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孔子深入人心。人們常引用孔子的話,其中有一些:子不語怪力亂神、近鬼者神而遠知……所以孔子被傳為無神論的代表。然而我覺得,孔子只是要大家別去過份依據鬼神,要自己行仁意之舉,但並沒有讓人不敬神明,大家認為呢
5
回覆列表
  • 1 # 百家菜

    是的,《論語》中有“子不語怪、力、亂、神”“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對鬼神持敬而遠之的態度,人事都未能做好,何需論鬼神?

  • 2 # 夕陽無限好126669730

    能沒有統治者嗎?這朝不統治那朝來統治。這是現代人的語言。那時不叫統治,那叫王者治國,兵徵天下。世界各地都是這樣。朝代管理結束後,就開始民主選舉,在國土上各地一級一級選舉,到了高層選出總統。

    孔子象耶酥一樣,象釋迦牟尼一樣,轉生到到中國傳播文化,就學五經四書,仁,義禮智信為做人的道理。在歷史各朝代,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使社會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生產力得到了發展。

    他本人是信奉神佛的,有人說,他的論說害了中國,我認為不是這樣的。只是為社會穩定起到了好的作用。

    一個國家,安定團結,經濟發達。自然軍隊也很強大。鄰邊國家俯首稱臣,世界強國自然懼之。

  • 3 # 逍遙37819

    我沒覺得無神論者有多高尚。反而認為無神論者束縛著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對有些現象,無法用已有的知識自圓其說,便一棍子打死了之,——虛偽!

  • 4 # 使用者3952914800960

    真正的知識分子都是無神論者,因為唯物辮證的最高境界,找不到有神存在的理論依據。例如《西遊記》,只是一種形容比喻的神話小說。

  • 5 # 佛心80

    孔子是聖人,當之無愧!作為一個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剖析定位十分準確:鬼神之道,存而不論!也就是說,神鬼這種說法,可能有吧,但是作為我們儒家讀書人不要去追求不要去談論!歷代統治者都遵循這個思路敬天畏地反對巫蠱淫祀!直到今天,孔子的思想仍然沒有落伍,我們沒必要信誓旦旦去反對有神論,標榜自己是先進的無神論!毫無必要。因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教育圖書宗教旅遊的大幅度放開,神鬼觀念已經氾濫成災,但是,我們只要做到存而不論就是了!不討論不祭拜不參與!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建設我們的和諧社會就是了!

  • 6 # 子君to君子

    判斷孔子是怎樣的人,不能憑主觀想象,只能從孔子弟子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和孔子自己編纂的《五經》中尋找答案,或許還可以加上孔子在《周易》中的《易傳》(易傳是否孔子所作有不同看法)。《論語》是孔子貼身弟子聽課筆記整理編輯的,《五經》是孔子從古籍中精選的文章編纂的,當然可以代表孔子的思想觀點。根據《論語》和《五經》的記載可知孔子是有神論者。孔子相信並敬畏的神是造物主至高神——天(上天上帝)。在《論語》中,孔子從正反兩方面強調君子與天的關係,即"君子畏天命" 和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孔子確定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孔子生病時,子路要為他禱告,孔子說"丘之禱久矣",即他已經向上天禱告很久了;"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只敬拜上天上帝不拜別的 "亂神",他告誡弟子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另外在《五經》中,《禮記》說"萬物本乎天",《易經》說"乾天也,故稱乎父",《詩經》說"天生烝民,有物有則……上帝臨女(汝),無二爾心"。就是說,宇宙萬物來源於天;乾卦象徵天,可以稱為天父;上天生下眾百姓,萬物一定有法則,上帝親自關注你,因此不要有二心。

