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楚M辭
-
2 # 往日終成空
吳三桂是以一域敵全國,而康熙則是以全國敵一域,況且清朝入關以後,採取積極措施,四海昇平,民生得到大大的改善,百姓安居樂業希望安定和平,況且吳三桂乃是漢奸國賊,豈可得人心得天下!
-
3 # 關外紅左任
沒當皇帝命,壽命到了,家族企業臨時靠關係處到一起,吳三桂死了,耿精忠,尚可喜,也不會服氣吳應熊,自身有裂痕,然後內亂,三番就完蛋了,要是在順治年造反的話。沒住就成了
-
4 # 只愛潘多拉
吳三桂那有四十萬大軍啊!康熙的兵是國家的正規軍,也不是什麼殘兵,吳三桂打康熙,也是一直保持著戰場上的優勢,只是後期進攻能力下降,進入相持狀態而憶,根本不是什麼兵敗如山倒!
吳三桂在雲南的兵力,按清代的編制是53個佐領,共計12000人,這是他的私兵,也是他真正可以調動的嫡系部隊。
當然,他在雲南擁有節制雲南文武軍民,總管兵馬錢糧,領導總督、巡撫之權,名義上他可以指揮的兵力當然超過12000人。當時清朝在雲南駐守的軍隊共計90000人,名義上吳三桂也是這9萬人的最高統帥。
清代繪畫中的“軍營”但那是清朝賦予他的權力,一旦反清,這些權力都將被清朝收回。所以的他私屬的53個佐領,才是他的真正實力。這支部隊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卻是身經百戰,戰場經驗豐富,作戰能力是非常強的。
用兵之要,在精不在多,歷史上但凡超過10萬人以上的大軍投入會戰的,幾乎沒有打勝仗的先例,因為古代的技術水平,要想協調10萬人以上的大兵團作戰,幾乎不可能,人多,只能使自己的指揮系統混亂,自亂陣腳。韓信將後,才多多益善!
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這些都是很典型的人多壞事的案例。
吳三桂發動叛亂後,可以說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將戰線從雲南推進到長江南岸的嶽州一線,這一時期清軍根本沒有還手之力,處處被動挨打,吳軍從貴州一直打到湖南,基本上是秋風掃落葉一般容易。
明代繪畫:岳陽樓吳三桂起兵後,清軍害怕吳軍得很。康熙派出親信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讓他去平叛,勒爾錦卻不敢渡江南下,只能一直把兵力收縮在荊州守城,等待吳軍的進攻,吳軍是進攻方,清軍是防守方,誰更厲害,一目瞭然。
但吳三桂最後失敗了,吳軍之所以打不贏康熙,真正的原因不是“軍事”上的,論打仗,康熙不是吳三桂的對手,吳三桂從年輕時代起就在戰場上歷煉了一輩子,康熙當時還從來沒打過仗,經驗不足,早期康熙的許多指揮都燥急冒進,不見得高明。
但康熙的“治國”水平比吳三桂高,擁有完備的行政管理體系的清朝,有著穩定的財政收入,清軍的後勤軍需是有保障的,這個有利於打持久戰。
吳三桂則一直是個“軍閥”,打仗是他的職業,但行政管理工作不是他擅長的,打仗是需要錢的,以前的吳三桂打仗,是不愁錢的,因為軍餉是朝廷給的,他只管專心打仗,不用考慮後勤軍需的財政問題。但造反以後的吳三桂,打起仗來就沒這麼順手了。
吳三桂起兵之後,佔領了雲、貴、川、湖等省的地盤,接管了清朝在這些地區的行政體系後,他自己一直建立不起自己的行政管理體系,地方政治混亂,吳三桂的地方政府治理無能,穩定財政收入機制一直建立不起來,吳軍的後勤供養就開始跟不上了。
有的人說吳三桂應該直搗黃龍,打北京啊之類的,其實吳不是不想,是他沒這麼多的錢去玩這種長途遠征和奔襲的戰術。
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吳三桂政治水平差的短板就出來了,吳軍戰線越拉越大,後勁就越來越不足,不過直到吳三桂死前,吳軍仍然能在嶽州跟清軍相持,互有勝負。直到吳三桂死後,吳軍才見大勢已去,迅速崩盤的。
-
5 # 玲瓏快樂園
一個朝代的統治如何穩定,老百姓安居樂業就是根本,清朝在康熙時期已經趨於穩定,百姓覺得日子比明朝時候好,吳三桂是打著光復明朝的幌子,誰都知道他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造反的!在盛世這就是起兵造反,是不得民心民意的!歷來都是反對暴政的起兵造反順應民意,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所謂出師無名!裁撤三番是為了國計民生,為了國家的利益,當然名正言順了!再說康熙的雄才大略也不是吳三桂可以比的,吳三桂的心裡只有他自己發小天地!從財力上他是以一方敵全國,兵力上也沒有太大優勢,所以到後期拼消耗的時候才會一敗塗地!任何一個朝代的更替都要等待時機的,在它混亂不堪的時候才是更替的時候,漢更替秦,唐朝更替隋朝,元更替宋,明更替元,清更替明,自古以來都是如此,你在這個朝代最強盛的時候出手,當為亂臣賊子,自然失敗!事物發展到滅亡自有規律,不容破壞的!任何人貴在有自知之明,不是天子的材料就不要強求,好的帝王可不是隨便誰都可以的!否則也不會有盛衰更替之變化了!
