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生於1640年,卒於1715年,是清代傑出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人。蒲松齡青少年時期就很有名,深為施閏章、王士棻所推崇。但屢應省試皆落第,71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在寶應做幕客外,畢生為家鄉塾師。生活貧困,同情人民疾苦。蒲松齡工詩文,善作俚曲。曾用20多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又有《聊齋文集》、《詩集》和為農民編寫的通俗讀物等多種。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代表了中國文言小說的藝術高峰,對中國清初以來小說的創作影響很大。袁枚的《新齊諧》、沈起鳳的《諧鐸》等一批文言小說,都是仿效的作品。蒲松齡由於天資聰明,他的青少年時期就以文知名於世。他在從父讀書的少年時期,就能對經史詩文過目成誦,一點即通。19歲時他參加了淄川縣、濟南府、山東學道的三級科考,結果連取三個第一,這一下子在山東引起了人們的注目。當時的主考官施閏章,是清初著名的文學家,時有“南施北宋”(宋琬)之譽。施閏章“愛才如命”,因此,非常賞識蒲松齡,稱讚他的文章是“空中聞異香,百年如有神”,“觀書如月,運筆如風,有掉臂遊行之樂”。由此可見,蒲松齡的文章多麼有文學功底。連取三個第一,成了秀才,受到殊譽,這應該說是蒲松齡的才華鋒芒畢露的時候,也是他春風得意的時候。可是,命途乖舛,直到他72歲最後一次參加考試的時候,也沒有考中舉人。他曾經寫過一首詞感嘆自己的遭遇,他覺得自己滿腹才學,就像春秋時期為獻玉而被砍去雙腳的卞和一樣,不能有施展的機會。而阻礙他的正是腐朽的科舉制度。他別無出路,只好在淒涼的荒齋裡著書。然而,也正是在這窮愁潦倒之中,他以畢生的生命和精力,完成了《聊齋志異》這部不朽的傳世之作。也許這就是歷史賦予中國古代文學家和狀元、舉人的不同使命。蒲松齡因屢試不第,深知青雲無路,又加上家庭裡妯娌不和,因此分家,自謀生路。他的謀生之術,就是教書。這其間影響最大的兩件事:一是做幕賓,一是30年任教於畢家。蒲松齡父親去世了,他和兄弟們分家了,為了維持生計,他教了一段時間的書。後來應同鄉好友寶應知縣孫蕙的邀請,去做了一年幕客,為其代寫書札、公文、告詞等。這是蒲松齡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遠遊。寶應地處淮河流域,他得以遊歷了許多地方,不但開闊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閱歷,而且還使他得以親自目睹了官場中的黑暗,對腐敗吏治和豪門生活都有了切身的體驗。在寶應期間,蒲松齡還寄情於江淮山水景色,寫了一些優美清新、頗具神韻的詩篇。但是,在外謀身也非長久之計。在寶應呆了一年,他就辭幕回鄉。從此,為家計所迫,蒲松齡開始在西鋪畢際有家30年的坐館生涯。畢際有是順治3年(1645年)拔貢入監,後升至江南通州知州。康熙2年(1663),因解漕糧積年掛欠而被罷官,歸田後過著退隱清閒的生活。畢際有在西鋪有一宅園,名石隱園,園中花木繁盛,景色優美。蒲松齡到了盛夏便移居此園。他所教的學生是畢際有的八個孫子,教他們讀《四書》、《五經》和制藝文。在這裡他過著比較安定的讀書、教書和寫作生活。畢家不僅有石隱園一類的花園,而且還有藏書萬卷的萬卷樓。