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烏蘭大俠

    這個問題裡,涉及到四個姓李的人,有點拗口,有點聒噪,但卻是很好的歷史知識:

    李廣

    漢武帝時期的驍騎將軍,唐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裡的“飛將軍”。屢次有效打擊匈奴,立下汗馬功勞。但是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司馬遷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廣一生也未封侯,主要原因不是戰功不卓著,而是曾經誘殺1000名少數民族降卒,所謂:殺降不祥,天怒人怨!

    李敢

    李廣的兒子,關內侯,級別特別低的侯爵,因為父親李廣被朝廷降罪,李陵遷怒於大將軍衛青,並且把衛青給揍了(武功很高、膽子很大)。衛青的侄子霍去病不開心,暗藏殺心,替舅舅報仇,就在狩獵途中將李敢射殺。霍去病暗箭傷人,也遭天譴,二十三歲暴斃!

    李陵

    李敢的兒子,李廣的孫子。一門三烈,皆以打擊匈奴、保家衛國為己任,堪比楊家將一門忠烈!李陵以5000步兵對戰8萬匈奴騎兵,不敵被俘虜(李廣也曾被俘,結果武功高強,途中搶馬逃走了)。漢武帝雷霆之怒,夷滅李陵三族,並對為李陵說情的司馬遷動了宮刑!李陵心灰意冷,徹底投降匈奴,還娶了公主為妻,隴西一帶士人都以李陵不能死節而累及家族為恥!

    李廣利

    跟李廣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我就叫李廣利,愛咋咋地!

    李廣利是李廣孫子李陵的主帥,貳師將軍,也是漢武帝的大舅哥,皇親國戚,以三萬騎兵對匈奴,大敗而歸,跟李陵的5000對8萬判若雲泥,天壤之別!

    司馬遷

    很冤!漢武帝聞聽李陵投降,咬碎鋼牙,天子之怒豈能止息?金鑾殿一片死寂!須知在古代,叛國投敵可是抄家滅門的死罪,而且還是投靠了大漢帝國的死敵——匈奴!誰敢求情?

    太史令司馬遷出班跪倒,慷慨激昂地陳述李家一門三代的忠烈,堅信李陵不會叛變,而且含沙射影地指責李陵的主帥——李廣利的平庸和敗績,上文提到,李廣利可是漢武帝的大舅哥,打狗還得看主人!漢武帝勃然大怒,對司馬遷施以宮刑,夷滅李陵三族!

    如此奇恥大辱,普通人早已顏面掃地,不如引頸就戮。而司馬遷想起了父親的遺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忍痛支撐,以殘軀完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稱太史公,流芳百世!

    可憐太史公因為李陵才因言獲罪,可自從被施以腐刑之後,便與李陵相忘於江湖,到死也沒有再見面。如果是普通人,必對李陵心存怨懟,可太史公並沒有怨天尤人,或許他曾經後悔過當時的耿直,但從沒抱怨過李陵,這是士的古風!真偉丈夫也!

  • 2 # 史侃

    人們對太史令一職並不瞭解,反而因為司馬遷和《史記》的緣故對太史令的認識幾等同於後世編修史書的史官。司馬遷是天文官員以及《史記》是私史的論斷早有學者提出。王國維在著名的《太史公行年考》中就曾指出“漢時太史令但掌天時星曆,不掌記載,故史公所撰書,仍私史也。”漢代太史令是國家最高天文官員,司馬遷長期擔任此職,主掌天文星曆,而天文星曆在《漢書·藝文志》中歸於數術。

    聯絡當時的社會信仰和天人觀念就能發現,太史令這一身份,在災異政治的環境中是非常敏感的。司馬遷身居此職而為李陵求情最終造成的個人悲劇與這一歷史事實不無關係。

    想要建立功業的漢武帝深信天命對國運的影響,改正朔、易服色、封禪泰山一系列活動都與此有關,另外求仙訪藥及晚年的巫盅案等,都與他的這種“個人信仰”有關。武帝對天官司馬遷始終抱著猜疑的心態,因此當司馬遷為李陵求情時他勃然大怒。甚至可以推測李陵投降後的這次召見可能只是漢武帝對太史令的一次例行詢問,其間是否徵詢過這次戰敗的天象吉凶,雖不得而知,但司馬遷“推言陵功”從另一方面來看卻有“誣上”之實。這是很犯武帝忌的。