  • 7 # 能量平衡德行天下

    對,中華文明之精髓就是“法自然”,孔子是堅定的實踐者。神是西方世界從猶太教演變而來的天地之間的力量的象徵。這也是西方世界崇拜“基督上帝”、伊斯蘭崇拜“先知”印度佛教崇拜“佛陀”等人形神的重要原因。我們的祖先已經發現世界中最強大的力量為自然的力量,任何人任何時候也不可能超越自然力量。這也是中國古代的最樸素最真實從人的角度對世界真理的認知。孔子準確的把這種理念加持到了人文教育領域,其設計的“仁、智、禮、義、信”是教育的幾大部分。他老人家認為只要按照此幾部分教化先民,那麼他們就會知道“法自然”的道理。可是因為人類個體的理解能力差異,悟性差異造成了學有所成和學有所不成的局面,這也是他無奈的選擇。這就如同在學校裡一個班裡一個老師一樣的課本同樣的教學學生有不一樣成績一樣,老師也無奈。但這絕不是孔子他老人家的錯誤。他倡導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然有指導當代人的意義。中國民族的文明宗旨就是“法自然”。其它的民族才是“法神”,法“人形力量”的理論。所以孔子是無神論者。謝謝閱讀

  • 8 # qsy112233864喜樂孩子

    不是,肯定不是,在孝經裡,孔子說,孝父以佩天。〈佩-?)意思是說孝敬父母,也要敬拜天,古人把天和天上的神一樣看。

  • 9 # 雪暮賞梅梳見月

    儒家敬鬼神而遠之,其實就是說不清楚有沒有鬼神,索性不討論。儒家思想為什麼沒有成為宗教?就是沒有解釋人的生死問題。佛陀是徹底無神論者,他的思想來源於婆羅門教,目的卻是反對婆羅門教。他否定婆羅門教的創世神,主張眾生平等。雖然原始佛教不信神,但解釋了生死,併為眾生如何解脫指出了方向,於是成為了宗教。

  • 10 # 馬振廷1

    是的何止,孔子,老子同樣是無神論者,老子曰,神不傷人,非神不傷人,聖人以不傷人,兩不相傷,故交歸也。陰符經也提到,只知神之神神,不神之神是神。那神是什麼呢,我個人認為,就是人各個需要的東西才是神,如餓了,想吃的東西,冷了想要穿的衣服,到了談婚論嫁啦,您想的物件等,心想的那個影子就是神。能解決實際問題才是真神。不知滿意嗎?謝謝!!

    現在大家認為的神,是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它而已,他要是神還會死嗎?孔老夫子的神象邊世界,他也不知道死後這麼風光。

  • 11 # 儒者讀書

    首先我的觀點是:孔子不是無神論者,但也不是有神論者。其根本原因在於當時無法普遍證明鬼神的存在與否。

    結合時代背景來看,春秋時期中國還處於矇昧未開化的時期,大多思想流派都和鬼神等原始宗教思想有關係,就我目前的知識水平,未曾聽說諸子百家有哪個流派明確提出了無神論或相似的的觀點,即便是墨家也只是提出了“節用”等不侍鬼神的觀點,但並不徹底。

    而孔子本人呢,大概應該是避談鬼神這個話題的,比如“子不語怪、力、亂、神”“未知生,焉知死?”等語句,都是孔子行為思想的一種表現,孔子本人無法否定鬼神的存在,也避免談鬼神的話題,而關於鬼神的祭祀禮儀他也是看是否可以起到教化民眾的作用才進行取捨,而鬼神是否存在並不影響他的思想觀點。

    歷史上明確提出了無神論觀點的大概是宋明時期吧,不過未能形成主流,其原因個人認為還是受制於生產力水平,越是貧窮,越是愚昧,越容易相信鬼神,這個應該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綜上所述,我認為無法判定孔子是一位無神論者,只是從歷史的片段裡能看出孔子有著那個時代的原始宗教思想的痕跡。

  • 12 # 風輕雲淡137837366

    《論語》中有“子不語怪力亂神”“未事人,何事鬼"之語,《論語》是學生記錄孔子說的話,孔子本人是述而不作,所以從這些話中證明,孔子是無神論者,儒家從來也沒有豎一尊神出來拜,儒家思想也都是圍繞人事來說的,儒家關注的是社會,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入世哲學,反到是道家豎了一堆神仙,佛家豎了一堆菩薩。

  • 13 # 楊朱學派

    儒家對鬼神的態度,開明而先進。

    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

    先說儒家字典裡的鬼神:人死為鬼。聖賢死為神。

    鬼神者,小者是指本宗族的祖先。大者是指中華民族的祖先。

    為何要敬鬼神?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為何又要遠之?