石隱園的所見所聞,使他積累了豐富的素材。萬卷樓的藏書,使他有機會讀到許多善本、珍本,從而大開眼界。這些為他創作《聊齋志異》提供了方便和條件。如《聊齋志異》中,經常提及畢刺史家(指畢際有通州知州職銜而言),並保留了部分由畢刺史家主僕提供素材的作品。如《祝翁》一篇,就是由畢家傭人講述的。《五羖大夫》、《鴝鵒》兩篇,篇末明白寫著是由畢載績先生記述的。畢際有去世以後,蒲松齡和他的兒子畢盛矩還保持著篤厚的感情。他在畢家坐館有30年時間,這是一個漫長的歲月,用去了蒲松齡一生中近一半的時間。直到他71歲時才結束了他數十年的教書生活,撤帳回家。自此,開始了他的晚年家居生活。不久,他的夫人因病去世,這對伉儷情深的蒲松齡,無疑是一個沉重打擊,從此他鬱鬱寡歡,很少露出笑臉。蒲松齡的夫人是一個賢內助。據說,蒲松齡從小身體就瘦弱多病,長大成人以後,體質仍很差。加上家境貧困,於是他專心攻讀,期望早些博得功名,找條出路。誰知鄉試,數次名落孫山。在他求婚時,常遭外人笑話。不過他還算幸運,娶了一位賢淑的妻子,幫他料理家務,為他分憂,使他有時間去寫書,在文學上取得成就。蒲松齡的妻子劉氏,溫厚朴實,待人謙和,深受翁姑憐愛。他的大嫂韓氏,陰險狡詐,因此妯娌之間不和,常常吵鬧。後來分家了,分給他的是薄田破屋,生活十分困難,而蒲松齡又不會治產理家。因此,清苦貧寒的家庭生活,全靠劉氏的勤懇紡織和節衣縮食地儉省維持,並含辛茹苦地將4個兒子拉扯成人。蒲松齡在外坐館,每到除夕一定會趕回家來,雖然沒有多少好吃的,可是,一家人團團圍坐,笑語喧譁,氣氛熱烈。他對這種天倫之樂,心裡十分滿足。有時候,蒲松齡因為高興,一杯接一杯地喝著家釀的黃米酒,大有飄然若仙的感覺。暢酣之時,對老伴吟上即興之作。時間易逝,轉眼間蒲松齡已是50開外的人了。即使如此,蒲松齡還是不忘功名。劉氏看透了他的心思,對他說:“你再不要想功名了,如果你命中註定有功名,現在早已入閣拜相了。山林中自有山林之樂,何必一定要為功名所累呢?”蒲松齡聽到妻子這樣善解人意的話,心中釋然,認為妻子的話有道理。再看兒孫已入學讀書了,光耀門第還是有希望的,因此常常流露出一些得意之情。有一天,蒲松齡得意忘形地對妻子說:“端莊的人不想做貴夫人嗎?”劉氏聽後,答道:“我沒有什麼特長。現有了4個兒子1個孫子,都能繼承讀書事業,不會再挨餓受凍,上天的賞賜不能說不豐厚。所謂知足常樂,我們為什麼不長久的保持這種快樂,而要庸人自擾呢?”生活的貧困和科舉不中對蒲松齡的打擊太大了,把他都壓得彎不過腰來,迫使蒲松齡於設帳教讀之暇,將悲憤感慨寄託在筆端,著力創作《聊齋志異》。他20歲左右動筆,40歲成書。傳說他在村子上教私塾時,為了採集故事,他每天清晨和妻子攜帶著一個口小腹大的磁罌,盛著苦茶,還帶上一把菸葉來到村口的路旁坐下來,免費招待過往的行人。那些過往行人大多是小販、腳伕和遊蕩四方的文人。他們走得口乾舌燥、精疲力竭的時候,喝點茶,抽袋煙,再坐下聊一會兒,真覺得舒服極了。蒲松齡穿著破舊的衣衫,笑容可掬地坐在那裡看著大家。當有人過去道謝的時候,他就請求那人把在家鄉和旅途聽到的故事和見到的新鮮事講給他聽。那些行人走南闖北,見多識廣,講出來的故事當然很新奇。蒲松齡把事先準備好的筆墨紙硯拿出來,一邊聽,一邊記。這樣。日積月累,他蒐集了許多有趣的故事。經過20多個寒暑,《聊齋志異》才完篇。《聊齋志異》共有490餘篇。“聊齋”是作者書齋的名字。小說裡大部分作品是狐鬼神怪的故事,所以叫做“誌異”。由於當時思想控制極嚴,作者對黑暗現實不能公開揭露,只有藉助於神仙鬼狐的故事,曲折地進行揭露和嘲諷,並抒發自己心中的孤憤不平。