事與人文,逐步打開了紀錄片題材的更多扇門,開啟了紀錄片發展的新紀元。院線紀錄電影的熱度一直延續到今年,從《厲害了,我的國》開始,保持升溫的趨勢。
對於2018年這部創造票房奇蹟的紀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何蘇六表示:“這是影像的極致化表達,打造了大屏化的國家成就影像奇觀,電影就是一個夢幻的東西,其實在看電影的時候,會感受到很不一樣的內在。”
而對於沒有成功進入院線的作品,何蘇六表示:“並不是所有的紀錄電影都是高品質,質量不是很好就不上。”紀錄片《二十二》的導演郭柯則表示:“紀錄電影的宣傳發行需要針對性策略,只有有針對性地聚攏受眾群,才能得到良好的傳播效果。”郭柯認為,眾籌、點映、建立觀眾微信群等方式,對《二十二》的傳播產生了積極推動。
在實力漸顯的情況下,嚴肅真實的紀錄電影應該得到更多發展空間和成長機會。部分優秀紀錄片遭到忽視,同時往往是娛樂化、商業化的影視作品佔據著更多媒介資源。2016年年底上映的電影《生門》,實際獲得的排片量不到1%,而且大部分被安排在了冷門時段。未來,紀錄電影宣發技巧需要與製作水準同步提升。
3.藉助新媒體力量發展
媒介技術的進步更迭在世界紀錄片行業都引起了廣泛的影響。2017年,美國探索傳媒集團加入數字新媒體大潮,收購斯克裡普斯網路互動公司,向新媒體、特別節目和產業發展……網路與新媒體的出現拓展了紀錄片的傳播渠道,打破了有限公共資源的藩籬。
在這樣的媒介技術驅動下,中國紀錄片從業者已經開始採取行動。2017年紀錄片總點選量為90.5億次,網際網路影片點選活躍的紀錄片共計2631部,雖然與熱門網路影視劇和網路綜藝相比仍有差距,但紀錄片已逐漸活躍在網路平臺,並在青少年喜愛的彈幕網站中站穩了腳跟。網路媒介對於紀錄片傳播與發展的助推作用也開始顯現。
在新媒體背景下,培育IP、發展IP成為新的紀錄片製作潮流。福斯傳媒集團中國區節目及製作總監王雁表示,如何在大品牌下打造獨立IP,是當下面臨的一個問題,國家地理在求新求變的同時,持續保有其DNA,跨媒介進行360度傳播。騰訊影片“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一份美食IP“風味人間”的創意和製作在“國際視域下中國紀錄片產業與傳播論壇”上也獲得了極大關注。上海紀實頻道總監幹超表示,紀錄片專案的IP開發需要把優質的內容、忠實的觀眾、認同品牌的廣告主結合到一起,才能把品牌效應推到最大化。
此外,短影片成為紀錄片在新媒體背景下傳播的主要形式之一。何蘇六表示:“短影片是影像化的微博,從微觀上來講,它成為個人生活的記錄;從宏觀角度來講,就是彌補自上而下的宏觀敘事,拼接在一起就成為時代的景觀,透過文字和圖片以外的方式來記錄時代的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