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枉人間走一趟
-
2 # 使用者陽光帥哥
80後,9O後的人不一定,很難確定。戲劇源自於古代開始,是中國傳統的一種文化形式,中國戲劇有很多種地方戲,各有各的演唱特色,富有一種散發情感的抒情形態,但作為67年出生的我,十分喜歡地方戲,特別是我生長在紹興一個文明古城裡的普通百姓,對所謂的紹興越劇有一種獨特的愛好,每次耳聞何地有戲,都會奔波此地,駐足觀看,有一種心曠神怡,大飽眼福的滿足感,回憶昔日的情形,記得最有意義的一次業餘戲,那是2008年7月的一天晚上,聽說這一天夜裡,有部份業餘愛好的戲迷自辦自演的節目表演,施展自己的真實才藝,我頓時欣喜若狂,晚飯過後,立即奔赴現場,只見公園裡麵人山人海,有各類人群,面帶笑容。時而發出層層喝彩,我也認真觀看,心裡準備謳歌一下戲迷的演唱技藝,透過對整場戲曲的真實瞭解,第二天就馬上立稿完成寫作,送往紹興縣報,紹興晚報,大約一星期左右,該場業餘表演的戲曲晚會,居然登上報刊發表了,當時,我心裡十分愉悅,覺得有種收穫和成就感,從此,對戲劇的愛好,產生了一種情有獨鍾的心理感受,同時,自編自演的戲曲演出,吸引了當地的群眾,活躍了當地的文化生活,戲曲表演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和風趣,營造群眾性的娛樂表演,也是一種美的享受。
-
3 # 王小談
我是標準的80後尾巴90後打頭陣的那批人,我個人非常喜歡戲劇,尤其京劇,評劇,黃梅戲,秦腔,二人轉也都非常喜歡。當然小時候我是一個都不喜歡的,尤其是京劇唱一個字老半天,出去喝口水的功夫回來還在唱那一句,關鍵還不知道他在唱什麼,但是家裡大人們愛看,尤其喜歡晚上去串門很多人一起守著CCTV11,嗑著瓜子聊著天聽著戲。於是無聊的我們只能寫作業或者出去玩,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同感。
最早記得戲劇是村子裡一到農閒或者誰家有老人去世的時候都會請戲班子(時間是上世紀90年代),臺下圍著很多人,一邊聽還跟著一邊哼,好多票友都會趁這個機會上去唱兩句。大人們怕我們無聊就給我們講唱戲的內容,慢慢就知道這個黑臉的大鬍子是包公,那個秦香蓮巴拉巴拉的。真正第一次看明白是有一年暑假,媽媽非要聽戲我們搶不過只得一起看,一邊看我媽媽一邊講,我記得好像是《狸貓換太子》,突然覺得戲劇非常有意思。後來每次回家都跟著家裡人一起看,慢慢就知道了很多出戲比如《坐宮》《穆桂英掛帥》等等還有很多樣本戲。現在每年春晚最期待的就是戲劇聯唱,聽完就覺得舒服了。
上大學之後在陝西,每天早上宿舍收垃圾的車都放著秦腔,一開始覺得就是大嗓門,根本聽不清唱的什麼,但是這個車天天來天天放,時間久了,就聽出感覺來了,雖然還是不知道戲文的內容,這也許就是他的魅力吧;
真正徹底喜歡是工作後,那個時候非常喜歡聽郭德綱的相聲,大家都知道郭德綱戲曲功底非常深厚,會的曲種也特別多,受他影響開始去了解不同的戲曲尤其京劇的四大派系等等;
戲曲就像酒一樣,一開始是很辣很嗆,但是時間久了就會體會到他的魅力,希望中國的戲曲文化能夠無限傳承發揚光大。
-
4 # 大喜6的一批
作為一個90後,我說說我的感受吧。
戲曲這類傳統文化藝術在我的童年,青年,成年時期接觸的少之又少。只是依稀記得很小的時候奶奶喜歡聽喜歡唱,可是我聽不懂。在那個年代隨著外來文化的影響,大多數90後開始接觸搖滾流行音樂。一直到現在大多數綜藝節目也會推廣傳統和流行結合。近些年來中國風似乎到處可見,可是並沒有都體現出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大多數90後作為獨生子女,難免從小會被家長最好的東西和教育所包圍。所以除了那些從事傳統藝術的家庭以外,其他90後的孩子基本都沒有接觸過。當然也不排除日後接觸到戲曲類的會被它的魅力所吸引。
