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09160513033
-
2 # 芯媽心語
體會孩子第一次的挫折,把孩子的感受說出來。
小學一年級是小孩子從幼兒園向小學生過渡的一年。孩子的主要時間已經要用來學習知識,所有的習慣還在摸索養成中。
這一年對於孩子,非常重要。
小學的老師已經不是幼兒園老師,比及幼兒園老師,小學老師在校內學習課堂的管理上面則顯得更加嚴厲,雖然生活上的約束少了,吃飯喝水上廁所午睡等等,都沒人提醒了。小孩子的自由度一下子大了很多。
然而這時候的小孩,缺乏自制力、活潑好動、注意力易分散。
很多老師都直言不諱地說,更願意帶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小學一年級的班主任老師,最辛苦。
所以這個時候,孩子受到批評,幾乎是一件難以避免的事情。因為孩子對於讀書這回事兒,還基本沒有建立一個規則。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還很模糊,因此特別容易越界,這時候,被老師糾正就是家常便飯了。
被老師批評之後,孩子的情緒首先表現出來。
家長這時候,要細緻有耐心,要體會到孩子的情緒是低落的、沮喪、傷心難過、甚至感覺老師不喜歡自己、自信心備受打擊等等。
家長鼓勵孩子說出來,當家長能準確的感受到孩子的情緒並說出來的時候,孩子會哭出來——因為媽媽把他感受到卻無法表達出來的東西說了出來。
接納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的過錯,站在孩子這一邊。讓孩子發洩出來,讓孩子說出來,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場,讓孩子感覺到媽媽接納了他——無論情緒還是過錯。
這很關鍵,這些決定孩子未來處理情緒的方式。也決定了孩子在遇到挫折時是否願意向大人求助。
我家孩子有一次放學回來,臉色很難看。也不說話。
這和平時不一樣,平時那個活潑潑的小朋友不見了,一肚子的委屈都能看得見。
我正在做飯。孩子走過來,站在我的旁邊。
我看她一眼,眼圈有點紅,看來已經哭過了。
我問,誰惹你啦?
孩子沉默了一下,搖了搖頭。然後把右手掌心向上,放在我面前。
掌心有點輕微的紅腫。
我接住這隻小手,問她:疼嗎?
孩子眼淚含在眼眶,點著頭。
我再問,犯錯了?
孩子說,有一道題做錯了,讓老師給打了一下。
邊說邊比劃著,一根5公分寬20公分長的木質戒尺。
說不心疼孩子是假的。真的有一瞬間的憤怒的情緒:怎麼能下手這麼重?
我靜了一下,跟孩子說:大約老師認為這道題你不應該做錯。
孩子這下情緒已經穩定,她大聲辯解:可是這道題全班有一半的同學都錯了,她為什麼只打我?
頗為憤憤不平。但是至少低落的情緒已經過去,她已經把“委屈”的事情說了出來,她也把自己的認識表達了出來。她甚至在想著為自己爭取一點公平。
到這裡的時候,孩子從情緒裡面走了出來,媽媽一定要傾聽孩子說話。
千萬忌諱不聽孩子說話,劈頭蓋臉一頓責備。
如果媽媽用這種急躁的方式對待孩子初次的“挫折”,那麼幾乎相當於家長把孩子一把推了出去。
當孩子宣洩不出來自己的情緒之時,那種東西會壓抑孩子,進入到他的內心。
孩子也會逐漸排斥跟家長溝通。
和孩子共同回顧問題,幫助孩子找到解決方案。站在老師這一邊。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恰好是家長引導孩子如何正確解決問題之際。
繼續上面我家孩子的那個問題。
孩子認為老師不應該用戒尺懲戒她,對不對呢?
我故意用誇張的表情和聲音跟她說:嗯嗯,按你這個想法,老師得用戒尺把所有做錯的同學都打一遍!
