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芃芃米

    很多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更多的自由,認為孩子的天性應該得到發展,給他們充分的空間,所以一味的縱容。

    但是,自由不是縱容,更加不是傷害自己與傷害別人。很多時候,所謂的“自由”帶給孩子的是危險。父母們認為,給孩子自由,不要約束能讓他們快樂更好的成長,但有時候,事實正好相反。

    01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一個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家庭規則的作用不可小覷,孩子能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發展自我的能力全靠規則。

    家庭規則不是僅僅給孩子一個人定的,而是針對家庭所有成員制定的,為了保護、指導、限制和要求孩子的行為所制定的所有家庭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要求。

    比如,當我們要求孩子“每天閱讀三十分鐘”時,我們就需要知道,首先我們要提供三十分鐘,而不能因為今天有事要帶孩子出去應酬就沒有時間,其次我們和孩子一起準備相應的閱讀材料。最後,當孩子閱讀的時候,我們不能干擾。看上去是孩子要完成的任務,但同時需要父母的配合。

    02

    下面,我就來說說制定家庭規則需要注意的事項:

    首先,建立家庭規則需要從全家人的角度考慮,而不僅僅是針對孩子。規則實際上代表了一個家庭的核心文化,我們倡導什麼,我們反對什麼。

    重新建立家庭規則是改變家庭環境的基礎,只有每一個家庭成員都用同一個規則來要求自己,約束自己,才有可能幫助孩子改變自己的行為,得到更好的發展。

    其次,謹慎制定。父母在制定家庭規則時不能衝動,而是需要全面思考,不能偶然看見一個行為,就不加思考地把它框定在家庭規則的範疇。規則一定是基於對家庭情況全面思考的基礎上建立的。

    第三,更多的激發,更少的限制。需要注意的是,儘管有規則,建議父母們常說“你可以怎麼做”而不是“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規則,其實限制的是孩子的行為,而不是思想。

    第四,規則最多不能超過五條。超過五條的家庭規則會失效,還會讓孩子感受到太多的束縛和要求,並且容易混淆和忘記。

    第五,規則在短期內不能變化。一些父母看到孩子行為有變化,就想規則真有用,就開始增加或者改變家庭規則。孩子行為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而改變家庭規則會導致孩子還沒有把偶然的行為改變轉為一種習慣的時候,就要去適應另外一種要求。

    成年人的心急,沒有給到孩子足夠的時間沉澱,成年人的貪心,更是給孩子太大的壓力。當感受到每一次行為改變之後都會立刻帶來更多的要求,孩子會反感規則,甚至抗拒。

    03

    制定家庭規則,除了以上的幾點要素,還需要注意具體事件舉例。

    有些家庭規則只能用抽象的文字表達,比如尊重、關心,但是需要具體事例來幫助孩子理解抽象表達背後的具體含義。

    因為孩子首先發展具體思維,九歲左右開始了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所以在制定規則時,需要說明什麼是尊重的表現,什麼是關心的行為。

    當然,更重要的是,這些規則能夠堅持運用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刻,記住,真正的愛,不是一味的妥協遷就,而是幫助他更好的成長。

  • 2 # 無執712

    為什麼非要把風馬牛不相及的兩者對立起來呢?我是不是可以問守規矩跟享受美食矛盾嗎?

    守規矩跟欣賞風景矛盾嗎?

  • 3 # 寶媽養娃

    自由快樂是以規矩為界限的啊,

    有界限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快樂才會飛翔。。。

  • 4 # 一張葉小繪

    守規矩和自由快樂是不矛盾的,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有條健身品牌廣告語說的好“自律讓我自由”,守規矩、自律是自由快樂的基礎。

    人是社會性的,守規矩的人才能被社會認同,如果連社會都不接納你,何談自由、快樂?

  • 5 # 萌智

    孩子成長既然需要守規矩,同時也需要自由和快樂,這是由孩子的天性和教養相結合的!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自由和快樂的教育,束縛孩子的天性,成長又會充滿焦慮和壓抑,既讓孩子獲得快樂,又讓孩子懂得禮儀,我們可以嘗試從敏感期,關鍵期,秩序感方面著手。

    1,把握孩子的敏感期,對於孩子規矩的養成,敏感期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養成孩子的好習慣,根據孩子的特點,在敏感期內挖掘孩子的優點,學會鼓勵孩子,學會讓孩子順其自然發展!

    2,根據孩子的關鍵期,培養孩子的興趣,讓孩子體驗到成長的快樂!關鍵期是孩子成長的優勢體現,把握關鍵期,讓孩子身心放鬆,父母也在輕鬆的環境下教育孩子,培養孩子快樂的習慣,孕育心靈!

    3,秩序感的建立,為孩子升學打下良好的基礎!無論是生活習慣還是學習習慣,孩子都需要秩序感的建立,包括禮儀養成,反思教育,自我教育!延遲滿足,讓孩子對自身更有耐心!

    關注孩子未來的成長,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成長收穫更多,面對孩子教育,父母也需要更加坦然!十年樹人,百年樹木,為孩子澆灌更多美好!潤物細無聲,對孩子多一些信心!

  • 6 # 木子老師講故事

    絕對的不矛盾!!!