最近這些年德雲社的大火,似乎又把戲曲慢慢帶入了觀眾的眼裡。後來瑜老闆頻繁上綜藝節目,也是為了宣傳國粹的魅力,這也是側面反映了現在社會對於傳統藝術的現狀以及接受程程度。大家也逐漸意識到了傳統藝術的精髓所在,接受度也越來越高。
所以作為一個90後從從來沒有接觸過到透過媒體的宣傳傳輸到我的世界,我現在也對這類傳統藝術有了一定的接觸,並不像小時候那樣完全不懂。所以媒體的重要性和普及性對於現在大多數年輕人去接觸到喜愛這類傳統藝術起到了牽線作用,我很尊重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也讓我有了向去了解的慾望。
-
5 # 民俗村冬至水餃夏至面
不但是京劇,黃梅戲,豫劇等的身段優美,旋律好聽,而且它們的戲曲詞語特別精煉。所以我喜歡。看下面一段河南豫劇的唱詞,包公出身農家,一句話不離本行。
自幼耕讀在山鄉,老臣我熟知莊稼行
春種夏耘汗溼土,為的秋收和冬藏
正月裡來喜洋洋,人慶佳節換新裝
過了初一過十五,大鬧元宵喜欲狂
家家都把花燈放,各色的彩燈滿村莊
孔雀開屏繡球燈,龍鳳彩燈齊呈祥
飛禽走獸燈好看,走馬燈滴滴溜溜是轉的忙啊
獅子旱船跑住馬,唱的是三戰呂布劉關張
紅男綠女去觀賞,萬歲呀,強似萬歲你坐朝陽。
過罷了元宵春耕忙,牽牛扶犁挑糞筐
一路走來一路唱,萬歲呀強似你笙歌在宮牆
春二三月該下種,穀雨前後要場墒
麥收罷時三場雨,玉米下種稻插秧
四月小滿麥稍黃,置辦農具該造場
杈把掃帚牛龍嘴,鐮刀繩索和鋤張
五月芒種人倍忙,男女老少上南崗
大麥小麥是都收淨啊,擔哩擔,扛哩扛
推哩推來是裝哩裝,慌忙積垛是把場揚
割一捆新麥吃碾饌。
接著又過五端陽五端陽,炸油香,
吃粽子,飲雄黃
我的萬歲呀,勝似你瓊林御宴飲酒漿
六月三伏熱難擋,背鋤下田鋤草忙
莊稼苗比作忠良將,雜草茨芥它似奸黨
鋤去了雜草禾苗壯,趁南風樹陰之下去乘涼
頭枕鋤杖睡一覺,
萬歲呀勝似萬歲的龍鳳床。
七月八月是天氣爽,植穀子早秋都進了場
玉米穀子有千萬鬥,還有那大豆紅高粱
九月十月天氣涼,一陣秋風一場霜
摘了棉花收蔬菜,大麥小麥都又種上
十一月臘月大雪降,農事已畢聚一堂
殺豬宰羊把年過,天倫之樂笑聲揚
一十二月對主講,耕樵漁讀臣在行
農家樂勝似我為首相,臣辭萬歲回故鄉我不伴君王
大家也可以仔細去看看那些優美凝練的文字吧,漢語之美,韻律之美,歎為觀止。
另外一些戲曲表達了保家衛國的思想,也值得我們學習,比如梁紅玉韓世忠的故事《安國夫人》……戲曲之美,太多啦,罄竹難書!
-
6 # 人間枝頭
我是98年的山東人,現在還在讀大學,我對戲曲曲藝可以說是達到了一種非常痴迷的地步。因為小時候爺爺奶奶都愛聽戲,我小時候也不怎麼看電視,所以基本回家電視上就是戲曲,耳濡目染,所以我也開始漸漸喜歡上了戲曲。
關於戲曲的種類,中國應該是非常多了,不過作為山東人,我覺得我對北方的戲曲(沒有任何地域歧視的問題,只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罷了),尤其是地方的戲曲曲藝更喜歡,對於南方的滬劇,越劇,粵劇,潮劇,崑曲等等南方特色的戲曲都不是有很大的興趣,但也並非一點不聽,偶爾也聽一下,不過作為北方人,還是集中於喜歡山東和河南的戲曲比較多:豫劇,越調,曲劇,四平調,道情,呂劇,山東梆子,柳琴戲,墜子書,三絃書,琴書,二夾弦等等都是非常喜歡的,也包括一些北方的小曲等,比如德雲社的小曲。
而且現在在大學,由於我的影響,我們宿舍裡幾乎人人都能哼兩句。
戲曲是我們的藝術文化瑰寶,尤其是有一些地方劇種,正在瀕臨滅絕的邊緣,所以年輕一代的傳承真的很重要。
祝我們的戲曲事業百花齊放,繁榮興旺!