    與基督教為死後進天堂的最終目標不同。儒家是活在當世。逝者已矣,敬之可矣。但要活在當下,不以死者害生者。

    故曰:敬鬼神而遠之。

  • 14 # 平凡2850

    先說看法

    孔子,並不能用“無神論”、“有神論”這樣的淺陋分類而劃分,孔子,循天道而行,是真正以天下為己任,以王道為己志的華夏之聖。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明白,在正統的華夏思想文化看來,什麼是“神”,什麼是“鬼”。

    正統的華夏思想文化認為,神指的是天地造化之良能。

    《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 :

    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

    華夏文化認為,天地含精,精有陰陽,陰陽相搏而生神,神主造化,化生萬物。神不是指一種人格化的東西,也不是一種擬物化的東西,它不是人, 不是動物,不是植物,不是石頭,它只是一種天地造化萬物的機能和推動力量。

    所以,甲骨文裡面,神字,就是一道閃電

    到了金文,則是示字旁,右邊一個閃電

    指的都是一種從天而降的化育出萬物的神秘力量。

    那麼,什麼是鬼呢?造化之隱跡為鬼。

    甲骨文的鬼字,就是人在田下面。萬物被生出來,生命結束,走向死亡,死了去哪裡呢,去了地下,指的是,人死了,埋地裡,埋了就沒了,什麼都不剩下。

    鬼神,只是華夏文化對宇宙中那種推動萬物生死造化的動力的命名。他們是無形無狀的存在,他們不是什麼東西,好似也不存在,更沒有人格,它們只是一種純粹的終始關係。

    所以,對真正的華夏人來說,我們的“神鬼”,只是自然的背景,而現在理解的“有神論”和“無神論”所指的那個人格化的“神”,只是人為製造的“妖”。

    子不語怪力亂神。

    說的並不是孔子是“無神論”者或者“有神論”者,而是說一種對於統治天下方式的態度。

    在華夏思想文化看來,對統治者而言,最高的德,是行不言之教,讓百姓自化,這是上德;

    次一等的統治者,是告訴百姓,天道應該如何,百姓又應該如何, 這是下德;

    再次一等的統治者,是下德之行叢生,百姓各行其德,教導他們道不同不相為謀,不要互相攻伐和傷害,這是失德而後仁。塑造社會的正當性價值規範,引導百姓自覺的去有所為而有所不為,這是失仁而後義。

    仁和義,都是發乎人的自覺,靠的是忠信來驅動,並不需要靠強制。如果人喪失了這種自覺,那麼仁義的社會規範就會失序。這時候就需要得帶些約束性質的行為指南,用這個行為指南,牽引著百姓的胳膊指導他們如何行事生活,這就是失義而後禮。

    禮,化性起偽,這種強制性的社會規範,未必就是發自百姓的本性和意願,所以忠信無從談起,社會失序國家昏亂,也就很自然的發生了。

    國家昏亂,有的國君認為仁義禮教都無法統治百姓,於是開始制定刑法,循名責實,規範天下,這是失禮而後法。

    而最次一等的統治者,沒有這種道,德,仁,義,禮、法這套依次自高而低的各種社會統治的模式,只有靠怪力亂神的東西來嚇唬人,維繫自己的統治。

    管仲說,只有無知陋民才會信仰並需要這種荒唐的東西。而在老子和孔子看來,怪力亂神都是不入流的統治手段,因此,孔子鄙夷怪力亂神,不言怪力亂神,認為一個國家爛到了需要靠怪力亂神來維繫的話,那還不如讓它滅亡好了。

    孔子,以恢復文王周公之道為己任,文王周公之道,是經世濟國,開萬世太平的大道,它源於三皇之道,源於錨定天地的自然之道。

    因此,孔子,並不能用“無神論”者或者“有神論”者這種淺陋的分類來劃分。

    孔子,是以人為天的人倫時代,最高的聖人。

  • 15 # danyboy

    在另一個問答下有朋友問了我這個問題,所以特意找到這樣一個提問來回答。

    孔子是無神論者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大家不妨看下面這一系列的、同樣型別的提問: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嗎?

