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遊戲碎碎念
-
2 # 我才是餘虞魚
1840年,西班牙荷蘭等老牌帝國已經走向沒落,德國應該還沒統一,奧匈帝國也還沒成立,俄羅斯也還沒改革,奧斯曼帝國比大清還要早衰落,美國還在為自己能否生存而奮鬥,法國依舊是Continental第一強國,大英帝國更是如日中天,英法正在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整頓每一寸土地。。。而遠在東方,大清帝國還沉睡在天朝上國的美夢,日本還是個貧窮而落後的島國……
然而,1840年前,大清帝國是英法在地球上唯一不敢去以野蠻而又暴力的手段去接觸的國家,大清帝國還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對他們保持貿易順差的國家,大清帝國還是地球整個東方的代理人,大清帝國作為中華帝國的繼承者,一個幾千年來長期處在西方神壇位置的國家,在1840年前,即便已經是艦隊遍佈全球的日不落帝國,也還在掂量著能否自己能不能擊敗大清帝國。。。
然而1840年開始,大英帝國在經過鴉片對中國的毒害後,終於鼓起勇氣,用最暴力最野蠻的方式敲開中國的大門。。。
如果用現在的說法,綜合國力排名應該是這樣的
1,大英帝國,殖民地遍佈全球,艦隊遍佈全球,世界商業的領導者
2,法國,即便國內如火如荼,但並不影響法國根基的強大,殖民地同樣遍佈全球,非洲大陸的主宰,Continental第一強國
3,俄羅斯帝國,遊牧民族繼承過來的國家,為一個出海口而侵蝕周邊各國
4,大清帝國,中華帝國的繼承者,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國內生產總值世界排名第一,舊時代舊秩序的代表
5,西班牙,上一代的日不落帝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6,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但相對中東地區,還是個區域性大國,還是伊斯蘭世界的領袖
-
3 # 歷史咖啡
1840年對中國是一個分水嶺,可謂記憶猶新。同時也可以看到,對歐洲影響至大的1848年,兩個時間視窗相差很短。可以說,中國受到的波及,正折射了歐洲在1848年【梅特涅均勢體系】崩潰前的湧動暗流,一個更加暴力且無序的新時代即將破繭而出,亞非拉三洲的舊體制全面崩潰,民族主義如洪荒巨獸,活躍至今。
可以從幾個方面看待問題:
作為風暴中心的歐洲形勢當時的歐洲仍然是世界經濟技術文化中心,且正處於梅特涅【維也納體系】即將崩潰的前夜。這個均勢體系崩潰後,歐洲正式進入民族/帝國時代,對外擴張勢頭更加高漲。由此引發全球各地民族主義興起,持續至今。
梅特涅均勢體系是歐美保守政治家非常推崇的一個典範,如基辛格的博士論文就是寫梅特涅的均勢主義,也是其成名作。在保守政治家看來,這套體系在以下方面堪稱完美:
一是它延續了威斯特伐利亞條約體系的均勢精神,儲存了歐洲文明的多樣性。二是它有效控制了法國革命和拿破崙的破壞性後果的繼續蔓延,避免了歐洲文明被一個個類似法國這樣的新興民族國家和自由主義撕裂。三是它把俄國拉進體系,成功馴服了一個潛在霸權,這點尤其被後世讚揚。
但是1840年代,梅特涅的均勢體系已經開始動搖。主要威脅是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促成了著名的1848年革命。隨著梅特涅本人退出歷史舞臺,更加極端的時代就開始了。
奧斯曼帝國的坦齊馬特運動梅特涅體系僅能維持歐洲的均勢,僅能在歐洲限制法國革命的向外輸出,對歐洲之外的幾個敏感地區無能為力。
第一個是奧斯曼控制的希臘,受到法國革命刺激而興起民族主義,最終在20年代獨立,由此引發奧斯曼帝國與歐洲的進一步衝突。歐洲的這種民族主義輸出,同時還伴隨著經濟技術的優勢。因此奧斯曼帝國也受到刺激而轉型,這就是【坦齊馬特運動】,相當於清朝士大夫講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或洋務運動,對內進行改良,對歐洲進行妥協。該運動始發於1839年,持續到70年代的立憲。