孩子聽我這樣說,她不好意思的笑了起來。
孩子基本回來了。但是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我最後跟孩子說,你的成績一直在中上游的位置,老師對你的期待值比較高,老師認為你錯的讓她感到意外,所以,你看,是你讓老師失望了,老師才忍不住“下手”的。
神奇的是,我這樣說了之後,孩子表情變了一下,似乎感覺自己在老師眼裡還是不差的。
她走回自己的房間,不一會,傳來她的唱歌聲。
更多時候,每一個家長出於本能,會保護自己的孩子——幾乎在不問事情來由時的直覺和衝動。事實證明,衝動是魔鬼;衝動之下做出的行為一定是理性缺失的。
不要說小孩子,就是成年人不是一樣也在犯錯誤,那種性質和無可挽救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孩子的過犯。
願意批評學生的老師是負責任的老師,把孩子的情緒調整過來,幫助孩子建立處理情緒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是家長應當學習的功課。
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才是家長最終的追求。
————————————————————————————————————
-
3 # 浮塵微草
情境還原:
上週一下午去了姐姐家,恰巧遇上姐姐的小孫子輝輝放學回來。小輝輝一進門,哇地一聲大哭起來,嘴裡還嚷著:“我再也不上學了,再也不上學了,老師罵我!”而且順手還將小書包扔在了地上,看樣子是在學校受了很大的委屈。姐姐一變臉色,就要發火。我急忙阻止了。
我等小輝輝情緒稍稍穩定了些,基本止住了哭聲,遞給了他一個熱毛巾,讓他擦擦了臉,然後又給了他一盒草莓味的酸奶——我知道他最愛喝這個。我安慰著說:“輝輝,你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嗎?我替你大抱不平去!”。 “真的嗎!好,我告訴你。……”原來,老師是嫌小朋友在課堂上唧唧喳喳地不停地說話,可能是輝輝的聲音高了點兒,被老師抓了個典型,狠狠地批評了一頓。輝輝委屈的是那麼多小朋友說話,為何老師只批評了他一個,說老師討厭他,對他不公平。
孩子受老師批評,本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由於一些老師不懂得批評的藝術,毫不顧及孩子的面子,致使孩子心理產生較強的牴觸情緒,從而產生對老師充滿偏見的看法。本來是孩子自己做錯了事,結果卻沒有虛心接受老師的批評,反而憋了一肚子對老師的不滿。作為家長,就要關心引導孩子,即時化解其心中的惱氣,不然孩子對這位老師的怨氣會愈積愈深,就會影響孩子和老師的關係。俗話說愛屋及烏,我覺得厭屋也會及烏。如果父母不能及時地疏導化解,致使孩子由厭師到惡科,厭惡聽這位老師講課,產生對這一科的厭學情緒,那時可就大麻煩了。所以當孩子受到老師批評,父母一定要及時給予疏導化解。
具體怎麼辦?建議如下:一、首先,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做好安撫工作。不管孩子犯了什麼錯誤,反正此時的孩子是覺得自己很受委屈,比如認為老師丟了他的面子、傷了他的自尊,覺得老師的做法有失公允,或老師對自己的處罰太過了……這樣的認識在孩子自身的認識思維繫統內是存在合理性的。孩子怒緒正盛,父母說教式的大道理是不管用的,只能帶來孩子的牴觸和反感。最好的做法就是先站在孩子這一邊,認同孩子所受的委屈,與孩子共情,先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情緒,安撫孩子,靜待孩子的情緒逐漸平復,再伺機引導。
二、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儘可能地不插嘴評論孩子的對錯。等孩子的情緒基本平靜下來之後,父母再去試探性地詢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這時父母要做的就是靜靜地聆聽孩子委屈的地訴說,用心地思考、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以便為下一步疏導做準備,對症下藥。比如,在開始講述的那個案例中,在引導小輝輝開口講述後,我除了中間幾個“噢、噢、噢”的應答詞、以及在小輝輝表達遇阻卡殼時稍微補充外,沒有插一句評判老師、或小輝的話。我的任務就是一邊認真地聽他講述,一邊在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
