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證悟5003
-
2 # 大拇指愛養生
中醫是一門很博大精深的學科,一般情況下中醫的氣指的是兩樣;一是先天之氣,二是後天之氣。
我們來說一說先天之氣是怎樣形成的,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先天之氣都是受之於父母。一顆強壯的精子跟一顆健康的卵子結合受孕出來的孩子先天之氣必足,反之亦然。
再說說後天之氣吧!在中醫的觀念裡後天之氣是水谷孕育而成得靠腸胃的消化吸收,最重要的是靠脾轉化成後天之氣。
氣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很容易被人給忽略掉。在我們養生界裡面有這樣一種說法。“養血不養氣,到頭一場空。”可想而知氣的重要性。為什麼說養血不養氣到頭一場空呢?血作為營養全身的關鍵所在,他靠什麼來推動呢?答案就是靠氣來推動,氣從何來?這就是我們所討論的話題。
中醫認為氣是在母親的肚子裡面就已經形成了藏於腎臟之中。這是父母給於的是先天的,是用得完的;先天之氣沒了,人也就沒救了。所以有很多人先天之氣不足,導致長大以後疑難雜症頻發。如果這時候,幫其補先天之氣,各種疑難雜症不藥而癒。
後天之氣是靠脾運化水谷之功能,我們日常所吃的食物就是靠脾胃生成精,氣、血、津液而營養全身。為“氣血生化之源”脾產生的氣源源不斷的輸入腎臟中和先天之氣交結,這樣才能使先天之氣不衰。
想要百病無,必須先要養氣!其實養氣說難不難,說容易不容易。先天之氣靠後天之氣來溫養,那我們就得先養脾。脾好,一切都好!
-
3 # 從一到無窮
中醫的氣是個糊塗概念,有時候抽象,有時候指的就是呼吸或人體接觸到的氣體。氣是古人不知道病因又想用理論解釋病理創造出的說法。中醫說的氣能致病沒有任何實驗證據和由實驗結果產生的理論根據。由於中醫的氣沒有有科學價值的定義,所以對於氣,十個中醫恐怕有十種解釋,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對同一個病人同一種病十個中醫有十種看法,能開出十種不同的藥方。
-
4 # 股者不惑
當你不知道這個東西的本質的時候就編出另外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這個東西呢一般人是感覺不到的,必須要有悟性,要有靈性才能感知,這個東西必須神乎其神,必須能解釋一切事物,且不是每個人都能感悟的。那麼這些人會承認自己感知不到這個東西嗎?肯定不會,不然就是沒有悟性,沒有靈性,你就低人一等了,所以他們也不會承認。
一切能量都應該是可以測到的,一切物質也應該都是可測得,氣如果是存在的,必定是一種能量,能作用於人體,即可讓你的身體發生改變,能量能作用於人體,必有反作用力,兩種力都存在才能達到量能守恆,量能一旦作用必有其軌跡,不可能不了測,人體每個小時會掉下六萬顆面板顆粒在實驗室都能被監測,如果有所謂的氣,如何不能被監測出來?