相比而言,坦齊馬特運動的深入程度遠遠超過後來大清的洋務運動,西化程度非常深。但均勢政策的創始人梅特涅卻對奧斯曼的這次改革評價甚低,他認為奧斯曼拋棄自己的傳統原則,一味學習西方是毫無意義的舉動。言下之意是,奧斯曼這類舊帝國如果走錯路,也會從外圍破壞歐洲的均勢,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民族主義,最終會打破歐洲本土均衡,從而引發災難。
奧斯曼這類是西化較為深入的案例,相似的例子是泰國、日本。
大清的道鹹新學當時的大清稍慢一步,截止到1840年,還只是觀念上的轉型,即後世稱為【道鹹新學】的思想轉變。代表人物是魏源林則徐等人。
魏源雖然在1842年才寫作《海國圖志》,但其思想卻形成的較早。當時傳統經學的最後一個大師劉逢祿已死,在西方刺激下,主流社會也開始用新觀念去思考歷史學術問題。這個趨勢持續不斷,直到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運動,【新經學】逐步成型。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的民族主義輸出,在大清反應最激烈的是太平天國這類民間運動,不僅速度快,而且烈度高。這種刺激從貿易地區向內陸地區傳播,具有極大的爆發力,具體說就是廣州十三洋行這樣的特殊區域。
士大夫群體和朝廷的改良派,反而是受到民間刺激才逐步轉型的。這可能反應出,類似大清這樣的僵化帝國,其主流社會的觀念視野相當狹窄,且民族觀念也十分強大。
1840年代的地緣形勢以上兩個例子比較有代表性,它說明在歐洲均勢體系的末後期,老大帝國的地緣政治形勢已經完全惡化了,帝國疆域受到民族分離威脅,傳統思想學術受到歐洲觀念影響,不得不紛紛走上改良道路,而且大部分都失敗了。
梅特涅所恐懼的民族主義,在歐洲之外更加肆無忌憚,他的均勢最終只能在歐洲維持二十來年。在全球範圍內,列強之間雖然可以有國際法(均勢)來調節,但被殖民者卻完全無視這套觀念,他們的民族主義成倍放大,甚至到了毫無節制的程度,如日本。
這一切都是因為1840年代梅特涅均勢體系的崩盤所致。
-
4 # 士說新語
1840年左右,整個世界資本主義飛速發展,特別是英國、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空前強大。
迎來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公元1837年、年輕的維多利亞完全沒有想到、在自己的伯父威廉四世死掉以後、她能夠登上聯合王國的王位、並且在之後的時間裡,取得了印度女皇的頭銜。
她即位的時候,正是英國最好的時代、工業革命剛剛完成、英國開始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殖民地和自治領,1840年佔領了紐西蘭,從此英國在全世界的殖民體系形成,一個繼西班牙之後,嶄新的、更加強大、殖民地更加遼闊的“日不落帝國”誕生。
而工業革命的完成、也代表著英國資本主義方興未艾、迫切需要原材料和銷售市場,於是在維多利亞接下來半個多世紀的執政時期內、英國發動戰爭的目的,唯有三點、一是穩定殖民地來獲取原材料、二是尋找廣闊的自由市場傾銷商品、三世維持自己的世界霸權、保持歐洲大陸上的均勢。
在王權和共和之間徘徊的法國自從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以後、法國有過第一共和國時期的混亂、第一帝國時期的拿破崙時代的輝煌、在拿破崙失敗以後,又迎來了波旁王朝的短暫復辟,隨後在1830年爆發了法國七月革命,革命沒有成立共和國,卻將一個貴族之後路易·菲利普推上了法國國王的王位。
路易·菲利普時期的法國、政局依然動盪不安、波旁王朝舊勢力、共和派、還有像雅各賓派這樣的激進團體、以及波拿巴黨。各方勢力都在 尋找機會推翻路易·菲利普的統治。在他的任內、法國繼英國之後,才剛剛走上工業化的道路,其間還爆發了兩次里昂工人起義。
