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都茶社

    就算難也要學。

    這是老祖宗的智慧,我們的文言文是獨立的書寫用語法和文字。

    不同的年代,口語肯定會發生變化,而書寫時候都用的文言文,這樣文化的傳承就不易受到時代變遷的影響,也是我們文化傳承至今的重要保障之一。

  • 2 # 陳杰詩詞

    古文言文,今天我們學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是古人在同時代不會感到有多難。

    原因是,語言隨著人類發展,不斷演義,但是語言在當時社會,和當時發展是同步的,政冶決定經濟,文化,科技,教育。文化,教育和當時官府倡導語言是一致的,所以古人不感到同時代文言文難。

  • 3 # 素秋慈

    古時候的人們,沒有現代那麼發達的造紙業,記錄一些文化是相當不易的。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記下需要記載的寶貴資料,古人學會了凝練字句,把語義用最精簡的字詞寫下來,成為文化傳承最寶貴的東西。

    所以,文言文的存在,並不是為了讓人們感到其深奧難懂,而是基於記錄的需要。

    在古代,要當讀書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最早的夏商周奴隸社會,只有貴族才有受教育的權利;而在後來的朝代中,也是士大夫階層才有“官學”可以上。普通的老百姓,家裡有條件可以請家教,或者上私塾,才能得到基本的教育。

    基於以上的事實,古代讀書人的組成和我們現代其實不太一樣,對於士大夫階層,他們的家庭本就具備文化的根基,孩子一般比較早慧,像我們所熟知的一些大文豪,如李白、杜甫、蘇東坡等,都是幾歲時已經顯出過人的智慧和文采。

    還有一個事實,就是文言文也是根據難易程度分等級的:

    給小兒學的《三字經》《千字文》和《說文解字》之類的,雖也是文言,卻是極簡單易懂,而且朗朗上口。直到有一定基礎之後,才開始讀四書五經,從簡單到複雜,也是因循學習的固有規律。

    況且,古時的夫子和現在的老師還不盡相同,因為社會對讀書人有著極高的尊重,所以夫子們在精神上有極大滿足,對於學生的培養也是盡心盡力,尤其當他們發現學生是可塑之才時,更是願意傾囊相授,是崇高的師者。

    古人不光學文言文,也用文言文講話,寫文章也寫文言文,所以,文言是深入到生活的各個層面,就很稀鬆平常,不足為奇。可現在呢?大家說話用白話文、網路用語,寫文章也用白話文,頂多引用文言文名句,這樣的情況下,就會顯得文言文相當難了。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古人讀書雖然盡是文言文,卻並不顯得難,因為他們在少年時就已經有淺顯的古文作為基礎,瞭解了行文特點和文章結構,而後期的文章,只是在前期的加深,並不會讓人覺得過於晦澀。

    而現代人沒有文言文的日常根基,只是為了瞭解古文化而學文言文,自然會感覺艱難,但不管文言文,還是白話文,都是我們華人的文字,道理相通,學會了就不難了。

  • 4 # 狂喜淡墨a

    古人讀書都是文言文理解起來是否難?

    首先知道古人讀書特點,朗朗上口之乎者也,虛詞謙詞實片語成,從小讀書,不求理解,先背誦,熟讀成滾瓜爛熟,其意自現,潛移默化,爾後到了一定年齡,私塾先生才點解,四書五經,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論語十二章…。以及唐詩宋詞,諸子百家之,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古文觀止。

    古文,言簡意賅,典故成林,文化淵源深厚,皆有來處,古人儒學,讀書人每日沉浸在語言文字之中,語境非常重要,文人墨客書蟲,出口之乎者也,對偶句,辭藻華麗,都有一定的蓄積。最大特徵就是肚子裝的多背誦的多,博聞強識,大凡文化底蘊深厚的人,肯定背誦很多東西。

    古人在這種語言環境裡,自然視為常識,小兒科了,現在古文讀起來都是經典文,剛開始難學習掌握,證明自己學的少,背誦的少,語境生疏,讀熟後會有一種似懂非懂之感,假若讀古文多了。就會慢慢理解。