-
5 # 核桃健力寶_
簡單的來說,氣就是推動力。是構成人體最基本的物質,也是人體生命力,生機最基本物質。人體的各種生命活動均都是賴於氣的推動。我們人體的五臟六腑的活動也是氣的推動作用,氣充滿了我們人體的各個部位,經絡血管等等,而我們常說生命在於運動,那個運動就是指氣。
而說道氣我們就不得不提血,畢竟氣血同源,在一定的條件轉換下,可以說氣就是血,血就是氣,血補充氣,賴於氣的升降,而氣有得以血的滋養和源源不絕的補充,如果以陰陽來說的話,血就是陰,氣就是陽,陰和陽是分不開的,他們互相依存,糾纏不清,相愛相殺。
所以我們在補氣的時候就一定要顧忌到血,所以古人先賢們就說了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這裡的陰就是指血,這裡的陽就是指氣。
氣賴於血的補養,血靠氣的變化動力。元氣是先天所得,靠後天滋養。血的生成是依靠我們大量的水谷精微所化生,再為腎精生血。中焦化水谷精微,上行於肺,最後化為血,腎藏精,精是血所化成,我們的腎精不洩,歸精於肝而化為精血。所以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是滋養後天之氣,最後經肺生血。所以說精就是血,血就是氣,氣也就是精。所以大量的脾胃中焦病證,就是精虛而使氣失所養,氣虛而致精血失所成。 而氣屬陽,血屬陰,氣為血的推動,血隨之而執行。血為氣之根本,氣得血而壯。血虧陰虛、火旺時間長而導致陽氣散失,所以說欲收亡陽必先補陰,此是陰中求陽。火屬陽,水屬陰。心火敗落而導致腎水不能制約而氾濫丟失,這就就不能溫煦腎水,而要壯心的陽火以消陰火的泛濫,從新形成制約關係。
所以說,養氣血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多吃五穀雜糧,按時吃飯,飲食健康搭配,戒菸限酒,保持充足的睡眠,順應四季變化,適當的運動出汗,節慾保精,最好的補藥就是不洩為補,切記不可縱慾過度傷了根本。我們的身體是最好的醫生,我們的身體有強大的修復能力,請你相信他,時間就是最好的藥物,只要保持正確合理的生活習慣,那麼很多慢性疾病,氣血不足都會很好的改善,甚至痊癒。保持平常樂觀的心態,要知道很多慢性病都是日積月累的傷害身體,而我們的身體極度疲勞所以才得病。滋補身體百日無功,我們要有耐心,春天就在不遠處,只要我們持之以恆,總會有開花結果的一天。
-
6 # 詩書棋酒
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首先指元氣。“元氣”是指先天之氣,藏於臍腹(氣海)。元氣可以理解為,精卵結合後發育胚胎時形成的“先天之氣”。血液之所以流動,其動力就是氣,氣動則血行,人死不就說“沒氣”了嗎?其次,氣是指五臟六腑皆有“氣”。如何養氣呢?“寬胃養氣”。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意指人之所以生存,是靠“五穀”,而消化五穀從而轉化為生命體所需能量的是脾胃。所謂寬胃養氣是指,每餐不能食太飽,六,七分飽即可。要給脾胃以休息,充分轉化食物的時間。食太飽胃不舒服,北方俗語講的“撐得慌”,大家可能都有體會,因飯菜太好吃了,飽脹感太強了,造成胃部脹疼坐立不安。所以,食太飽不利於身體健康。尤其是脾胃需要大量的氣血來用於消化功能,就必然導致其他臟腑氣血供應不足,失去榮養。除“寬胃養氣”之外,不食太飽,控制好情緒不生氣,適當運動才有利於補“氣”。“氣充則血盈”,氣血旺盛,人才會健康不生病。
-
7 # 大海波浪風
氣,在中醫學裡既有呼吸的清氣,又有衛氣,元氣,腎氣等等,其實學習中醫的不能理解為氣就是空氣似的,中醫只是用氣這個字去表述身體生理關係,中醫關於氣的表述。確實理清一些病因,病症,。而西醫由於依據解剖學,找不到人體中的氣, 他就治不了氣病,是西醫的盲區。比如生氣後的各種不舒服,岔氣。腸胃氣不通等
-
8 # 莫塵之光
您好,中醫的氣是中醫的一個最基礎最基本的一個概念。中醫氣的概念和其它中醫概念一樣,覺得很玄深,好象覺得氣不是身體上的具體部分。實際上中醫說的氣,真要具體說就是肺氣。就是西醫所說的心肺功能。當然按中醫說的氣為血宰,血為氣母。實際上氣的概念不僅僅如此,實際上它指的更寬泛。實際上它還指心肺之動力在全身各血管流動的狀態。叫中醫講就是全身的經絡穴位的流動態勢狀態。然而怎樣才能達到經絡通達,血液對人體的通暢和充足供給。我覺得鍛練確實很重要。我幾年來做健身氣功八段錦,每做完後,總覺得頭頂額前腳底發熱,總覺得頭腦比鍛練前要清醒的多,腿腳比鍛練前要輕靈且有勁。我覺得這實際上是鍛練使新鮮氧氣吸入廢氣排出有關。與上下經絡通暢氣血供達有關。當然人的氣及血與營養心情等其關係也很大!
