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眷侶書法

    謝謝邀請。王羲之在世時其書法地位已經很高了。但是在公元353年,寫就《蘭亭序》之後幾年就病故了。取而代之的是他最小的兒子王獻之。而且之後的140年間,王獻之的光芒已經完全蓋過其父,並深入人心。一直到梁武帝,才把書法排序改為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梁武帝威望很高,才華亦出眾,也是位書法大家。他喜歡王羲之的字,給予其極高的評價。受其影響,王羲之的書法地位得到推舉。之後隋文帝、唐太宗等幾位有影響力的帝王也都非常喜歡王羲之。因而王羲之的書聖地位得以確立。

  • 2 # 應來青呼悠百姓的地

    平靜不打仗將軍,才有空練書法啊,象我家鄉,鎮政府以前,一杯茶,紙一鋪,整天練,這麼空現在沒事做,這樣報到啊:好多練出一手好字。

  • 3 # 長短故事愛書法

    王羲之主要經歷了以下6個階段階段。

    1.天賦異稟,發揚興趣。

    王羲之自幼愛好書法,由於天賦很高,七歲的時候就已經善於寫書法了。

    2.家學淵源,環境薰陶。

    王羲之的王氏家族,是世家大族,一向重視書法,也不乏書法名家,比如他的父親王曠、叔父王廙。”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3.勤學苦練,理論實踐相結合。

    王羲之教導自己的兒子王獻之學書的時候,讓他練完18缸水,這一定是他的甘古之言,所以,王羲之本身是很勤奮的。另外,王羲之從來不是埋頭瞎練,而是重視書法理論的學習,他在12歲時就偷看父親珍藏的《筆論》,自此以後,書法水平大增。

    4.得遇名師,獲知筆法,受到美育教育。

    王羲之早年從遠房親戚衛夫人學書。衛夫人師承鍾繇,傳給王羲之《筆陣圖》,從而使王羲之深知筆法秘訣。

    另外,衛夫人不同於一般的老師,她還用自然永珍來形容各種筆法,從而在王羲之心中種下了美育的種子。有了對美感的敏感,對未來王羲之自成一家,非常非常重要。

    5.不斷求索,轉益多師。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他並不拘泥於衛夫人的傳授,而是善於向前代書法家的作品學習。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梁鵠書; 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6.志存高遠,富於創造。

    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

    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 4 # 老想讓人心歡唱

    王羲之之所以能成為大家公認的書法家,最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對書法的熱愛和痴迷。好像天生他就是弄字的主兒。王羲之從四、五歲就開始練字,七歲時已經寫得很不錯了,又繼續練了四、五年,總感覺進步不大,有一天,他突然發現了父親的一本書《筆談》,就偷偷地學起來。王羲之練字的痴迷是出了名的,他不但每天有大半天光景用在寫字上,就是吃飯、走路、睡覺、與朋友聊天也總是用手到處指指畫畫。相傳,有一回他在書房裡練字,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吃飯,他連頭都不抬一下,繼續揮筆疾書。書童只好把王羲之的夫人請來勸他用餐。王夫人來到書房,只見他手裡拿著一塊沾滿墨汁的饃饃往嘴裡塞,弄得滿嘴烏黑。原來在他吃饃饃時眼睛看著字,腦子裡想著字,因而錯將墨汁當蒜泥了。可見王羲之練字是多麼的痴迷!

    當然,王羲之的成名也跟他的天賦,家學環境,勤奮,不懈追求的足跡,謙虛地向前賢學習等等有關,正是他的這些優秀品質,才最終成就了一代書聖的美名!

