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津城沐雨
-
2 # 一丹流青
諸葛亮堅持北伐,實為不得已而為之。原因在於:一是因為坐守巴蜀遲早會被曹魏吞併。二是艱險的交通使蜀軍北伐極為困難,但也有一線機會。與其坐等失敗,不如拼命搏一把,萬一北伐成功了呢?
在三國時期,從地緣政治上來說,與曹魏相比,蜀漢處於絕對的戰略劣勢。具體來說:
一是坐守巴蜀遲早會被曹魏吞併。
因為當時的蜀漢經濟實力和人口數量都遠不如曹魏,不管諸葛亮如何巧妙治理,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地盤和人口限制了諸葛亮。
蜀漢轄地約10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00多萬,軍隊約15萬人左右。曹魏人口約450萬人左右;轄地約300萬多平方公里(滅蜀前);軍隊約50萬。
曹魏雄踞北方,佔據了中原腹地。而當時的北方是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
如果蜀漢只是割據於四川,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曹魏的力量將會越來越強大,四川的蜀漢遲早會被曹魏吞併。
二是艱險的交通使蜀軍北伐極為困難。
四川盆地四周多為高山,雖然防守容易,但是也限制了己方出川的進攻。
因為交通往往會拖軍隊補給的後腿,即使到了幾百年後的唐代,仍然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蜀國軍隊的後勤補給,要想透過狹長的秦嶺山道輸送到前線,非常的困難。
諸葛亮北伐曹魏的很多時候,都是由於後勤出了問題,不得不終止北伐。
正是因為諸葛亮明白以上的地緣政治的劣勢,所以不得已出兵北伐。雖然說蜀漢進攻很困難,但是未嘗沒有機會,萬一被蜀漢抓住機會,奪取了關中,則天下格局就會大變。
因為關中形勝,關中地勢較高,俯視中原。
如果能拿下關中過後,以關中的精兵強將,結合四川的財力,就有資格東向中原,爭霸天下。
不北伐,肯定會失敗;北伐,則有一線成功的機會。
所以,不如賭一把大的,天生謹慎的諸葛亮,不得不當一當機會主義者,力圖透過北伐,殺出一條制霸天下的血路,這就是諸葛亮堅持北伐的根本原因。
-
3 # Blue clear sky
諸葛亮為何對北伐一事如此堅定執著?我們試著想一下諸葛亮如果不北伐會怎麼樣。
第一,有違重託,忠節不保。
大家都知道,劉備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就是振興漢室,恢復中原,臨死之前白帝託孤,把國家大事和北伐中原的重任全都交給了諸葛亮,如果諸葛亮不出師北伐,則會有違先帝遺命,落得個有違重託,不忠的名分。
第二,益州疲弊,國勢日弱。
益州之地相對比較安逸、疲弊,如果不出師北伐,蜀軍入川時作戰經驗豐富的精兵強將將會慢慢老去,而蜀地本地新的兵員將領補充遠遠不及,以至於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囧境,如果不趁著精兵強將尚在拼上一拼,等軍隊數量和質量的下降後直接減弱軍隊的戰鬥力,曹魏實力徹底恢復後攻取益州,益州只能面臨滅亡。
第三,抱負難伸。
諸葛亮一生志在輔佐明主一統天下,如果不北伐,就難以實現他的一生宏圖偉略,隆中對的躊躇滿志也將付諸東流。
-
4 # 歷史好奇怪
你是不是覺得諸葛堅持北伐是為了以攻代守?那就錯了!
很多讀者都持有這麼一種觀點,認為進攻是最好的防禦,蜀漢是透過北伐來對抗強大的曹魏,諸葛亮之所以不斷北伐,是以戰止戰,以攻代守,從而鞏固衰弱蜀漢政權的。
這種觀點看似邏輯正確,但實則沒有深入瞭解三國局勢,這種觀點,是沒有全域性觀當的展現,犯了研究歷史的大忌,那就是隻從問題單一角度本身考慮問題,視角太過狹隘。
我們首先要知道,無論什麼時候,打仗這種東西,靠軍隊靠戰鬥只是很表象的一小部分,在事實上消耗的是戰鬥之外很多東西,比拼的是比如說經濟,比如說物資,比如說綜合國力,甚至還有意識形態這樣的東西。
裴松之《三國志注》記載,從地盤與人口來比較,蜀國與魏國國力的比例為1:9。這是一個很懸殊的比例,蜀國從國力上看,北伐做法實在是愚蠢之極的做法,以小擊打,無疑是自損國力,虧的很,有自掘墳墓之嫌。
再加上蜀國地理位置利守難攻,天府之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別人不好打進來,自己也很難走出去,北伐是非常艱難的行動,本來就積貧積弱,為何非要窮兵黷武不可呢?偏安一隅的蜀國政權為何不能積蓄力量,韜光養晦,等待時機再發起致命一擊呢?