    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嗎?

    莊子的逍遙遊是自由主義嗎?

    朱熹的理學是客觀唯心主義嗎?

    王充是唯物主義者嗎?

    佛教的主持、方丈是主教嗎?

    《竇娥冤》是悲劇嗎?

    ……等等,或者還有這樣的問題:

    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期間的風流人物拉法耶特將軍是縱橫家嗎?

    基辛格是美國的國師嗎?

    美國國務卿是丞相還是內閣大學士?

    羅斯福的行為仁義嗎?

    拯救大兵瑞恩的美國軍人有武士道精神嗎?

    ……

    等等,這樣的問題,我可以無限列下去。

    列舉了這些問題,大家估計已經明白了,這些問題都和“孔子是無神論嗎?”是一樣的,都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你說孔子是無神論吧,你也能找到一些觀點來證明,比如子不語怪力亂神,比如孔子把神話裡有四個臉的神,解釋為一個王向四方派出了四個使者大臣;

    你說孔子不是無神論吧,你也能找到一些證據,比如孔子講“獲麟”,講“天”,講“祭神如神在”,當然這裡的神是神主,也就是祖先,但祖先早就死去了呀,祭祀死去的祖先,恐怕不符合無神論的定義。

    因此,透過上面列舉的所有問題,我們可以看到,這其中有四個維度:

    古、今、中、外。

    凡是把一個古代的事情、人物,拿來比擬、套用現代的事情、人物,或是;

    把一箇中國的事物,比擬、套用外國的事物,總會出現這種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情況。

    還是說無神論:無神論作為一個概念,就是從西方傳過來的,就是一個哲學概念,有著特定的內涵,比如否定古代的神話,否定基督教,強調人活著是沒有原罪的等。在無神論的概念下,還包含著大量論證神不存在的邏輯過程。

    可見,孔子的言論裡,並沒有提到過原罪,也沒有論證過神存不存在的邏輯過程,因為在孔子所處的時代、所處的文化裡,根本就沒有“原罪”這個詞,也沒有邏輯論證的先例。因此,如果強說孔子是無神論或不是無神論,其實沒有任何意義。

    古今中外,每一種文化背後都有特定的傳統,這些文化當然會不斷髮展、延伸,但是當我們回溯過去時,最沒有意義的做法就是拿過去和現代做簡單的比附,拿中國和外國做簡單的對比。

    由此,當我們看到、聽到一個人,大談特談“中西對比”,一口一個“中國是怎樣怎樣,外國是怎樣怎樣;中國崇尚這個那個,外國推崇這個那個”,那麼這個人肯定不靠譜。

  • 16 # 蔡員外1979

    照我看,孔子本人應該是無神論者,但他絕不宣揚無神,更不抵制有神。

    論據有三:

    一是“敬鬼神而遠之”,語出《論語。雍也篇》。

    原文: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如果把前面“務民之義”去掉,片面以為孔子的主張是“敬鬼神”,其實聯絡務民之義,你才能明白,孔子不是提倡智者要“敬鬼神”,而是說,智者應該要尊重群眾的“信仰”,去敬鬼神,或者說,尊從敬鬼神的方式來讓民眾提高道德水準,因為“舉頭三尺有神明”,這會讓很多人做事保留底線。但是作為智者,你不能以此為“綱領”,把所有事都往“鬼神”這個方向來引導,智者本人更不應該去信仰這些東西,這接近於現代的宗教政策。

    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語出《論語先進篇》。

    原文: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這就更明確了,“鬼神”是原始的圖騰,源於人類對死亡的恐懼和認知,“鬼神說”的起源是要早於商周的,你去看中國的原始歷史傳說,軒轅蚩尤,女娛伏羲,都是帶有神話色彩,也就是說“鬼神”的存在,是當時社會的主流說法,當時的主流學派墨家就是倡導並利用“鬼神”說,來推行自己的主張。孔子在這裡很明確表明了自己的主張:先談怎麼做人,怎麼服務民眾,先來說生存與生活,鬼神擱置不論,不是不論,是不能論。就像現在你來談人類死了會有靈魂和輪迴一樣,會被主流意識形態直接否定的,因為那時“存在鬼神”是一種科學,是主流意識形態,違背主流意志,這個風險,孔子以及後來的儒家都是承擔不起的。

