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下古麒
-
2 # 楊角風發作
這個題目其實問的是漢陽鐵廠危機,張之洞率全體官員,迎接盛宣懷!
而所謂的三樣東西,一是伸出來的橄欖枝,提供了一種解決思路;二是帶著錢來的,希望盤活漢陽鐵廠;三則是提供了新的技術和生產方案,解決了鐵廠質量不合格的困境。
實際上,張之洞被騙了:
全亞洲最大的鐵廠,漢陽鐵廠,由南洋大臣張之洞一手操辦,用他自己的話講,自己的一半白髮,全都拜其所賜。
由於張之洞想在武漢總督府看到鐵廠冒煙,所以把鐵廠選址在了漢陽。又因為其選購的高爐型號不對,選擇的鐵礦石又含磷量高,導致鐵廠生產出的鋼鐵不合格,難以用於鐵軌的鋪設。
在這種情況下,漢陽鐵廠馬上就陷入了困境,面臨著資金鍊斷裂的風險,於是張之洞緊急向朝廷求救。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李鴻章主導的海防捐,捐到了張之洞的家門口,屋漏偏風連陰雨,張之洞該如何度過這道難關呢?
一、
整個大清朝都缺銀子,這毋庸置疑:
李鴻章雖然自己北洋的小金庫是滿的,但他要花錢的時候,還是張口管朝廷要銀子;張之洞雖然花了那麼多銀子,還有湖廣兩省財政撐著,但是漢陽鐵廠遇到困難的時候,還是張口向朝廷要銀子;同樣,慈禧太后想開開心心過一個生日,也不會從自己的內庫掏銀子,仍然是向朝廷要銀子。
整個大清朝哪有那麼多銀子,所以,他們這些人就要各顯神通了。
李鴻章弄了個“海防捐”,拉著朝廷墊背,名義上全都用於修頤和園,實際自己抽了一部分中飽私囊,這一點慈禧太后也看出來了。
相對來說,張之洞對錢財是取之有道,這也是他常講的自己跟李鴻章的區別就是“道術”之別。
張之洞彈劾李鴻章的海防捐,主要出於以下三種情況的考慮:
一是自己作為清流領袖,是當年的一甲第三名,慈禧太后欽點的探花,自然需要維護讀書人的權利。
二是,海防捐捐到了自己的地盤,弄了這麼一群老態龍鍾,不學無術之人當官,會影響到自己的政績,也無法對這些人進行管理,拉低了官員的綜合素質。
三則是出於平衡考慮,一方面南洋跟北洋是競爭關係,另一方面他也思慈禧之所思,想朝廷之所想,海防捐也到了該停止的時候了。
二、
事實上,李鴻章的海防捐最終被叫停之時,盛宣懷還在惋惜,痛斥張之洞,痛斥朝廷朝令夕改,但李鴻章笑笑了事:
“咳,無非是平衡之術罷了!”
李鴻章這裡不舒服,張之洞那裡同樣不舒服,因為他報給朝廷催銀子的奏摺被打回了,不僅增加不了撥銀,連之前許諾的銀子也沒了:
“不但以前拖欠的銀兩,朝廷無力補發,就是從今以後也不向漢陽鐵廠撥款了。”
這一下子,就把張之洞給打趴下了……
李鴻章得到這個訊息相當興奮:
“來而不往非禮也,他上奏彈劾我的海防捐,我就請朝廷把漢陽鐵廠官辦變成商辦,讓朝廷斷了他的銀子。”
同時,李鴻章派出盛宣懷,一方面去醇親王那吹風,吹漢陽鐵廠官辦改成官督商辦的好處,另一方面則去輪船招商局籌集資金,要一舉拿下漢陽鐵廠:
“雙管齊下,咱們要給張香帥一個好看!”
其實我們不要被劇中的李鴻章矇蔽,事實上,這種事他沒少幹!