按道理講,作為聰明人的諸葛前輩,怎麼會犯這種低階錯誤的呢?難道歷史上提出《隆中對》這樣戰略的臥龍真的是一個愚蠢的人,所有的神機妙算都是後世杜撰出來的嗎?明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裡是一個很適合防禦的地方,何不割據一方,以逸待勞呢,說不定能多延續蜀漢壽命?
事實上,諸葛丞相精明之極,高瞻遠矚,他太瞭解天下形勢了,因此北伐是他再三權衡利弊之後,不得不做的唯一選擇。
北伐的主要目的是消解內憂,將矛盾轉移北伐是一種諸葛亮對內部矛盾的降維打擊策略,把內部矛盾升高一個層面,也就輕而易舉的消解了,高明之極。
諸葛丞相很清楚,蜀漢政權的建立實在是有很大的巧合性,劉備在赤壁之戰前的力量可以說是弱的不堪一擊,連個完整地盤都沒有,惶惶如喪家之犬。後來打贏了赤壁之戰,趁機佔領荊州,不光彩的得了益州,然後進一步逼降漢中,但以小吞大的蜀漢政權其實各種勢力很不穩定,流血較少就意味著要藉助一方勢力打另一方。因而蜀漢政權不同勢力之間內部矛盾重重,明面上一片祥和,實則暗流湧動。
而這種矛盾在夷陵之戰劉備身死後,表現的更加明顯。作為外來派的諸葛亮,與土生土長的益州世家豪強李嚴共同作為託孤大臣,就表明劉備也能看到這一點,劉備是為了雙方勢力平衡,而諸葛亮要想獲得絕對權力就必須幹倒李嚴,反之,李嚴也是如此,兩人及背後代表的勢力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銳。畢竟,一山不容二虎。
對於諸葛亮來說,北伐就是一個很聰明的收歸權力的做法。第一,透過北伐,國內權勢鬥爭必然要擱置下來,先對付共同的敵人,這就達到了將矛盾轉移到外部的目的,使得政權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
第二,透過對外戰爭,可以獲得絕對權力,把軍政大權緊緊握在手中,不知不覺就可以把自己的地位提高到一個無與倫比的位置。
而且透過戰爭,可以抓管後勤的李嚴的辮子,只要後勤出了小問題,諸葛就可以站在軍令的制高點拿下李嚴,果不其然,在第四次北伐時李嚴押運糧草誤期,被迫退兵後的諸葛亮有了充分理由廢黜李嚴,貶其為廢人,就此完成了諸葛集權,可以一心施展自己的抱負。
內部矛盾的轉移消解,託孤政敵的輕易拿下,全部兵不血刃的完成,穩定政局,集中權力,都是透過北伐完成,諸葛孔明玩弄權謀,真乃神人也!
北伐的根本目的:維護王道之師的金字招牌還是要說到蜀漢政權本身,第一蜀漢並非經營多年的本土勢力,沒有盤根錯節的根基,第二也沒有深入人心的影響力。
劉備備如果不是打著宗親子弟,恢復漢室的正統金字招牌,那麼益州、漢中的豪強大族之間關係緊密,他們擰成一股繩,為什麼要效忠你這個外來戶賣草鞋的劉備。這些地方的普通百姓又憑什麼忠心於你這個割據軍閥呢?
