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芽啾啾
-
2 # 糖糖的五千年
這樣的人就多了,我們先說三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來說下:
帝都捍衛者于謙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辛丑科進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額森)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徵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里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諡肅愍。萬曆中,改諡忠肅。以上摘自清人所編的《明史》。
于謙與岳飛相似,都力挽狂瀾於大廈將傾,待功成名就之時,卻遭君主猜忌,以致招來殺身之禍,然而,無論當時的統治者如何抹黑,也蓋不住他們身上那能與日月爭光的光芒,也蕩不平他們保家衛國的偉大功績,同是明代的王陽明就很崇拜于謙,清人曾國潘以其為偶像,足以證明於謙的偉大.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諸葛亮生平自不必我多說,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劉備在時,諸葛亮三顧茅廬而出,獻隆中對之奇測,舌戰群儒,聯合孫權以抗曹操,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曹操七十萬大軍。劉備死時託孤於他,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六次北伐魏國,獨自支撐蜀漢這座大廈,雖最終攻敗垂成,卻仍不失為三國第一人才。在政治上,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利,對人開誠佈公、胸懷坦誠,在軍事上,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諸葛亮死後,姜維數次北伐無果蜀漢最終滅亡。
文正公曾國藩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號滌生,原名子城,派名傳豫,清湘鄉縣荷葉塘(今雙峰荷葉鄉)人。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晚清時,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鬧的很兇,打到了大半個中國,險些顛覆清朝統治,然而最終失敗,原因就在於橫空出世的曾國藩。他一手組建了強大的湘軍,奉命於危難之間,不到五年時間,便把太平天國鎮壓了下去,保住了大清江山。他在政治上也鞏固了大清統治,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是洋務運動的發起者。然而,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當時已經權傾朝野,只要他振臂一呼,天下就會大變,可他卻能以民族大義為重,怕天下大亂後洋人趁虛而入,禍害華夏,最終盡忠職守,做了一代忠臣。
-
3 # 濤說精彩歷史
這樣的人物太多,我說一個冷門的,但可能是中國史上第一個王朝中興——少康中興,或稱少康復國。
一、雖是夏朝史,但“少康中興”記載豐富
中國先商遺址數百之多,到底哪個是夏朝或都不是,一直為考古界所爭議。但這並不影響我寫夏朝的“太康失國,少康復國”;因為與西方上古史經典寥寥無幾不同,《春秋》、《左傳》、《竹書記年》、《尚書》、《史記》等都有對夏朝的具體記載。
二、太康失國
姒少康(公元前1972年—公元前1912年),姓姒(sì),夏朝第六位天子。他的父親名叫姒相,不顧百姓貧苦,只圖自己享樂,最終被手下篡權(后羿(此人與傳說的后羿不是一人)、寒浞),夏朝只傳了五代便瀕臨滅亡,史稱“太康失國”。
(太康 ▲)
寒浞代夏後,趕盡殺絕夏朝宗室。太康的妻子——“後緡”大難不死,懷著身孕從牆洞逃脫,回到孃家有仍氏(今山東省濟寧東南),生下遺腹子少康。剛從孃胎誕生的嬰兒,就要面對艱辛無比的生存危機和復國之路(如果可能的話)。
三、青年少康的艱難歲月
作為夏朝最大的希望,少康在警覺和奮進中度過童年。母親一有空閒,就告訴他祖上大禹的榮耀和太康失國的屈辱,叮囑他報仇雪恥,復興夏后氏。少康也非常懂事,在外祖父手下擔任牧正(帶頭放牧地官員,可見夏朝放牧很重要),一有空閒還鍛鍊本領,提防敵人。
果然,少康15歲時,寒浞的兒子——“澆果”派一個叫做椒的人來搜捕姒少康。敵強我弱,有仍氏是待不下去了,他又逃奔到名為有虞氏(虞國)的部落(今河南商丘虞城東)。
在有虞氏,少康的本領和志向受到了虞氏首領虞思的欣賞,他讓少康擔任庖正(執掌飲食的官員),賞賜次給他土地(方圓十里的綸城)和士兵五百,最後還把兩個女兒嫁給他。
四、勵精圖治,恢復夏朝故國——少康復國
(姒少康▲)
少康以綸城為根據地,開始復國大業,他採取了以下的措施:
(1)最大限度爭取民心:少康勵精圖治,在綸城及周邊宣傳祖先禹的功德,體察百姓疾苦,爭取更多百姓的支援;
(2)招攬夏后氏舊臣,發展武裝力量:如躲在有鬲氏的夏室遺臣靡,就被少康招攬,親自帶領斟灌、斟鄩氏的殘餘民眾與少康會師;
(3)處心積慮,以弱勝強:敵人寒浞十分強大,只能智取。少康派最早可查的女間諜——女艾,打入澆果處,刺探軍情;又派自己的兒子季抒,誘殺豷於戈。
透過詭詐的手段,和一套套組合拳,少康終於戰勝了竊國賊人寒浞;東夷族有窮氏因此覆滅,中原幾十載的“無王”的時代,被徹底終結。