    三是“子不語怪力亂神”。語出《論語·述而》。

    原文: 子不語怪,力,亂,神。

    是的,沒有前後文,標點都是後人加的,未必說的是四件事。但字面意思基本可以推敲,正如第二點論據描述的,作為當時意識形態常常會碰到的難題,弟子們一再問他這些神怪之事,孔子不做迴應,或者不予解答,不做迴應,就是迴應。正如前文所說這種事,不能談得太明白,一個是不能自圓其說,你說有也好,說沒也好,都會陷入爭論,並且有可能會在這種爭論中,讓自己的學說陷入泥潭,甚至消亡。

    所以,孔子太明白,他是人文主義者,他主張作為儒生或者君子要積極服務於社會,而不要糾結於無意義的理論或學術上的爭議,如果鬼神論有利於社會,那就要“敬之”,不要急於去否定或肯定,這種包容既是出於哲學家的智慧,更是對人文社會的尊重和理解。

  • 17 # 科技文化鄭軍

    無神論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是歐洲人發明的,否定他們信的神就是無神論者。古羅馬多神教徒把基督教稱為無神論者,基督教各派之間互稱對方為無神論者。按照這個狹義定義,孔子不會承認當時的西方神(估計他根本不會知道),所以就是無神論者。

    還有一種是現代定義,不僅否定神,還要否定鬼,以及種種超自然現象。按照這個廣義定義,孔子多少還是承認有鬼存在。他主張重祭祀,前提就是人死後會以某種力量影響現實世界。

    近代科學發達以前,不存在廣義上的無神論者,孔子也是一樣。

  • 18 # 圓照居士

    照我看,孔子本人應該是相信神是存在的,但他絕不依賴神。

    論據有三:

    一是“敬鬼神而遠之”,語出《論語。雍也篇》。

    原文: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解讀:“務民”的要義是讓民眾“敬鬼神”而不依賴鬼神。

    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語出《論語先進篇》。

    原文: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解讀:這裡孔子貫徹了“信鬼神而不依賴鬼神”的教育。告誡季路,把“事人”的事搞清楚吧!“事鬼”的事我先不告訴你。

    三是“子不語怪力亂神”。語出《論語·述而》。

    原文: 子不語怪,力,亂,神。

    解讀:這裡孔子繼續貫徹“不依賴鬼神”的教育。

    孔子作為一位從事過祭祀的大教育家,是認真思考過“鬼神”的問題的。不信鬼神的人,容易做出傷天害理的大壞事。但如果凡事都要問“鬼神”、“占卜”,那神婆神漢就掌握了絕對的權利,也不行。他對鬼神“敬而遠之”的態度,是符合當時的社會需要的,在當時具有先進性,現在看來,仍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 19 # 湯天德

    孔子相信鬼神?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沒見過鬼神,但心中敬畏鬼神,這是可聖階段;另一種是真的見過鬼神,可與其對話,這是聖人階段。無論是見過或沒見過,孔子是相信有鬼神的。

    易經謙卦彖辭是這樣寫的:”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可見孔子是對鬼神是心存敬意的。

    孟子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在”孟子-盡心篇”中説到:“充實是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謂之聖,聖而不可知謂之神”,什麼叫做“聖人”?就是感通天地者就是聖人,就是神。

    所以,我們從經籍中無從判別孔子是否能感通天地,也許能,也許不能,但無疑的是:孔子是敬畏鬼神的。

    為何要敬畏鬼神?用意在聖人要我們謙卑,心存鬼神才會敬或畏,俗話說的好:舉頭三尺有神明。心中有了敬或畏,人就不敢妄為,因為孔子要示人仁、愛、禮、義、廉、恥之意光靠內心的自覺是不夠的,對鬼神的敬畏或許也是另一種”被動教育”的推動力,無愧孔子為至聖先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有孩子的媽,跟最親近的任何人都不來往(電話也不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