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封護勝463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一首很有名的詩歌,大詩人蘇東坡在被貶不得志之時登上廬山,在西林寺的牆壁上寫下了這首詩。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主要是寫了廬山的景緻,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廬山群山巍峨,丘壑連綿,山嶺起伏,千姿百態,甚是美麗。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借景生情,寓含深深的哲理了。為什麼看不出廬山真面目?就是因為你在廬山的山中。結合了詩人觀山的感受和體會,寫出了一個至深的哲理。看一個事物,不能像觀山一樣,你會受山峰峻嶺的遮遮掩掩,只能看到一個山峰,看到一個側面,看不到事物的整個面貌,或者說看不到事物的全部,看不到全部,就會有片面的結論。為什麼光是隻看到一點,而不能觀察其餘呢?就是你還是在這個事物中一葉障目,很難全解。

    詩人啟示我們,不能因為人的種種侷限,而對事物失之偏頗,要跳出事物之外,才能對事物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哲理深邃!

  • 2 # 一顆大米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多讀書,你的眼界會不一樣,你的心態會不一樣,你看待周圍的人和事都會改變,看世界的眼光都會不一樣。書中有黃金萬量,書中有金玉良言,一切的美好和成功都是多讀書慢慢積累起來的。讀書好,讀好書,好讀書。

  • 3 # 荼蘼香晚

    【靜心多妙才】

    是我從杜甫“靜者心多妙”句改編而來,一直以來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這句話的核心是“一萬小時定律”,要理解和掌握一種知識或技能,都必須堅持一萬小時以上,才有可能都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所謂靜心有兩個意思,一是專精於一門學問,而不是博學。二是學習的時候是紮實用心,而不是敷衍。

    若每天有一個小時靜心學習的時間,大概20幾年後能夠在一個領域有所成就,努力!

  • 4 # 音樂精品屋

    蘊含哲理的詩詞,數不勝數。但是我自高中以來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就是毛主席的那句——“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我現在經常用這句詩來鼓勵孩子和我的學生。

    也常常細思之餘,總會被毛主席這句詩,所感服。就是一張廬山風景照片,他就能寫出這麼雄偉壯麗的詩句,想想自己長城泰山也去過了,為什麼好詩句就是不上我心頭呢?

    這首詩全篇是: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看了這首詩,那迷茫的夕陽,那高峻的山峰,那挺拔的青松,那險峻的高峰的仙人洞。立馬就像一副畫一樣,非常清晰的掛你眼前。風景的美,仙人洞的神秘,令人神往,但是險峻的懸崖,又阻擋著你的腳步。使人在神往中,又會有所思考,讚歎之時又有些嘆息。但是如果是勇敢的登山者,他會非常激動,他會覺得這才是他想要的。他會覺得透過努力之後達到的高處才是最令人激動的。沒有挑戰就是平庸,人人可到的地方一定沒有什麼神秘。人人可達到的地方,風景會被破壞。所以最美的地方往往是最難到達的地方。自然風景如此,

    人生何嘗不一樣。隨隨便便成功,那成功沒有吸引力。只有透過汗水獲得的成功才有價值。這首詩,寫景活鮮如畫,語句上口易懂,哲理深刻適用。所以我一直非常喜歡。

  • 5 # 天碼星文史趣談

    什麼都不說,先貼詩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便是南宋大詞人辛棄疾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此詩辛棄疾貌似描寫的往事和心情,其實詞句中隱含著詩人對人生的感悟和哲理。回想自己年少輕狂時,滿腔抱負,想吟詩“作”一下,憂國憂民的“愁”,但因沒經歷過挫折,只能強裝愁。 而如今已過不惑之年,經歷了人生坎坷,嚐盡了世間之愁,正想提筆寫下愁,卻寫不出,而只寫下了好個秋涼。

    該詞上下2句強烈的對比,描寫當人生不知愁時,總想表露出愁,然而真正有愁時,卻是將愁埋心裡,想表露出豁達。這首詞其實深深隱含了一個哲理:人缺什麼,就會表露什麼。 就像年輕時,缺愁,就表露愁;年長時,缺一份欣賞好風景的“不愁”,卻強行寫下了好個秋的好風景。 人,不就是這麼矛盾的嗎?