結語:以上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中興——少康中興。時到今日,我們也許無法回到那個遠古時代,體驗中國式的“王子復仇”;但依舊從文獻中,感到了少康”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曲折與艱辛,久久不能忘記。
-
4 # 雲詩雷情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出現過很多能徵英雄豪傑,能人志士,但有四位“救世之臣”,他們都曾以傲人的姿態,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
一、管仲
管仲,春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聖人之師,華夏第一相”。早年時期,管仲家裡相當貧窮,為了混口飯吃,曾與好友鮑叔牙一起做生意,卻虧得血本無歸。後來,管仲有鮑叔牙分別輔佐齊國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他還曾射傷過公子小白,也就是之後的齊桓公。
齊桓公繼位後,在鮑叔牙的推薦下,不僅沒有追究管仲當年的一箭之仇,而且還拜他為相。。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管仲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保護了中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中華文明的存續做出了巨大貢獻,被後人尊為“華夏文明的保護者”。孔子對管仲相當推崇,曾這樣說過:“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就是,如果沒有管仲,中原很可能落入遊牧民族之手,我們都將成為野蠻人。
二、郭子儀
郭子儀,唐代政治家、軍事家,早年在武舉考試中蟾宮折扣,一舉摘得了武狀元的頭銜。但是,因為各種原因,郭子儀雖然學習很高,能力極強,卻一直未得到重用,內心相當鬱悶。原本郭子儀認為,如果按照這種趨勢,自己的一生將極為平淡。直到安史之亂的爆發,郭子儀才有了一展才華的舞臺。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大軍被叛軍打的找不到北,大唐江山岌岌可危,都城長安也被敵軍所攻破。郭子儀臨危受命,打敗了叛軍,收復了失去的疆土,立下了再造大唐之功勳,為維護唐朝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甚至有人說,若不是郭子儀,唐朝有可能在安史之亂是就被滅了。公元781年,84歲的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諡號忠武。
三、虞允文
虞允文,南宋抗金名將,在秦檜死後逐漸獲得重用。據記載,虞允文是位神童,七歲即能提筆作文,才華相當橫溢。當時南宋國力衰弱,一直被金兵吊打,這讓虞允文相當憤怒,立志殺敵報國,遂棄文從武,深研兵法。
公元116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統率金軍主力越過淮河,南宋士兵瞬間被擊潰,金兵如入無人之境。在此危急關頭,虞允文被被派往採石支援。當時的採石磯之地,僅有1.8萬士兵,而金軍則高達15之多,敵我力量相當懸殊。虞允文沒有絲毫地畏懼,抱著以死殉國的決心,與金兵決戰於採石磯,結果大獲全勝,挽救了南宋政權,獲得了“偉哉虞公,千古一人”評價。
四、于謙
于謙,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23歲考中進士,初授御史之職,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公元1449年,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忽悠下,親率五十萬大軍出征蒙古,結果明軍幾乎全軍覆沒,皇帝本人也成了俘虜。于謙為了江山社稷考慮,就擁立朱祁鈺為皇帝,併力排南遷之議,決定死守京城。
新皇帝朱祁鈺提拔于謙為兵部尚書,命他全權負責擊退蒙古軍之事。于謙沒有辜負皇帝的信任,整飭兵備,部署要害,並親自督戰,最終擊潰了蒙古軍的圍攻,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明江山。明英宗復辟後,在石亨等人的誣陷下,于謙被處死並棄屍街頭,令人惋惜不已。
回覆列表
帝都捍衛者于謙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辛丑科進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額森)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徵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里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諡肅愍。萬曆中,改諡忠肅。以上摘自清人所編的《明史》。
于謙與岳飛相似,都力挽狂瀾於大廈將傾,待功成名就之時,卻遭君主猜忌,以致招來殺身之禍,然而,無論當時的統治者如何抹黑,也蓋不住他們身上那能與日月爭光的光芒,也蕩不平他們保家衛國的偉大功績,同是明代的王陽明就很崇拜于謙,清人曾國潘以其為偶像,足以證明於謙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