因此,《聊齋志異》雖為志怪傳奇體小說,但在真實反映現實生活,尤其是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它以前和同時代一切同類作品,如六朝志怪小說。雖然在鞭撻統治階級的兇殘,反映勞動人民的願望和疾苦,以及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惡等方面都有所涉及,但《聊齋志異》觸及這方面內容的作品,不僅數量更多,內容更集中,而且反映和揭露的程度也更深刻。如同是揭露統治階級的兇殘,其篇幅比之《搜神記》、《述異記》、《齊諧記》等所有六朝志怪小說的總和還多,其中如著名的《促織》、《席方平》、《夢狼》、《梅女》、《公孫夏》、《潞令》、《崔猛》、《商三官》、《紅玉》、《石清虛》、《向杲》等篇,都要比六朝志怪中的同類作品寫得入木三分。如《促織》,敘述成名因官府逼迫繳納促織,而導致家破人亡,後其子魂靈幻化為促織,又得官致富的變化過程。作品透過這樣一個典型事例,揭露了官貪吏虐的社會現實,並把矛頭直指皇帝。為了皇帝的一個玩物,害得百姓傾家蕩產。明宣宗朱瞻基最喜歡鬥促織,據呂毖《明朝小史》,說“宣宗酷好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並記載當時就曾發生類似事件。當然,《促織》不是紀實,而是在民間傳說故事的基礎上寫作的具有典型意義的小說。還有《席方平》,寫席廉得罪羊某。羊某先死,賄囑冥吏使席廉而死。席廉子席方平赴地下代父伸冤,城隍、郡司、冥王受賄後對席方平施用種種酷刑,真實描摹了封建官府的賄賂公行和對人民的殘害。《聊齋志異》除了上述暴露封建政治的黑暗、譴責貪官暴吏壓迫人民的罪行外,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揭露了科舉制度的種種弊端,以及科舉制度對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毒害。如《司文郎》、《於去惡》、《葉生》、《賈奉雉》、《王子安》等,作品愛憎分明,生活氣息濃,思想與藝術成就也較高。《司文郎》寫一盲和尚,在把文章燒成灰燼以後,能用鼻子嗅出文章的好壞,嘲諷了考官有目無珠。《王子安》嘲諷了醉心於科舉功名利祿之輩。作品寫王子安在考試之後,醉夢中被狐戲弄,以為自己高中了,便炫耀鄉里,辱罵長班,露出種種醜態。作品生動而形象地描繪出一個士子參加科舉考試後急切等待結果時的種種變異的心理情態。《聊齋志異》的思想內容,還表現在反對封建婚姻、封建禮教的束縛方面。描寫男女愛情和婚姻生活,是全書的另一個重要主題,也是《聊齋志異》中佔篇幅最多的內容。如《嬰寧》、《白秋練》、《香玉》、《阿寶》、《王桂庵》、《連城》等。《嬰寧》塑造了一個不受封建禮教約束、純潔無邪的少女嬰寧的形象:美麗、天真、嬌憨、多情,給讀者以強烈的印象。《白秋練》寫商人慕蟾宮與白秋練相愛,因吟誦詩詞而相思成疾,又互相吟誦詩詞醫病,知己相愛,結為夫妻。《香玉》寫黃生在勞山下清宮愛上白牡丹花仙香玉,與耐冬花絳雪結為好友,不幸香玉被人移去,黃生的痴情又感動花神使香玉復生。黃生死後,竟寄魂為花,茁生於香玉、絳雪身旁。《連城》寫連城和喬生反對封建勢力對愛情婚姻的干預,歌頌他們互為知己的執著愛情。《聊齋志異》不但有深刻的思想內容,而且具有獨特的藝術成就。魯迅曾這樣評價:《聊齋志異》雖亦如當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改弦,別敘畸人異行,出於幻域,頓入人間;偶述瑣聞,文多簡潔,使讀者耳目為之一新。《聊齋志異》中的作品主人公大部分是花妖鬼狐,作者以其豐富的幻想把這些幽冥幻域世界的非現實事物,組織到現實生活中來。