當年他的恩師曾國藩剿捻軍時,本身就在淮軍的地盤打仗,且湘軍當時裁撤較多,但淮軍按照李鴻章的指使,不聽指揮,還差點兵變,逼得曾國藩下課。
後來李鴻章指揮淮軍對捻軍作戰,淮軍大將劉銘傳未按照指使出兵,結果大敗。幸虧是湘軍將領鮑超救了劉銘傳,事後卻被李鴻章反咬一口,說他延誤戰機,回家種地去了。
三、
不僅對湘軍如此,對待左宗棠的軍隊也是同樣排擠:
當時左宗棠在西北圍攻河州,急需大炮,但李鴻章卻派盛宣懷到上海攔著胡雪巖,不讓他給左宗棠買大炮。後來左宗棠十萬大軍作戰最艱難的時候,總共300萬軍費,李鴻章還派劉銘傳的一萬人去,張口就要200萬兩軍費。
後來的胡雪巖之死,也多少是因為給左宗棠籌款,最後被李鴻章等人擠兌,憋屈而亡。
劇中提到的輪船招商局,當時也是商定南洋出錢,北洋出人。結果李鴻章也是把輪船招商局商股變官股,官股又變私股,最後成了自己和盛宣懷的私人資產。當然,南洋的錢也再也要不回去了。
不僅如此,北洋還在軍費上坑過南洋的錢,本來大清朝是同時建設了兩支海軍力量。一方面希望兩者互相制衡,防止一家做大,另一方面真正實戰時,也有所協助,提高戰力。
晚清大臣沈葆楨,一手創辦的福州船政局,又創辦了南洋海軍,他這個人高風亮節。本來朝廷給南洋和北洋每年各撥款200萬兩,用於海軍建設。畢竟海軍建設很費錢,沈葆楨就建議集中力量辦大事,先把400萬兩都給北洋,北洋建好之後,再把錢給南洋。
等到北洋海軍已經成型,慈禧太后又開始過生日了,於是李鴻章上奏說海軍已經建好了。就這樣,南洋的200萬兩銀子拿不到了,即使有,也被挪去修園子,最終自己籌了幾十萬兩,勉強成軍。
甚至在馬尾船廠建好之後,李鴻章就一直上摺子,反覆強調這個廠建不出來好船,就是怕好船充斥到南洋,影響到北洋海軍的地位。實際上,平遠號就是出自馬尾船廠,後來被從南洋調到了北洋,黃海海戰時,戰力僅次於北洋海軍的定遠號和鎮遠號。
四、
所以,李鴻章派盛宣懷來支援張之洞,明顯就是不懷好意的,但此情此景下,張之洞也別無選擇,只得接受他的建議。
或許是張之洞太過自信,自以為,以自己的實力,漢陽鐵廠還不至於落到盛宣懷的手中,當然這是後話,這裡不提。
為了報答李鴻章,張之洞決定給李鴻章籌錢一百萬兩,當時籌錢就這麼幾種途徑,底下的官員也確實提到了這幾種方案:
一是學李鴻章,賣官鬻爵,南洋也搞海防捐,但當場被張之洞否決。他當然得否絕啊,自己前面剛彈劾了北洋,自己就搞這一套,這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
而且,張之洞很重視現代教育,在劇中他就帶領一群學生學習歐姆定律,他是真正的實業家。賣官得來的官員,一個個迂腐的厲害,期待他們辦實業?
更重要的是,朝廷剛剛採納了他的進諫,停了海防捐,自己再打報告自己搞海防捐,這不是找死嗎?
那麼,為什麼不吸納民間資金呢?
其實他也考慮到了,一方面他認為民間人士沒有這麼大的魄力,也拿不出這麼多的資金。其次,他的眼光也註定了,瞧不上商人,這是長期的階級思想,他認為民不可以跟官一起辦事,有失體統。
也正是他有這樣的顧慮,太過重視身份,也導致了漢陽鐵廠最終流入了盛宣懷的懷裡。並在以後的日本侵華中,扮演了很重要的地位,甚至於給日本人提供槍炮的生產。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張之洞要報恩,一方面從自己的庫銀中拿出了70萬兩,另一方面則透過抓賭場,寫墓誌銘的方式籌集到了剩餘的30萬兩。
不過這都是一錘子買賣,畢竟抓賭場這種事就像割韭菜,只有養肥了才能割一次。不然全城抓賭,哪還有人去賭,只有讓他們放鬆警惕,才能突然搞這麼一次。
五、
至於寫墓誌銘,辜鴻銘作為文人是有骨氣的,不肯寫,於是張之洞親自提筆來寫。辜鴻銘都講了,這個有錢人的父親可謂是無惡不作,根本找不出優點來,唯一的優點也就是曾經捐了一萬兩銀子。
張之洞馬上回答,有這一點就夠了,於是80個字的墓誌銘就寫好了,要價8萬兩銀子,可謂是一字千金!