附:一張我最敬愛的戲曲大師申鳳梅大師的照片,我手機裡一直儲存著。“唱越調寫越調音遏行雲鞠躬盡瘁煌煌藝術傳百代,演諸葛法諸葛德通高山死而後已炳炳人品足千秋。”
-
7 # 孝乃63241691
當然喜歡了,只是那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故事 ,而且是名人演唱的音配像是最好的,不可多得的影視資料,現代戲那就免了吧。
-
8 # 一文幾值
不喜歡。我88年生人,座標豫西北。父母輩相當愛看戲,尤其是豫劇與曲調之類。但逢集會或有錢人家婚喪嫁娶,總要邀請戲班子來唱上一回,連唱三天也是一景,街坊四鄰呼朋引伴聚集一處,那場面在鄉下十分熱鬧。我從小在這種環境中長大,也算是對戲劇耳熟目染,實話實說,內心裡卻談不上熱愛。我始終不懂父母為何對豫劇有如此的偏執,閒暇時放,過年時也放,音量調得震天響。儘管被戲劇“浸淫”多年,我還是果斷擁入了歌曲的懷抱。
我對戲劇沒有感情,私認為有以下幾點因素。一是戲劇太過冗長,幾句話能講清楚的事,非得要花兩三個小時才能講完,好動的年青人如何煎熬得住。二是戲劇演繹的都是老掉牙的故事,諸如才子佳人,或是忠臣受冤,然後平反昭雪的故事,如同一個模板,把所有東西都往裡硬套。戲劇的張力也乏善可陳,因空間所限,或是平鋪直敘,或到激情處也只是切換場景一筆帶過。久而久之,老觀眾看了報幕已知接下來的內容,便覺厭煩,開始逃離,新觀眾壓根不入坑,何談更新迭代。
長此以往,戲曲也便陷入了惡性迴圈。沒有創作者去編劇新的作品,老百姓在不斷流失,也不再有人往戲劇市場投入真金白銀。戲劇的凋落已成不爭的事實,關注度越來越低,受眾面越來越窄。曾經是鐵桿戲劇迷的父母輩開始擁抱網際網路,留給戲劇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
9 # 希希安心
80後,我是喜歡戲曲的。小時候父母租住在縣裡,那種好幾進院有天井的客家大房子,鄰住的爺爺奶奶們特別愛看戲。還記得那時候都用CD放碟的,像孟姜女,杜十娘,天仙配這些經典每天都在輪迴播放,耳濡目染就喜歡上了戲曲這種表述方式,到現在這些曲目我都還能哼上幾句。
長大後不再囿於長輩們的審美情趣,輔助於網際網路獲取資訊的便捷,接觸的劇種越來越多,更歎服於戲曲的博大精深。戲曲的種類非常多,除了核心劇種京劇,評劇,越劇,豫劇,黃梅戲,像崑曲,粵劇,滬劇,河北梆子,湘劇,秦腔等也是著名的劇種了,算上大大小小各類地方劇更有好幾百種之多。我們縣自己的地方劇叫花潮劇,小時候參加各類宴席還是挺經常聽到的。
我最愛的是黃梅戲,黃梅戲唱腔活潑流暢,情感真實明快,表現力特別的豐富。像天仙配,女駙馬,梁祝等經典曲目,曲調優美,朗朗上口,特別能打動人心。有那麼一段時間對之非常痴迷,反反覆覆可以聽上一整天,其中高潮部分均能哼唱。越劇也是非常有魅力的劇種,該劇種也長於抒情,優美靈動,具有江南的靈秀之氣,經典唱段如梁祝的十八相送,紅樓夢的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等我也多能哼唱。這兩類劇都善於表情,曲調都較於動聽唯美,如若合起來唱一段別有一番滋味。身為廣東人怎能不聽粵劇,此劇種也是從小聽到大的,非常的有感情,旋律想起滿滿都是記憶,像帝女花,分飛燕等都非常的好聽。
現今年輕人大多不愛戲曲,咿咿呀呀,繁冗拖沓,一句可以唱上半天,要不就咚咚鏘鏘,熙攘吵鬧,若無耐心著實聽著鬧心。和喝茶一樣,聽戲也是要品的。戲曲古老悠久,傳唱的大多也是歷史上有一定影響力的事件,是文化的沉澱,智慧的結晶,厚重醇香。戲曲是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熱鬧繁複,一招一式,一騰挪一轉身都別有深意。隨著年紀的增大,閱歷豐富了,人也更有共情力,靜靜的聽上那麼一段,細細琢磨其情其境,越能覺察其中滋味。希望中華文化可以得以傳承,越來越多的人愛上戲曲。
回覆列表
喜歡戲曲,但只是欣賞,要是坐下心來看完全場幾個小時卻做不到,大概是年齡未到吧!就像以前喜歡雜誌,小說,到現在年齡大了,就喜歡文史資料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