作品中種種奇幻莫測的矛盾衝突,乃是無數現實矛盾的反映。如《夢狼》,寫自翁夢中到長子甲的衙署,看到門口一巨狼當道,又入一門“見堂上、堂下,坐者、臥者,皆狼也。又視墀中,白骨如山,益懼”。甲喚侍者準備菜,“忽一巨狼,銜死人入。翁戰惕而起,曰:‘此胡為者?’甲曰:‘聊充庖廚。’”後來金甲猛士“出黑索索甲。甲撲地化為虎,牙齒祏祏”。這一切看起來全是夢幻,現實生活中沒有。實際上這些正是社會現實的寫照。正如作者在最後的議論所說的“竊嘆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使“官不為虎,而吏且將為狼,況有猛於虎”的!這些作品正是抒發了作者心中的孤憤不平,寄託他個人的理想。此外,蒲松齡還創造性地繼承了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的傳統,形成了一種既典雅而又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從而突破了古文語言平正板重的格局,極大地豐富了語言的表現力。不僅如此,他還是一位擅長創造文學語言的卓越大師,他所創造的大量生動、優美的文學語彙,極大地豐富了中國語言藝術的寶庫。蒲松齡一輩子沒當上官,這反倒成全了他。他堅持不懈地寫作,到七十六歲(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病死的時候,留下了豐富的著述。除《聊齋志異》之外,還有一千多首詩、一百多首詞、四百篇散文以及“俚曲”(俗曲)、劇本、長篇小說和通俗日用讀本多種。這些作品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將永遠受到世界人民的珍視。
蒲松齡,生於1640年,卒於1715年,是清代傑出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人。蒲松齡青少年時期就很有名,深為施閏章、王士棻所推崇。但屢應省試皆落第,71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在寶應做幕客外,畢生為家鄉塾師。生活貧困,同情人民疾苦。蒲松齡工詩文,善作俚曲。曾用20多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又有《聊齋文集》、《詩集》和為農民編寫的通俗讀物等多種。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代表了中國文言小說的藝術高峰,對中國清初以來小說的創作影響很大。袁枚的《新齊諧》、沈起鳳的《諧鐸》等一批文言小說,都是仿效的作品。蒲松齡由於天資聰明,他的青少年時期就以文知名於世。他在從父讀書的少年時期,就能對經史詩文過目成誦,一點即通。19歲時他參加了淄川縣、濟南府、山東學道的三級科考,結果連取三個第一,這一下子在山東引起了人們的注目。當時的主考官施閏章,是清初著名的文學家,時有“南施北宋”(宋琬)之譽。施閏章“愛才如命”,因此,非常賞識蒲松齡,稱讚他的文章是“空中聞異香,百年如有神”,“觀書如月,運筆如風,有掉臂遊行之樂”。由此可見,蒲松齡的文章多麼有文學功底。連取三個第一,成了秀才,受到殊譽,這應該說是蒲松齡的才華鋒芒畢露的時候,也是他春風得意的時候。可是,命途乖舛,直到他72歲最後一次參加考試的時候,也沒有考中舉人。他曾經寫過一首詞感嘆自己的遭遇,他覺得自己滿腹才學,就像春秋時期為獻玉而被砍去雙腳的卞和一樣,不能有施展的機會。