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岳陽小唐

    今年元宵和家人一起過的。

    今年元宵在媽媽家過,一大早我們一家人就到媽媽家去,妹妹們一家也來了,大家聚在一起說說笑笑也算大團圓吧!飯後妹妹要跑場子,要去陪她婆婆過節,吃完午飯坐一下下就走了,怕她婆婆等著急,晚上我們又迎來了新客人,舅舅一家四口,等於是今天聚了兩次會,開心哦!

    今天媽媽做的芝麻湯圓很好吃,特此表揚一下。

  • 2 # 我是話語

    年和節的味道越來越淡。

    包餃子的餡提前早已做好,清晨早起和好面,等6點多就自已動手包餃子了。等7點多孩子們都起來了,燃放鞭炮,吃餃子。誰家飯早,誰家過得好,這是家鄉傳的俗話。

    一家人開車去了民間藝術節,你看人山人海,踩高磽蹺,扭秧歌,耍獅子,舞大龍,讓人賞心悅目。仔細一看舞龍隊都是50歲以上的女姐妹,讓人欽佩,是退休後的人生又一生活的起點,歡樂,健康是她們的人生目標。她們舞龍,舞出心情喜悅,舞出美好的幸福生活。

    晚上吃過元宵,孩子們買了壹仟多元的焰火,開車去太子河畔燃放,有歡樂,有理想,有希望。

    火樹銀花不夜天,

    寶煙飛焰萬花鮮。

    瑞雪瓊花伴起舞,

    升起希望又一年。

    五彩繽紛的天空,寄託更多的美好祝願,放飛理想與未來……。

  • 3 # 金秀雲

    元宵節是我們兩人一起過的,很簡單,中午煮了一斤湯圓,兩人吃了,炒的香菇和肉片,和喝八寶粥。兩個人平平淡淡的過節,也是別有一番情懷,一個人有糖尿病,不能吃太多甜食,每天小米粥,饅頭,做點菜,水了吧唧的,又不能大魚大肉,這樣可以沒事的活著 ,不能大吃大喝了,就清淡點吧,也許這是最好的生活.

  • 4 # 人間正道是滄桑3785

    早上七點起床,吃早點:是雞蛋水泡核桃園的饊子,中午喝馬大興元宵兩個小菜,晚上和女兒、女婿還有外孫們,在運河城七樓吃了個自助餐,又到小北湖看了花燈,晚上十一點回到家睡覺。一天就這麼過去了。

  • 5 # 愛寫文章的大叔

    謝謝邀請回答:正月十五無宵佳節,是每一年的天倫,不知大家如何,我看有些問題特要特殊修整,就是一些優良壯況習俗還得很好繼承,因長輩已是花甲之年的人了,每年的什麼禮儀之俗都是老人在執行,我們年輕人再不學就失傳了,於下定決心好好在家跟老輩學學,比如抱湯圓,給孩們晚上拿去玩的小燈籠,等,這些有很現代人都不會了,只會吃,用什麼源料都不曉得認不倒,照這發展下去,咋個了得?

  • 6 # 小白cm

    首先起床去殺了只鴨子敬神,然後是和家人一起去縣城玩耍,當然,我父母是早早的出去工作了,我說的家人是和叔叔一家人去的。順便去看看舞龍表演。

    然後是去商場購物了,買些開學要用到的物品,煙花還是少不了的,還有餃子,準備晚上吃。

    晚上的話,一起吃餃子了,然後和鄰居一起在空曠的地方放煙花。自己的放完了就看別人放煙花。別人的煙花就是美啊。這一天就這麼愉快的過完了。

  • 7 # 青衣未歸人

    現在都把七夕當做中國的情人節,但在古代,真有點情人節味道的,其實是元宵節。

    雖然不同朝代規定有異,但都把元宵視為一個重大節日,夜不宵禁。看燈、觀景、逛街、剁手。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蘇道味)“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蘇軾)“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賀鑄)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區域性)

    對於深鎖閨中的女子,這一晚意義尤其重大,因為她們可以出門“看人”,融入那份狂歡之中。

    所以,才會有: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

    豐子愷《月上柳梢頭》

    所以,《大明宮詞》裡的太平公主,也是14歲時,這樣一個元宵夜晚,第一次偷偷跑出宮,去看市井煙火。

    她在人群中攔下一個人,揭開他的面具。

    “您……是不是在找人?”男人問。“是……我在找崑崙奴。”太平答。“崑崙奴僅僅是一張面具,面具後面的人臉通常是不同的……”這一張臉,名叫薛紹。

    就像太平和薛紹,這一晚離別後,多少孽緣已起: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姜夔)“問簾底纖纖,甚時重見。不解相思,月華今夜滿。”(納蘭性德)

