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貝妮雙子
-
2 # 趙小明心理團隊
關於夢想,它是在我們後面的一種推動力量。另外一方面呢,其實,我們一個人要學會在等待中,去享受這個等待的過程,因為夢想的實現方式,第一種,它要給我們一些等待的時間,第二呢,夢想本身,它會在另外一種形式、另外一種條件下,以我們不知道的一種甚至你無法預測的方式實現,所以我們需要享受這個等待的過程。
那麼,關於夢想,我還想說的就是,除了夢想是一種推動力量以外,其實夢想和積極心理學有很重要的關係。前兩天,有很多微課學員,想要我講一講積極心理學的內容,那我恰好在這裡呢,和夢想這個主題和大家一起討論,那麼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他當時之所以有這麼一個念頭,想要搞這麼一個積極心理學,緣於他和他女兒的一番對話,其實我想說的就是,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心理學測量發現,他們在出生之後,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是積極的,而另外一些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是消極的。
積極的人呢,總會用一種夢想做為自己未來的牽動力量,而消極的人,他們為什麼不能夠用積極的看法,看待世界,其實也是有原因的。
原因就在於,消極其實也是一種防預的方法,當我們用消極的態度看待自己,和用消極的態度看待世界的時候,我們就會調低我們的預期,有時候呢,就可以對自我產生一定的保持作用,就有點兒像似我們在長跑的時候,有時候,我們想,要跑五公里,那我就說,那我們可能就跑不下來,為了汲需力量和節約力量,我們就跑得慢一點,其實很多在透過終點的時候,他還有很多力氣沒有用,就是我們之所以有些人會用消極的心態看待自己,看待自己的人生,看待世界,看待自己未來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在積累力量,他在儲存力量,他不敢把力量用完了,那麼其實生活是這樣一件事情,它不僅僅是用一種靜態的觀點來看待自己和看待未來。
比如說,有的時候,我們會想,我們要儲存力量,我們要儲存更多的東西,以備後患,但是世界本身也是動態變化的,不過有一些人呢,他們對待夢想的方法就是,固態地去看待一些未來的世界,
比如說,他們會看現在自己的實力,他們會評估現在世界的情境,他們會評估對方的實力,然後他會把這一切看作是一個靜態的過程,在靜態的過程裡面,他會得出一個靜態的結果,然後他們就會對自己的未來做一個計劃,做一個預期,那麼往往這種預期的結果就是,給自己留點兒勁兒,省點兒勁兒,不敢把勁兒使完了,害怕有一天不夠用了,但是世界的組成方式並不是這樣的,世界本身也在發展著變化,就好比說,地球在動,月球它也在動,太陽它也在動,世界本身有它自己的一套運動的方式,就像我們有句俗話講的,叫做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而我們每個人看待世界,這句話可以倒過來說,人不轉,水在轉,水不轉呢,山也會轉。
那麼反過來說,給大家說的意思就是,有的時候,有一些預期總是對自己調低的人,他們對待夢想的看法,就是緣於一種靜態的結果,因為靜態地看待自己,他沒有想過人的知識是會增加的,我們的進步也是一個非勻速,而是一個加速度的過程,他沒有想過,我們的實力會不斷地增加,當我們的實力增加的時候,世界有時候也會給我們一些積極的機會、積極的變化,以幫助我們,所以如果以靜態的觀點來看問題,人們總會不敢相信,有一件事情,自已是可以做到的,就是我們說的,夢想在這些人的大腦裡面,從來都沒有出現過,有些夢想,在人的大腦裡面沒有出現過,當然根本就不存在實現的可能。
所以說,我們一般而言,都應該把夢想要調得超越自己現有的能力,因為,你得給自己的能力一個空間,一個什麼空間呢,一個自己的實力加速度發展的一個空間,要知道兩年後的你,和現在的你,也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而且,就以生活本身的加速度發展變化而言,有的時候,我們想要用數學去描繪這個世界,但這個世界,有時候它的發展甚至不是線型的,它是非線型的,有時候,它會開始是勻速的,後來突然有一個巨大的拐點,然後產生一個飛躍,世界很多事情都是如此發展的,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小看了自己在未來可以實現自己夢想的那種可能性。
我想重點跟大家講的就是,世界非勻速變化的,一定要給自己更大的一個彈性的夢想實現的空間和可能,同時也要給自己的實力,給自己的發展一個更大的一個可以加速度飛躍的一個可能。
回覆列表
在談錯覺時,我們先來做一道題,請在十秒內回答。題目是用以下4種交通方式出行3小時,分別是坐飛機、坐汽車、騎車、步行,你猜?哪種方式最安全?