其實這就是清流跟士紳直接的利益輸送,這裡講可能大家聽不懂,我們舉《雍正王朝》中的一個例子:
清流派領袖李紱為什麼執意要彈劾田文鏡,其實就是因為田文鏡推行計程車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動了士紳一族的乳酪。李紱進京找三王爺,帶了一塊雞血石,他還不無自豪的說,這是從某士紳那得來的。當時他要花錢買,人家不賣,後來讓他寫一篇墓誌銘,給2000兩銀子,但是李紱只要這塊雞血石,三王爺卻說:
“李紱的一篇墓誌銘,換他這方雞血石,他也不虧呀!”
所以,清流並不清,他們替士紳一族提供保護,士紳一族按時給他們上供,這就是清流一派的一條利益鏈。
同理,張之洞給人家寫墓誌銘,就等於給人家提供了保護。你想啊,這個人無惡不作的父親死了,結果卻得到了最高父母官的肯定,誰還敢說他父親的壞話?
與甲午海戰時,李鴻章的北洋海軍私庫還有幾千萬兩銀子想比,張之洞卻把這些錢拿去辦實業了,道術之別,也就一目瞭然了。
但這也算是五十步笑百步,兩人想比,一個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一個稍微有點顧慮,愛惜自己的羽毛,僅此而已!
我叫楊角風,我們講的並非《走向共和》,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喜歡就請關注吧!
回覆列表
看過《走向共和》的朋友應該知道,在電視劇中李鴻章派盛宣懷前往張之洞處,而張之洞大開其門,並且令手底下的官員都前往迎接,場面之隆重,令盛宣懷也頗為感動。
盛宣懷較張之洞,無論是年齡、官職、聲望上都不如他,為何張之洞還要大張旗鼓的為其接風洗塵?答案在題中也給了出來,因為盛宣懷給張之洞帶來了三樣東西,正好能夠解張之洞的燃眉之急。
張之洞和李鴻章一樣是洋務派,並且張之洞也非常想能夠為國為民做出一番事業,興辦洋務在當時乃救國之道,所以張之洞便想著辦一個鐵廠,就是後來著名的漢陽鐵廠,一來此舉能夠直接惠及國家社稷,二來這也可以為自己正名,說明他張之洞不是一個只會之乎者也搞文章的官僚,三來還可以用漢陽鐵廠來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就相當於北洋水師之於李鴻章一般,所以漢陽鐵廠對張之洞來說是第一要務。
可是,如今就有一個問題擺在張之洞的面前,漢陽鐵廠他確實已經建造完成了,可是生產出來的都是一堆廢鐵,眼看著自己投入大資本搞成的鐵廠就要泡湯了,張之洞也是急上心頭。這個時候盛宣懷的到來,令張之洞看到了一線生機。
我們先來談談盛宣懷,盛宣懷後面站的的不僅僅是李鴻章,而且還有輪船招商局,這個機構在當時就是最潮流最有代表性的一個組織。而且,我們要知道,在之前李鴻章搞海防捐的時候,張之洞是持反對態度的,雖然這是政見上的不同吧,但是難免會讓雙方有一些隔閡,而李鴻章派盛宣懷過來,其中也蘊含著冰釋前嫌之意,希望兩家能夠通力合作,共贏未來。就這一點,張之洞都沒有理由去拂李鴻章的面子。這就是李鴻章給張之洞的第一樣東西,善意,看不見摸不著,卻是兩家合作的基礎。
李鴻章給張之洞的第二樣東西就是能夠盤活漢陽鐵廠的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金錢自古就是一件好東西,只有有著足夠的資金流通運轉,漢陽鐵廠才能夠正常的工作。雖然漢陽鐵廠是採用官督商辦的模式,但是張之洞深知清朝商人在這件事情上很容易投機倒把,十分的不放心他們,而盛宣懷卻極為特殊,他算的上是半官半商,既有錢又有身份,所以讓盛宣懷來參與到漢陽鐵廠中來是極為適合的。而盛宣懷也沒讓張之洞失望,很快就湊足了資金,幫助漢陽鐵廠度過難關。
第三樣東西就是人才與技術,我們知道,在鍊鋼這方面,清朝確實比不上西方列強,所以張之洞絞盡腦汁都無法找到合適的方法人才去生產出符合要求的鋼鐵。而盛宣懷就不一樣了,他手上掌握著許多的外華人脈,能夠引進新的鍊鋼技術與管理人才,這才是張之洞極為看中的事情。
不僅如此,李鴻章還給了張之洞一個禮物,聯名上書請求清朝鐵軌都用漢陽鐵廠生產出來的鋼鐵,這就直接的保證了漢陽鐵廠鋼鐵的銷路無憂。而張之洞也明白投桃報李的道理,大費周章的湊齊了一百萬兩捐給了北洋水師,禮尚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