而阻礙他的正是腐朽的科舉制度。他別無出路,只好在淒涼的荒齋裡著書。然而,也正是在這窮愁潦倒之中,他以畢生的生命和精力,完成了《聊齋志異》這部不朽的傳世之作。也許這就是歷史賦予中國古代文學家和狀元、舉人的不同使命。蒲松齡因屢試不第,深知青雲無路,又加上家庭裡妯娌不和,因此分家,自謀生路。他的謀生之術,就是教書。這其間影響最大的兩件事:一是做幕賓,一是30年任教於畢家。蒲松齡父親去世了,他和兄弟們分家了,為了維持生計,他教了一段時間的書。後來應同鄉好友寶應知縣孫蕙的邀請,去做了一年幕客,為其代寫書札、公文、告詞等。這是蒲松齡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遠遊。寶應地處淮河流域,他得以遊歷了許多地方,不但開闊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閱歷,而且還使他得以親自目睹了官場中的黑暗,對腐敗吏治和豪門生活都有了切身的體驗。在寶應期間,蒲松齡還寄情於江淮山水景色,寫了一些優美清新、頗具神韻的詩篇。但是,在外謀身也非長久之計。在寶應呆了一年,他就辭幕回鄉。從此,為家計所迫,蒲松齡開始在西鋪畢際有家30年的坐館生涯。畢際有是順治3年(1645年)拔貢入監,後升至江南通州知州。康熙2年(1663),因解漕糧積年掛欠而被罷官,歸田後過著退隱清閒的生活。畢際有在西鋪有一宅園,名石隱園,園中花木繁盛,景色優美。蒲松齡到了盛夏便移居此園。他所教的學生是畢際有的八個孫子,教他們讀《四書》、《五經》和制藝文。在這裡他過著比較安定的讀書、教書和寫作生活。畢家不僅有石隱園一類的花園,而且還有藏書萬卷的萬卷樓。石隱園的所見所聞,使他積累了豐富的素材。萬卷樓的藏書,使他有機會讀到許多善本、珍本,從而大開眼界。這些為他創作《聊齋志異》提供了方便和條件。如《聊齋志異》中,經常提及畢刺史家(指畢際有通州知州職銜而言),並保留了部分由畢刺史家主僕提供素材的作品。如《祝翁》一篇,就是由畢家傭人講述的。《五羖大夫》、《鴝鵒》兩篇,篇末明白寫著是由畢載績先生記述的。畢際有去世以後,蒲松齡和他的兒子畢盛矩還保持著篤厚的感情。他在畢家坐館有30年時間,這是一個漫長的歲月,用去了蒲松齡一生中近一半的時間。直到他71歲時才結束了他數十年的教書生活,撤帳回家。自此,開始了他的晚年家居生活。不久,他的夫人因病去世,這對伉儷情深的蒲松齡,無疑是一個沉重打擊,從此他鬱鬱寡歡,很少露出笑臉。蒲松齡的夫人是一個賢內助。據說,蒲松齡從小身體就瘦弱多病,長大成人以後,體質仍很差。加上家境貧困,於是他專心攻讀,期望早些博得功名,找條出路。誰知鄉試,數次名落孫山。在他求婚時,常遭外人笑話。不過他還算幸運,娶了一位賢淑的妻子,幫他料理家務,為他分憂,使他有時間去寫書,在文學上取得成就。蒲松齡的妻子劉氏,溫厚朴實,待人謙和,深受翁姑憐愛。他的大嫂韓氏,陰險狡詐,因此妯娌之間不和,常常吵鬧。後來分家了,分給他的是薄田破屋,生活十分困難,而蒲松齡又不會治產理家。因此,清苦貧寒的家庭生活,全靠劉氏的勤懇紡織和節衣縮食地儉省維持,並含辛茹苦地將4個兒子拉扯成人。蒲松齡在外坐館,每到除夕一定會趕回家來,雖然沒有多少好吃的,可是,一家人團團圍坐,笑語喧譁,氣氛熱烈。他對這種天倫之樂,心裡十分滿足。有時候,蒲松齡因為高興,一杯接一杯地喝著家釀的黃米酒,大有飄然若仙的感覺。暢酣之時,對老伴吟上即興之作。時間易逝,轉眼間蒲松齡已是50開外的人了。即使如此,蒲松齡還是不忘功名。劉氏看透了他的心思,對他說:“你再不要想功名了,如果你命中註定有功名,現在早已入閣拜相了。山林中自有山林之樂,何必一定要為功名所累呢?”