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藝術地表現了作者如下思想:
a.大一統思想,並且希望由楚國完成統一中國的偉業。《離騷》在談自己的美政理想時,反覆提到那些具有一統地位、曾在一定程度上統一中國並有所作為的君主--堯、舜、禹、湯、周文、周武等,歌頌他們的一統業績、政治措施、治國方法,希望楚王能效法他們。如“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先王之踵武”。
b.德政思想。認為有德者在位,無德者失國。如他說:“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維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c.打破貴賤等級和“世卿世祿”制,舉賢授能,明修法度。他說:“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說操築於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甯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其中的傅說、呂望、甯戚等皆是地位低下而有才能的人。
《離騷》全詩可分前後兩大部分。其內容,講義所論甚詳, 可參照《離騷》原詩去讀。這裡要提及的是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感問題。在《離騷》中,屈原表現了對楚國熾烈的愛,他至死也不願離開楚國。詩的後半部分以浪漫主義手法表現了他這種心情。面對楚王的昏庸和群小的讒毀,在是否繼續留在楚國問題上,他也有所猶豫,他曾先問靈氛,靈氛說:"兩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思九州之博大兮,豈唯是其有女?"--只要雙方都美,就必然配合,良臣必然會遇上明君。天下這麼大,難道只有楚國有美女嗎?難道非得輔佐楚王嗎?勸他"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努力到遠方去吧,不要有所猶豫,哪有追求美好才能的人會放過你呢?"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天涯何處無芳草呢,天下哪裡沒有明君呢?你為什麼總是懷念你的故國呢?"靈氛勸他離開楚國。於是他再問巫咸,巫咸亦勸他"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蒦之所同"--努力上下求索吧,尋找和你政治主張相同的人。與靈氛的意見相同。聽了靈氛巫咸的話,堅定了屈原離開楚國的決心,他也真個想"及餘飾之方壯兮,周流觀乎上下"--趁著自己正當美盛的時候,去周遊天地四方,尋求能夠實現自己理想的賢君。於是,他在宏壯的儀仗中升騰太空遠行了。可是,當他"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升上光明的天空時,一下子看到了自己的故鄉;他馬上便不能自持了:"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他的御馬人和馬都悲傷地懷念故鄉,蜷(quan)局著不肯前行了。終於他又回來了。最後選擇了以死報國:"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既然沒有能夠和我共同實行美政的人,我還是追隨彭咸投水自盡吧。選擇了以死殉國道路。
其實,在屈原生活的戰國時期,盛行“士為知己者死”,無數士人周遊各國,尋找可以施展自己抱負的君主,合則留,不合則去,不少人更是朝秦暮楚。屈原卻把自己滿腔熱忱和曠世才華都傾注到了楚國,甚至在無望救國時,為楚國赴死。因此,後人稱屈原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愛國有其特點的:他既是“恐皇輿之敗績”,為楚國的,又是“夫唯靈脩之故也”, 為楚君的,同時也是“哀民生之多艱”,有對普通人痛苦的同情。即是君、國、民三位一體的。尤其是他“將盡忠楚國和楚王當成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6]”,表現了歷史的侷限性。
《離騷》藝術地表現了作者如下思想:
a.大一統思想,並且希望由楚國完成統一中國的偉業。《離騷》在談自己的美政理想時,反覆提到那些具有一統地位、曾在一定程度上統一中國並有所作為的君主--堯、舜、禹、湯、周文、周武等,歌頌他們的一統業績、政治措施、治國方法,希望楚王能效法他們。如“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先王之踵武”。
b.德政思想。認為有德者在位,無德者失國。如他說:“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維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c.打破貴賤等級和“世卿世祿”制,舉賢授能,明修法度。他說:“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說操築於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甯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其中的傅說、呂望、甯戚等皆是地位低下而有才能的人。
《離騷》全詩可分前後兩大部分。其內容,講義所論甚詳, 可參照《離騷》原詩去讀。這裡要提及的是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感問題。在《離騷》中,屈原表現了對楚國熾烈的愛,他至死也不願離開楚國。詩的後半部分以浪漫主義手法表現了他這種心情。面對楚王的昏庸和群小的讒毀,在是否繼續留在楚國問題上,他也有所猶豫,他曾先問靈氛,靈氛說:"兩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思九州之博大兮,豈唯是其有女?"--只要雙方都美,就必然配合,良臣必然會遇上明君。天下這麼大,難道只有楚國有美女嗎?難道非得輔佐楚王嗎?勸他"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努力到遠方去吧,不要有所猶豫,哪有追求美好才能的人會放過你呢?"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天涯何處無芳草呢,天下哪裡沒有明君呢?你為什麼總是懷念你的故國呢?"靈氛勸他離開楚國。於是他再問巫咸,巫咸亦勸他"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蒦之所同"--努力上下求索吧,尋找和你政治主張相同的人。與靈氛的意見相同。聽了靈氛巫咸的話,堅定了屈原離開楚國的決心,他也真個想"及餘飾之方壯兮,周流觀乎上下"--趁著自己正當美盛的時候,去周遊天地四方,尋求能夠實現自己理想的賢君。於是,他在宏壯的儀仗中升騰太空遠行了。可是,當他"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升上光明的天空時,一下子看到了自己的故鄉;他馬上便不能自持了:"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他的御馬人和馬都悲傷地懷念故鄉,蜷(quan)局著不肯前行了。終於他又回來了。最後選擇了以死報國:"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既然沒有能夠和我共同實行美政的人,我還是追隨彭咸投水自盡吧。選擇了以死殉國道路。
其實,在屈原生活的戰國時期,盛行“士為知己者死”,無數士人周遊各國,尋找可以施展自己抱負的君主,合則留,不合則去,不少人更是朝秦暮楚。屈原卻把自己滿腔熱忱和曠世才華都傾注到了楚國,甚至在無望救國時,為楚國赴死。因此,後人稱屈原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愛國有其特點的:他既是“恐皇輿之敗績”,為楚國的,又是“夫唯靈脩之故也”, 為楚君的,同時也是“哀民生之多艱”,有對普通人痛苦的同情。即是君、國、民三位一體的。尤其是他“將盡忠楚國和楚王當成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6]”,表現了歷史的侷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