    《大明宮詞》

    元宵節進入現代作家筆下時,不知怎的,愛情少了,吃吃喝喝的風俗多了。當然,今天我們可能連那些風俗也知之甚少了。

    也摘錄幾則如下,祝你元宵節快樂,順便聊聊你的愛情或者你們那兒的元宵風俗吧。

    元宵節吃元宵,宋朝時就頗為盛行,不過當時不叫元宵而叫“浮圓子”,後來才改叫元宵的。中國各省大部分都吃元宵,可是名稱做法就互有差異了。北方叫它元宵,南方有些地方叫湯圓,還有叫湯糰、圓子的。南北叫的名稱不同,方法也就兩樣。拿北平來說吧,不時不食是北平的老規矩,要到正月初七準備初八順星上供才有元宵賣。至於冬季寒夜朔風刺骨,挑了擔子吆喝賣桂花元宵的,雖然不能說沒有,可是多半在宣南一帶,沾染了南方的習俗,西北城的冬夜,是很難聽見這種市聲的。

    ……

    北平是元明清三代的國都,一切講求體制,所以也養成了吃必以時、不時不食的習慣。不到重陽不賣花糕,不到立秋烤涮不上市,所以上元燈節正月十八一落燈,不但正式點心鋪不賣元宵,就是大街上的元宵攤子也寥若晨星啦。一進二月門你想吃元宵,那隻好明年見了。

    ——唐魯孫

    我們那裡一般不叫元宵,叫燈節。燈節要過幾天,十三上燈,十七落燈。“正日子”是十五。

    ……

    孩子有自己的燈。兔子燈、繡球燈、馬燈……兔子燈大都是自己動手做的。下面安四個軲轆,可以拉著走。兔子燈其實不大像兔子,臉是圓的,眼睛是彎彎的,像人的眼睛,還有兩道彎彎的眉毛!繡球燈、馬燈都是買的。繡球燈是一個多面的紙紮的球,有一個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兩個軲轆,手執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滾動。馬燈是兩段,一個馬頭,一個馬屁股,用帶子系在身上。西瓜燈、蝦蟆燈、魚燈,這些手提的燈,是小孩玩的。

    有一個習俗可能是外地所沒有的:看圍屏。硬木長方框,約三尺高,尺半寬,鑲絹,上畫一筆演義小說人物故事,燈節前裝好,一堂圍屏約三十幅,屏後點蠟燭。這實際上是照得透亮的連環畫。看圍屏有兩處,一處在煉陽觀的偏殿,一處在附設在城隍廟裡的火神廟。煉陽觀畫的是《封神榜》,火神廟畫的是《三國》。圍屏看了多少年,但還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圍屏就不算過燈節似的。

    ——汪曾祺

    最好的東西,還是燈籠,福州方言,“燈”和“丁”同音,因此送燈的數目,總比孩子的數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

    那時我的弟弟們還小,不會和我搶,多的那一盞總是給我。這些燈:有紙的,有紗的,還有玻璃的……於是我屋牆上掛的是“走馬燈”,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戰呂布”,手裡提的是兩眼會活動的金魚燈,另一手就拉著一盞腳下有輪子的“白兔燈”。同時我家所在的南后街,本是個燈市,這一條街上大多是燈鋪。我家門口的“萬興桶石店”,平時除了賣各種紅漆金邊的伴嫁用的大小桶子之外,就兼賣各種的燈。那就不是孩子們舉著玩的燈籠了,而是上面畫著精細的花鳥人物的大玻璃燈、紗燈、料絲燈、牛角燈等等,元宵之夜,都點了起來,真是“花市燈如晝”,遊人如織,歡笑滿街!

    元宵過後,一年一度的光采輝煌的日子,就完結了。當大人們讓我們把許多玩夠了的燈籠,放在一起燒了之後,說:“從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學去吧。”我們默默地聽著,看著天井裡那些燈籠的星星餘燼,戀戀不捨地帶著一種說不出的惆悵寂寞之感,上床睡覺的時候,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過!