大多數人可能會選步行最安全,其次是騎車。
而事實上,答案是乘飛機最安全,死亡率最低,而汽車的死亡率是飛機的4倍,步行的死亡率是坐飛機的7倍,騎腳踏車是飛機的18倍。
為什麼我們會以為步行最安全,坐飛機最危險呢?因為我們常常聽說飛機失事,而很少聽到有人走著走著就掛了。
這就是錯覺。我們人腦就是這麼容易產生以偏概全的邏輯謬誤。
再仔細想想,我們人類確實太容易產生錯覺了。比如,很多人會覺得有錢人都不好相處,說起有錢人,周扒皮的故事還留存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不是暴露了年齡?),而事實上,又有多少人真的見過有錢人。又比如,前陣子我用親身經歷寫了篇勵志短文,就有人評論說又是一篇毒雞湯,在這樣的人眼裡,這種勵志的故事就是人家編的,是沒用的雞湯,這也是錯覺,他不認識我,不知道我寫的是不是真的就一廂情願地覺得一定是假的。
是啊,我們沒辦法去一一驗證事情的真偽,什麼事情印象深刻,腦袋裡就信什麼事情,人類就是這麼容易產生錯覺。
這聽起來真不是什麼好事,因為這種錯覺我們會錯過好多東西。可是,《錯覺的法則》這本書,卻要我們知道,既然人腦認為正確的事情中有99%以上的錯覺,那麼我們何不利用一下這種錯覺呢?
俗話說沒有不好的材料,只有不會用的人。《錯覺的法則》的作者西田文郎,就是利用錯覺的專家。他從事心理訓練研究,研究大腦45年,幫助客戶開發自己的潛力,使他們有不少人在體育、職場、考試等多個領域中,陸續獲得成功。因為這樣的成績,他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培訓講師、心理顧問,被譽為“潛能開發魔術師”。
這本《錯覺的法則》是西田文郎想要教授給大家的一套心法,也是他自己和幫助別人獲得成功、實現夢想的心得總結。
西田文郎認為,人分為兩種,一種是產生肯定性錯覺的人,另一種是產生否定性錯覺的人。
看到這裡,不知你們是不是跟我一樣,覺得凡事都有兩面性,肯定性錯覺和否定性錯覺一樣,都各有利弊?
然而,西田文郎明確地告訴我們,肯定性錯覺沒有任何壞處,這種思維方式對我們的人生有百利而無一害。
就像一個人沒辦法既往東走又往西走一樣,人是無法同時思考兩件截然相反的事情的。產生否定性錯覺的人,對自己遇到的不順統統歸咎為外界環境或他人原因,他們常常認為“自己肯定不行”、“自己做不到”,來逃避努力。產生肯定性錯覺的人,他們不會認為努力是苦差事,反而會樂在其中,他們經常會產生積極的想法,會沒來由地認定自己能做到。
結果會怎樣呢?有否定性錯覺的人,一直在對大腦發出我不行的訊號,大腦也相信了這種訊號,然後他就真的不行了。有肯定性錯覺的人,就會向大腦發出我可以的訊號,大腦也相信這種訊號,於是,某天就真的成了。
如果不是親身經歷,我還真有點不太相信,可是要知道,我就是這麼一步步走上寫作之路的呀!