  • 5 # 子衿書法

    王羲之是怎樣成為大家公認的書法家的,這是許多書法愛好者十分感興趣的話題。很多人說王羲之的書聖地位,全靠李世民的吹捧而得到的。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就是分析分析王羲之的書法為什麼會成為世所公認。

    李世民為什麼要推崇王羲之?王羲之和李世民是親戚嗎?不是。八杆子也打不到在一起。其實推崇王羲之書法的帝王,也不只是李世民一個。在李世民之前,有梁武帝。李世民之後,唐高宗李治,武后則天女皇,宋徽宗趙佶,康熙,乾隆等都是王羲之的鐵桿粉絲。

    憑什麼有這麼多的帝王推崇王羲之書法?因為他的書風”志氣平和,不激不厲。” 這是最苻合統治階層統治天下的理念。誰不希望自己的天下,人民溫順,安居樂業?封建社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獨尊儒術,乃至於文字,莫不是以軟化大眾的志氣來維持自己的天下。有誰會把自己臣民調教的如猛虎一樣,虎視眈眈的惦記著皇帝的江山?如魏碑這樣刀削劍刻一般剛強的字,統治者決不會把這種字型推廣給自己的臣民。為什麼?因為魏碑尚武。宋朝之所以亡國,便是重文輕武所種下的惡果。

    說完了帝王們推崇的原因。再來說王羲之本身。帝王們不可能憑空的把一個人捧為書聖。打鐵還需自身硬。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也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王羲之七歲即能書。(不是學,是已經能寫的很不錯了)在十二歲時,發現他老爸王曠的枕中藏有一本書。(古時的枕頭是磁燒製的或是木雕製作的。中間是空心的)這本書,乃是蔡邕所寫的書法筆法秘訣。這本書原是在王羲之師傅衛夫人手上的。王家與衛家乃是表親,所以才會被王曠得到。王羲之看完此書以後,書藝大進。他的師傅衛夫人見到他如此神速的進步,不禁嘆息流淚。說:“此子必蔽我書名”。女流之見。若不是有王羲之,誰會知道衛鑠是何許人也。

    王羲之遍學古代名家書法,篆書學李斯,曹喜。隸書學蔡邕。八分學梁鵠,鍾繇。草書學張芝。二十多年,無間寒暑。山陰之竹葉山石樹皮木板,被他寫盡。練習的紙張反覆使用。盡心精作,以致絕倫。以王羲之顯赫的家世,再加上他自己的刻苦勤奮,才造就了天下公認的書聖地位。

    假如現在的任何,潛心學習書法二十年,心思全部放在鍾張羲獻等古賢身上專研。他雖然不能成為另外一個書聖,但百分之百可能成為一個天下公認的書法家。

  • 6 # 茶餘觀天

    王羲之是怎樣成為書法家的?魏晉時期至今時隔千年,難以說清。傳說羲之練字寫了十多缸水,看來羲之真是有心之人,一邊練字還一邊數落著水的多少,難得佩服!哈哈…這應是後人勵志的杜撰雞湯。

    客觀說古代能讀書寫字的人真不多,教育能走出貴族普及到有錢階層,這得感謝夫子。寫字有好壞之分,熟能生巧。要上升為書法,就得研究漢字的間架結構、筆畫的起復韻味、整幅文字的收放章法,這是美學的昇華,得講天賦。

    唐太宗皇帝酷愛書法,推崇王氏之書,據說每晚得枕王氏之《蘭亭序》才可安睡,此乃勵志雞湯不得全信。傳說太宗皇老兒死後,《蘭亭序》陪葬於墓中,今人只可見其摹本。

    故以此來推斷要成就書法大家,一得勤學苦練,二得天資聰慧,三得出生名門,四得帝王喜好,五得自絕斷版,六得包裝推廣。如能做到此六條,恭喜你成為了一代書法大家!

  • 7 # 快樂書法

    王羲之之前,東漢的行草書開始盟芽,發展到魏晉,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仍然沒有徹底完成從隸書到行書,從章草到今草的過渡。

    三國時魏鍾繇的《賀捷表》,吳皇象的《頑闇帖》,西晉陸機的《平復帖》,是王羲之之前的書法代表人物的代表作,是王羲之書法學習的參照系。

    (皇象《頑闇帖》)

    (鍾繇《賀捷表》)

    (陸機《平復帖》)

    (王羲之《姨母帖》)

    (王羲之《蘭亭序》區域性)

    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出,鍾繇的作品結體略扁,偏重橫勢,有隸書意味;皇象雖是章草,但大體感覺和鍾繇在伯仲之間;陸機的《平復帖》,字型雖然勢取縱向,但筆畫短促,字與字不相連屬,仍處於章草與今草之間。‘’稽古復禮‘’,‘’憲章舊典‘’八個字,雖然是這一時期的社會風尚,也是這一時期書風的真實寫照。