  • 6 # 言閒語還碎

    提到最富有這裡的詩詞,最先浮現在腦海中的就是唐代女詩人李治的《八至》。其詩曰:

    至近至遠東西,

    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

    至親至疏夫妻。

    這首詩文字直白近乎口語,敘述的也是淺顯的在我們的身邊的俯拾即是的道理。

    至遠至近一句說的是位置方向的相對性,蘊含了矛盾的對立統一原理;

    至深至淺一句說的是溪水可以一眼望到底,但是倒影中又可以容納世間萬物,體現出事物的本質和現象的關係;

    至高至明一句是大家眼見為實的道理;

    而末尾一句至親至疏才是詩歌的主旨,一語道破愛情的圍城真諦。成為夫妻的兩個人,每日間耳鬢廝磨,形影不離不可不謂之近,但是彼此靠近的如果不是兩顆心,夫妻之間還是有很多話不講,那麼也不可不謂之遠。

    情到多處便轉無,夫妻二人既能相濡以沫,也可以相忘於江湖。這最後一句詩也是經歷過眾多事情而得出的感慨和結論,讀之令人心驚又有同感。所以這首詩在愛情詩詞中別具一格,得到大家的認同和喜愛。

  • 7 # 煙波一夢

    “不識廬山真面目”,小時候就會背誦的名句,也是我認為最富哲理的一句。

    “不能辨別廬山的真正面目”,為何?言外之意就是“我”人身在廬山之中。要體悟它所蘊含的哲理,不妨從整首詩出發。

    該句出自蘇軾《題西林壁》,既是一首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就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是詩人遊山所見。廬山峰巒起伏,詩人站在不同的位置,從正面看,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面看,是高聳入雲的山峰;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它都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樣子。看到廬山紛呈各異的奇特景觀使詩人有不同的感受,由此引出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即景說理,是遊山感悟。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本來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在廬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它的區域性,難免片面,這不僅僅是遊山才有的理性認識。觀察事物也是如此,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不識廬山真面目”一問世便成為當時的流行語,時至今日,它甚至成了我們平時說話張口就來的口頭語,也告訴人們: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難免陷入當局者迷的困境,要弄清事情真相,瞭解一個人,應該更客觀地思考問題,從全域性出發,從而得出恰當的結論。

  • 8 # 磊落故人

    1、某尼《悟道詩》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2、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3、蘇軾《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4、朱熹《觀書有感兩首其一》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5、王安石《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6、慧能《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7、蘇麟《斷句》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8、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9、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9 # 使用者春風化雨

    1、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臧克家巜有的人》

    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4、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蟬》

    5、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蘇軾《浣溪沙》

    6、生活是多麼廣闊。

    生活又是多麼芬芳。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

    ——何其芳《生活是多麼廣闊》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劉禹錫《秋詞》

    8、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己亥雜詩》

    9、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登飛來峰》

    10、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11、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2、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李商隱《無題》

    13、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

    14、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15、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行路難》

    16、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鬥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冰心《成功的花》

    17、海日升殘夜,江春入舊年。

    ——王灣《次北固山下》

  • 10 # 梅鶴讀書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詩,我認為最有哲理。

    1、宋詩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富含哲理

    這句詩出自南宋詩人陸游的代表作《遊山西村》。富含哲理是宋詩的一個顯著特色,這首詩也不例外。這句詩透過“山重水複”“柳暗花明”這些具體的意象,透過看似漫不經心的敘述,來闡述道理,不是純粹的就理說理,使人們易於理解和接受,值得反覆咀嚼、品味。作者把個人的經歷和感悟昇華為人們的普遍認識,使詩歌本身具有了永恆的生命。可以說,這首詩是宋代說理詩的代表作。

    2、這句詩表達的意思

    從這句詩看,作者以前沒有去過“山西村”,道路不熟悉,這是第一次去。詩人看到一座座山峰,一條條河流,看不到路了。結果呢,柳樹茂密、野花豔麗,轉過去,馬上豁然開朗,看到村子了。這句詩用字凝練,對仗工整,類似情景前人也有描寫,如“遠山初見疑無路,曲徑徐行漸有村”,但都不及陸游寫得到位。

    3、這句詩要表達的哲理

    陸游這句詩寫出了困境中堅持與突破的關係。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往往遇到這樣的情況:山迴路轉、撲朔迷離,前途渺茫,不知路在何方,但是,如果堅持下去,繼續前進,眼前會出現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句詩把哲理蘊含在對山水景色的描寫當中,使人們讀來倍感親切,千百年來廣泛被引用。

    所以,我認為“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詩最有哲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數學不行,孩子能學好數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