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吃魚的貓啊
-
2 # 圖文繪歷史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這個標準的選擇範圍,嚴格來講,不超過一個巴掌的人數,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明成祖、清聖祖。秦始皇是開天闢地的人物,因缺乏大一統經驗,秦帝國壽命短暫,他的功勞在於“創”,開創,創造,而能文治武功的,在於一個“治”,漢武帝、唐太宗、明成祖、清聖祖都不是開國皇帝,但他們“治”理下的帝國均成為盛世,而最早形成盛世,為後世打個樣的,就是被班固稱為“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
西漢鎏金銀竹節銅燻爐,國家級文物,出土於漢武帝茂陵從葬坑,推測為賞賜給衛青之物。先提一句,漢武帝塑造的政治形態、內政制度、對外拓展、國家治理不僅奠定了中國的主流基礎,其影響力直到1000多年後的清朝,依然在當成模範執行。而要弄清漢武帝這人,稍有點麻煩,因為碰到了司馬遷,漢武帝把司馬遷閹了,司馬遷就把漢武帝給“閹”了,以至於《史記》裡的漢武帝極其複雜,《漢書》、《資治通鑑》都試圖糾正《史記》之弊,可《史記》的歷史地位擺在那裡,於是造成後人對漢武帝多少有些偏見,但除去個人感情色彩,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是非常清晰的。
圖為漢武帝泰山封禪無字碑,為後世封禪泰山標誌。漢武帝的皇途並非一帆風順,不是坐享其成的皇帝,更不是一位太平天子,一說起漢武帝登基時,大漢幾代皇帝的無為而治,更有文景帝兩位明君,國力強盛,國庫充盈,實則不然,道理很簡單,如果文景國力強盛為何打不過匈奴呢,文帝時,匈奴連年攻漢,兵鋒直指甘泉宮,文帝每次只能納幣和親,景帝時的七國之亂,景帝在位16年,匈奴5次攻漢,每次殺漢人數萬計,文景之時,宗室公卿,豪黨成群,官制世守,致使國政糜爛,法制荒廢,文景兩帝雖濟世救民,仍改變不了天下蕭條的局面。漢武帝16歲上位後,諸侯權貴把持朝政,他僅僅提出了“更秦法立漢制”的想法,立馬就湮滅在貴族大臣們一片口水聲中,直到6年後竇太后去世,漢武帝才真正掌握帝位,開始了他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
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將河西走廊納入大漢版圖,圖為漢代河西古道上的東大灣遺址。比較重大的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升格為國家宗教,建立適應統治者的意識形態,從而掌控主流輿論,漢武帝本人就能詩善賦,在文化領域大力建設國家圖書館,在長安辦太學,表彰六經,設立舉賢制度,漢武帝剛即位就釋出“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儒家大師董仲舒當年就是一介布衣,舉賢良舉上來的;加強中央集權,收相權,設立中朝,削王國,實行推恩令,改兵制,西北屯田,設刺史,中央直管地方;整理國家財政,統一貨幣,實行鹽鐵國營,置均輸平準官,發展農業等等,太多了,漢武帝一反先皇們的無為而治,積極加強中央集權,以雄才大略彪炳史冊。
漢武帝劉徹,活70歲,在位54年,葬咸陽原,稱茂陵。用武方面,擊敗匈奴,這個歷史意義巨大,從修長城到和親,漢人都是一味忍讓的被動政策,直到漢武帝時擊敗匈奴,這是歷史上漢人第一次徹底打敗北方異族,打通了到北,到西的通道,使我中華之領土延伸至西域,開闢的絲綢之路亙古不滅,不但使大漢朝成為世界政治和經濟中心,對人類發展意義相當重大;征服北韓,開拓閩越和西南疆域,大片河山盡歸漢朝,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百姓獲得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可以說,秦始皇是統一六國,而漢武帝則是統一全國,為歷朝歷代統治者追隨的榜樣。
-
3 # 歷史怪誕說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明代小說家羅貫中說的正是姜維。
姜維,生於公元202年,蜀漢的將軍,可以說能文能武,在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之後,掌握蜀漢的軍權,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惜蜀漢已經到了垂垂暮年,任是憑藉姜維一人的才能,也無力挽回。
自魏國的鄧艾進入成都,劉禪投降後,他拼死搏殺,最終失敗,被魏軍所殺。
羅貫中的這句話的意思,在文才方面,能夠定國安邦,帶兵方面能夠一夫當關;文武兼備,內心裡自有治國溝壑,誰能比得了,自古以來的英雄就是你姜維了。
足見作者羅貫中,對於姜維的讚譽和欣賞。
可惜只是生不逢時,最終沒有好的下場。
歷史上人物很多,有的偏文,比如諸葛亮、劉伯溫、張良。
而有的是純粹的武將,比如張飛、尉遲敬德等。
能做到“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很少,他們可謂是歷史上的珍寶。
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我認為還有戰國時期的孫臏,唐代李世民,宋朝的岳飛、文天祥。
比如孫臏,他書讀的很多,可謂是文這一方面,帶兵打仗這一方面更不必說,擊敗龐涓,一雪前辱。
而李世民的卓越表現體現在,一是帶兵打仗,陪父親闖蕩了一片江山,而後能夠察納雅言,虛心求教,以人為鏡,開創了貞觀之治,是歷代皇帝的楷模。
-
4 # 倒看世界
這句話是出自諸葛亮《贈幼騏伯約》,這是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對蜀漢重要將領姜維的評價。