    因此古人讀書人熟讀古文。一如今天讀白話文。

    無論學什麼,都得苦學,一份艱辛,一分收穫。古人讀書,苦啊!錐刺股,頭懸樑啊

    回答這個問題,古人不難,難的是今天我們吃苦很難。

    飽讀詩書,才有出口成章。

  • 5 # 雲卷飛山

    謝謝悟空小秘書邀請。是挺難的,象我這等文化水平,看著下面“十全老人”這幅文字,真的就摸不著邊啊!不過古人讀經讀史,是有專人為書斷句作注的,“皓首窮經”大概講的就是這些人吧?同樣一本經書,一些人這樣理解,一些人那麼解釋,那是常事,因此也就產生了不同流派,互不服氣,甚至互相為敵也不奇怪。

    為防止這種情況產生,古人也是有辦法的,我們現在看到的那些酸溜溜的“之乎者也”、“嗚呼哀哉”等,既是語氣詞,也作斷句之用,文中夾著這些,斷句就不那麼困難了。

    還有一種辦法,就是讓每句加上韻腳,於是就有了韻文。詩歌歷來就是有韻的,因為有韻,所以不愁斷句,更容易讓人記憶,而且更具美感,所以詩歌在古代一直盛行。韻文之所以產生,應該是受詩歌啟發,既說明了問題,又有詩風古韻,因此便有了“賦”這種體裁,而“賦”又進一步發展,又產生了“駢體文”,兩兩對仗,好不熱鬧!由於駢體文過份的發展,助長了文章華麗虛浮之風,到了唐代,受到了猛烈抨擊,於是有了韓愈等人發起的“古文運動”。古文運動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要還文章本來面目,以真情示人,駢體文就此沒落。

    我們現在看到,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比王勃的《滕王閣序》好象更受推崇一些,大概是因為《岳陽樓記》更近現代(古人視角)些,代表著文體政治正確的方向;而《滕王閣序》是駢體文,因為文體政治不正確,而遭受冷落吧?

    古人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在句末有意空半格,叫“落空”,以求斷句。古人讀書還喜歡在書上點一下,圈一下,既是斷句,也是標出重點,加深印象和理解,“可圈可點”一詞大概就是這麼來的吧。

    到了明清時期的線裝書,大多有了頓號圈圈等,斷句就不是問題了。當然古人、直到現在寫書法,因欲保持傳統,仍無任何標點,只是為了保持整齊美觀,反正大家只重字,不重文,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 6 # 減壓小天師

    古人雖然書面文章都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但他們說話可不是這樣哦,說話和我們現在還是差不多的,才不會像書寫那樣惜字如金。

    主要是因為古人既沒有我們現代這樣先進的造紙業,更沒有電腦鍵盤給你隨意一分鐘就敲出一兩百字。最早的漢字記載是刻在甲骨和竹簡上,而甲骨體積小、數量稀缺的特點,造成了我們所能記載的篇幅不可能像我們現代這樣詳盡。因此古人為了省時省力,充分發揮聰明才智造成了言簡意賅的文言文。

    舉個例子,白話文“你的妻子死了,你快點回來啊”,用文言文表達:“汝妻喪,速歸”這就是文言文的強大之處。

    古代人學習文言文並不難,只是我們現代人習慣了白話語境,就好像英華人不覺得學英語難,而我們覺得學英語難一樣,因為我們不處於當時的語境,沒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

  • 7 # 古代哲學思考

    同樣的問題再問一個,英語那麼難,英華人平時溝通起來豈不是也特別難?

    事實當然是否定的咯。

    古人讀書是文言文不假,但是人家一直都只是讀文言文啊,從識字認字寫字開始,就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學習和鍛鍊,所以,怎麼會難呢?我們現在覺得難,是因為半路出家,你試試從幼兒園開始就讀文言文,就不會覺得文言文有多難了。

    我們對於很多歷史都有誤解,也由此可見我們是不是過於忘本了?