-
6 # 秦右史
吳三桂在歷史上是一個很複雜的人物,歷史上傳言他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進關,使得清朝在這樣一個偶然的事件中成為最大贏家。這個說法筆者當然不能相信,嗤之以鼻,好似一個國家的命運操縱在一個女人手中,這是失敗者的話語套路。從後來的情況中,吳三桂必反,這和他之前投降清朝沒有什麼必然關係,因為打天下和坐天下時候的情況完全不同。
三藩之亂的爆發是因為清朝定鼎之後,朝廷對於吳三桂處處緊逼,西南王沒有生存空間了,之所以最後失敗,是因為戰爭最後成為持久戰。八年中,西南地區地貧民弱,肯定撐不下去了。 首先,吳三桂沒有政治頭腦,洪承疇對他有個忠告,就是要儲存明朝皇帝遺脈永曆皇帝,否則你就失去了鎮守西南的價值,可是吳三桂不聽,絞殺了永曆帝,之後你舉起反清復明大旗,但是永曆帝不是你親自絞殺的嗎,西南地區的抗清義勇軍不是你絞殺的嗎,所以道義上說不過去,明朝的遺老遺少都不跟他合作,知識分子更是對其嗤之以鼻。
其次,雖然不到半年時間,整個長江以南的地方都有所波及,看似順風順水,但是戰略舉措不定,奪取四川,扼守長江,北上進取京城,優柔寡斷,沒有一個既定的戰略目標,浪費時機,給了清廷喘息機會。所謂擁兵四十萬,當然也不準確。最後,就是時間打的太久,經過相持後,清廷已經反應過來了,明確了戰略方向,對西安撫王輔臣,向東固守江西,把主攻方向放在中線湖南戰場。
在相持中吳三桂財力耗盡,軍隊紛紛投降,迅速敗亡,吳三桂也在四面楚歌中死去。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 -
7 # 辰州觀海
【1】
吳三桂的一生,可以用反覆無常四個字來形容。
因為起初吳三桂是明朝大將,後來投靠清朝攻打南明,還親手殺死南明永曆皇帝,而最終因為清朝康熙皇帝觸犯了他的利益,於是吳三桂老毛病又犯了,又開始吵吵反清復明了,結果可想而知。
當然吳三桂是以失敗告終。
那麼,具體細節上,吳三桂因何失敗呢?
【2】
首先,吳三桂當時的地盤是雲南。
雲南那地方當時很窮,指望依靠雲南做基本盤來和掌握全國政權的清朝朝廷打持久戰,這一點,吳三桂就失策了。
此外,吳三桂把南明殘餘勢力殺絕了,還殺了永曆皇帝,倘若不殺,一直留著永曆皇帝,也許這時候就能派上用途,忽悠一下民心。
然而殺完永曆又開始說反清復明,吳三桂不是說笑話麼?還是表演行為藝術?
【3】
可以說,吳三桂一生裡,最大的失敗,不是從投靠滿清開始,而是從殺死永曆皇帝開始。
如果不殺永曆皇帝,吳三桂可操作餘地,是很大的。
-
8 # 神評百曉生
自古南打北多功敗垂成,北打南容易摧枯拉朽,雖然不是百分百,百分之八十是如此!
吳三桂才能不足,年齡又大,而且降清在前,漢人地主階層根本不支援他,沒人協助他。而且他打錯招牌了,反叛大明的人舉著大明的旗,後來自己稱帝了,名不正言不順。當康熙知道吳三桂稱帝,就知道吳三桂必敗!
他活著手下人還鎮得住,一死直接一轟兩散!子孫無能,撐不起大局!本來要從西南雲貴川攻取全國就是難如登天的事情。不僅有湖南震懾雲貴的地理優勢,還有中原江南幾大板塊的經濟壓制。
吳三桂最開始的勝利類似於二戰德國突襲蘇聯,當時清廷的軍隊被分散在全國各地,鎮壓當地的勢力。比如耿精忠,尚可喜等等。等清廷解決了這些勢力,集中精力打吳三桂的時候,吳三桂就完蛋了。
吳三桂自始自終就沒有取得天時、地利、人和,所以兵敗如山倒是早晚的事情!