    參考 趙江紅《災異政治下的太史令命運――司馬遷受宮刑原因補說》

  • 3 # 鄧壇拜將

    李陵在北擊匈奴被俘後,司馬遷為李陵上書解釋原由,後被施以腐刑(宮刑),此事雖表面看跟漢武帝的小舅子(李廣利)有關,但並無直接關係。

    事件的前因

    公元前99年,漢武帝命李廣利率軍北上,出擊匈奴,欲殲滅駐紮在天水一帶的右賢王且鞮侯部,遂即任命李陵為糧草官,為大軍運送糧草。

    古時將領都以軍功為傲,李陵自然不願做後勤,於是於武臺殿面見漢武帝,表示自己麾下皆驍勇之士,悍不畏死,希望自己能獨自帶領一支軍隊,發兵蘭幹山以南吸引匈奴軍,誘其分兵。漢武帝時誰?豈會不明白他的心思,表示道:“你是不甘人後吧?這次北伐人員眾多,我這可沒多餘的軍馬分於你?”李陵正色道:“區區匈奴不足畏懼,我只需五千步軍便可直搗匈奴王庭!”漢武帝被其豪言壯語所感,故答應其所求。於是命曾伏波將軍的路博德在半路接應他。

    李陵不願給李廣利打下手,路博德自然也不願給李陵打下手,於是上書,意思就是說現在是秋季,正是草原上牛馬肥美之時,可以讓李陵等春天的時候在出發,那會匈奴軍正是缺衣少食的時候,到時我軍必能大獲全勝。漢武帝對此大怒,以為是李陵不想出兵,所以慫恿路博德上的書。於是下詔讓路博德立刻率軍前往河西,又傳詔李陵,讓其九月率軍北上。

    李陵收到詔書後立即率軍前往浚稽山,就在大軍駐紮幾日後就遭遇了匈奴主力,並被三萬多的匈奴大軍團團圍住。在五千軍士奮勇拼殺下,大破匈奴主力,但是隨後匈奴援軍源源不斷的加入竟數量多達八萬多人,在如此實力懸殊之下,李陵部近乎死傷殆盡,不得已之下李陵被俘。

    事件的後果

    當訊息傳回朝中,漢武帝自然大怒,司馬遷隨即上書為李陵辯解,表示其仁厚至孝,愛兵如子,以區區五千之士面對匈奴近乎十萬大軍的圍困下,仍能斬殺對方一萬餘人,今雖被俘,我想他是想忍辱負重,以圖他日。而同時出戰的李廣利卻直接被匈奴主力擊潰,大敗逃回。漢武帝主觀認為司馬遷在為李陵開罪,並暗諷漢武帝(一個敗軍之將回來都沒事,何必怪罪一個拼死廝殺在迫不得之下投降的將領。),故大怒,對其施以腐刑

    我個人認為出現這個後果的個原因:

    一,本來漢武帝是要李陵給李廣利押送糧草的,李陵卻要自領一軍,現在打輸了,皇帝心裡肯定是不高興的,沒有金剛鑽攬什瓷器活。

    二,漢武帝因路博德的上書本就懷疑過他不想出兵,甚至認為他怯戰。

    三,自古只有戰死的將軍,投降只被認為是怕死,對此漢武帝應該也是不喜的。

    綜合這三個原因,司馬遷還上書為期辯解,並且還讓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拿他小舅子暗諷他,那他的下場怎麼可能好?

    其實這整個事件中,李廣利才是最冤的,他本就沒有直接去構陷李陵,更沒有陷害司馬遷,只因漢武帝的主觀誤判而造成後人誤解,李廣利該說:“這鍋,我不背!”。

  • 4 # 看不見的角落

    西漢時期,漢武帝改變一直以來的和親政策,開始進行大規模軍事戰爭攻南越,打匈奴,宣威朔漠,威風凜凜。但是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爭帶來國威的背後還產生著一系列連鎖反應。國家的政策重心由內政轉變為了戰爭,很多政壇的事情或多或少都和軍事產生了一定的關聯。

    漢武帝天漢二年,李陵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于遭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過八晝夜的戰鬥,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由於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後援,結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然後投降。這次戰爭中,其實李陵只是副將,主力兵團是由漢武帝寵姬李夫人的兄弟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李陵只負責押送輜重糧草,屬於後備集團,和匈奴的戰鬥實際上是一場遭遇戰。然而即使是遭遇戰也是有原因的。