蒲松齡聽到妻子這樣善解人意的話,心中釋然,認為妻子的話有道理。再看兒孫已入學讀書了,光耀門第還是有希望的,因此常常流露出一些得意之情。有一天,蒲松齡得意忘形地對妻子說:“端莊的人不想做貴夫人嗎?”劉氏聽後,答道:“我沒有什麼特長。現有了4個兒子1個孫子,都能繼承讀書事業,不會再挨餓受凍,上天的賞賜不能說不豐厚。所謂知足常樂,我們為什麼不長久的保持這種快樂,而要庸人自擾呢?”生活的貧困和科舉不中對蒲松齡的打擊太大了,把他都壓得彎不過腰來,迫使蒲松齡於設帳教讀之暇,將悲憤感慨寄託在筆端,著力創作《聊齋志異》。他20歲左右動筆,40歲成書。傳說他在村子上教私塾時,為了採集故事,他每天清晨和妻子攜帶著一個口小腹大的磁罌,盛著苦茶,還帶上一把菸葉來到村口的路旁坐下來,免費招待過往的行人。那些過往行人大多是小販、腳伕和遊蕩四方的文人。他們走得口乾舌燥、精疲力竭的時候,喝點茶,抽袋煙,再坐下聊一會兒,真覺得舒服極了。蒲松齡穿著破舊的衣衫,笑容可掬地坐在那裡看著大家。當有人過去道謝的時候,他就請求那人把在家鄉和旅途聽到的故事和見到的新鮮事講給他聽。那些行人走南闖北,見多識廣,講出來的故事當然很新奇。蒲松齡把事先準備好的筆墨紙硯拿出來,一邊聽,一邊記。這樣。日積月累,他蒐集了許多有趣的故事。經過20多個寒暑,《聊齋志異》才完篇。《聊齋志異》共有490餘篇。“聊齋”是作者書齋的名字。小說裡大部分作品是狐鬼神怪的故事,所以叫做“誌異”。由於當時思想控制極嚴,作者對黑暗現實不能公開揭露,只有藉助於神仙鬼狐的故事,曲折地進行揭露和嘲諷,並抒發自己心中的孤憤不平。因此,《聊齋志異》雖為志怪傳奇體小說,但在真實反映現實生活,尤其是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它以前和同時代一切同類作品,如六朝志怪小說。雖然在鞭撻統治階級的兇殘,反映勞動人民的願望和疾苦,以及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惡等方面都有所涉及,但《聊齋志異》觸及這方面內容的作品,不僅數量更多,內容更集中,而且反映和揭露的程度也更深刻。如同是揭露統治階級的兇殘,其篇幅比之《搜神記》、《述異記》、《齊諧記》等所有六朝志怪小說的總和還多,其中如著名的《促織》、《席方平》、《夢狼》、《梅女》、《公孫夏》、《潞令》、《崔猛》、《商三官》、《紅玉》、《石清虛》、《向杲》等篇,都要比六朝志怪中的同類作品寫得入木三分。如《促織》,敘述成名因官府逼迫繳納促織,而導致家破人亡,後其子魂靈幻化為促織,又得官致富的變化過程。作品透過這樣一個典型事例,揭露了官貪吏虐的社會現實,並把矛頭直指皇帝。為了皇帝的一個玩物,害得百姓傾家蕩產。明宣宗朱瞻基最喜歡鬥促織,據呂毖《明朝小史》,說“宣宗酷好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並記載當時就曾發生類似事件。當然,《促織》不是紀實,而是在民間傳說故事的基礎上寫作的具有典型意義的小說。還有《席方平》,寫席廉得罪羊某。羊某先死,賄囑冥吏使席廉而死。席廉子席方平赴地下代父伸冤,城隍、郡司、冥王受賄後對席方平施用種種酷刑,真實描摹了封建官府的賄賂公行和對人民的殘害。《聊齋志異》除了上述暴露封建政治的黑暗、譴責貪官暴吏壓迫人民的罪行外,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揭露了科舉制度的種種弊端,以及科舉制度對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毒害。