回覆列表
康熙平三番之亂在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剛開始的時候,三番那麼強大,為什麼沒有打敗康熙,而最後還讓康熙打敗了。
在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以集中力量打擊吳三桂,在吳三桂舉起判旗之後,康熙立即在全國範圍內公佈罪狀,處死在京中的兒子,並且停止撤尚可喜,耿仲明二番,對於耿仲明在京的弟弟,寬容處理。此後,耿精忠,尚之信熠熠反清,康熙始終進行招撫,稱其變亂為“無知誘惑”,表白說自己絕不食言。在軍事上,康熙制定了一套準確與周密的作戰計劃。在一方面,他派遣將士分赴常德,四川,荊州,安慶等地攔截吳軍和割斷吳,耿聯絡,在另一方面,他積極部署後方,以山東兗州。山西太原為後方軍隊的集中點。
變亂髮生後,吳軍來勢兇猛,迅速攻陷嶽州、衡陽等地。後耿精忠據福建反清,繼而陝西提督王輔臣亦在吳三桂的誘引之下反清,佔領平涼,和進攻四川的吳將王屏藩互相呼應。數月之間,陝、甘、川、湘、黔等省均為吳軍控制。吳三桂自然被勝利衝昏頭腦。自以為用兵之術天下無雙,企圖開始壓迫康熙和談。
然而,康熙早已看穿其狡詐心理,不但不為所動,還積極備戰。首先,命清軍挺進嶽州,展開直接進攻。其次,在慰勉王輔臣失敗之後,進軍平涼,迫王投降,王屏藩亦失去聲援,逃往漢中。最後,得知吳三桂“謀結青海多爾濟”之企圖,康熙立即命張勇屯甘州防禦,使青海與碩特各部“歸故巢”。自此,清廷大體平定陝甘,以致吳三桂陰謀徹底破產。後於十月,耿精忠降清,福建被收復。康熙十五年五月,清軍又攻取了廣西。
康熙十六年五月,於清鎮南將軍莽依圖之進攻以及吳三桂逼迫助餉之下,尚之信走投無路,只能降清。之後,吳三桂只餘四省,府庫空虛。而且,吳軍橫徵暴斂,使人民怨聲載道,眾叛親離。為維繫人心,康熙十七年三月,吳三桂于衡陽稱帝,國號“周”。八月,清軍壓境,吳氣絕而亡。清軍於十八年初先後攻佔長沙、衡陽。十九年正月,清軍提督攻克成都。二十年十月,昆明城下,清軍大獲全勝。三桂孫世璠自殺,餘黨被活捉,械送北京而處以磔刑。至此,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清廷取得最後勝利。
三番那麼強大,吳三桂為什麼會輸給康熙?看了3遍才知道真相!
三番那麼強大,吳三桂為什麼會輸給康熙?看了3遍才知道真相!
康熙平三番之亂在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剛開始的時候,三番那麼強大,為什麼沒有打敗康熙,而最後還讓康熙打敗了。
在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以集中力量打擊吳三桂,在吳三桂舉起判旗之後,康熙立即在全國範圍內公佈罪狀,處死在京中的兒子,並且停止撤尚可喜,耿仲明二番,對於耿仲明在京的弟弟,寬容處理。此後,耿精忠,尚之信熠熠反清,康熙始終進行招撫,稱其變亂為“無知誘惑”,表白說自己絕不食言。在軍事上,康熙制定了一套準確與周密的作戰計劃。在一方面,他派遣將士分赴常德,四川,荊州,安慶等地攔截吳軍和割斷吳,耿聯絡,在另一方面,他積極部署後方,以山東兗州。山西太原為後方軍隊的集中點。
變亂髮生後,吳軍來勢兇猛,迅速攻陷嶽州、衡陽等地。後耿精忠據福建反清,繼而陝西提督王輔臣亦在吳三桂的誘引之下反清,佔領平涼,和進攻四川的吳將王屏藩互相呼應。數月之間,陝、甘、川、湘、黔等省均為吳軍控制。吳三桂自然被勝利衝昏頭腦。自以為用兵之術天下無雙,企圖開始壓迫康熙和談。
然而,康熙早已看穿其狡詐心理,不但不為所動,還積極備戰。首先,命清軍挺進嶽州,展開直接進攻。其次,在慰勉王輔臣失敗之後,進軍平涼,迫王投降,王屏藩亦失去聲援,逃往漢中。最後,得知吳三桂“謀結青海多爾濟”之企圖,康熙立即命張勇屯甘州防禦,使青海與碩特各部“歸故巢”。自此,清廷大體平定陝甘,以致吳三桂陰謀徹底破產。後於十月,耿精忠降清,福建被收復。康熙十五年五月,清軍又攻取了廣西。
康熙十六年五月,於清鎮南將軍莽依圖之進攻以及吳三桂逼迫助餉之下,尚之信走投無路,只能降清。之後,吳三桂只餘四省,府庫空虛。而且,吳軍橫徵暴斂,使人民怨聲載道,眾叛親離。為維繫人心,康熙十七年三月,吳三桂于衡陽稱帝,國號“周”。八月,清軍壓境,吳氣絕而亡。清軍於十八年初先後攻佔長沙、衡陽。十九年正月,清軍提督攻克成都。二十年十月,昆明城下,清軍大獲全勝。三桂孫世璠自殺,餘黨被活捉,械送北京而處以磔刑。至此,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清廷取得最後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