    古語和現代用語差距很大。

    大部分時候我們說的都是普通話,這在中國各地區都已經成為一種通用語言,可是要知道,在古代是沒有普通話的。很多穿越小說或者電視劇裡,現代人回到古代,如何如何發家致富,如何如何指點江山,這真的只是現代人的YY而已,因為穿越回過去,語言溝通都是個大問題。

    我個人覺得文言文沒那麼難,多讀多看,理解起來自然就簡單了。更關鍵的是,文言文和現在我們所說的“官話”差不了多少,只要會講普通話,也大概能理解意思,即使有錯誤,也是在一些古文的蹊蹺用字和句式上,但這畢竟還是少的。要是真的嘴上念出來,這才是大問題。

    有些人喜歡聽粵語歌,你要一個從來沒有去過南方,沒有聽過粵語,甚至連普通話都講不順溜的人去聽聽粵語歌曲,基本就是雞同鴨講,完全不通。你若是講粵語歌詞寫下來,不是太乞巧的用語的話,說不定還能看懂個大概。同樣的道理放到古代去,那個沒有普通話,沒有網路,區域封閉的年代,你再穿一個試試,畫面不要太美。

    古代人讀文言文不假,難懂也不假,但是這個難處並非是“文言文”,而是讀書人對於知識的求知。這可不是古人特有的問題,現在人在這方面也不能免俗。

    這裡的每一個字我都認識,但是連起來我就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了。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有心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你自然也會體會到古人的那種“難”了,也就明白這和是不是文言文其實毫無關係。

  • 8 # 魚缸裡的l

    其實,這就和當今華人常常高呼“民國之後,中國再無大師”的道理是一樣一樣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要肯定的是,這是教育的功勞,因為教育的普及,普通人與高階知識份子的差距並沒有大如鴻溝,因為大部份你講的話,我聽了,都能懂;少部分不能懂,但也知道是不是有用。所以,現在對於個人在文化領域的最高評價僅能達到專家、文學家、科學家這個層次,如果說你“大師”或是“思想家”,那真的是在誇你。

    在民國,中國文盲率之高,是難以想像的,一個人寫的是繁體字,說的是文言文,而且,思想又是如此之有道理,你認為當時的普通人會怎麼看,稱之為“大師”不為過吧。

    再提升一個層次,我們談一下“聖人”,中國五千年曆史當中,文化領域能稱為“聖人”的僅孔子一人,結合他所處的年代,以及當時人民的文化基礎,結合上文所述,你就明白了。

    我想,就算以現在大家的文化水平,都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孔子的思想吧。而他更是以他的努力,奠定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是從0至1的巨大貢獻,稱孔子為“聖人”,他當之無愧。

    還有另外一個尖銳的問題,則是出在中國的教育上。

    在此,我只提兩點,繁體字的簡化,文言文的白化,首先要肯定,這對教育的普及有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中國教育在“左”的道路上走得過遠了,沒有透過“中庸之道”進行修正。

    認識繁體字,可以更順暢的閱讀古代文籍,更深刻的理解中國文化,既然現在英語可以學,那麼繁體字亦可以與簡體字同時教學。

    文言文,言簡意賅,高深莫測,又可多維解釋,這對“思想”在歷史長河中的傳播更是有積極作用。

    文言文教育的是否存在,更直觀表現,就是毛主席在看到雪景時,可以寫出《沁園春.雪》這樣震碩古今的詩詞;而現在,我們面對美景,也只能吟出“看到風景美如畫,本想吟詩贈天下,奈何自己沒文化,只能‘我操’浪好大”。

  • 9 # 老翁56

    文言文在古代讀書理解並不是很難,因為古代的老師都有教學的方法,現代人為什麼難以理解文言文,因為用了簡化字以後,老師的教育方法方式也變了,這是現代人難以理解的原因。有營養專家把‘午後勿食'理解為午餐後就不用食了,所以說晚餐是垃圾,而原話的意思是用午餐不要超過午時(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理解的錯誤不但無益,還害別人呢,奉勸不懂文言文的醫界或營養師們別隨意摘錄《黃帝內經》的隻言片語,以免誤導別人。

  • 10 # 考拉123397996

    是,文言文很難,因為文言不一致,而且文言文表達追求極簡,所以經常表達不清楚。就這麼說吧當時全縣能認字的也就幾個人,絕大部分文盲,而且不是不學,是教不會,因為太難,這就是民國為啥要改語言,他們認為,文言文太難,難以普及,包括那些大師自己也學的不太好,很多科舉考不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餓了就想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