    ——冰心

    這天晚上大家照例敬神,很快地行完了禮。覺英帶了覺群到街上去看人燒龍燈。瑞珏和淑英姊妹們想到琴第二天就要回家去,都有一種惜別的心情,雖然兩家相隔不遠,但是她們少有機會跟琴在一起玩幾個整天。而且元宵節一過,新年佳節就完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再不能夠像在新年裡那樣痛快地遊玩了。於是大家聚在一起,在覺新的房裡商量怎樣度過這個晚上。大家都贊成覺新的提議:到花園裡划船去。

    ——巴金

    我生長家鄉是湘西邊上一個居民不到一萬戶口的小縣城,但是獅子龍燈焰火,半世紀前在湘西各縣卻極著名。逢年過節,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燈。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燈”,只是全城敲鑼打鼓各處玩去。白天多大鑼大鼓在橋頭上表演戲水,或在八九張方桌上盤旋上下。晚上則在燈火下玩蚌殼精,用細樂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燒燈”,主要比賽轉到另一方面,看誰家焰火出眾超群。我照例憑頑童資格,和百十個大小頑童,追隨隊伍城廂內外各處走去,和大夥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燈的不僅要氣力,還得要勇敢,為表示英雄無畏,每當場坪中焰火上升時,白光直瀉數丈,有的還大吼如雷,這些人卻不管是“震天雷”還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陣,迎面奮勇而前。我們年紀小,還無資格參預這種劇烈活動,只能趁熱鬧在旁吶喊助威。有時自告奮勇幫忙,許可拿個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運氣不壞。因為始終能跟隨隊伍走,馬不離群,直到天快發白,大家都燒得個焦頭爛額,精疲力盡。隊伍中附隨著老漁翁和蚌殼精的,蚌殼精向例多選十二三歲面目俊秀姣好男孩子充當,老漁翁白鬚白髮也做得儼然,這時節都現了原形,狼狽可笑。樂隊鼓笛也常有氣無力板眼散亂的隨意敲打著。有時為振作大夥精神,樂隊中忽然又悠悠揚揚吹起“踹八板”來,獅子耳朵只那麼搖動幾下,老漁翁和蚌殼精即或得應著鼓笛節奏,當街隨意兜兩個圈子,不到終曲照例就癱下來,惹得大家好笑!最後集中到個會館前點驗傢伙散場時,正街上江西人開的南貨店、布店,福建人開的煙鋪,已經放鞭炮燒開門紙迎財神,家住對河的年輕苗族女人,也挑著豆豉蘿蔔絲擔子上街叫賣了。

    ——沈從文

    把謎語寫在花燈上,稱為“燈謎”,這也是傳統的元宵玩意。不過到了近代,由於花燈的製作費時費力,謎語多是寫在懸掛的紙條上,而這個玩意也不限定是在元宵才能舉行了。

    猜燈謎是頗費心思,也頗多趣話的。據說大陸解放初期,有一燈謎,謎面是“日本投降”,猜古代名人,謎底本是“蘇武”,但許多人卻猜作“屈原”。“原”者,原子彈也。也有人用脫帽格猜作“李世民”,意思是日本投降,乃世界人民的力量,這是“老笑話”。另一個“新笑話”是,“文革”期間有一燈謎,謎面是“聞足下要取西川,亮竊以為不可”,用《三國演義》諸葛亮勸阻周瑜取西川的故事打毛澤東詩詞一句,標明“折腰格”。謎底是“問訊吳剛何所有”,折腰格要去當中一字,去了“剛”字成為“問訊吳何所有”,意即問吳國有何力進去取西川。這燈謎本來做得很好,但當時卻犯了“大不敬”罪而受批鬥,理由是毛主席怎能“折腰”?令人啼笑皆非。

    ——梁羽生

    藉著這個“中國情人節”,聊一個讓你思念很久的人,或者來說說你們那兒的元宵風俗

  • 8 # 玩古賞今

    元宵節必須跟家裡人一起過,老丈人婦夫提前做好了水餃,閨女、老婆來幫忙,我服務!

    過元宵就是圖個團團圓圓,往年元宵節必須把煙花炮竹都放完,今年一樂呵忘記放了,稍稍有點遺憾,晚飯吃了一半,熱呼呼的黑芝麻湯圓上桌了,老人吃不料甜,小朋友吃的開心,雖然沒在老家過,但北京家的感覺也不差。

    湯圓吃完,明天上班,農曆年就正式過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都教育實力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