如《司文郎》、《於去惡》、《葉生》、《賈奉雉》、《王子安》等,作品愛憎分明,生活氣息濃,思想與藝術成就也較高。《司文郎》寫一盲和尚,在把文章燒成灰燼以後,能用鼻子嗅出文章的好壞,嘲諷了考官有目無珠。《王子安》嘲諷了醉心於科舉功名利祿之輩。作品寫王子安在考試之後,醉夢中被狐戲弄,以為自己高中了,便炫耀鄉里,辱罵長班,露出種種醜態。作品生動而形象地描繪出一個士子參加科舉考試後急切等待結果時的種種變異的心理情態。《聊齋志異》的思想內容,還表現在反對封建婚姻、封建禮教的束縛方面。描寫男女愛情和婚姻生活,是全書的另一個重要主題,也是《聊齋志異》中佔篇幅最多的內容。如《嬰寧》、《白秋練》、《香玉》、《阿寶》、《王桂庵》、《連城》等。《嬰寧》塑造了一個不受封建禮教約束、純潔無邪的少女嬰寧的形象:美麗、天真、嬌憨、多情,給讀者以強烈的印象。《白秋練》寫商人慕蟾宮與白秋練相愛,因吟誦詩詞而相思成疾,又互相吟誦詩詞醫病,知己相愛,結為夫妻。《香玉》寫黃生在勞山下清宮愛上白牡丹花仙香玉,與耐冬花絳雪結為好友,不幸香玉被人移去,黃生的痴情又感動花神使香玉復生。黃生死後,竟寄魂為花,茁生於香玉、絳雪身旁。《連城》寫連城和喬生反對封建勢力對愛情婚姻的干預,歌頌他們互為知己的執著愛情。《聊齋志異》不但有深刻的思想內容,而且具有獨特的藝術成就。魯迅曾這樣評價:《聊齋志異》雖亦如當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改弦,別敘畸人異行,出於幻域,頓入人間;偶述瑣聞,文多簡潔,使讀者耳目為之一新。《聊齋志異》中的作品主人公大部分是花妖鬼狐,作者以其豐富的幻想把這些幽冥幻域世界的非現實事物,組織到現實生活中來。作品中種種奇幻莫測的矛盾衝突,乃是無數現實矛盾的反映。如《夢狼》,寫自翁夢中到長子甲的衙署,看到門口一巨狼當道,又入一門“見堂上、堂下,坐者、臥者,皆狼也。又視墀中,白骨如山,益懼”。甲喚侍者準備菜,“忽一巨狼,銜死人入。翁戰惕而起,曰:‘此胡為者?’甲曰:‘聊充庖廚。’”後來金甲猛士“出黑索索甲。甲撲地化為虎,牙齒祏祏”。這一切看起來全是夢幻,現實生活中沒有。實際上這些正是社會現實的寫照。正如作者在最後的議論所說的“竊嘆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使“官不為虎,而吏且將為狼,況有猛於虎”的!這些作品正是抒發了作者心中的孤憤不平,寄託他個人的理想。此外,蒲松齡還創造性地繼承了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的傳統,形成了一種既典雅而又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從而突破了古文語言平正板重的格局,極大地豐富了語言的表現力。不僅如此,他還是一位擅長創造文學語言的卓越大師,他所創造的大量生動、優美的文學語彙,極大地豐富了中國語言藝術的寶庫。蒲松齡一輩子沒當上官,這反倒成全了他。他堅持不懈地寫作,到七十六歲(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病死的時候,留下了豐富的著述。除《聊齋志異》之外,還有一千多首詩、一百多首詞、四百篇散文以及“俚曲”(俗曲)、劇本、長篇小說和通俗日用讀本多種。這些作品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將永遠受到世界人民的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