1846年、法國工農業蕭條、人民普遍不滿、引發法國而二月革命,路易·菲利普遜位。
總而言之、1840年的法國是混亂的、早已經不是昔日的歐洲霸主,面對新興的普魯士、強大的不列顛、還有俄羅斯,法國這時候連內部矛盾都解決不了,就更加談不上攻略世界了。
逐漸跟上節奏的普魯士作為德意志邦聯內曾經的小弟、普魯士作為反法同盟的一員、在滑鐵盧擊敗法軍後,開始走上了強大之路,1814年到1815年之間的歐洲列強維也納會議,使普魯士疆域自默麥爾河延伸至萊茵河,成為了德意志邦聯內德語居民中佔優勢的唯一強國。
但此刻的普魯士雖然開始走向強盛、但在1840年前後,普魯士還沒有完成對德意志的統一。從普魯士蛻變為德意志帝國,還要等到20多年以後,在普法戰爭中取得勝利,俾斯麥上臺以後,才贏來了強勢的德國。
逐漸衰落的俄羅斯帝國從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沙皇、到彼得一世改革走向強盛、再經過葉卡捷琳娜時代的擴張,到了尼古拉一世時期的沙俄,卻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國內的農奴制度嚴重限制了沙俄的資本主義發展、但在這一時期,尼古拉一世卻不敢與貴族決裂,對農奴制度也不敢進行深入的改革,這就使得沙俄在工業革命期間、沒有跟上歐洲的步伐,雖然取得了對奧斯曼帝國兩次戰爭勝利,但當時的奧斯曼已經日薄西山,行將就木了。
而為了擴大黑海和高加索地區統治權與英國、法國、奧斯曼發生的克里米亞戰爭充分顯示出了農奴制俄羅斯的腐敗和無能。一個曾經輝煌的帝國,所謂的“歐洲憲兵”也即在歷史的舞臺上謝幕,而即將取代它的是一個更加強大的紅色帝國。
即將迎來內戰的美利堅抱著自由平等、私有制神聖不可侵犯而建立的美利堅合眾國、怎麼也沒有想到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都還沒到,這個自詡世界上擁有最先進制度的國家,就迎來了一場殘酷的內戰。
時間走到1840年左右,美國北方和中部地區,已經全面開始了工業革命、資產階級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到生產中去。而以種植經濟作物的南方,卻擁有大量的勞動力(黑奴),並且這些勞動力居然還是私有財產。
人怎麼能成為另外一個人的私有財產麼,這不是人力資源的浪費麼,應該解放出來給資本家賣命才對呀。於是南北之間的矛盾從工業革命之風吹到北美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
不過這個爆發,還需要 醞釀20年、直到林肯總統當選以後,南北之間才徹底決裂。
從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來,真正有能力,有時間,有精力來中國探險的,也只有大英帝國了,其他國家問題多多,暫時抽不出空來,而等到大英帝國嚐到甜頭以後,列強們也跟風而來,跟在英國老大哥後面作威作福。
回覆列表
1840年,維多利亞時代剛剛揭開序幕,大英帝國正在以可怕的速度拉開其他國家。當時,沒有哪個國家會認為日不落帝國是可以追趕,乃至超越的。當然,一個殖民帝國的強盛,背後必然是無數奴工和殖民地人民的血淚。
1840年,明治維新還沒有起步,日本還是一個人們穿著木屐,又窮又破的封建國家。沒有什麼工業,沒有什麼現代文明,更沒有八紘一宇。
1840年,美國還是一片內政混亂,遍地黑幫和腐敗的“鍍金時代”。快速發展的背後,是政綱不成熟和資本家瘋狂的掠奪,以及無數普通美華人的苦不堪言。在當時看起來,美國無異於一個罪犯和流氓們搭建的國家。
我們就更不要提了,鴉片戰爭剛剛開始,天國上朝的大夢即將破裂……
一百七十年後,乃至於從1940的視角來看,當時的一切猶如夢一樣。
沒有人能猜到英國最終退守英倫三島,日本從一個野蠻封建的落後窮國變成了小確幸,美國晉升為新一代的世界霸主,而我們同樣得以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