長得帥從來不是得民心的理由,漢家天子六百年,是深入人心的正統觀念,無論豪強還是百姓,他們鳥的不是外來軍閥劉備,而是他皇叔的身份,和中興漢室的旗幟,漢室是蜀中百姓對正統的信仰,正義之師從來都容易得到支援,劉備佔據了這個金字招牌,才是他得以立足的根本保證。
一旦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偏安一隅,不僅會出現劇烈的內部矛盾,甚至權力傾軋。蜀漢自己就會亂成一團,甚至蜀漢政權的合法性,正當性立馬就會消解,中興漢室一旦被認為是一個謊言,本身對懷有正統信仰的人民群眾感覺被欺騙,這樣的外來政權也就不值得擁護,各種人才在亂世之中中,那些懷有崇高理想的能人們,也不會選擇投靠一個失去正統地位的最弱政權。
最致命的是沒有大義的壓制,又失去民心擁護,土生土長的地方豪強難免對根基不牢的蜀漢政權產生異心,擰成一股繩,推翻蜀漢擁立新的本土共主,這才是最可怕的事。
所以蜀漢政權不僅要北伐,而且必須光明正大的“征伐”。還要高舉恢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高大旗幟;只要不斷北伐,人心就在自己這一方,政權也就能穩定。這一點,諸葛亮比誰看的都透。
為了王者之師的正統性,諸葛亮拒絕一切損害這面旗幟的做法,這就包括了爭議頗多的魏延“子午谷奇謀”,為什麼諸葛亮拒絕魏延的奇襲子午谷策略呢?
這是因為古代中國有種很重要的觀點:王者之師,有征無戰。這一點,非常重要。對於蜀漢政權最大依仗,也就是恢復漢室的絕對正義招牌,那麼它的一切軍事行動就必須是正當的,正義的。所以要叫北伐,也可以北征,就是不能稱“戰”,更不能偷襲。
徵與伐都是正義之師的做法,戰是軍閥行為,蜀漢是王者之師不能“戰”。而奇襲子午谷則更是一種不符合王者之師身份的“偷襲”。
作為正義之師,偷襲成功與否尚且不論,偷襲本身就是在消解政權本身的合法性,一個正義之師怎麼能偷襲呢?所以奇襲是魏延考慮的戰術層面,不能奇襲是諸葛考慮的戰略層面,兩人層次是不同的。
謹慎的諸葛亮是不會允許出現這種消解其最大優勢依仗的做法的,萬一子午谷不成功,對於蜀漢的損失將不止是魏延的兵力,而是對政權合法性的致命損傷,天子征伐,不義的偷襲使出來仍不勝,這也太傷士氣與民心了。
綜上,諸葛之所以北伐,客觀上是不得不為的選擇。維持中興漢室的旗幟是他必須要北伐的原因,這也是讓政權存續下來的最佳方式。
在此之外,將內部矛盾轉移到外部,將潛在的內鬥上升一個層次從而輕而易舉的實現降維打擊抹平敵人,變被動為主動,不得不服,這就是諸葛亮高明的鬥爭策略了,這也是他發動北伐的主觀因素。
縱觀北伐,不僅體現了諸葛亮高瞻遠矚,通透全域性的見識,也展現諸葛孔明高明之極權謀手段和這位權術界高階玩家的頭腦風暴。
諸葛孔明,歎為觀止!
-
5 # 狼的影子319
諸葛亮幹什麼都是對的,放屁都是香的,明明是窮兵黷武,勞師糜餉,拿著國家的人力物力資源,為自己把持軍權,控制朝廷服務,跟曹操,司馬懿這樣的權臣毫無二致,人家就是奸臣,諸葛亮就是鞠躬盡瘁,那些不要臉的死“豬粉”們,美滋滋的聞著諸葛亮放的屁,還美滋滋的高唱讚歌;“伏惟丞相,高聳金臀,洪宣寶屁,依稀絲竹之聲,彷彿蘭麝之氣”。
回覆列表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是一個謹慎的人,但是為什麼六出祁山出師北伐呢? 是什麼原因讓諸葛亮執著北伐?其實諸葛亮的北伐既是無奈之舉,也是不得不舉。
第一,“先帝遺願”。劉備作為皇室宗親,以恢復漢室為己任,但是先帝中道崩殂,臨終前把北伐大業交給了諸葛亮,作為託孤大臣的諸葛亮,尊先帝遺願,屢次出師北伐,已盡忠盡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第二,“益州疲弊”。失去荊州後,蜀漢勢力被壓縮在益州地區,成為偏僻的地方一隅,如果不主動出師北伐,時間越長,對蜀漢越不利,長此以往,遲早會被滅亡的,出師北伐,實際上是以攻代守。
第三,“壯志難酬”。諸葛亮胸懷大志,自從出山之時,就是打算輔佐明主,匡復漢室,贏得生前身後名,出師北伐,很大原因也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
因此,諸葛亮六出祁山,執著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