原文: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心存謀略何人勝,古今英雄唯是君。
而我認為以下幾位可以有此評價:毛澤東 曹操 岳飛 吳起 辛棄疾等人。
回覆列表
1、唐太宗李世民
在武功方面,幫助其父親打下來大唐江山,論謀略和武藝絕對第一功勞。在文德方面,坐上皇帝以後,勵精圖治,是的開創者。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2、諸葛亮
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在位期間將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軍事上多有建樹,被後世軍事大家所推崇。
3、曹操
本人精兵法,善詩歌,著有、等。在武功方面,極擅長謀略,以少勝多的經典之作。
曹操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勘稱一代梟雄。
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在選拔人才方面:漢時期選拔官吏,被選用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質,也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曹操為維護和發展勢力,讓更多的人為自己的事業服務,不受上述標準限制,強調“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出身下層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10年到217年,他先後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漢末三國的軍事家首推曹操。曹操鑽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家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註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主張“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在戰略戰術上靈活多變,因事設奇、任勢制勝,兵不厭詐。
曹操對文學、書法、音樂等都有深湛的修養。曹操的詩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樂府詩體。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門行》等。曹操是一代書法家卻鮮為人知,這主要是曹操傳世的書法作品較少的緣故。《唐人書評》稱:“操書如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瑤若璀粲”。
4、曾國藩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華人,在文方面,作為改革派的代表之一,積極推進清朝的改革。在武功方面,帶領湘軍打敗太平天國,功勞頗高。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號滌生,原名子城,派名傳豫,清湘鄉縣荷葉塘(今雙峰荷葉鄉)人。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23歲取秀才,入縣學;24歲入嶽麓書院,中舉人;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後因喪母回鄉丁憂,恰逢太平天國橫掃湖湘,他因勢在家鄉創辦湘軍,為清王朝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諡“文正”。
5、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書王瓊對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賞識,在王瓊的推薦下,王守仁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親自率領精銳在上杭屯兵,假裝撤退,出敵不意進攻,連破四十餘寨,斬殺、俘獲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稱,權力太小,無法命令將士。王瓊上奏,給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從事。七月,進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橫水,破巢八十四,斬殺、俘獲六千多人。戰畢,在橫水設定崇義縣。隨後師還贛州,討伐利頭的盜賊,斬殺兩千多人。王守仁率領書生和偏裨,蕩平為患數十年的盜賊,附近的人都驚呼守仁是神。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據說,訊息傳到北京後,朝中大臣震驚不已,只有王瓊卻十分自信地說:“王伯安在江西,肯定會擒獲叛賊。”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的時候正是王陽明做汀贛巡撫、僉都御史的時候,王陽明迅速的集結兵力開赴前線前去平定朱宸濠的叛亂,王陽明用兵如神,七月二十日帶領軍隊攻克了南昌。朱宸濠聽到南昌失守的訊息,迅速回兵去救援南昌,二十四日與王守仁軍在南昌東北的黃家渡相遇,展開了決戰,朱宸濠叛軍敗退八字堖。二十六日,王陽明利用火攻,寧王朱宸濠大敗 ,寧王的將士被燒死,淹死的達到3萬餘人 ,寧王指陳豪和其世子、郡王,及李士實、劉養正、王綸等都被王陽明活捉,寧王之亂就這樣被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