三、待孩子徹底放鬆,心情高興時再給予正確地引導。這時,父母主要是讓孩子在不帶情緒的冷靜的狀態下,引導孩子扮演老師的角色,讓孩子站在老師的角度下說說該怎麼做。孩子的心地是最公正無私的,相信正常的孩子都能做出一個合理的評判。也可以引導孩子反向思考,假如所有的同學說話,老師不管,不批評任何一個學生,學生能聽清老師的講課嗎?還應引導孩子,即使是老師做得有些過分,也應理解老師,想想老師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正是為了你們啊。最終小輝輝說,第二天上學後要向老師承認錯誤——這正是前面案例中“那天晚上我有意地留在姐姐家吃晚飯”引導小輝輝所要的最佳結果。
四、身為父母,切記不可為孩子撐腰,助長孩子對師的牴觸情緒。尤其是在老師批評確實有些不當、孩子委實受了一些委屈的情形下,一些過激的父母會在孩子面前就說老師的壞話,揭“以前打聽到的老師的其它方面的短處”,甚而罵老師,或當即打電話質問老師,讓老師下不來臺。這樣做一方面會讓孩子失去對老師的信任,另一方面也會引發日後孩子和老師新的矛盾,三是長此以往還會讓孩子形成不能受任何委屈的“玻璃心”和唯我獨尊、對他人求全責備的“苛刻心”。還是那句話,要想讓孩子理解老師,前提是父母要首先理解老師。
五、孩子和老師的最終溝通才是真正化解師生矛盾的有效手段。就師生矛盾而言,父母畢竟不是當事人,是第三方引導者,矛盾雙方只有在握手言和——一方向另一方道歉,另一方真誠地接受——的情況下,二者的隔閡才算真正地化解。所以父母要鼓勵孩子主動和老師溝通,真正使心頭的怨氣煙消雲散。
寫在最後: 前天我打電話,再次詢問姐姐家的小輝輝時,他興致極高地說:“我已經向老師說了對不起,老師竟然也向我道歉,說也有不妥的地方。”我聽後,終於欣慰地笑了。
-
4 # 佩玉的爸爸
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通常會秉持的一個原則,就是表揚和鼓勵,但其實對於孩子來講,表揚和鼓勵的確應當成為主旋律,只不過有的時候表揚和鼓勵卻不是可以濫用。
於是一些反面的或者進行支援性的批評就會走上臺前,所以對於家長來講,對於學校的老師來講,雖然我們必須刻意避免使用這些消極因素的語言或者身體懲罰,只不過有時候無可奈何的時候用一用還是不錯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有的孩子天生性格內向,內心極其敏感,當老師或者家長批評孩子的時候,有可能會引起他的內心極度不舒適,這種不舒適,有時候會讓家長感覺到非常的委屈,覺得對不起孩子,在生活中我們可以見到這種現象,昨天和一位朋友一起用餐的時候,說起了這樣的一個情形,就是孩子的爸爸,每次看孩子不學習或者不懂事的時候,批評的手段極其激烈,甚至會拳腳相向,但是很快,作為父親的這位爸爸他就會自己掉下眼淚,替孩子難受。
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形的話,我們應當刻意培養的是孩子對待批評的一種積極的心態和認知,我們知道所有的批評都是有原因的,成年人之間的批評越來越少,而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講,他的一生在學習階段犯的錯誤最多,家長和學校的老師肯定會竭盡全力的幫助他,如果認識到這一點的話,那麼孩子的認知就顯得更為全面了,畢竟能理解孩子和家長是為了自己的發展,這一點無比重要。
因此我個人覺得,如果學校的老師批評了孩子,而孩子有一些小情緒的話,應當客觀真實的幫助孩子分析一下是不是真的是自己錯了,是不是應當改正,如果可以改正,應當如何改正?如果真的是老師冤枉了自己,而應當向老師合理的訴求。
總之,對於老師批評孩子,只要讓孩子認識到。是由自己過錯引起的就可以了,如果認識不足或者不到位的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一起來分析一下。
回覆列表
1,告訴學生受批評的原因。告訴學生改正了就仍是好學生,老師就仍喜歡他。
2,告訴學生誰是好榜樣,要向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