    總體上,王羲之以前的書風,具足古樸質拙,與後來的王羲之新體書風相比較,兩種風格面貌對比懸殊,橘枳兩判。

    西晉滅亡後,北方由少數民族統治,漢族政權南遷,士人聯袂過江,造成中國文化史上有名的‘’衣冠南渡‘’,漢文化的重心從中原轉移到南方。

    南遷計程車族大多是魏晉以來的玄學世家,由他們執掌的東晉政權,崇老莊而非儒教,提倡人文自覺,促使書法藝術擺脫舊習束縛,長足向前發展。

    當時,士族世家子弟無不愛好書法。以書及仕,以書揚名立萬,高門大族以書藝高下彰顯家族榮耀,蔚成風氣。這種世風是王羲之創立新體的社會基礎。

    任何事物,一成風起雲湧之勢,必有風雲人物出現;也不得不承認,藝術上絕對有天稟異賦,超邁絕倫之人。

    王羲之童年習書,臨習鍾繇,張芝,可以亂真,已有超拔之象。青年時代表作《姨母帖》,橫平豎直,筆畫字間極少連帶,氣息雍容,明顯有隸書和章草的影子。後來周遊各地,見李斯,曹喜,梁鵠,蔡邕,張昶等人書,對前人的成果融會貫通,革舊立新,分之以究其極,合之以匯其歸,‘’增損古法,裁成新體‘’,創立了新的‘’遊戲規則‘’,這一劃時代的巨大變革,至今和將來,都具有標杆意義。

    王羲之創立的‘’新體‘’,在結構,筆法,章法方面有絕然不同與往古的新意異態和無窮變化。凡行草書結構,筆法,章法方面後世所知所見全部表現形式和手段,王羲之集大成,無闕遺。‘’不激不厲,盡善盡美‘’(李世民語)。

    傳世行書《蘭亭序》,所有的點畫都不相同,所有的起筆,行筆,收筆都不相同,所有的同字都不同形,所有的字都不平正而在整體章法上反而顯得平穩安靜。

    這是書法技法和藝術表現的極致。

    這標誌著行草書在王羲之筆下達到高度成熟。

    以一種極致的形式風靡天下,‘’書聖‘’的桂冠和行草的祖師,王羲之當之無愧。

    如果沒有王羲之,我們現在能看到的行草書,有可能還是鍾繇索靖式的樸拙高古。

    光是樸掘高古肯定是不夠的。求新求變是人文科學領域永恆的主題。

  • 8 # 狂喜淡墨a

    王羲之書法之路,追朔到晉代風雲,

    受家庭之染,其父王曠,其叔王導乃當時書藝頗高,望族之書香之家。

    晉大興四年(公元321)生,晉永和四年,王羲之作《樂毅論》,其間,童年從師衛夫人,晉永和三月,王羲之與謝安等四十一人,修褉于山陰之蘭亭,書天下一行書《蘭亭集序》。五月王羲之書《東方先生畫像贊》。

    晉永和十二年五月,書《黃庭經》,六月書《佛遺教經》。

    一生所作為名作,至今所留真跡皆為摹臨,其集字,也無法考究真假。唐代蒐集,刻牌才有真實。唐代以前,無法史考。即,今以唐為準了。王羲之卒於379年。卒年59歲。

    王羲之,功夫厲害,臨池習書,水盡墨。

    曾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遊,弋釣自娛。

    十二歲,學功日進,衛夫人見之雲“此小兒必見用筆訣也,近觀其書便有老成之智。”

    王羲之遍遊名山,改習眾碑,見諸家筆論,作《筆勢論》。據古史載,王羲之書暮年方妙。初不如庾翼,郗愔,兩人。

    真草相半,乃備行書。

    王羲之自雲“予以學衛夫人書,將為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書,見鍾繇書,梁鵠書,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仍於眾碑學。”

    又云“昔有伯英(張芝)章草十紙,過江亡矣”。可見王羲之遍臨眾家。

    以上皆得書史片言隻語,略知王羲之之所以成為第一書家。除了稟賦,其勤奮,至關,且有入木三分之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做到讓員工自動加班,還不用給加班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