-
9 # 弘陽真人
中醫的氣指的氣是什麼?如何養各種氣?
中醫的氣是指人體的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先天之氣是人一生就有的。從繁體字氣的構成氣字下面一個米字。後天之氣是從食物攝取的,用現在科學分析,這種氣是帶有載體的,西醫稱為能量,例如某種蔬菜或者是饅頭所產生多少千卡熱量。
道家透過修煉,除先天氣之和後天之氣外還有一種叫做炁qi的載體。
中醫認為人脈在搏動,四肢冰涼,這人就斷了氣,沒救了,和現在西醫一樣,人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不再是一個活的生命。
而道家的炁,透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百曰築基,十月懷胎,出陽神,三年乳哺,九年面壁。十年功成,而這種炁聚者成形,散者成氣,可打通任督二脈。像雨露一樣滋潤五臟六腑四肢百胲。待性體老練。出有形,出無形,步曰月而無影,遍遊江河山川。
古時醫道結合和現在中西結合一樣。
縣級以上分科室,半個多世紀以來鄉村醫療中西結合形式一直沒變。
鑑於養氣對人體生命活動中重要作用,中醫養生以養氣為首要:清代醫家黃凱鈞在《友漁齋醫話》中提出醫訓,對養氣概括總結:
〞一少思慮養心氣,
二莫嗔怒養肝氣,
三簿滋味養胃氣,
四少言語養肺氣,
五節房室養腎氣。〞
氣在人體中有非常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牢記醫訓。
二莫嗔怒養肝氣。
-
10 # 男科醫生談健康
說到氣,可能很多人聯想到氣功之類,中醫學的氣學說概念與古代哲學的氣既有聯絡,又有著明顯的區別。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氣是一個介於物質和精神之間的概念。大自然中真實存在的、可以透過感官把握的物件稱為“象”或“形”,而那些飄渺不定、若有若無的物件,如風、雲、煙等等,往往被稱為“氣”。 中醫學的氣概念,源於古人對人體生命現象的觀察,如呼吸時氣的出入、活動時熱氣的蒸騰等。由此,古人產生了對氣概念樸素而又直觀的認識,加之古人在氣功鍛鍊中,體悟到的氣在體內的流動,於是在樸素的認識中,逐漸積累,推測、聯想、抽象和純化,形成了中醫學的氣學理論。
中醫學的氣是客觀存在於人體中的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既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又對生命活動有著推動和調控作用。氣執行不息,推動和調控人體內的新陳代謝。其主要功能有推動與調控、溫煦和涼潤、防禦、固攝、中介作用等,可見氣在維繫人體的生命程序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難經》說:“氣者,人之根本也。”氣的運動停止,則意味著生命的終止。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說:“元氣者,視而不見,求之不得,附於氣血之內,宰乎氣血之先。其成形之時,已有定數。故診病決死生者,不視病子輕重,而視元氣存亡。”從其話中可見古人對氣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也要注意保養人體之氣。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養護我們身體之氣那?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早在千年前,古人就告訴了我們養生的方法:
一、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食飲有節。注重飲食的飢飽、寒溫與五味的調和,以滋養身體。《素問・藏氣法時論》:“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內經中即透過飲食養護以養護脾胃功能,培補後天,滋養先天。
二、起居有常。生活作息要規律,蓄養精氣和神氣。“人以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人的正常生活起居規律應符合自然界執行規律,四時陰陽乃萬物之根本。
三、不妄作勞。注重勞逸結合,保持氣血的充足與通暢。
養生要注意遵循“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原則,順應大自然四時之規律,始終擁有一顆恬淡虛無之心,“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這樣才能“真氣從之”,才能夠“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回覆列表
中醫所講的氣,不是指的空氣的氣,而是一種人身體內的一種看不見的能量。比如中醫講氣行血亦行,就是指氣乃是血液迴圈的動力,氣能夠執行到哪裡,血液才能在氣的引領下迴圈到那裡。比如西醫講的腦供血不足,中醫則會診斷為氣不上行,由於氣不能夠上行,所以才會出現腦部的血液供給不足,當然這只是一個單方面的簡單比如。中醫的氣,指的範圍很廣,各個內臟都有著各自的氣,而各個臟器的氣又都有著不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