    現在的孩子因為是家裡四口人或者六口人甚至八口人的希望,所以會有很多抑制孩子天性的發展,各種小孩根本不感興趣的培訓班,甚至過早的進入小學教學模式,所以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就是所謂的自由快樂教育,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得到成長,在自由中發展自己的潛能。

    守規矩又是另一個方面,自古“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育人先育德,一個小孩從小樹立端正的品格,守正道的規矩,那會對他自己受益終生。

    從小開始上學,一直到大學畢業,好像進每一所學校,班主任說的第一句9話就是我先不教給你們知識,先教你們做人的道理。只有學會了做人,遵守了每一階段的規矩,你才能更好的綻放自己,活的更出彩。就像李毓秀,可能都不知道他是誰,可是一說到《弟子規》都能背上幾句,李毓秀就是《弟子規》的撰寫者,我很喜歡,這裡面的立的就是規矩,講的就是為人處世的道理,都是精華啊!

    所以,我們的幼兒教育可以很自由快樂,可是這些自由快樂的教育是建立在已有的規矩體系上的,不過還是想補充一句,讓孩子的天賦自由!

    --END--

  • 7 # 親子成長手冊

    1、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有規矩才可以更加的自由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比如交通訊號燈,如果沒有了大家都各走各的反而更加容易出問題,這樣就更加沒有什麼自由可談了!規矩不只是給一個人制定的,而是大家都要遵守的一件事情,很多時候沒有了規矩的約束,自由快樂教育更加談不上了,如果課堂之上沒有了規矩,孩子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那麼課程如何上,學習如何進行!

    2、自由是以一定的規矩為前提的

    自由快樂的教育值得是不給孩子強壓,不要填鴨式的澆灌而是要和點燃孩子內心探索的激情,快樂的接受學習,孩子的心靈是自由的,比如畫畫,規矩就是必須在紙上畫,但是至於畫什麼,怎麼畫,用什麼筆,用什麼顏料都是孩子自己決定的,這樣過程中其實孩子也是自由和快樂了,但是沒有了在紙上畫這一規矩,孩子想在那裡畫就在那裡畫,這樣也是會亂套的!

    3、守規矩的孩子更加的自由

    守規矩的孩子更加能享受快樂,因為他們知道底線,再不觸碰底線的前提下,自己可以有更多的發揮和創造,因為他們懂得享受快樂教育有保障,這個保障確保自己不會傷到其他人,其他人也守規矩的不會傷到自己!

  • 8 # 我是杜佩玉

    前幾年參加中考的時候,幫助他們參加一些體育方面的考試,在這個考試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孩子特別有規矩。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講,我們知道在新增體育中考的時候,孩子們一般是分成幾個人一組,叫幾個人一組的時候,就像散兵遊勇一樣,團成一團,跟著引導員向前走。

    這裡面我們就發現了許多守規矩的孩子,其實我們不認為他們的快樂會比其他人少一些,相反他們的快樂應當比其他人更多,因為遵守規矩,雖然說自己受到了限制,但是在裁判員閱讀成績的時候,每個人都能夠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成績,清晰的提到自己的成績,這應當就是守規矩的一種好處。

    相反那些亂哄哄的學生們,裁判員在閱讀成績的時候,他們根本就聽不清,往往會不自覺的在圍成一圈,結果場面越來越亂,自己聽的越來越不清。

    舉這個例子關鍵在於說明,遵守規矩是可以給自己帶來好處的,哪怕是一點點,哪怕是聽取別人意見,聽取別的聲音的時候聽得清晰一點,這也是一種好處。

    從這一點上進行擴充套件的話,遵守規矩確實和獲得快樂沒有任何衝突,相反是有幫助的。

  • 9 # 北京伐木累

    快樂教育真的被很多人曲解了。

    沒有哪一種成就的獲得,不需要經歷苦的淬鍊;沒有哪一種輝煌的背後,不需要付出長期而持久的努力。憑什麼教育一定該是輕鬆愉快的?

    真正的成功之路,從來不會是別人早已準備好了鮮花、紅毯和掌聲,我們只是碰巧走上去就好。如果成就唾手可得,理想輕鬆成真,那最終贏的憑什麼是我們?

    當雞湯文蔓延到教育領域的時候,有一些觀點特別有代表性。如:“我不想我的孩子壓力太大,我只希望他快樂地長大,也不希望他功成名就,做個快樂的普通人就好”。再比如:“我麼小時候也沒人管,更不要說那麼多的五花八門的能力培養和教育,不一樣長大了嗎?做父母的不用焦慮,順其自然就好。”暖暖媽在《高效能養育》自序中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觀點的兩方面的悖論:

    一是,快樂的普通人,應如何理解?當我們看到一個人,還在為生存而掙扎,他快樂嗎?當他為生不起病、吃不起藥而痛苦時,他快樂嗎?當他因為柴米油鹽的生活瑣事跟身邊人大吵,而被搞得一地雞毛、心力交瘁時,他快樂嗎?所以大部分人所定義的願意讓孩子成為的“快樂的普通人”,其實指的是“衣食無憂、身體健康、善良誠實、堅強勇敢、具有正能量、有人愛有人疼的快樂的普通人”,可這樣的普通人,就那麼容易達成嗎?

    二是,那些說我們小時候沒有接受過各種專業培訓和教育也同樣長大了的人,其實是誤解了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核心,不在於學校教育、不在於課堂、也不在於專家和理論,而在於家庭。我們父母的一言一行、言傳身教,對很多問題的解決方式、面對逆境的處理態度,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我們。成功的孩子,不是被培訓出來的,而是被影響出來的。

    所以,越是愛孩子,越要看清快樂教育的真諦,它非但不意味著“散養、無為”,反而是一種需要更高眼界、更多技巧、更多心血的教育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芋白的家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