    漢武帝好大喜功,喜歡在後方亂下指令,指手畫腳。李陵在出徵之前不想做後勤運輸官,想要正面作戰。武帝藉口沒有馬匹供應他,想讓他知難而退,不料李陵被激將直言願僅率領五千步兵奇襲匈奴。漢武帝應允,並且命令路博德負責支援李陵。路博德官職高,資歷深,不願意做李陵副手。於是路博德單獨上書漢武帝,藉口人馬短缺想要及時擺脫這項任務。漢武帝看道後大怒,以為李陵和路博德勾結在一起欺君罔上,臨陣怯戰。嚴令李陵進軍,並規定了時間和路線。李陵就是在這樣將帥失和,君臣離心的狀態下,兵敗被俘。

    司馬遷是李陵的好朋友,想要為李陵開脫。司馬遷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盡力為李陵辯護。但是在言語之間暗示是李陵的頂頭上司貳師將軍李廣利沒有盡到他的責任。武帝為人偏執衝動,聞言大怒,就追究了司馬遷的罪過。在天漢二年這場戰鬥中,李廣利有沒有失職呢?史書記載李廣利受命領三萬騎兵出酒泉,擊右賢王於天山,得首虜萬餘級而還。期間李廣利軍隊被匈奴大軍圍困,差點無法逃脫,漢軍傷亡很大,死亡率高達十之六七。

    從記載上看來,這是一場硬戰,李廣利斬首萬餘,自傷十之六七。可以說是血戰到底。由此看來,還是司馬遷言語上有所偏頗。但是,這場戰爭的直接責任人其實是武帝。這是一個連環事件,如果漢武帝可以量才錄用,選賢任能,為李陵選擇合適的位置和副手,配齊糧草馬匹,規劃好援兵兩翼,那憑藉李陵的戰場發揮,這場戰鬥根本不會輸。所以,真正需要檢討的是漢武帝。

    文:經典守望者

  • 5 # 血山飛蟲

    這個事件的責任完全是漢武帝的,他的小舅子李廣利2次戰損60%,這樣的人不能用的,斯大林格勒德軍戰損才30%,日軍在東南亞打了3年戰損才80%,是個職業軍人都受不了的,你讓李凌給李廣利打下手,那得多大的屈辱啊!哈哈,在當時的歐洲漢武大帝這個玩法,早被手下職業軍人給做掉了,哈哈,李凌最大的錯誤就是繼續當軍人,哈哈,應該果斷回家種地,哈哈。司馬遷為李凌喊冤,實際是對漢武帝的質疑!以後事件的發展證明了漢武帝的用人方法是完全錯誤的,李廣利釀成了駭人聽聞的損失,直到土木堡之變,中國農耕民族對遊牧民族的單次戰役損失才超過李廣利!

  • 6 # 歷史隨筆

    這個觀點不完全對,只能說這是一個導火索。

    漢武帝本身早就對司馬遷不滿,只不過找不到合理體面的理由去懲罰他,我們都知道司馬遷愛寫史,?《史記》實際就是他和他父親共同編寫的,為了保證客觀,古代有個不成文規定,皇帝是不可以看史官寫的內容的,但是漢武帝他不管這個,在他統治之下,匈奴被打的屁滾尿流,他就想看看史書上怎麼誇他的,非要司馬遷拿給他看,司馬遷沒辦法讓他看了。

    武帝看到史書裡面居然對他的評價沒有自己想象的那樣,甚至很多批判的語句,氣的當場把書扔火裡燒了!但是史書本來就是客觀記載事實的啊,武帝總不能因此把他關進牢裡吧,武帝還是很重視後世評價的,表面功夫是一定要做好的,這筆仇算是記下了!

    李凌帶著500人出戰直面匈奴主力這事也是漢武帝本身就預料之中的,武帝主要目的是提拔李廣利,李凌相當於是炮灰,背鍋俠,他的死活武帝才不在意,只是誰知道司馬遷這麼耿直沒有看透武帝心裡的打算,活著說看懂了他也不願意奉承,武帝正好找到機會順帶把司馬遷也折磨一下,對他實施了宮刑,不過頑強的司馬遷在獄中仍然繼續完成了《史記》,只是這部鉅著在武帝時期並沒有公開,直到司馬遷曾孫那一代才公諸於世。

    補充一下:《史記》當中關於漢武帝的記載基本沒有,寫的內容都是泰山封禪,平準書這樣的文不對題的內容,就是因為武帝的歷史被他自己燒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足0-3失利,教練比球員更不職業,董路犀利抨擊裡皮:都為了錢,你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