那麼,這個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答案是,有。
我們先來看看大腦的構造,研究下錯覺是怎麼產生的。大腦有三層結構,最外層是大腦新皮質,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左右腦,左腦擅長計算和分析性的思考,右腦能從整體把握事物,從感性角度思考問題,我們通常採用左右腦聯動思考來處理事務。
中間一層的大腦是大腦邊緣系,叫做感性腦,負責發出本能慾望,比如食慾、性慾,或者憤怒、開心等感情訊號。感性腦經常處於搖擺不定的狀態,自然反應愉快或不愉快的狀態。
最裡面一層,也就是第三層的腦幹被稱為反射腦,控制自律神經和激素,這是大腦當中最原始的部分。反射腦的基本功能是輸入和輸出,人類大腦對於所有輸入的問題,都會透過輸出的形式給予迴應,這個流程形成迴路,這就是我們俗稱的“腦回路”。這種輸入輸出會在不斷重複中得以強化。
例如,對於“我不行”這種負面錯覺,大腦就會自動編寫出我哪裡哪裡不行這樣的答案,再回饋大腦,“我確實不行”。相反,如果輸入了“我可以”這樣的資訊,大腦也會自動編寫我怎麼做就可以,然後再輸入“我確實可以”這樣的資訊。
腦幹還有一個作用,是對必須做的事情做出本能的判斷。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潛意識作用,事實上,雖然大腦新皮質具有理性思維的功能,但真正決定我們行動的是潛意識。而腦幹管理的潛意識,是基於一個人過去累積的所有記憶資料來對事物進行判斷從而產生行動的,不可能在某天發生突變。
所以,如果你過去一直在對自己說“我做不到”,那就算你學會了利用肯定性錯覺,也不會馬上就做到。但是,如果你想做到,也只需要將好的錯覺不斷輸入大腦,自然就能慢慢產生好行動,最終就能做到了。
這麼看來,以前那些自我激勵的方法確實是管用的,比如說,每天早上對鏡子裡的自己笑一笑,對自己說,我今天會過得很棒!再有,那些實際沒有藥效只是心理安慰用的藥丸能產生作用,其實也是因為患者對自己的大腦輸入了 “這藥丸能治好我”這樣的資訊,從而獲得了“確實治好了”的效果。
那麼,那些達成目標的人,是不是真的只是對自己大腦輸入了“我可以”之後,什麼都不做就真的做到了呢?那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錯覺的法則》告訴我們,要達成目標,一定是在“我可以”的激勵之後,採取行動,才有可能做到。對自己說“我可以”是為了防止自己迴避困難,避免自己因為困難而逃避,比如學游泳,因為淹過一次就不敢再學,這就是對自己說了“我害怕,不可以”。
要達成目標,擁有肯定性錯覺的人,會按照“前提條件→已知條件→目標→行動→驗證”這樣的順序來思考和行動。
前提條件是指某件事成功所必需的前提條件,已知條件是指自己已經擁有的條件,目標是在周全分析和精確預測的基礎上確立的目標,在此基礎上進行行動,試錯後不斷修正,就能實現理想。
比如,我想成為作家。前提條件是文章要寫得好;已知條件是我從小就愛寫文章,在決定開公號寫作之前,日記本、QQ空間就寫了無數;目標是能靠寫作養活自己,行動就是在各平臺開通賬號開始寫作,驗證是透過大家的反應並且根據目標修正自己往哪方面打磨和發展。
就是這樣,我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採用了這套方法,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同時也很感恩自己遇到的人、經歷的事。而《錯覺的法則》又告訴我,一個人取得成功,必須具備三感力。
什麼是三感力呢?第一個是感知好運的“運感力”,認為自己一直會有好運,因而會毫無緣由地相信自己。
第二個是感知喜悅的“喜感力”,這種能力同樣也能讓別人開心。這是難得的交際能力。
第三個是“感恩力”,是感知恩情的能力。這一點是我前單位的領導反覆強調的,她說,我們聚在一起,不論能走多久,都要感恩,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我們身邊的人,和給我們薪水的這個公司。
看完這個,我不禁萬分感慨,原來我之所以能做到這一步,是不知不覺按照西田文郎寫的這些對的方法做了。
所以,想要實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人兒們,按照這本《錯覺的法則》所說的去做吧,用新的思維管理方法,去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夢。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